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这段文字记述的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2、下图是民国五年发行的纪念币背面,中央铸飞龙图案,上下分镌“中华帝国”“洪宪纪元”字样。该纪念币见证了( )
A、辛亥革命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建立 C、袁世凯称帝的闹剧 D、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
3、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最终接受日本提出的 “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不包括( )A、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B、承认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利 C、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 D、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
-
4、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读下列两幅与袁世凯有关的漫画,回答第5~6题。(1)、这幅创作于民国初年的漫画意在( )
A、讽刺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B、指责军阀混战加剧人民负担 C、揭露袁世凯假共和真独裁面目 D、批判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2)、漫画中群起而攻的现象说明( )
A、北洋军队人心涣散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D、护国军力量太强大 -
5、“辛亥革命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两类疯子”的代表分别是 ( )A、康有为 孙中山 B、孙中山 黎元洪 C、孙中山 袁世凯 D、袁世凯 宋教仁
-
6、北洋军阀分裂时期,控制着北京政府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直系军阀。( )
-
7、1915年底,唐继尧、黄兴、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
-
8、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意图是灭亡中国。 ( )
-
9、戊戌变法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1873—1929)
人物经历: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
◎12岁入广州学海堂,16岁中举人。
◎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协助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和强学会,担任主要撰稿人。
◎23岁创办《时务报》并担任主笔,撰写《变法通议》。
◎24岁编辑《西政丛书》出版,创办大同译书局,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等。
◎25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人物言论: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新政虽败,而新机已动,士大夫争讲西学,学堂、报馆、学会遍于各省,民权之种子已播于人心。……戊戌维新,实为改革政治制度第一声。
C:维新者,非推翻旧朝之谓,乃于旧朝中求新法以救之。……变法之权操诸上,则全在皇上;操诸下,则全在士大夫。
(1)、梁启超22岁时为什么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2)、梁启超言论A中的主张在戊戌变法诏令中是如何体现的?(3)、请围绕戊戌变法的性质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梁启超的言行加以论述。 -
10、下侧资料卡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
A、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B、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C、有利于西方技术的传播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1、时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分析道:“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维新派( )A、力量相对弱小 B、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且急于求成 C、缺乏群众基础 D、将变法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
-
12、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皇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多以“看不懂”“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B、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C、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D、对近代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
13、了解历史时序、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 ▲ 处应填入的史实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C、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D、康有为上书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
14、下侧为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两种报刊,下列对其认识正确的有( )

①其创办地分别为上海、北京
②其共同的主旋律为变法图强
③《时务报》由严复等人主持
④《国闻报》在北方最具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1895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合各省官员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文中表述错误的是( )A、时间 B、地点 C、领导者 D、参加者
-
16、学者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建构》一文中写道:“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痛耻,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此处“又进一层”是指(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 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学习西方的经济军事
-
17、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自强求富 C、维新变法 D、实业救国
-
18、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原师范馆发展为北京师范大学。( )
-
19、为探索国家的出路,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
-
20、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