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史记》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这一材料的主旨是( )A、解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B、陈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 C、赞颂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地位 D、批评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
-
2、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秦朝( )A、灭六国,违背人民意愿 B、征百越,不利民族交融 C、修长城,阻碍南北交流 D、施暴政,加剧社会矛盾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探剑决浮云,诸侯尽而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扫六合”实现统一的顺序。并写出“秦王扫六合”后创立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
4、 秦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时间是在( )A、公元前3世纪晚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2 世纪晚期 D、公元前2世纪前期
-
5、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通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奉命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100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挣节副使和随行人员300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寡禽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演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泰。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材料三 公元前119年,西汉军队打败匈奴后,在西北地区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进行屯田;之后,又迁徙居民充实边疆,屯田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问题,而且使西域很多地方成为“田地肥广、草木饶衍”的基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屯田事务由西域都护管理。
————摘编自刘永强《两汉西城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目的。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王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所产生的历史价值。(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电田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解决了怎样的现实问题。 -
6、 下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根据该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安是现在河南洛阳 B、丝绸之路终点在葱岭 C、丝绸之路从玉门关出发前往中亚、西亚等地 D、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
-
7、 “□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至今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处应填( )A、设置西域都护 B、甘英出使大秦 C、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
-
8、 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西汉当户铜灯(如右图):河北博物院藏,高12厘米,灯盘径8. 5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注: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之子)出土。当户是匈奴官名,灯作当户驼学铜灯形象。钢俑着直瞪短衣,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艳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襟,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跳,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针。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图片展示
材料三 数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朦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英海《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户铜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怎样的关系。概括这种关系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民族交融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4)、对开放性通过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学习,你认为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
9、 《礼记·乐记》有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不能说明( )A、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 B、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 C、内迁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
11、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
12、 卫青、霍去病死后,都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A、镇压农民起义 B、率军击败匈奴 C、平定七国之乱 D、打压地方豪强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统、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曾就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昊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将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A、江南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B、江南地区商业活动活跃 C、江南地区社会局面稳定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下文物不能反映这一史实的是( )
A. 东晋青瓷羊形烛台
B.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C. 南朝青瓷莲花尊
D. 敕勒川狩猎图
A、A B、B C、C D、D -
16、 《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生产技术高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7、 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盐铁专卖,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排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减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
-
18、 吉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以上信息表明春秋时期(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C、农业上流行深耕细作 D、铁制农具取代青铜农具
-
19、 某校学生为了开展中国古代文明主题设计活动而搜集了一组图片,内容包括炭化稻谷、猪纹陶钵、河姆渡人房屋遗址。据此可知,他们设计的主题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制陶工艺的发展 D、早期房屋的建造
-
20、 黑龙江省境内的亚布力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磨制的石铲、石磨棒、石磨盘等生产工具。磨棒、磨盘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对谷物进行去壳和粉碎加工。以上考古发现证明这一时期该地区( )A、进入了奴隶社会 B、出现了农业生产 C、加剧了贫富分化 D、产生了早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