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就首开了屠杀中国平民的先河。《日军残杀记》中写道:在那里进行了整整四天的大屠杀,以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材料中的“那里”是指(     )
    A、威海卫 B、天津 C、平壤 D、旅顺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遗址时说:“(这里)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在桩木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龙骨(地梁),然后在上铺设地板,地板以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摘编自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我国河姆渡古遗址》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参观的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哪里?
    (2)、材料二中提到的“木构长屋”是什么类型的建筑?试分析出现这种建筑的原因。
    (3)、材料二中的“他们”生活在哪一流域?促使原始人类由穴居走向定居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三   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争,说说战争的结果。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人们举办祭祀黄帝活动的现实意义。
  • 4、周平王东迁后,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这主要反映出
    A、诸侯国“尊王攘夷”的策略 B、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局面 C、春秋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D、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局面
  • 5、某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这样一些关于西周的词句:“封邦建国,以藩屏周”“诸侯”“周天子”。这些词句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世袭制
  • 6、在中国古代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秦朝 B、商朝 C、夏朝 D、周朝
  • 7、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 9、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     )

    A、A B、B C、C D、D
  • 10、2023年5月14日,北京南尚乐中心小学的25名科学小记者,参与了2023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会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看到北京人(     )
    A、头部特征与现代人无异 B、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C、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D、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 11、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在这些侵略者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和参加了多次侵华战争,残酷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侵占台湾等中国领土。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转嫁危机,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开始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正面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场战争最终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中国人民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的所有失地,而且光复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国土,一举洗雪了遭受日本野蛮侵略的奇耻大辱。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明治维新为日本后续发动和参加“多次侵华战争”埋下的隐患,并写出日本通过哪场战争实现了侵占台湾的图谋。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从战争的结果与性质角度,解释为何说中国人民“一举洗雪了遭受日本野蛮侵略的奇耻大辱”。
  • 12、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通过开放与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见证

    马可·波罗像

    中国科技成就

    转轮排字盘
    (元王祯发明)

    世界著名大都市元大都号称“人烟百万”,有米市、马市、皮帽市等;是杂剧创作与演出中心;连接着四通八达的驿站,来自世界各地的使团和商人聚集于此。

    南宋外销的瓷碗


    南宋陶俑所持的罗盘

    南宋临安人口多达百万,有夜市、早市,店铺众多,海内外商品琳琅满目;有大瓦、中瓦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南宋在临安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人俑

    唐朝发明的曲辕犁

    唐长安城人口达百万,东、西两市是主要商业区,商铺林立。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据《中国历史》等整理

    (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根据材料,多角度概括唐长安、南宋临安、元大都等大都市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简述《马可·波罗行纪》对当时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外交流与都市繁荣”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自拟观点,并运用唐、宋、元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3、1920年召开的巴黎和会,重新调整了欧洲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
  • 14、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 16、2025年,为纪念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重温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周恩来与万隆会议”主题图片展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万隆会议倡导亚非国家和地区间(   )

    ①冷战对峙    ②求同存异    ③和平相处    ④友好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均8.9%的增速发展,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0亿公斤。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00亿公斤。这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 18、近代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彭湃,在一首诗中写道:“反封建,分田地,坚决来斗争,建设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行共产制”。诗句内容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土地革命 D、解放战争
  • 19、如图是关于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抓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概况的思维导图。该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20、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某学派创始人部分接受了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但提出了对于仁的新理解,形成了“兼爱”的学说。这一学派应是(   )
    A、道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