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所示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局部) 图2 战国形势图(局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两个时期,在历史上总体被称为什么时期?其开始于哪一年?图1形势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什么旗号?并以此开展了什么性质的战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比较,此时增加了哪些主要的诸侯国?它们是从图1中的哪一诸侯国发展而来? -
2、“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
3、汉字作为中国人文字交流的工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传递信息,弱化了书写能力。某校书法兴趣班的同学在学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时了解到,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想楷书那样书写缓慢。他们收集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临摹),从该书法作品中可以知道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C、简洁明快,势巧形密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
4、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居东方。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炎帝归顺后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炎帝、黄帝部落集结在涿鹿,终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从以上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黄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是( )A、蚩尤是东方最强大的部落 B、中原部落由分裂走向统一 C、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 D、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
5、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
-
6、“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事中,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是( )A、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益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B、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C、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
7、小明研学时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据此判断,他参观的应是( )
展陈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B、殷墟博物馆 C、长平之战纪念馆 D、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8、
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同学们围绕“国家统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任务一知识梳理】
材料一:中国古代巩固统一的措施(部分)
朝代
措施
秦朝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
汉朝
建立刺史制度;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
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回族的形成、因地制宜,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
——整理自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巩固统一的主要方式。【任务二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国家统一”的阅读笔记。
材料二: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下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国家统一”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9、
历史学习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理解历史。
【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
元朝
图①:《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
图②:《步辇图》(局部)
图③:“宣政院印”印文
解说词: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说词:______________
解说词:____________
(1)根据材料一,从图②、图③中任选一张图片,参照图①示例写一份解说词。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印证不同的民族关系,请把图片与任务相匹配(填序号)。
任务一: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可以用图片________来印证。
任务二:少数民族主动汉化可以用图片________来印证。
任务三:民族间的联姻可以用图片________来印证。
【文献中的历史】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优秀的文化,如乐器、歌舞、饮食风俗、尊重妇女意识等,给汉族文化输入新的血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
材料三: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批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胡适日记全编》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胡适对做历史的方法和态度的观点?说明理由。
(4)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了图片学史和文献学史外,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
10、
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中“崇本”的表现。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现“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的共同原因。材料三: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为了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
11、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这反映北宋治国特点是( )A、重武轻文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
12、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舍里面有吹拉弹唱的,也有表演杂剧的;既有小儿相扑,也有杂技和蹴鞠表演。这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 B、各民族交往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
13、《题唐明皇马上击毬图》写道:“一毬突出广场飞,君王控骑先追逐……是时美人更逞姿,翩若惊鸿翥平陆。”这反映出唐朝( )A、中外文化交流 B、繁荣的商品经济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
14、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掌管军需供应,并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通过这条运河将兵马和粮草源源不断运进岭南。材料中的“人工运河”指的是( )A、灵渠 B、通济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
15、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设置刺史 C、盐铁官营 D、实行推恩令
-
16、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呈现的一个探究成果,可以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汉代的耧车
唐朝的曲辕犁
宋朝的秧马
A、农业用具的创新 B、交通工具的演变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纺织技术的进步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摘自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1)材料一中“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指哪次战争?
(2)材料二中的“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谁?他对美国历史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提到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在哪一次战争中签署的?这场战争与材料一中的战争都可用“真正革命”来形容,请说出理由。
-
18、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创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写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
材料二 动力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的“动力革命”和“运输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分别有何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经济体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手工工场比分散的手工工场规模更大,更重要的是,生产者不再分散在各家各户,而是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集中的手工工场常常有数百名,甚至数千名工人一起干活,而且有着细密的分工,剪毛、梳毛、整毛、纺线、织布、漂染整理等各种工序分别由不同的工人完成。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三 自14世纪上半叶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精神时代的到来。持续近300年的文艺复兴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将欧洲从中世纪(指封建社会)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世界通史教程》
(1)、材料一中描述的手工工场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将欧洲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
20、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流浪的地球差点就因被木星引力捕获而毁。此情节的理论依据是(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