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带去了一个比较和平、友好、稳定的新的唐蕃关系……她把中国内地的文化带到了西藏,同时,松赞干布也派人到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这加强了汉藏两个民族的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吐蕃王朝的兴盛,跟它与唐朝的密切文化交流联系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

    【科技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造纸术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活字印刷术

    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波斯、欧洲等地

    指南针

    先后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

    火药和火器

    传入欧洲

    《天工开物》

    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

    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等文字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

    【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本草纲目》的作者。并分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单的人物介绍。(4分。要求:从历史人物的身份、生活朝代、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认识。
  • 2、多元一体·交融共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第一,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第二,实行册封制度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三,实行和亲政策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第四,重用少数民族人才以巩固中央政权。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二

    元昊建国,设蕃汉官:蕃官主党项,汉官主汉人。——《西夏书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材料三  元朝为巩固边疆,在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及澎湖列岛,隶属江浙行省;对西藏地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册封宗教领袖并清查户籍;在西北则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推行屯田、驿站制度,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摘编自韩儒林《元朝史》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两种方式,分别列举史实予以佐证。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在统治措施上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 3、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文化灿烂,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邀请你共同完成。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图一是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按照图中序号标出该工程的中心并写出该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
    (2)、农业工具的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写出图二和图三生产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3)、材料三中唐太宗对农业发展持何态度?在此态度引领下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 4、如图是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是(   )

    A、古代经济的繁盛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南北文化的统一 D、文学艺术的发展
  • 5、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到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B、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王朝 C、元朝时期民族之间十分平等 D、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 6、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
  • 7、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宁为百夫长”到“惟有读书高”的原因是(   )

    A、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 8、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描述的是如图哪一生产工具?(   )
    A、耧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66年10月

    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6月

    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5年5月

    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11年6月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2018年10月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摘编自张明《中国科技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阅读材料,请以“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国力的提升”或“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 周恩来,1953 年 12 月 31 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谈话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 美国记者鲍大可,全程采访万隆会议后所言

    材料三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四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周恩来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回答,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是什么?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2)、结合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请列举两个事例。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将推动建立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总结,我国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多年来,我们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理论创新】

    材料一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

    【制度创新】

    材料二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科技创新】

    材料三

    图一 1965年中国仿制的喷气式飞机   图二 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机歼—20

    (1)、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政党,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进行了理论创新,请写出两个创新理论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伟大创举”指的是什么?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军事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请写出一例21世纪中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或启示?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 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 13、大国重器,举世瞩目!在2019年的国庆大阅兵中,东风-41核导弹方队在32个装备方队中压轴出场。东风-41核导弹属于哪个军种(  )
    A、陆军 B、海军 C、火箭军 D、空军
  • 14、毛主席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 )
    A、北海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南海舰队 D、东海舰队
  • 15、选用如下素材开展班会活动,较为合适的主题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C、民族大团结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 16、歌曲(公元1997年)歌词:“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一九九七年,我悄悄地走近你/让这永恒的时间和我们共度……”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 17、雄安新区将种植10万亩苗景兼用林。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造林以自然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健康森林为目标,营造“千年秀林”这一做法主要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   )
    A、创新 B、绿色 C、协调 D、共享
  • 18、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招聘启事,道德品质好,有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语基础者可报名。应聘成功者可获得企业管理、外贸业务等知识培训。据此判断,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开展 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C、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D、适应了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
  • 19、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20、 1954年9月,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放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由此可知(    )
    A、代表们共商新中国的筹备问题 B、出席会议的工人占多数
    C、会议确立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