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经总要》记载了名为“霹雳炮 ”的火器 、其“以火药包裹铁片 ,点燃后投掷 ,声如霹雳 ”。绍兴 三十一年 ,宋军在采石之战中使用此炮重创金军 。这表明( )A、火药配方在宋代已定型 B、冷兵器在战场上完全被取代 C、宋代科技全面领先世界 D、火药武器已经影响战争态势
-
2、“ 书手”,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 。唐代是“书手 ”职业最盛行时期 ,而到宋代 ,“书手 ”职业 迅速衰落 ,直至消失 。“书手”职业衰落缘于( )A、科举制度的发达 B、书法艺术的进步 C、造纸技术的改进 D、印刷技术的发展
-
3、《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 ,薄海内外 ,人迹所及 , 皆置驿传 ,使驿往来 ,如行国中 ”。据此 可知元朝( )A、驿站加强了各地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贸易往来 C、对外贸易遍及全世界 D、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
4、 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 ,负责征收市舶税 。到南宋高宗末年 ,泉州 、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 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 1/5 。该现象得益于( )A、官僚政治的确立 B、海上贸易的兴盛 C、南方经济的繁荣 D、土地兼并的加剧
-
5、 如下表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 ,南方地区城市占全国城市数量的比例 。这反映出( )
时期
2 年(西汉)
280 年(西晋)
742 年(唐代)
1102 年(北宋)
1460 年(明代)
比例
26%
48%
59%
57%
63%
A、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乡镇地区形成了草市 C、古代人口数量的增加 D、明清政治中心的转移 -
6、 当今社会广为流传岳飞后背刺的字是“精忠报国 ”,但《宋史.岳飞传》载:“初命何铸鞠(审问) 之 ,飞裂裳以背示铸 ,有‘尽忠报国 , 四大字 ,深入肤里”。这表明( )A、史书是了解历史的唯一依据 B、民间流传的说法更可信 C、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反映历史 D、史料实证需要严谨态度
-
7、 靖康之变后 ,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 ,赵构定都临安 ,不思收复北方土地 ,与金耻辱议和 , 仅保有江南一隅 。材料反映了( )A、北宋灭亡的背景 B、宋金议和的影响 C、女真崛起的原因 D、南宋偏安的表现
-
8、 澶渊之盟后 ,宋真宗立即下令更改河北沿边有“戎 ”“虏 ”字样的地名 ,改威虏军曰广信 ,静戎曰 安肃 ,破虏曰信安 ,平戎曰保定……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
9、 苏辙对王安石的募役法这样评价:繁重的谣役对于百姓来说如同战火带来的危害 ,它创立之 后再也没有这样的隐患了 。据此可知 ,苏辙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促进了经济发展
-
10、“钟摆理论”是指钟摆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在复习中国古代 史时 ,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右图 。钟摆在 10 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
11、下图选自《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于 758 年为悼念在抗
击叛军中阵亡 的侄儿颜季明所作 ,既抒发了骨肉俱丧的锥心之痛 ,还彰显了颜氏家族的忠烈气节 。其结字、行文 、布局自然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其获此美誉的原因在于( )
A、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B、是研究唐代楷书的重要作品 C、艺术审美与精神价值相统一 D、唐代书法风格符合大众审美 -
12、 唐朝的历法被回纶人所采用 ,建筑风格也被回纶人所模仿。同时 , 回纶衣冠纹饰绮丽 , 回纶马矮 小便于骑乘 ,很受唐朝社会上层女子的喜爱 。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加强 B、手工技艺发达 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外交往频繁
-
13、 长庆会盟碑碑文写道:“贞观十年 ,初通和好 ,远降文成公主入蕃 , 已后景龙二年 ,重为婚媾(婚 姻) ,金城公主因兹降蕃 … … ”。这体现了唐朝( )A、文化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昌盛 C、百姓生活富足 D、唐蕃关系友好
-
14、《新唐书.兵志》记载“一些骄兵悍将因战功从军队中崛起 ,被授予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 ,权势 不断扩大……一些强势藩镇常与中央对抗”。材料评述的是(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黄巢起义的后果 C、五代十国的更迭 D、北宋建立的背景
-
15、《耒耜经》中介绍某农具可以调节耕地深浅 ,控制田垄宽窄 , 掌控耕地方向 ,操作便利 。该农具的出现( )A、标志着铁犁牛耕的产生 B、极大地提高了耕地效率 C、推动了宋代科技的发展 D、有利于灌溉技术的进步
-
16、 在评价唐太宗时 ,《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 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 , 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 。 由此可看出(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 ,需多方考证
-
17、 隋至唐前期 ,统治者以博大胸襟兼容并纳国外文化 ,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 , 出现了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局面 。这反映出隋唐时期的特征是( )A、孕育统一与政权分立 B、国家繁荣与对外开放 C、民族交融与社会变化 D、君权强化与边疆安定
-
18、 随着科举制的创立 ,官员的选拔从尊重地方官的推荐到重视朝廷考试的成绩 ,官员的任用以才 能为先 ,寒门子弟亦可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努力获取官职 。据此可知 ,科举制( )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推动了民间私学的普及 C、促进了人才选拔合理化 D、造就了文化昌盛的局面
-
19、 梁启超曾言:“ 中国南北两大河流 ,各为风气 ,不相属也 … … 自运河既通以后 , 由南北一统之基 础 ,遂以大定 。”由此可知 ,大运河( )A、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C、成为航运的主要方式 D、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
-
20、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一直备受史学界的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我国面临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粮食短缺问题及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美洲传入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适应性强,随着它们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动。"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救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西方油画中的广州十三行——世界各国的国旗迎风飘扬,江面上各色商船往来穿梭。清朝乾隆时期,中国的 GDP 总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广州十三行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每年进出口贸易额巨大。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传入我国的历史影响。(2)、 有人认为清代是个封闭的社会,也有人认为它有一定开放性。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字数 120 字左右,不得照抄范例)范例:我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具有"封闭与开放并存"的特征。
清初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体现对外交往的封闭性;广州十三行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每年进出口贸易额巨大,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所以,清代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在限制对外交流的同时,保持着有限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