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明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交融特征的是( )A、孔府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
2、据下图可以推知,当时( )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
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 B、南方秩序相对稳定 C、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D、北方行政区划固定 -
3、《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
-
4、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
5、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最不可能出现的信息是A、司马迁这个人真是迂腐,朕很生气 B、今天朕练了一套“五禽戏”,强身健体 C、张骞此去西域已六年有余,杳无音信,朕甚是挂念 D、这次大宛(中亚古国)进贡的良种马真不错,朕很喜欢。
-
6、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得,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日常书写。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这段话强调了( )A、改进造纸术的原因 B、造纸工艺的传承 C、工艺流程的繁琐性 D、洛阳纸贵的缘由
-
7、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动乱,阶级对立。以下哪幅图片最能体现这一社会背景A、 东汉宅院画像砖 B、东汉说唱俑 C、 东汉陶院落 D、 汉代讲经图
-
8、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D、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
9、《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关隘)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一区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 )A、西汉政权的建立 B、班超经营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甘英出使大秦
-
10、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对匈奴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和亲政策产生积极效应 B、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 C、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D、国家实力的明显增强
-
11、百度词条:“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双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词条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楚汉争霸的双方是楚庄王和西楚霸王 B、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C、楚汉之争是一场农民起义 D、楚汉之争无果而终
-
12、战国后期,燕国太子丹派壮士荆轲刺杀秦王,以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同学们对这件事的评价很多,下列符合唯物史观的一项是A、只要杀了秦王,燕国就不会灭亡 B、荆轲是一个壮士,他用生命阻止秦王的暴行 C、秦王进行的战争违背了历史潮流 D、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壮烈但行为愚蠢,违背了历史潮流
-
13、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率先按地区划分国民,使国家公共权力控制到基层社会,国家形态逐渐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 B、严明法度 C、统一度量衡 D、确立县制
-
14、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巨变之中。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一时期“巨变”的是( )A、经济上,广泛使用牛耕,促进经济发展 B、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引发制度变革 C、思想上,诸子百家争鸣,带来思想学术繁荣 D、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
15、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
16、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A、精美的“帛书”和“帛画” B、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 C、刻有卜辞的甲骨 D、各类青铜器和铁犁
-
17、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内容
出处
“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战国策·燕策一》
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启最终登上王位 C、益将王位让于启 D、禹直接传位于启 -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稍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三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4)、简析材料三中“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设立太学,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的学校。太学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教师则由儒学博士担任。由于适应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太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儒生们开始大量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逐步巩固起来。
——《剑桥插图中国史》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制度是谁创建的?指出他在地方上推行的什么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是如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的。(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个治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创办太学的目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有何影响?(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图二 春秋争霸形势图
(1)材料一图一《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中①处是________(都城);③处是________(诸侯国名)。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中,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开展激烈争斗,争夺霸主地位,其中________(人物)成为春秋首霸。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