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口口。”诗中的“口口”是中国人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旧址所在地。它是(     )
    A、淑浦 B、新化 C、隆回 D、芷江
  • 2、关于抗日战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始终积极抗日
  • 3、歌曲《长城谣》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骨肉离散父母丧……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据此判断,“大难平地起”指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 4、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     )

    ①领导辛亥革命②创建中华民国

    ③领导五四运动④组建国民党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5、1854年,美国要求太平天国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所取得的特权,遭到杨秀清的严正拒绝;义和团号召抵制洋货、破坏传教士的活动,指出“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这反映了农民阶级(     )
    A、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B、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 C、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一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4)、请举例说明孔子“智慧”的现实意义。
  • 9、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这一制度被秦朝以哪种制度所取代?
    (4)、阅读材料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谁创立的?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 10、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论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A B、B C、C D、D
  • 11、下图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 1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废汉称帝 B、消灭袁绍 C、统一北方 D、统一天下
  • 13、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
    A、顾恺之的绘画 B、王羲之的书法 C、龙门石窟的雕像 D、钟繇的书法
  • 14、“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率87万前秦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前锋在淝水与东晋军队对峙……苻坚中箭负仿,带领残兵逃回北方。”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5、南京市被誉为“六朝古都”,先后有六个朝代以南京为都城。这六个朝代分别是(     )
    A、东汉、东晋、宋、齐、梁、陈 B、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C、蜀汉、北魏、前秦、宋、齐、梁 D、前秦、东吴、东汉、韩、赵、魏
  • 16、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凿空之旅”指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 B、班勇出使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张骞出使西域
  • 17、如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②秦朝统一了度量衡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④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称为华夏族的祖先,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不属于黄帝贡献的是
    A、建房 B、造纸 C、造船 D、制衣
  • 19、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材料中“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     )
    A、盐铁专卖政策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 20、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爆发战争,这让我们不禁回望已经过去的20世纪,从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寻求今天这场战争的根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的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的较量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和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

    材料二   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自19世纪以来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和对世界的支配地位受到了真正的挑战和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构建的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大国的多极体系。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2)根据材料指出让“欧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指出材料中战胜国构建的“维持战后和平的体系”。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常被理解成两个崛起的大国对现行世界体系的挑战。一直到1941年12月,这种挑战看来是成功的,德国让整个欧洲陷入哀嚎,而日本几乎横扫了整个亚洲。

    ——《兴衰的秘密》

    (3)举出截止到1941年12月它们挑战世界体系的史实各一例。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成立的国际组织,请例举该组织协同作战的典型战役。如果你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请你对解决俄乌冲突提出一项合理建议。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