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这个行政机构是 ( )A、台湾府 B、北庭都元帅 C、巡检司 D、宣政院
-
2、 学习历史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助于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大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
3、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主要负责行政事务,而密使则由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结果两人在一些事务上,往往持不同意见,这时就需要宋神宗来裁决。这反映出宋代用人的特点是 ( )A、分化事权 B、权力相互牵制 C、强化皇权 D、减少决策失误
-
4、 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促进阶层流动 B、推动教育发展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中央集权
-
5、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
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十分重要。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金城公主入藏 B、册封回纥首领 C、册封渤海郡王 D、遣唐使来华
-
7、 古实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四件唐朝的文物共同印证的是 ( )
唐三彩 蜀锦 秘色瓷 白瓷
A、丝织业繁荣兴盛 B、手工业水平较高 C、民族交往频繁 D、社会风气开放 -
8、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当时有几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游玩,下列景象他可能看到的有 ( )A、在长安城内看不到任何外国人 B、长安东市内夜市通宵达旦 C、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D、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
9、 2025 年春节档电影《唐探1900》火爆荧幕,主角们见证了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华人在“唐人街”谋生打拼,辛苦奋斗。海外华侨、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他们喜欢唐朝的服装 C、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D、唐朝的文化较先进
-
10、 据査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先后出了27名进士,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此,秀水村又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与“状元”这一称号相关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官制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一,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
(2)、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二,简述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与重点(矛盾焦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的两项主要措施。
(3)、材料三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饮食、服装、用具等。
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意义。
-
1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交流和对话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使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产生交流。……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中原)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西域)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通西域”对西汉的重要意义。(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并指出丝绸之路在交流方面具有哪一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感悟出哪些“丝路精神”? -
13、某学习小组开展以“国宝中的历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宝档案一】
它是河姆渡人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长18.6厘米、刃宽10.1厘米,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国宝档案二】
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33厘米,口长112 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
国宝档案三】
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诞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1)、档案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2)、司母戊鼎具有怎样的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途有哪些?(3)、根据档案三,指出甲骨文反映的商朝的社会状况。 -
14、《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观察下图可知,顾恺之 ( )
图中一位贵族妇女在对镜梳妆,左边站立的侍女正为其梳理发髻。画面右边的贵族妇女,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发髻
A、侧重描写平民生活 B、开创了宫廷画流派 C、作品众多流传广泛 D、描摹人物生动传神 -
15、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确圆周率。材料突出体现了 ( )A、中国古代科技进步与农业密切相关 B、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C、历法的制定离不开对天体的观察 D、圆周率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
16、东晋时期有一名将,曾率军北伐至黄河流域,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少数民族不敢南扰,维护了东晋的安定。“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就是关于他的典故,他是 ( )A、祖逖 B、曹操 C、袁绍 D、苻坚
-
17、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对此现象概括准确的一词是 ( )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错综复杂 D、异彩纷呈
-
18、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与将领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
19、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书写载体演变 B、汉代文学艺术发展 C、书法艺术传承 D、汉代政治体制变革
-
20、“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三十六国,后增加到五十余国,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一机构的辖区范围( )A、御史大夫 B、市舶司 C、西域都护府 D、驻藏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