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见下图)。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割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 2、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图一相比,图二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图一               图二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 3、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宝鋆上奏:“二十日夜间,遥见西北火光冲天,奴才等不胜惊骇,唯当时深夜,恐其乘势攻城,不敢开门往探。至二十三日,惊闻二十二日酉刻夷匪闯入圆明园,奴才等闻信之下,曷胜愤恨。旋于二十五日夷匪由园退回,当即委派司员前往探听。随据禀称:园内殿座,焚烧数处……“这段材料应出自(   )
    A、《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纪实》 C、《辛亥革命资料丛刊》 D、《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礼教,将新的表达方式普及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进行社会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据《新青年》调查,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多,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约12万、手工业工人约21万。综合而言,当时在全国,上海已是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进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是《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它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图二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哪一年?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共一大选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走上革命道路。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三个即可)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既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9年到达广州第一周,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先后接见文武官员、友人、旧属、同乡等,多方面了解鸦片流毒情况。他还举行“观风试“(清朝官场规矩,高官到任时可以命题考当地的学生),召集广州三个书院的学生以答卷的形式检举揭发鸦片烟商和受贿官吏,他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一起乘舟周览虎门等处的海口形势。通过调研,他认识到广东鸦片烟贩之多,吸食者之众,皆由外国鸦片贩子贩卖鸦片造成,更感查禁外国鸦片入口、阻断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材料二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进行广泛的调研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世昌及致远舰隶属哪一舰队。该舰队成立于哪一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建立海军之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什么举措来维护自身统治?
    (3)、根据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具有哪些相同的精神品质。
  • 7、新闻事业的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进步的刊物。据此可知,它们在当时着重宣传(   )

            

    发表于《新青年》的《劳动界》     《劳动音》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自强““求富“的主张 B、维新变法的主张 C、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 D、马克思主义思想
  • 8、以下两场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

    名称

    领导人

    结果

    二次革命

    孙中山、黄兴等

    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护国战争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A、袁世凯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 D、工人运动的发展
  • 9、下面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反映了其制定的直接目的是(   )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
  • 10、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各地也纷纷响应。这反映出,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使民主革命的成功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 11、下图所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入与《辛丑条约》赔款数额的对比情况。该图所示内容(   )

    A、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军事控制 B、便于列强直接镇压反帝活动 C、加剧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 D、导致清王朝沦为列强的工具
  • 1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 13、下图漫画《“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CHINA“被撕裂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14、观察下面目录,省略号代表的标题应是(   )

    目录

    一、总理衙门

    二、……

    三、近代教育兴起

    四、近代化一小步

    A、出超与入超 B、侵略与反抗 C、自强与求富 D、民主与科学
  • 15、思维导图有助于掌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下面是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得知(   )

    A、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B、“扶清灭洋“获得清政府支持 C、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D、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 16、史学界将1840—1949年划分为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当时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7、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共作战12.5万余次,以伤亡61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这表明(   )
    A、实行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B、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 18、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告:“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这份宣言的目的是(   )
    A、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1937年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辗转长沙。1938年,三校迁往昆明,在昆明联合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该事件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20、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抗战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