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培养了近千名学生,他们或担任新式学堂的教师,或编译介绍西方的科技书籍。天津电报学堂的毕业生满足了天津至上海等电报线路沿线的用人需求。这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为近代化发展培养人才 C、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 D、推动近代民族资本发展
  • 2、湖北织布官局建立之前,洋布的销售量一年多达一千数百万匹,织布官局建立之后,虽未能完全抵制洋布的进口,却也减少了其进口,仅江汉关每年减少了十余万匹洋布的进口,达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目的。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缓解了清政府的财务危机 D、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3、历史课堂上,老师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信息进行解读。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土地分配

    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其对于田地优劣的客观问题也给出方案即“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生活物资分配

    提出了“物物归上主”的概念,利用类似按需分配的方式希望实现“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

    A、追求合理社会秩序 B、崇尚绝对平均主义 C、继承封建等级观念 D、效法西方礼仪制度
  • 4、根据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年6月

    英海军司令伯麦率舰队到达澳门,鸦片战争开始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1856年10月

    英水师攻陷广州外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7月

    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正式挑起侵略战争

    1900年6月

    西摩尔率英、美、法、德、日等国联军,分批离津进犯北京

    1900年6月

    义和团袭击廊坊车站西摩尔联军,并与清军联合在天津紫竹林租界、老龙头车站与侵略军激战

    1937年7月

    日军炮轰我军防地,制造“七七事变”

    1940年8月—|1941年1月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广大地域发动“百团大战”

    1945年9月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整理自沈渭滨主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卷》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与“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相符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5、神头岭伏击战中八路军指挥员,充分掌握日军的作战习惯和动向,巧妙利用了神头岭原有的掩体“引君入瓮”。并且在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通过炸桥等方式,把近1500名日军按批次分割在不同的区域里,最后逐一歼灭。这一战斗的胜利得益于(   )
    A、正确战略战术的制定 B、日军对八路军的不重视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八路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 6、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搜集到如下论据。据此推断他们论述的观点是 (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组织起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外华人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

    ·不少台湾同胞来到大陆,直接投身于抗战各条战线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A、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D、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 7、 下列材料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   )

    版画:《义和团与比利时侵略军激战》

    义和团势力之

    大……百万忠义而称敌忾之众,西欧小丑,宜其鼠窜雀散,追逐无遗迹矣。

    ————梁启超《说败》

    A、失败原因 B、主要过程 C、斗争性质 D、历史地位
  • 8、割台噩耗传台后,台湾人民誓死与台共存亡。在内乏粮饷,外无援兵的情形下,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三个陆军师团和一个海军舰队长达5个月之久。在其后残暴统治的50年里,台湾人民为回归祖国,从未停止过抗日斗争。这表现出台湾人民(   )
    A、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B、始终坚持反抗外来侵略 C、对清朝统治的不满 D、忧国忧民民主进步精神
  • 9、由下表大事记可知,这些事件(   )

    时间

    事件

    1860年8月

    李秀成在青浦痛击洋枪队,击伤华尔

    1862年6月

    太平军在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1862年9月

    太平军在收复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A、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B、面临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 C、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 10、课后复习过程中,小唯同学搜集到三元里人民抗英的相关诗歌。这首诗刻画了当地民众(   )

    负来从戎骁勇绝,奋不顾身留碧血,干戈起处动龙蛇,剑戟挥余耀霜雪。书勋来让众军先,殉难应同曾五烈。

    A、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精神 B、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C、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D、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 11、林则徐等人在《会奏销化烟土一律完竣折》写道:“其间非无人夫乘机图窃……当场拿获之犯前后共有十余名,均即立予严行惩治⋯⋯实共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截至五月十五日(6月25日),业已销化全完。”这一历史事件(   )
    A、使列强侵华方式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处于中世纪的王朝在抗击近代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列强时,不可能不败下阵来。在这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充分证实了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时代落差。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这突出表现在主权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等方面。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二 以《马关条约》为契机,列强的侵略野心恶性膨胀,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强占租借地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顶点,中国大好河山几乎全部被划分为各国的势力范围。1900年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织了联合侵略军,大举进犯中国,又一次挑起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01年11个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摘编自陈月清主编《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的名称,并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列强侵略中国呈现出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近代中国多次战败的原因。
  • 13、日本在其占领区内,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在其争夺的地区,他们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惨无人道地杀戮中国人民。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在一步一步地实施灭亡全中国的计划。这体现出(   )
    A、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 D、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
  • 14、这个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是清朝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条约内容是(   )
    A、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铁路沿线要地 B、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 15、小唯同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摘抄了如下目录(部分),据此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

    第四节    ▲    

    一、日本准备发动战争

    二、日本不宣而战

    三、平壤失陷与黄海大战

    四、日本大举进攻中国

    A、甲午中日战争 B、日本全面侵华 C、美、日侵略台湾 D、列强瓜分狂潮
  • 16、下面是两位外国作家在其作品中的对于火烧圆明园的记载。据此可以了解 (   )

    记载出处

    相关内容

    柯底尔《1860年对中国之远征》

    决定“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若者归英军、若者归法军”

    记载出处

    相关内容

    俄耳斯莱《1860年中国战争之简述》

    军官和士卒们似乎暂时疯狂了一般,身心都沉浸在一件事业里,即是抢劫掳掠

    A、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B、英法联军的侵略暴行 C、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 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17、正当清政府忙于和太平天国作战之际,英国、法国在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以扩大已取得的权益为目的。“这场侵略战争”(   )
    A、是由中国禁烟运动引起的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D、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18、下面是某青年话剧团根据某一历史事件设计的历史剧的部分剧幕,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源起 C、英国鸦片走私贸易 D、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暴行
  • 19、英国统治者得意扬扬地宣称这一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如此圆满的结果”。然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而且是一连串更深重的灾难的开端。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北京条约》签订 B、《虎门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南京条约》签订
  • 20、阅读下列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图片的序号即可),提炼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