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下列历史事件能够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A、西晋灭吴短暂统一全国 B、诸葛亮治理蜀汉 C、三国鼎立实现局部统一 D、江南地区的开发
-
2、有学者指出,造纸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从新疆到中亚地区撒马尔罕等地,到西亚古巴比伦和大马士革,再到北非的埃及开罗和摩洛哥,再传播到西班牙和意大利,最后“双心放射”传遍世界,形成一条“纸张之路”。据此可知( )A、造纸术主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东方 B、纸张之路推动了中外贸易繁荣 C、丝绸之路是造纸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D、造纸术的传播促进欧洲的发展
-
3、历史地图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如图反映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
4、绵阳市博物馆里展陈着规模庞大的西汉漆木马阵。(如图)国家拥有马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身的军事力量。漆木马的大量出土可以佐证西汉时期( )A、君主专制削弱 B、军事实力强盛 C、人口数量减少 D、对外贸易繁荣
-
5、汉武帝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这有利于( )A、强化独尊儒术政策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对外经济交往 D、推动地方农业开发
-
6、将不同时期,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化历史的认识与理解。“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无为而治,法家思想治国 B、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C、积极有为,大兴皇家工程 D、简政安民,减轻百姓负担
-
7、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二人的主张符合的汉初治国策略是(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罢黜百家 D、重农抑商
-
8、把握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从争霸兼并走向大一统 B、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C、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 D、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
9、先秦时期某学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该学者可能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10、《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出商鞅治秦强调( )A、赏罚分明 B、奖励耕织 C、禁止私斗 D、奖励军功
-
11、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生产力的进步 B、手工业的兴盛 C、原始农耕生活 D、商品经济发展
-
12、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分为事实判断(内容)成因判断(原因)和价值判断(评价)。下列叙述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认识,其中属于成因判断的是( )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不断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③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者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④同时商业繁荣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大体现之一。
A、① B、② C、③ D、④ -
13、据《春秋》等书记载,200多年间,鲁国朝见晋国33次,朝见齐国40次,而朝见周天子仅7次。这反映出( )A、周天子“共主”地位削弱 B、鲁国已经成为春秋霸主 C、晋国、齐国国君地位平等 D、鲁国距离王室路程遥远
-
14、公元纪年法,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并且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的是(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平王东迁 D、百家争鸣
-
1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下考古发现能印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结论的是( )A、郧县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
16、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材料一中哪些图可作为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
材料二:
中华文明成就
类别
历史地位
甲骨文
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诗经》
文学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造纸术
科技
对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A
医学
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伤寒杂病论》
医学
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九章算术》
数学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著作
《史记》
史学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农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圆周率
数学
领先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兰亭序》
艺术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A、B成就的名称。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
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据[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何种史料?
材料三: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这些措施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四: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A去代替。……但从制度本身来说,A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A所指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四,指出A制度的特点及这一制度的标志性意义。
材料五: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4)根据材料五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的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
18、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
材料二 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娄敬的建议……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仍然继续执行……
——摘自王书熙《汉武帝刘彻全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民族交融体现在哪几方面?这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
-
19、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表内容的共同作用是( )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A、巩固局部统一 B、推动文化发展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对外交往 -
20、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