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淝水之战的知识卡片,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200年

    双方:前泰和东晋

    结果:前泰胜利

    影响:北方实现统一

    A、时间 B、双方 C、结果 D、影响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高、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给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最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是什么关系?
    (3)、你认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有哪些? 
    (4)、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 3、 “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A、政权分裂,大权务落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纷争不断,短暂面亡 D、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 4、 导致下图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是(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 5、 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素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摘自曹操《龟虽寿》

    材料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材料三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理当年,小乔初嫁了,非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槽灰飞烟灵……

    ————摘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你最喜欢的这一时期的英雄,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3)、材料三追忆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役的结果如何?这一战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7、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官渡之战,意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仪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占取益州,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交州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风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A B、B. C、C D、D
  • 8、 有同学编写了如下对联:“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裂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与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相对应的史实是(    )
    A、开发江东,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 B、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C、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 9、 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C、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D、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日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
  • 11、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以上叙述的是《黄帝内经》的(    )
    A、成书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 12、 春秋之际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使用望、闻、问、切因诊法诊断疾病的名医是(    )
    A、黄帝 B、孙思邈 C、李时珍 D、扁鹊
  • 13、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我校七年级学生以“走进百家争鸣”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鸣”之原】

    材料一 泰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

    任务二 【“鸣”之物】

    材料二 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她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任务三 【“鸣”之存】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源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3)、材料三分别是孔子《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邮票图片,相传孔子曾垒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他也曾周游列国,传讲自己的治国主张,请列举孔子的教育和治国主张各一例。
    (4)、这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 14、 楚国打算进攻宋国,墨子劝说楚王:“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但人口匮乏,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并与楚国工匠进行了虚拟攻防战,最终迫使楚王放弃了攻宋的想法。这表明墨子(    )
    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欲告战争以扩大影响 C、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D、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
  • 15、 (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互相排斥 B、相互影响 C、趋于一致 D、独立发展
  • 16、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他讲究物板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他”所属的学派是(    )
    A、儒家 B、吴家 C、法家 D、道家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自寿葬《中国通史》

    材料二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窥荆其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军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荣一》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进程坚持了哪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与秦的统一有什么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18、 图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的各种联系。下面示意图★处应该填入(    )

    A、发明翻车 B、开凿灵果 C、修筑长城 D、修建都江堰
  • 19、 有历史学家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材料所述现象是因为秦国(    )
    A、鼓励农业生产 B、统一度量衡 C、建立县制 D、奖励军功
  • 20、 战国时,秦国田律规定:“田广一步,袤(长度)八则为畛(田地间小路),亩二畛,一百(陌)道。百晦(亩)为顷⋯⋯”这体现了秦国(    )
    A、加强思想控制 B、注重农业生产 C、废除严刑峻法 D、维护专制统治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