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抗日救亡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歌颂祖国
-
2、“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过…… ”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B、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C、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D、崇洋逐新自由平等
-
3、抗战时期许多人阅读《论持久战》后,“一扫多日来隐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觉亮堂”,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A、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B、阐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C、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4、数据图是学习历史的工具之一。下图信息反映了( )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C、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
-
5、“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6、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该学者评述的是(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北平学生的一二 ·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
7、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严峻的形势”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东北沦陷 C、华北危机 D、七七事变
-
8、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错 误。“这次会议”( )A、确定了实行武装起义的方针 B、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C、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
9、毛泽东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毛泽东意在强调要( )A、独立领导革命 B、掌握革命武装 C、建立革命政权 D、创立革命根据地
-
10、某学校历史学习小组模拟“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各项适用于介绍南昌的是(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B、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
-
11、“这一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这一事件”指(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
-
12、下图是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的部分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说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
13、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不是提出了什么方针和纲领,而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广大学生,甚至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参与到了运动中。这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基础的广泛性 B、影响的持久性 C、口号的革命性 D、斗争的彻底性
-
14、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第二次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其中“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A、倡导实业救国 B、宣传变法维新 C、提倡民主科学 D、追求自强求富
-
15、“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材料中“今之时局”是指( )A、辛亥革命 B、军阀割据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
16、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趋势是( )A、由屈辱走向振兴 B、由专制走向民主 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由封闭走向开放
-
17、近代学者认为黄花岗起义“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 国民的脑际。”这表明该起义( )A、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斗志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8、1904年,孙中山指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 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他意在号召( )A、建立中华民国 B、推翻清朝政府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革命政党
-
19、下图是1901年发表的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画中悬在列强头顶一把刀,刀上文字 是“Awakening (觉醒)of China”。漫画中西方的忧患主要指( )A、中国民族觉醒 B、列强瓜分中国 C、殖民体系瓦解 D、利益分配不均
-
20、1898年9月伊藤博文认为:“有关国家利益得失之举,尤益慎重周详,切忌轻躁之行为”。这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没有发动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