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们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下列选项中,对《申报》描述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机关报 C、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D、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
2、外资企业凭借自己在资本、经营乃至政治上的优势,常打压和兼并民族资本竞争对手,在1917—1931年间,有18家中资纱厂被外国资本以借款抵押等方式吞并。这表明阻碍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3、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
4、某位同学在查阅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残缺不全的话:“……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省略号处应补上(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古田会议 D、长征转移
-
5、革命不到两个月时间便被完全镇压,这是国民党成立以来第一次南北战争,这次内战导致随后南北无休止的战争,袁世凯虽然胜利了,但随着他私欲不断膨胀,不久之后便迅速灭亡。材料中的“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 )A、宋教仁被刺杀 B、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家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
6、下图为漫画《辞旧迎新》,以人们欢庆元旦、辞旧迎新为主题,表现手法别具一格,以国旗的变迁来说明政权的更替。由此可判断出漫画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 B、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C、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 D、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
7、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使近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
8、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学界还将scicnce音译为“赛因斯”。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A、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B、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具有明显不确定性 D、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
9、有人这样评价这场战争:“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这场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下列事件和这场战争密切相关的是( )A、香港岛割给了英国 B、鸦片贸易在中国合法化 C、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10、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民间很快出现了“人人皆知航运之利,各省商民闻风而起创办轮船公司”的兴旺景象。这表明洋务运动(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运输方式 B、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激发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
11、《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A、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
12、林则徐曾致信英国女王称“通商已久,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谅贵国王向化倾心,定能谕令众夷,兢兢奉法,但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懍遵也。”林则徐此举意在( )A、借助外交平等维护主权 B、禁止中英通商危害经济 C、严控鸦片恪守天朝法度 D、批判英国对华武装侵略
-
1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交流与交融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
——《远古社会》
龙图腾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
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
鲜卑族文化精华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启示》
材料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摘编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被后人尊称为华夏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并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和西域交流的意义。(3)、图《北魏帝王出御图》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写序号,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口述史料)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
14、某校七年级同学就探究“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一主题,收集了以下文物。
①铜权
②秦半两钱
③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
④石铠甲
⑤秦封泥(其上印有秦朝郡县地名、官职名)
⑥睡虎地秦简(秦隶书写,涉及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
⑦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⑧泰山刻石(小篆刻写,涉及秦朝法律制度等措施)
围绕“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一主题,任选3个文物,写一篇解说词。(要求:自拟题目,明确三个文物并予以介绍,表述成文)。
-
15、七年级同学以“考古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开展了一次项目化学习。以下为成果展览(部分)。请你一起参观,并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展板二 【探寻我国万年文化史】
①
②
③
④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展板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铖、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图中( )处。(填写图中字母)。根据图,说说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2)、仿照下面示例,对展板二中的图片进行解释。示例:③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可以证实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①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可以证实
②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可以证实
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可以证实
(3)、根据展板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4)、综合以上展板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
16、《齐民要术》强调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这反映《齐民要术》主张( )A、改进工具 B、以农为本 C、精耕细作 D、多种经营
-
17、西汉时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自然条件优越 D、北民南迁
-
18、图示法能够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历史学习。以下示意图反映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
B、
C、
D、
-
19、“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画面。这一画面反映的是( )A、蒙恬北击匈奴 B、丝绸之路贸易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域都护的设置
-
20、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北击匈奴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