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然后力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这个“战略计划”是( )A、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2、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粗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因为( )A、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B、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C、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谈判“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
材料二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共歼敌1. 4万余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谈判”指的是哪次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人民解放军能够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因素。 -
4、 下表是1947年2月上海《大公报》对500多位民众的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表。该调查主要说明( )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85
A、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国民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C、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 D、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战 -
5、 国弱遭人欺。近代中国,任人宰割,教训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据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图
材料二 【名人评价】马克思说:这个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
材料三 【信件还原】1895年1月23日,日本海军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信中说:“今天我给你写信不为私优,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速败,如果心平气和地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的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你如 。能来日本,海军中将、枢密顾问随便你当⋯⋯”(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四 【漫画分析】德国漫画《在中国作战》(注:八名穿不同版装的军人肆意殴打一中国老人)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英国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依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2)、材料二中的“这个国家”是指哪个国家?它在中国获得的“好处”主要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海军司令给丁汝昌写信的目的及丁汝昌的态度。指出日本海军司令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4)、材料四漫画反映的是哪一次侵华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明国被熨的极大刺激与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19世纪60——90年代)的自强运动。
————摘编自马克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
使用建议:彭海区·欧洲周围·上分区·补足组织·雅收区·德步提分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摘编自《梁启超文选》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我国近代化早期探索中的什么运动?列举这场运动的两个主要活动。这场运动的开展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材料二中,中国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首先开展了什么政治活动?揭开这一活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涉及的近代化探索有何相同之处? -
7、 下面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某单元的日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20|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驱潮⋯⋯⋯⋯⋯⋯⋯⋯⋯⋯⋯⋯⋯⋯-26
第6课 戊戌变法-⋯⋯⋯⋯⋯⋯⋯⋯⋯⋯⋯⋯⋯⋯⋯⋯⋯⋯-30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34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清朝政府对国家机关的改革 D、各阶级反抗西方侵略与探索国家出路 -
8、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小王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小张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小李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小孙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四个人中谁的话不符合现实( )A、小王 B、小张 C、小李 D、小孙
-
9、 下面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首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
随意杀人、无敌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德]瓦德西《瓦德西举乱笔记》
美军在天津抢劫的白铁
A、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B、人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C、侵略者开始资本输出 D、外国侵略者首次攻陷北京 -
10、 史学家胡绳说:“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里的“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1、 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图片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扶清灭洋 D、师夷长技
-
12、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
13、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虽错疑来迟,却是最大赢家,主要因为美国提出了( )A、开埠通商 B、开设工厂 C、门户开放 D、贸易自由
-
14、 “此次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亚洲霸主产生,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国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具有世界意义。”这场战争( )A、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B、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使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潮 D、使清政府丧失了海关关税自主权
-
15、 右图是某战争形势图,对此图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丰岛海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 B、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山东半岛战役发生能顺大屠杀 D、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的威海卫
-
16、 以下是1895年前后外资在华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投资总额(元)
1895年之前
192
11943万
1895—1913年
1366
10215. 3万
A、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B、太平天国编制《资政新篇》 C、列强取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权利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17、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
18、 下图是初二某学生制作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系列名片(部分),你认为该名片空白的部分应该是( )
民族英雄:____
籍贯所在: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
历史码绩:抗法名将,镇南关大捷
名言警句:宁可终身不做官,不可一日不做人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冯子材 D、刘铭传 -
19、 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907年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行政地位 B、促进社会转型 C、推动经济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
-
20、 19世纪70年代,当清政府向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后,《泰晤士报》的记者宓吉感叹道:“台湾事件的处理等于向全世界宣告,这里有一个富饶的帝国,它将随时自动地给你支付赔款而绝不进行战斗。”这充分反映了( )A、清军力量非常弱小 B、清政府统治的腐朽 C、清朝经济实力强大 D、清朝外交政策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