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辽宋夏金时期,西夏和金朝仿效唐宋制度,改革军政。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   )
    A、都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B、已经放弃游牧民族生活方式 C、意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D、逐渐接受中原王朝统治理念
  • 2、隋唐时期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不限财产、门第,允许平民报考。这一做法(   )
    A、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D、规范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 3、图中的南朝青瓷莲花尊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其肩及腹有覆状莲瓣三层,每层均以16个莲瓣围腹一周。从该瓷器可以看出当时(    )

    A、制瓷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雕刻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C、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上层普遍信仰佛教
  • 4、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郡)太守章”(如图)“滇池(县)长印”等两汉时期官印封泥,证实了当时在云南推行(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 5、如图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    )
    年代:距今约6000年
    地域:黄河流域
    房屋:半地穴式园形房屋
    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
    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 6、学史崇德。历史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

    ①玄奘

    ②范仲淹

    ③僧一行

    ④鉴真

    ⑤王安石

    ⑥孙思邈

    ⑦农民雨中耕作图

    ⑧农民曲辕犁耕作图

    (1)、从上述人物中任选2个,仿照示例,完成人物卡片的填写。(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人物玄奘、鉴真

    精神: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高度的责任感

    说明: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不畏艰难,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唐玄宗时期,鉴真受日本邀请东渡,因辛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

    (2)、综合材料中的人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一个共同的主题。
  • 7、

    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展开探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考察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

    角度一:城市规划

    材料一:①早期建造的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室、贵族所占据;南城是汉人和工商区。稍晚的中京,皇城在内城北部,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中京的布局反映这时城市设计开始模仿中原地区。

    ②城市平面呈长方形,皇城位于城内南部中央,主干大街之间为开放式的街巷。城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有严格区别,属于皇室的社稷坛、太庙等均南北250步,东西200步。引高梁河入积水潭,与通惠河一起构成城内的漕运水系。

    ③城市延用了前朝的都城,兴建的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东西两市逐渐出现一些店铺,甚至出现夜市,冲破坊墙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④北宋都城汴梁有了重要变化,森严壁垒的坊墙不见了,在开放式的街道上沿街设店,呈现出新兴商业性城市的面貌。

    ——改编自齐东方:《隋唐宋元考古》

    (1)材料中的四座城市均出现在隋唐至宋元期间,请按朝代顺序将其排序,并写出②③今天的名字。由此分析从隋唐至元,都城规划的特点。

    角度二:娱乐生活

    材料二:踏歌,又名跳歌、打歌,曾在古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

    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诗:《赠汪伦》

    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岩画舞蹈图

    730年正月十六日夜,天皇行幸皇后宫,“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

    ——吉川弘文馆:《续日本纪》

    戴别克,又称“踏歌舞”,广泛流传于叙利亚各地。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敏捷灵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

    拂菻,其国每岁蒲桃熟时,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

    ——马端临:《文献通考》

    (2)判断当时的人们可能在哪些场合下踏歌?结合所学知识,唐以来,世界各地踏歌活动兴盛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角度三:施政理念

    材料三: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蒙古军队南下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大臣许衡上疏:“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之汉法乃可长久。”基于此,忽必烈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农桑为本。”元七年颁布立社法令:五十家立一社,年老之人教劝本社之人勤于农桑,互助耕种;下令将一部分牧场恢复为农田;至元十年以后,各种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据多部史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归纳唐、宋在施政理念上的异同。概括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行汉法”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角度四:时代特征

    (4)请从以下文物中任选一件,描述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①含嘉仓(遗址)

    ②壁画《客使图》

    ③驿站夜巡铜牌

    ④妙应寺

  • 8、下表所示内容反映趋势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地方行政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行省制度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边远地区的开发
  • 9、某校七年级学生进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主题研究,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支撑材料的是(     )
    A、 B、 C、 D、
  • 10、该朝代以前,常“以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此后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这个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辽朝 D、元朝
  • 11、下面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建立②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 12、以下表格是某学者对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总结,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各政权追求(     )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西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西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A、战争获利 B、休养生息 C、政权稳定 D、守内虚外
  • 13、金统治者受中原文化影响,提倡儒学。朝廷还专门设置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推行科举制。金统治者的目的是(     )
    A、复兴儒家思想 B、提升本国实力 C、完善科举制度 D、促进统一趋势
  • 14、契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也在仿效唐宋制度的同时,坚持使用本民族的官称。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了(     )
    A、民族矛盾 B、因俗而治 C、政权并立 D、开放交融
  • 15、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又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此举有利于(     )
    A、选拔人才,服务变法 B、富国强兵,收复失地 C、笼络贵族,巩固皇权 D、提升科技,科教兴国
  • 16、宋真宗赵恒《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该诗反映出宋朝的社会风气是(     )
    A、富国强兵 B、开放多元 C、君主专制 D、推崇读书
  • 17、安史之乱后,南迁的北方人民创造出独特实用的长沙窑瓷器。部分外销的长沙窑瓷器还体现了外国的装饰风格手法,比如南亚风格的贴花,波斯、阿拉伯风格的装饰。长沙窑瓷器的发展说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瓷器畅销西方世界 D、经济发展繁荣昌盛
  • 18、下图为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部分)》。其描绘了南唐权臣韩熙载故意开宴行乐、放纵享乐的场景。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君臣猜忌时局动荡 B、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C、根源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D、杜绝了武将夺权兵变政移
  • 19、根据可信史料了解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研究“唐代历史”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 B、 C、 D、
  • 20、榷茶制是一种由官方垄断经营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起源于中唐时期。为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该制度试图将所有私人拥有的茶树移植至国有土地上统一种植,并全面接管市场供应链。该制度的出现能够反映茶叶在唐朝(     )
    A、成为日常消费商品 B、采购价格相对较高 C、经济地位比肩粮食 D、海外市场非常重视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