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下列与汉武帝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④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最早开通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B、到达了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 C、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属于民间自发的远洋航海活动
  • 3、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法家

    尚法,强调以法治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脱离现实禁锢思想
  • 4、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与此同时,在战争期间为宗主国打仗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士兵也把民族自决原则带回自己的祖国,成为动员民众争取独立的口号。战争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一战(     )
    A、加速了殖民体系崩溃 B、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创造条件 C、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 D、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 5、他的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他留给后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下面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 B、 C、 D、
  • 6、下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家具,最初被叫作“胡床”,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民族交流对汉族的影响 C、民族矛盾尖锐 D、民族文化冲突不可协调
  • 7、1942—1943年,这场战役历时200天,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共损失约150万人。这场战役是纳粹德国在战略上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这表明该战役(     )
    A、推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B、迫使西方国家放弃绥靖政策 C、促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 8、国际工人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了诞生—实践—实现—发展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的史实论证不相符的是(     )
    A、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实践——巴黎公社 C、实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9、下图中的臂章反映了中国人民军队建立的先后顺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人民解放军军种日益完备 B、人民解放军装备渐趋先进 C、人民解放军指挥更加成熟 D、人民解放军作战愈加勇敢
  • 10、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其中“百花齐放”是指
    A、在艺术问题上,可以自由发展 B、在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论 C、国家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 D、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 11、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西周建立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C、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D、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繁荣富强
  • 12、文艺作品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也是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鲜活样本。某班的同学以“唐宋元明清的璀璨文坛”为主题设计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相关的任务。

    任务一 【品读名作——解释历史】
    唐诗→宋(    )→元曲→明清(    )

    图1(大观园图)(局部)

    任务二【欣赏艺术——领略美学】

    图2                         图3《步辇图》

    (1)、填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线索。
    (2)、图1反映的这部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问世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哪部文学作品中的插图?
    (3)、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2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局部拓片。它是用哪种书体写成的?图3是以哪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的?
    (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请你根据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材料二   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材料三   史料一   舟师(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史料二   南宋持罗盘陶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侯纸”的优点。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项技术?“他”是谁?
    (3)、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发明是什么?它的外传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 14、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材料三   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了什么局面?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孔子对教育事业留下了哪些重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 15、下面的图1、图2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图1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图2 昆曲脸谱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行省制度的创立 D、文学艺术的发展
  • 16、《金史》记载:“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热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材料描述的是(     )
    A、弓箭的使用 B、骑马的技术 C、火药武器用于战争 D、战车的声音
  • 17、《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介绍了其名称及其功能(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的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 18、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朝出现了北京和南京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根据材料可提炼的主题是(     )
    A、明朝经济的发展 B、明朝农业品种众多 C、明朝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明朝商业繁荣
  • 19、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的影响深远。九年级某班同学围绕“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影响”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帮助他们完成相关内容。

    人物

    相关的法律文献

    拿破仑

    颁布实施《拿破仑法典》(又名《A》)

    孙中山

    颁布了《B》

    (1)、完成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
    (2)、结合该表中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围绕“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影响”提出一个观点,运用所学知识,从各自主要事迹、共同影响等方面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20、

    世界历史潮流浩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国内对苏联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美国的媒体大幅报道并且高度赞扬苏联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从1944年至1947年,在苏联的支持下,一些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很快掌握了政权,(美国)一些政治家、大部分媒体和宗教出版物对苏联在东欧等地区的行动作了负面解释,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成了媒体报道的主题。通过夸大“极权主义”的威胁,杜鲁门政府竭力使人们相信,苏联所代表的共产主义是对美国在世界上的成功和存在的威胁。1946年5月,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60%的被调查者相信苏联想支配整个世界。

    ——摘编自刘疆《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下面是1947--1949年世界两大阵营的对峙情况。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6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

    经济

    马歇尔计划出台(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49年)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5年)

    地缘政治

    联邦德国成立(1949年)

    民主德国成立(1949年)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冷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的关联。

    材料三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的“硝烟”并没有散去。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仍然保持冷战思维,对俄罗斯步步紧逼并严重威胁其安全,最终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这是欧洲继二战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战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乌克兰危机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