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望春秋战国,思考天下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乱纷争局面的出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变法)行(推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富裕充足)。民勇于公战(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邑大治(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涉及到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三则材料所述事件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 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 3、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梁—齐—宋—陈 C、东晋—孙吴—宋—梁—齐—陈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 4、整理表格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 5、“天人合一,自然医道;救死扶伤,手术先道;强身健体,五禽戏道”。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一人物成就的介绍(       )
    A、蔡伦 B、孙思邈 C、张仲景 D、华佗
  • 6、下表中所述的文件可以用来佐证(       )

    维也纳大学博物馆陈列的719-1009年间的文件统计

    时间

    719-815年

    913-1009年

    书写概况

    36件全部写在纸草片上

    9件写在纸草片上

    77件写在中国纸上

    A、印刷术的推广 B、火药的应用 C、造纸术的传播 D、指南针的发明
  • 7、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汉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化。这些分化使国内秩序混乱、政治分裂,并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导致当时“国内秩序混乱、政治分裂”的重要事件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黄巾起义 C、军阀割据 D、光武中兴
  • 8、汉文帝采纳大臣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的建议,提倡(     )
    A、重农抑商 B、以农为本 C、以德化民 D、工商皆本
  • 9、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在日常语言之中引证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评议刻下的时事,都判死刑。秦始皇此举(       )
    A、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B、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 10、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禅云,诸侯尽西来。”为这一现象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是( )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统一 B、商鞅变法效果显著,实现国富兵强 C、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网罗天下英才 D、秦国战争策略得当,采取远交近攻
  • 11、现存《论语)有二十篇,书中描写的孔子是个才识兼备风度高尚的政治家,又是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这是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评价。依据你对历史的认识,“轩辕”所纪念的人文始祖是   (     )
    A、盘古 B、女娲 C、黄帝 D、炎帝
  • 13、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技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有两个阶段。14和15世纪是第一阶段。这时,西欧的封建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摘编自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当代观察家将我们这一时代贴上了“存取时代”的标签。在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

    ——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在农业方面的显著表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角度评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使“地球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一例说明信息革命给你的学习带来的便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革命或产业技术革命的认识。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奠定基础”、“制度确立”、“巩固扩展”、“政策调整”等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既有杰出人物的推动,也有种种的阻力。

    材料二   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全球,在20世纪30年代,“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后来随着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世界正处于“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三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提到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杰出人物的推动,其中“巩固扩展”阶段美国和俄国的杰出人物分别是指谁?
    (2)、材料二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分别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日、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3)、材料三中的“暂时退却”与什么事件有关?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 15、民主与法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制度就是通过公民自己参与国家的各类管理机构来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的。这样,充分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能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献力……伟大导师恩格斯也认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在当时是最进步的。

    ——宋慧娟《奥林匹亚圣火——辉映环球的希腊文明》

    材料二   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并升华为一部革命性的宪章——它旨在将美国人团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在美国革命激励之下,一群法国贵族起草了一份政治宣言。宣言宣布:普世权利的基石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奠基性文件。

    ——摘编自《文件中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公民如何“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哪位历史人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该法案是如何“明确划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这种权力的明确划分有利于维护哪些群体的利益?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杰斐逊起草的这一文件”和“法国大革命的奠基性文件”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初的法国是如何从法制上来进一步捍卫自由?
    (4)、综上所述,谈一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 16、“今天是星期天,清晨起来,我一边听着老式的①留声机,一边用②洗衣机洗着衣服,天气很热,③电风扇带来的习习凉风,使我清凉了不少,④远处火车的轰鸣声偶尔响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某学生写的这篇日记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简表(部分)

    时间

    概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甲午战争以后

    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全面抗战期间(1937—1945年)

    民族工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国民党统治后期(1945—1949年)

    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请选择上表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8、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不断奋勇争先、救亡图存,直到1949年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内忧外患的冲击】

    材料一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败的震撼】

    材料二   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民族沉沦的回应】

    材料三   这个国家的政府已经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方……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17年孙中山广州演说:“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共和幸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改天换地的壮举】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1)、材料一中的“少数人”有哪些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其结果引发了人们哪些思考?
    (3)、材料三中的“兵变”是什么事件?材料四中孙中山的演说把共和的敌人指向了谁?他带领革命党人同专制独裁势力又进行了哪些“英勇奋斗”
    (4)、材料五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材料五中“礼炮齐鸣28响”有何寓意?
  • 19、下面的文字是某位历史人物的简介。他是(     )

    中国实业家、教育家……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把实业、教育称为“高强之大本”。

    ——《辞海》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张謇 D、康有为
  • 2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