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下是小乐制作的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1842年8月,清政府和外国签订某条约的过程中,道光帝给和谈官员的谕旨中批复道:“香港准其赏借,厦门、宁波、上海等处亦可准其贸易,但只许来往通商,不准久居住据为巢穴”。
(1)、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虎门条约》(2)、道光帝给和谈官员的谕旨体现了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D、清朝统治者软弱无能 -
2、关天培曾说:“大角、沙角的海口宽约1113丈(约3350米),而配置在这两座前哨炮台上的三千斤大炮,所发炮弹‘仅及中流(不到1200米),强弩之末,无济于事,是第一重门户,火炮已不能得力’,无法拦击闯关英舰”。这表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腐朽 B、统治者妥协投降 C、武器装备落后 D、军事上指挥失当
-
3、小历复习“鸦片战争”这一课内容时搜集到如下资料。资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
·制铁等手工业遭到“洋铁”的打击。战后,英国输入的铁钢和马口铁等已经开始排挤土铁而成为当地制针、制钉的原料
·战后,外国机制工业品的输入,使沿海一带纺织手工业受到排挤。江苏太仓出现了无纱可纺的情况,松江布市消失大半
A、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D、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
4、下图为鸦片战争进程图。据此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 ( )A、开辟中国市场 B、侵占中国领土 C、获取在华特权 D、开辟通商口岸
-
5、某校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活动,设计了如下三个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展示历史图片————阐述历史价值
任务二 认识历史文物————了解社会变革
左侧文物是北京大学讲演队第九组队旗,现收藏于北京大学校史馆。这件文物见证了北京大学学生救国爱国的伟大壮举。
这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整理自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
任务三制作大事年表————论述社会发展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11年
辛亥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中共二大召开
(1)、请你任选任务一中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价值。(2)、根据任务二所给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运动”的名称及影响。(3)、根据任务三中表格信息,请你围绕“近代社会发展”任选两个及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自拟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6、革命遗址见证中国近代革命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侧是湖北军政府旧址,坐落于湖北武汉武昌蛇山南麓。1911年10月10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共同发动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直接导致清王朝统治的瓦解和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10月11日,革命党人组建“湖北军政府”。该建筑正是这些历史事件的忠诚见证者。
————整理自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下集》
材料二
上侧图片是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旧址。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会议在南京举行,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发表了宣言。1月3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整理自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武装起义”的名称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历史意义。(3)、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处革命遗址,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 -
7、下图是小希同学为撰写论文购买的书籍,据此推断论文的标题可能是 ( )A、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之路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8、我们应该改善工人的状况,应该开拓他们的眼界,应该引导他们参加革命斗争和争取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的斗争⋯⋯我们要向人民指出:⋯⋯工人阶级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因为不能强迫他们进行革命。材料说明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成立中央领导机构 D、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
9、 下列历史叙述与图片反映史实相符的是( )A、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明确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奋斗目标 C、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号召中国人民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
10、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写了几句打油诗:“革命火种遍中华,开天辟地展雄风。红船领航扬帆起,英勇奋斗谱新篇”,他描述的事件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
11、小宋搜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关资料,据此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战斗姿态动摇了封建文化几千年来的统治地位,震撼了封建统治者的根基,打碎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鞭挞了专制与愚昧,转变了人们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社会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争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解放了民众思想,破除了封建迷信。
A、都推动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B、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 C、都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新发展 D、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
12、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评价道:“五四运动要算是行将到来的中国大革命之序幕,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
13、历史教师对“五四运动的阶段变化”先后做了如下设计。此教学设计的调整旨在 ( )A、强调工人阶级的突出作用 B、体现五四运动的彻底反帝 C、抨击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 D、凸显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
-
14、针对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正当要求,英首相劳合·乔治则提出两项办法,一为按照中日成约(“二十一条”)办法,一为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由中国任择其一。消息传到国内,中国社会群情激愤。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C、军阀混战的影响 D、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
15、在混乱的政治局面中出现的《新青年》,是一份由革命党人和新文化力量相结合而出现的政治教育刊物。它集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启蒙于一体,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抓住未来社会的中坚——青年力量,教育他们,引导他们。这反映出《新青年》 ( )A、指导青年在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 B、兼具思想启蒙与革命实践双重性 C、意在指引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 D、强调青年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
-
1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伦理民主和用科学与理性处理事物的主张,号召青年人“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这说明陈独秀 ( )A、高举自强求富的旗帜 B、积极宣传白话文与新文学 C、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D、积极宣扬民主和科学理念
-
17、下表是《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该杂志 ( )
作者及文章
文章主旨
陈独秀《敬告青年》
号召青年觉醒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文学革命
陶履恭《女子问题————新社会问题之一》
呼吁女性解放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宣传马克思主义
吴虞《吃人与礼教》
批判封建礼教
A、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B、涉及内容广泛多样 C、主要宣传传统文化 D、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
18、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是革命党人的领袖,但“缺少财力、武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袁世凯是“参议院一致公举”为大总统,但是经过复辟闹剧后,也失去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政治权威的丧失导致了政府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这有助于研究辛亥革命的 ( )A、局限性 B、曲折性 C、进步性 D、两面性
-
19、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辛亥革命”形成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论点( )
论点
论据
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有利于……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国人几千年来对皇帝的顶礼膜拜,人们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为中国历史进步打开了闸门
A、展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B、协调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C、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0、武昌首义后,各省在革命党人的领导和号召下,纷纷响应。起义后的50天,全国24个省区中已有14个省和上海宣布了独立,其他地区也正在酝酿或爆发着大小不等的斗争。这说明武昌起义 ( )A、有利于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B、加速清朝统治走向覆灭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