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都属于历史课程核心素养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史料实证·虚伪的独裁】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誓词: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污秽),谨守宪法。……俟(等到)召集国会 , 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惬,誓告同胞。
列举两项史实“打脸”袁世凯誓词加点部分。
(2)、【时空观念·正义的回击】
从目的和结果两方面比较时间轴上前两次回击的异同点,并写出第三次回击的名称。
(3)、【历史解释·糟糕的时期】《全球通史》中写道:民国初期的失败,本质在于旧秩序崩塌后未能建立有效的替代系统。军阀取代皇帝却无统治合法性,……相反,它标志着长达数十年的混乱局面的开始。……民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的理解。
-
2、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桂系等 ②浙江被皖系军阀占据
③滇系唐继尧曾参与过护国战争 ④奉系军阀盘踞在东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下图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中军费增长的情况。导致军费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抗击列强侵略 B、镇压农民起义 C、军阀割据混战 D、参与国际战争 -
4、探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有( )
①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 ②四川保路运动————护国战争
③袁世凯复辟————护法运动 ④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创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这段文字记述的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6、下图是民国五年发行的纪念币背面,中央铸飞龙图案,上下分镌“中华帝国”“洪宪纪元”字样。该纪念币见证了( )
A、辛亥革命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袁世凯称帝的闹剧 D、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
7、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最终接受日本提出的 “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不包括( )A、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B、承认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利 C、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 D、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
-
8、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读下列两幅与袁世凯有关的漫画,回答第5~6题。(1)、这幅创作于民国初年的漫画意在( )
A、讽刺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B、指责军阀混战加剧人民负担 C、揭露袁世凯假共和真独裁面目 D、批判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2)、漫画中群起而攻的现象说明( )
A、北洋军队人心涣散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D、护国军力量太强大 -
9、“辛亥革命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两类疯子”的代表分别是 ( )A、康有为 孙中山 B、孙中山 黎元洪 C、孙中山 袁世凯 D、袁世凯 宋教仁
-
10、北洋军阀分裂时期,控制着北京政府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直系军阀。( )
-
11、1915年底,唐继尧、黄兴、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
-
12、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意图是灭亡中国。 ( )
-
13、戊戌变法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1873—1929)
人物经历: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
◎12岁入广州学海堂,16岁中举人。
◎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协助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和强学会,担任主要撰稿人。
◎23岁创办《时务报》并担任主笔,撰写《变法通议》。
◎24岁编辑《西政丛书》出版,创办大同译书局,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等。
◎25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人物言论: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新政虽败,而新机已动,士大夫争讲西学,学堂、报馆、学会遍于各省,民权之种子已播于人心。……戊戌维新,实为改革政治制度第一声。
C:维新者,非推翻旧朝之谓,乃于旧朝中求新法以救之。……变法之权操诸上,则全在皇上;操诸下,则全在士大夫。
(1)、梁启超22岁时为什么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2)、梁启超言论A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诏令中是如何体现的?(3)、请围绕戊戌变法的性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梁启超的言行加以论述。 -
14、下侧资料卡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
A、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B、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C、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5、时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分析道:“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维新派( )A、力量相对弱小 B、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且急于求成 C、缺乏群众基础 D、将变法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
-
16、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皇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多以“看不懂”“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B、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C、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D、对近代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
17、了解历史时序、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 ▲ 处应填入的史实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C、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D、康有为上书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
18、下侧为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两种报刊,下列对其认识正确的有( )

①其创办地分别为上海、北京
②其共同的主旋律为变法图强
③《时务报》由严复等人主持
④《国闻报》在北方最具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9、“1895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合各省官员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文中表述错误的是( )A、时间 B、地点 C、领导者 D、参加者
-
20、学者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建构》一文中写道:“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痛耻,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此处“又进一层”是指(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 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学习西方的经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