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下面示意图,判断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周
-
2、 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山林开发、耕地扩大创造了条件。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 )A、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 B、诸侯国数量不断下降 C、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
3、 春秋时期,晋文公费了狄人(周边的少数民族)女为妻,在位时完成了对狄人部落的安抚;春秋晚期,在南方长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楚国,也开始接受中原的文化,采用中原的礼法等。以上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晋国和楚国友好相处 B、否国成为诸侯霸主 C、晋文公得到天子认可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
4、 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或相见,周桓王中管。郑国源人“慰问”,周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 )A、诸侯争霸激烈 B、王室地位下降 C、分封制已解体 D、民族战争频繁
-
5、 下面示意图反映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选举制
-
6、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学习时搜集了“盘庚迁殷”“司母戊鼎”“戴伽奴隶陶俑”等相关资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7、 《史记》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华夏族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 C、郡县制的确立 D、中国王朝的产生
-
8、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开创】
材料一
【变法革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回闻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上》
【百家争鸣】
材料三
深刻
姓名
时期
主要思想
①
老子
春秋
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活”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
春秋
②
孟子
战国
主张“仁政”;提出“民责君秘”的思想
法家
40
战国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的名称,依据图示说明这种制度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其主要的经济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材料三中①和②处的内容,并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
9、 某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探究并回答问题。
【文献解史】
材料一 卫秧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從礼者不足多。”孝公曰:
“善。”以卫鞅为左座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图表说事】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成正有胜负
数名
58次
3次
4次
【歌谣记事】
歌谣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孝公治国有心计,高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1)、材料一中卫鞅的话表明了他的什么主张?(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相对应?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3)、应跨学科 音乐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4)、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分析以上歌谣,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烟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交融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而周很少发生战争成功乱,直到周厉王因与民争利,引起了“国人暴动”时,西周的统治已基本上持续了200多年,这期间并未出现诸侯分裂与政局动荡的局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200多年未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局面的原因。 -
11、 基新教材新增内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司马迁借扇鹊之口提出病有“六不治”,为“骄恋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赢不能服药、信巫不信医”。这一记载说明,夏商周时期( )A、医生职业已得到广泛认可 B、中医学理论发展臻于成熟 C、医患关系得到了有效规范 D、医生的医学认识渐趋理性
-
12、 2021年3月20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下面是各地出土的和三星堆同时代的青铜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历史底蕴深厚 ②各民族多元一体 ③文化多样和谐
④文化形式单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 《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下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五种家畜是:猪、马、牛、羊、狗。据此可推知(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家畜的国家 B、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 C、“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
-
14、 根据下表列举的内容可知,他们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
1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该材料主要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A、发生背景 B、历史影响 C、发展过程 D、核心观点
-
16、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描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A、科学合理的结构 B、建成后作用巨大 C、修建的历史背景 D、修建的艰难过程
-
17、 商鞅变法期间,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故“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 )A、废井田制 B、禁止私斗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
18、 下表内容表明战国时期( )
时代
政争
人数
春秋
晋、楚城濮之战
晋军投入兵力约5万人
战国
秦与韩、魏的伊网之战
秦军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
秦、赵长平之战
赵国被歼45万人
A、战争持续时间长 B、战争规模扩大 C、诸侯国数量变少 D、铁制兵器普及 -
19、 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成为新的诸侯: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氏国君。这说明战国时期( )A、周王室地位有所上升 B、出现卿大夫篡权立国的情况 C、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D、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
20、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由此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表明,春秋时期(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冶铁业及技术高度发达 C、冶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D、开发山林导致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