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汇报准备】汇报会开始前,同学们绘制了以下时间轴进行回顾复习。

    上述时间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兴中会成立”到“清帝退位”属于 (  )

    A、晚清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 2、综合本次爱国教育主题班会,请你谈谈对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认识。
  • 3、视角1 农民阶级的抗争
    (1)、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的主张是(  )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自强求富 D、学习西方
    (2)、视角2 洋务派的自救

    材料二

    创办工业

    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教育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军事

    新式陆军

    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新式海军

    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

    材料三 李鸿章晚年对自己的洋务事业的评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摘编自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①根据材料二可知洋务运动特点是 (    )

    A.涉及领域广泛

    B.注重各地区均衡发展

    C.持续时间较长

    D.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事业”的结果和李鸿章这样评价的原因。

    (3)、视角3 维新派的变革

    材料四

    材料五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

    (4)、(中考新考法·论述给定观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请你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紧扣观点,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4、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世纪60年代

    美国军舰进犯台湾

    1871年

    俄国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

    1874年

    日军进攻台湾南部

    1884年

    法国舰队突袭中国福建水师

    1885年

    法军进犯中越边境的镇南关

    材料二 日军于11月21日进入旅顺,残酷地屠杀了几乎全部居民。无自卫能力和赤手空拳的居民在其家中被屠杀,他们的躯体被残害之状无法形容。……这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点,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蛮。

    ———[美]克里尔曼《日军大屠杀》,纽约《世界报》1894年12月12日

    材料三

    (1)、材料一表明19世纪中后期 (   )
    A、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中国人英勇反抗外来侵略 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D、清政府开始注重海防建设
    (2)、材料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一场战争期间?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示内容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教训。
    (3)、请你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历史照片进行解读。
  • 5、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与探索。八年级(2)班同学以“抗争·探索”为主题分组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探究一 搜集历史照片————展现洋务发展

    探究二 展示人物图片————感悟精神品质

    探究三 整理报刊信息-—-分析创办作用

    报纸发表评论文章,赞扬维新派团体保国会“士大夫不奉朝旨毅然引国事为己任”的义举。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第一组同学搜集了4 幅洋务运动相关的历史照片,请你任选其一,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2)、第二组同学展示了如上三位历史人物的相关图片或照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位人物的历史贡献,并分析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精神品质。
    (3)、第三组同学整理了维新运动时期的相关报刊信息。这些报刊的创办起到了哪些作用?
    (4)、综合上述探究内容,谈谈你对中国近代的民族抗争与救亡图存探索的认识。
  • 6、鸦片战争是两种不同文明的撞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军舰在广东海面出现后,林恐其趁南风北犯,即知照沿海各省筹防。除了调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在福建有所部署外,各省当局以事端起于广东,均不以为意……中国军队所用武器不外弓、矢、刀、戟、藤牌、鸟枪、扛炮、喷筒。至于水师,英人谓“二艘军舰即可将其赶散”。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外关系开始出现根本性变化。“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现在这一格局被打破,列强用不平等条约的形式确立了新的关系。对列强来说,这些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军来犯时清政府内部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关系开始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给你带来的启示。
  • 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寡有能奉行诏书者”“疆臣皆西后所擢用,不知有皇上,皆置诏书于不问”。这表明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   )
    A、地方大员蓄意破坏 B、守旧势力力量强大 C、维新变法操之过急 D、新党各派存在分歧
  • 8、变法失败后,人们深深知道“维新终未可沉着晏然以得之,则仍不得不望诸民党之崛起。”“而天下大势之所趋,其必经过一党之革命。”过去受康、梁思想影响的人,有不少投身到革命行列中去。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
    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发展了近代报刊事业 C、推动人们思想发生转变 D、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 9、下表反映了清朝末年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角度

    具体内容

    分布地域

    高度集中于通商口岸及侨乡(上海占31%,广东占28%,江浙占24%)

    资本规模

    平均每家资本为7.4万两(仅为官督商办企业平均值的11%)

    行业构成

    轻工业占主导(缫丝62%、轧花15%、面粉8%)

    技术来源

    79%企业采用改良传统技术,仅21%引进西方设备(且多为二手)

    (1)、由此可知,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如此发展的原因是   (   )
    A、列强开始进行资本输出 B、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C、受到诸多因素共同影响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2)、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特点?
  • 10、 1872年,广东华侨陈启沅于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中国商办企业之开始。1880年,恒昌祥机器厂在上海建立。清末,荣宗敬在上海经营申新纺织公司,拥有工厂五所,为商办企业规模最大者。商办企业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实业救国思想兴起传播 B、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 C、西方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支持
  • 11、由于《马关条约》开放了宜昌至重庆的长江航运,英、美、法、日等国轮船、军用船只可从上海、汉口抵达重庆。轮船与中国旧式木船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洋行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快速增长。这反映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   )
    A、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掀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12、对下图所示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

    A、战争经过:中日在山海关展开激战 B、战争目的:要求获得均等贸易机会 C、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D、战争影响: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 13、这一暴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军在战争中反复出现的模式:以‘扫荡’为名,对平民进行无差别屠杀。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义和团运动 B、火烧圆明园 C、炮轰紫竹林 D、旅顺大屠杀
  • 14、如下内容可用来了解洋务运动的 (   )

    ·洋务派官僚主义盛行,行政效率低下,各项改革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洋务派中的不同观点和竞争使得内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削弱了推进改革的能力

    ·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清朝政治制度的基本问题,社会制度和行政机构仍然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A、深远影响 B、失败原因 C、思想主张 D、发展历程
  • 15、自安庆内军械所建立开始,30余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过规模不同的兵工厂24个。在此期间,洋务派创办的较大的民用企业有20多个,构成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主体。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
    A、最终实现自强求富目标 B、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增强了清政府国防实力
  • 16、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学习,搜集了如下信息。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招收学生学习西方语言、科技

    ·1877——1897年,福建船政学堂派出85名学生分别赴英国和法国学习驾驶和造船技能

    ·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等,先后翻译了一批西书,介绍了西方的赋税、武备、律条、通商等方面的西政知识

    A、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 B、提高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C、促使中国近代政治变革 D、推动近代文化教育革新
  • 17、《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民众曾热情歌唱:“太阳出了三丈三,帮助天王打江山。打开江山享天福,享了天福永无穷。”表达对天福的向往,这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
    A、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D、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 18、以下内容节选自某图书目录部分,划线处应填写   (   )

    第一章 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第1节 屡试不第创教派

    第2节 金田起义举义旗

    第二章 势如破竹的天国大业

    第1节 永安建制封五王

    第2节    ▲    

    第三章 盛极而衰的天国光辉

    第1节西征北伐破清军

    A、定都天京固政权 B、大败华尔洋枪队 C、湘军攻陷天京城 D、学习西方改内政
  • 19、面对列强的野蛮侵略与清政府的残酷压迫,这位历史人物创立拜上帝会,颁布土地政策,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大旗,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爆发了。该人物是 (   )
    A、洪仁玕 B、洪秀全 C、杨秀清 D、石达开
  • 20、如下条约的签订 (   )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协定的方式提出进口税、出口税以及子口税的雏形

    1843年

    《五口通商章程》中中英双方将海关税则以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规定中国若要改变税例,要与美国进行商议

    A、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C、加重了清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