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巨鹿之战中刘邦以少胜多,楚汉之争中项羽以少胜多。 ( )
-
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帮助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1)、【活动一:图片资料我来“认”】
仿照示例,完成图片③④的 ▲ 处内容,并为本次探究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①商朝:记载日 ②战国:屈原作
③战国: ▲ 行医
④战国:▲编钟
食的牛骨 的《离骚》 画像石拓片(局部) (2)、【活动二:文字史料我来“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 ·秦风 ·无衣》
活动二中的诗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诗经》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3)、【活动三:学习感悟我来“理”】学习感悟
联系探究活动的内容,谈谈你的学习
-
3、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以下选项中适合作为右侧历史书籍标题
的是 ( )
A、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B、夏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发达 C、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D、奴隶制王朝的演变与更替 -
4、《诗经 ·七月》中记载:“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穆,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淘。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说明《诗经》中有的诗歌…………………………( )A、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B、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 C、吸收古代民歌的精华 D、歌颂世间的美好爱情
-
5、下列两组出土的文物可用于佐证 ( )
牙璋 镶嵌绿松石铜饰牌
A、古蜀文明丰富多彩 B、中原文明辉煌灿烂 C、先秦政治文明发达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6、小金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是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为研究此课题提供直接可靠依据的是(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竖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
-
7、一位同学推测下面宜侯大簋(cè guǐ)的出现不早于西周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宜侯大簋及其铭文
A、工匠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铭文涉及祭祀典礼活动 C、青铜器是国家权力象征 D、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 -
8、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帝 (dì) 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最后又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皇权最初源于宗教祭祀 B、汉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C、商朝是人神共治的社会 D、商朝已经建立皇帝制度
-
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过去史学界对其中的记载将信将疑,国学大师王国维将甲骨卜辞中的文字与《殷 本纪》记载的内容进行了对照,证实了《殷本纪》的可信性。这说明……( )A、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甲骨文是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 D、甲骨文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
10、右图甲骨卜辞反映了( )A、商朝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战争 B、商朝有了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C、战国已经测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D、商朝时期的历法已经逐渐完备
-
11、《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
-
12、四羊方尊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
-
13、《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
-
14、某班开展了关于汉武帝统治措施的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任务。
【分组活动】
经 济 组
政 治 组
军 事 组
【活动建议】
(4)参与了上述活动之后,请你为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再提一条建议。
【学习总结】
(5)请根据本次项目化学习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的伟大功绩。
-
15、汉初,诸侯国的官员设置与朝廷基本相同。景帝时期,将诸侯王的丞相改为 相,武帝时期,将诸侯国一系列官员降低等级,削减俸禄。上述改革的主要意图是( )A、与民休养生息 B、改善国家财政 C、加强中央集权 D、消除边疆威胁
-
1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尊崇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①儒家学说的流行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法家学说的衰落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7、右图的楼车是一种汉代出现的( )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 C、运输工具 D、收割工具
-
18、右图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部分 措施,下列选项组合正确的……( )A、①察举制;②刺史制度;③推恩令 B、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C、①刺史制度;②推恩令;③察举制 D、①推恩令;②察举制;③御史大夫
-
19、如图是汉朝某项政策实行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可以( )A、促进民族交融 B、巩固了分封制 C、维护边疆稳定 D、削弱侯国势力
-
20、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分别表现为( )A、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和尊崇儒术 C、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D、颁行“推恩令”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