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和胡人牛耕的劳动场面。这两幅砖画可用于研究当时的(     )

    A、中外交流发展 B、民族文化交融 C、北方人口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 2、下图展示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处应是(     )

    A、骨耜 B、铁犁牛耕 C、石镰 D、青铜农具
  • 3、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据此可知,青铜铭文记录的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大禹治水
  • 4、(北京中考改编)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过分。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人类也由此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能源。……短短数年内,铁路就因为它能够以比公路或运河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而支配了长途运输。——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时间占比类别

    1750年

    1851年

    1870年

    农村人口

    84%

    46%

    30%

    城市人口

    16%

    54%

    70%

    ——根据《世界历史》编制

    材料三:[英]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对19世纪中期一座工业城镇的描述。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

    材料四: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依据真实社会状况创作。一位同学阅读后,绘制了主人公的旅行路线示意图,并摘录书中对沿途社会状况的描述。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2)、依据材料四,判断这一旅行应该发生在___。(写序号)请分别从交通工具和社会状况角度说明判断理由。

    ①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时期

    ②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类社会的上述变化体现了哪些道理。
  • 5、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17——18世纪的欧美社会巨变,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两者(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孪中震颤……不过,这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据材料一,指出“融合的手段”和“崭新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我们同一个如此难对付的强国进行了战争,而且战争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我们的独立和主权已经得到了确认。”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这一战争的领导人是谁?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反封建的重要一步。它对绝对王权造成强有力的打击……大革命扫除了正在衰落的封建残余,还高喊“自由、平等、博爱”口号达到欧洲各地……革命的领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编纂了法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揭开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写出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一部法律文献。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世界近代史欧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 6、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代表古代印度文明的是(     )
    A、 B、 C、 D、
  • 7、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各序号所对应的时期正确的是( )

    A、①—罗马城邦 ②—罗马帝国 ③—罗马共和国 ④—西罗马帝国 ⑤—东罗马帝国 B、①—罗马城邦 ②—罗马共和国 ③—罗马帝国 ④—西罗马帝国 ⑤—东罗马帝国 C、①—罗马共和国 ②—罗马城邦 ③—罗马帝国 ④—西罗马帝国 ⑤—东罗马帝国 D、①—罗马城邦 ②—罗马共和国 ③—罗马帝国 ④—东罗马帝国 ⑤—西罗马帝国
  • 8、某历史社团开展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创新•前行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搜集相关历史史料,跨越历史长河,共同感受创新推动历史前行。

    【项目任务】

    任务一第一组同学整理了下列信息,准备布展。

    雅典卫城公共活动空间有雅典广场,那里设有公民陪审法庭及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重要权力机构。

    任务二第二组同学收集如下人物图片,准备布展。

    任务三第三组同学整理了下列信息,准备布展。

    《西方近现代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1687年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

    新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

    1859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1879年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913年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同流水线生产汽车

    20世纪40年代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请回答:

    (1)、请根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雅典和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请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你是布展员,从图片中任选一位人物,对其进行介绍。
    (3)、请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蒸汽机的应用有什么影响?达尔文提出什么观点?
    (4)、从以上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价值观正确)
  • 9、俄乌战争,叙利亚战争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以史为鉴,某班围绕“战争与和平”开展探究式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探究任务一探“一战”之源】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国家

    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探究任务二究“二战“之果】

    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最后失败,其决定因素在于,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有效的军事合作……此外,全民的拥护,充分的精神动员,高度的爱国主义与无畏精神的发扬,则为反法西斯同盟夺取胜利提供了有效的精神保证。

    ——罗荣渠《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探究任务三思维和之举】

    维和部队士兵头戴有“UN”英文缩写的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中国维和部队在圆满完成各种维和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友谊,为驻地建设勤奋工作。在经历14年内战的利比里亚,他们主动帮助驻地修建了数条主要道路,手把手地教老百姓种植水稻等,许多当地人把中国军人当作了亲人。

    ——摘编自2017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维和部队:10支维和分队部署在4个任务区》

    【探究任务四谈和平之路】

    相互尊重是和睦相处之道,公平正义是持久安全之基。正如埃及《金字塔报》文章指出的,对正义、外交和人权的支持可以为一个更加稳定的中东铺平道路,现在的真正考验在于国际社会是否愿意采取行动。国际社会应共同推动中东各方摒弃前嫌,化解恩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负责任大国,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继续为推动中东局势降温、推动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摘自2024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02版《推动中东局势降温刻不容缓》

    请回答:

    (1)、根据探究任务一,该班小红同学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请根据探究任务二,概括罗荣果认为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证明(中外史实皆可)。
    (3)、请根据探究任务三,回答维和部队所代表的国际组织的首要宗旨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中国维和部队是如何践行这一宗旨的。
    (4)、请根据探究任务四,谈谈你认为中国应怎样“为推动中东局势降温、推动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 10、有学者指出,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第三世界国际地位弱化 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C、冷战思维意识依然存在 D、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11、《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一文中写道:“当人与观念或制度发生冲突时,罗斯福总是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加以考虑。”罗斯福甚至以政府大量财政赤字为代价来推进就业政策的实施,并颁布新税法以缩小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材料表明新政(     )
    A、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宗旨 B、遵循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C、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民意 D、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提出“我要做自己房子的主人……我们不想成为书记员”,反对温和派“祈祷”(Pray)、“请求”(Please)和“抗议”(Protest)的“三P政策”主张,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据此可知(     )
    A、英国对印度的控制有所放松 B、印度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高涨 D、争取独立已成为印度各派共识
  • 13、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 14、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封君封臣制度出现及王权加强 B、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C、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D、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开始
  • 15、探讨“英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时,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材料,按照实证原则,选择最合理的一组是(     )

    ①纪录片:(1938)真实影像:《慕尼黑会议》

    ②地址:诺曼底战役遗址

    ③回忆录: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④历史著作: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⑤ 网络文章:《英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角色》

    A、一组:①②③ B、二组:②③④ C、三组:①④⑤ D、四组:③④⑤
  • 16、“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救美国,无外乎是政府在生产过剩条件下,直接把过剩劳动力和国家工业化过程所创造的设备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体现这一内容的措施是(     )
    A、积极扩大生产 B、抑制消费需求 C、实施以工代赈 D、恢复银行信用
  • 17、下表说明一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数据统计表

    时间

    参战国/个

    卷入人口/亿人

    参战人员/亿人

    伤亡人数/亿人

    财产损失/亿美元

    1914-1918

    30多个

    约15亿

    0.7亿

    超过0.3亿

    3000多亿美元

    A、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B、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 C、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D、结束后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 18、“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更多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技术发明主要由工匠完成 C、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 19、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材料中“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的是改革(     )
    A、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等 C、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 D、实现富国强兵,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 20、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革命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反映共同的时代诉求是(     )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实现民族独立 C、摆脱民族危机 D、延续各自政治传统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