-
1、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部分)
时期
史实
春秋战国
居住在周边的民族不断袭扰中原; 中原霸主也与之进行斗争
秦汉
秦北击匈奴; 西汉北击匈奴; 设西域都护
魏晋南北朝
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表2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习惯
晋代张华《博物志》载“东南之人食水产, 西北之人食陆畜。”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两族烹制食物的主要用料
汉族的主要用料
胡族的主要用料
猪肉、羊肉、牛肉、葱白、粳米、盐、豉汁、苦酒、姜、芋、橘皮、木兰、豉汁、米
羊肉、羊蹄、肥鸭、猪肉、蜜、葱、豉汁、米、面、生姜、橘皮、50叶、蒜
——整理自《齐民要术》卷八、卷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两族食物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3)、除上述史实外,再列举一例民族交往的史实。 -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是秦朝军事的生动写照,规模宏大,有武士俑、车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御手俑等。
材料二 孝武(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
——汉代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提取材料中秦兵马俑包含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班固、司马光这两则史料关于汉武帝的态度及记载有何不同? (不得摘抄原文)(3)、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 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
3、中华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图2 半坡人使用的陶纺轮
材料二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以兽皮、树叶等遮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学会用骨针缝制简单的衣物,后来又出现了纺轮等工具,使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据记载,在商周时期,服饰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服饰。
——摘编自王慧《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让士兵们改穿短衣、长裤的胡服,这种服饰便于骑射作战,使得赵国军事力量大增,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中原地区的服饰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胡服的一些元素,如短衣、长裤、皮靴等,使服饰更加实用和多样化。
——摘自《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图1、图2所示的工具的功能。(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不得摘抄原文) ,并简述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服饰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4、《齐民要术》引书有书名可考的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无书名可考的不下数十种;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态度极为严肃。这说明《齐民要术》( )A、科学严谨 B、领先世界 C、推崇传统 D、注重创新
-
5、从下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砖画和壁画上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雕刻艺术的成熟 B、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C、南北政权的对峙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6、下图是江门某学校同学做的思维导图,图中空格处的内容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
7、三国时期,魏国推行屯田制,广开沟渠灌溉农田; 吴国大力开拓沿海地区,其船只北至辽东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 蜀国积极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鼓励各族百姓开垦荒地。这表明三国鼎立时期( )A、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B、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
8、下图表明,当时汉代( )A、实现了书写载体的统一 B、满足了商业记录的需求 C、加快了教育大众化发展 D、为文化传承提供新载体
-
9、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记载了精绝古国(位于丝绸之路南道)“驼队穿梭于大漠,异邦商客往来频繁”的繁荣景象。佉卢文木牍见证了当时( )A、政治制度的完善 B、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 C、人口大规模迁徙 D、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
10、西汉初期,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有15个,后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在西南夷地区新设键为、牂牁等数郡……由此可见西汉( )A、郡国并行巩固统治 B、郡县制进一步发展 C、地方势力日益壮大 D、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
11、下图(东汉陕西绥德王德元墓出土画像石)为一朱卖引单直辕型耕作技术,这种技术(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致使小农经济走向衰败 C、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D、加快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
12、《汉律·邮驿令》规定,重要公文及官员任免文书必须由特定的邮驿系统快速传递,不得有丝毫延误,否则相关人员将受到惩处。汉朝这一规定( )A、优化了全国信息传递网络 B、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限制了民众的言论自由
-
13、汉代在地方设 “三老” 一职,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常给予粮食布帛等赏赐;汉代大力表彰累世同居、兄弟和睦的家族,为其减免赋税,树立碑石彰显其德。这反映出汉代( )A、以孝治国理念的实践 B、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C、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顺畅
-
14、历史课堂上,李老师的板书包括了“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据此可知,该历史课的内容是( )A、“国人暴动” B、秦末农民大起义 C、官渡之战 D、黄巾起义
-
15、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凭借其文化较周边部落昌盛自称为诸华。到秦汉之际,边疆迁徙而来的各部落渐渐与中原诸华相互交融,不再被当作戎狄看待。这一转变表明当时( )A、边疆管理加强 B、文化交流的频繁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认同感加强
-
16、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秦朝基层官员的任命条件之一,品德高尚的基层官员容易受到地方民众的尊重,更有利于处理烦琐的地方性事务。这一任命条件旨在( )A、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完善选官制度 C、提高民众道德水平 D、削弱诸侯势力
-
17、商鞅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形成了众多的个体小农耕作模式。这些小农户积极性高涨,并且每家每户都能 “各尽其力” 地进行劳作。这一措施(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打击了贵族阶级 C、促进了商业发展 D、促进了农业发展
-
18、据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面具在湖北、陕西等地都有出土。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 B、中华文化自古统一 C、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
19、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审时度势,利用江水的自然流势与挟沙水沉在下层的特性修建了都江堰,使堤防、分洪、排沙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势 B、促进了水上贸易的繁荣 C、蕴含着古人的治水智慧 D、加速了区域统一的进程
-
20、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活动地变化表。据此表可知,当时( )
姓名
籍贯
主要活动地
孔子
鲁国陬邑
卫、陈、蔡等国
孟子
邹国
齐、梁等国
墨子
宋国
鲁、楚等国
庄子
宋国
楚
A、交通条件便利 B、文人迁徙频繁 C、北方经济繁荣 D、统一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