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小唯同学以“局部抗战”为主题设计的手抄报,下面可以纳入这一手抄报的内容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喜峰口战斗
  • 2、日本为了发动九一八事变,大肆制造武装入侵舆论,加紧策划侵略阴谋;多次组织参谋旅行,研究攻占东北的方案;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加紧军事部署;利用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伺机入侵。这表明(   )
    A、日本扩张不得人心 B、中国人民奋起抗争 C、日本侵华早有蓄谋 D、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 3、材料一

    材料二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持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材料三

    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会后中央常委分工

    主要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人员

    分工

    张闻天

    代替博古负总责

    周恩来、毛泽东等

    负责军事

    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组成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材料四

    材料五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27 日)

    (1)、(中考新考法·撰写介绍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介绍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会议内容及会后分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4)、(中考新考法·绘制示意图)根据材料四地图,请你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并分析红军长征的特点。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 4、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材料二

    材料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分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所示大会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B、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根据材料二,简述北伐军的行军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军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 5、长征,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画作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江西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

    材料二 长征途中紧急召开的遵义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照抄照搬的错误思想路线向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转折。毛泽东曾指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陈云曾向共产国际报告道:“从这一阶段起,我们精神面貌改变了,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遵义会议终于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和控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征程。

    ——摘编自冯玲《红军长征中若干对中国

    革命具有转折性影响的事件研究》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30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3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3万人比30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3万人的队伍,要比30万人强大。

    ——摘自徐光寿《伟大的长征精神,远超悲情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油画《送别》所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转变。并归纳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不到3万人的队伍,要比30万人强大”。
  • 6、同学们收集到如下两组诗词,与“三军”“会师三路”共同相关的事件是 (   )

    《七律·长征》

    (节选)

    ——毛泽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会师》

    (节选)

    ————李真

    义聚红军,千锤百炼,北国疆场斩寇妖。说今起,会师三路、荟萃。

    A、革命军北伐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秋收起义
  • 7、小史同学搜集了如下资料。据此可知,红军长征 (   )

    搜集的资料

    探究主题

    ①各路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人民群众,拿出粮食、衣被等支援红军,使红军得到军需物资的补充;②在彝族地区,彝海结盟后,彝族群众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____款,当向导,抬担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作战,并把自己的亲人送入红军

    红军长征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 8、共产党员江善忠的言志小诗:“脚穿草鞋爬山峰,唔(不)怕雨来唔(不)怕风。唔(不)怕脑盖跌落地,只要革命早成功。”从中可以感受到共产党人 (   )
    A、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B、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C、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的精神 D、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 9、中国共产党员何郝炬曾描述道:“一水扼津喉,桥横铁索寒。飞师夺险隘,更上万重山。”与这首诗密切相关的图片是 (   )
    A、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B、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C、泸定桥 D、汀泗桥
  • 10、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地变换作战方向,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在敌重兵之间迂回穿插,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重回川南,四渡赤水,折返贵州,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又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为西进云南创造了条件。这体现出   (    )
    A、中央红军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 B、红军的纪律严明 C、中共中央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D、人民群众的支持
  • 11、同学们从某本书中摘抄了如下内容。

    《七律·历史转折》   伍修权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1)、“红都”应是   (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江西南昌 D、贵州安顺
    (2)、下列能体现“舵手一易”的是(   )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朱德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D、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 12、如下是课堂上老师在课件上呈现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   (    )

    湘江战役前,中央红军有8.6万人;战役后,仅剩3万余人。这意味着:5.6万人的牺牲,平均每公里长征路,就有4名红军倒下;江水被鲜血染红,久久无法散去。

    A、红军的顽强 B、红军战斗时间长 C、战役的惨烈 D、红军武器的落后
  • 13、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进攻遭受挫折后,中共中央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据此推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共中央战略战术的失误 B、国民党经济的封锁 C、中央红军内部指挥不统一 D、红军战斗经验不足
  • 14、交流会结束的时候老师给出如下材料信息帮助同学们强化记忆,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馆内展厅主题(部分)探求真理、从戎救国、赴苏深造、编练铁军、北伐先锋、保卫武汉、南昌举旗……

    材料二

    这里是毛泽东和朱德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为了纪念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朱德后来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摘编自中国军网《井冈山会师: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材料三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叶挺的革命事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会师带来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历史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根据地的革命发展状况。
  • 15、民谣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同学们在会上合唱了两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谣(部分),这些民谣的创作 (   )

    《土改歌》

    杀尽豪绅,除地主,努力土地革命……工农兵士大联合,实行分配土地,齐耕种,齐耕种!

    《黄安谣》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A、激发了民众的反帝浪潮 B、体现出人民对革命的支持 C、展现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D、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16、小智同学与班内同学就如下信息展开交流:古田会议的决议首次指出“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决议明确党要成为部队的“领导中枢”。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
    A、为国共合作提供思想指引 B、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 D、为国民革命军建立作准备
  • 1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毛泽东就在宁冈和永新做农村社会调查。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探索出崭新道路。这体现了毛泽东 (   )
    A、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B、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C、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D、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 18、在交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时,小史同学运用地理知识整理了井冈山的信息。由此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在于 (   )

    项目

    类型

    特点

    地形

    山地

    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易守难攻

    聚落

    山村

    远离大城市,远离国民党主力部队

    概况:工农群众基数大;山路狭小,敌人无法集结大队人马围剿;适合游击战与运动战

    A、农业水平高,便于团结农民 B、发展水平高,整体易守难攻 C、地理条件好,敌人力量薄弱 D、群众基础好,适合革命发展
  • 19、交流会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下两件文物。这两件文物共同见证了 (   )

    南昌起义军军服

    彼时敌我双方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身着一样的军服。因此,起义军以胸前佩戴红色领带,在马灯上贴上红十字等作为与敌区分的标识。红色领带也代表着与旧时代的决裂,象征一支红色的军队。

    A、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 20、小史同学摘录了文学作品中与北伐战争相关的信息与班内同学进行交流:“到了下午6时,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等领导下,用150杆破旧枪支,3颗炸弹,血战30 小时,全歼3000多名直鲁联军和2 000多名警察。取得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北伐军进入上海。”据此可以了解到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   )
    A、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B、强化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 C、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D、瓦解了各地军阀的反动统治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