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班开展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问题。(22分)

    【开天辟地的诗篇】

    材料一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妨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题诗

    【星火燎原的雕塑】

    【战略转移的路线】

    【决定前途命运的尝试】

    材料二 这次谈判是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内和平、民主、团结的实现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大的让步;国民党凭借实力坚决拒绝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

    ————摘编自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1)、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面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2)、A、B两座雕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的地位?
    (3)、(中考新考向备训)路线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路线图中的 C 处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次谈判”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次会谈对中共产生的影响。
    (5)、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哪些感悟与认识?
  • 2、 为了讲述某个历史故事,初二(1)班学生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知,这个故事发生在(    )

    传记

    《叶柳传》

    照片

    1927年武汉人民铸造的“铁军”盾

    歌曲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3、 以下是陈敏同学在学习时做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她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内容1:生于耕读世家, 7岁起在村中书整上学, 熟读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古籍

    内容2:他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失败,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会”

    内容3: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A、陈玉成 B、洪秀全 C、李秀成 D、杨秀清
  • 4、 下图是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手稿(部分),它将民间音乐形式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完美结合,将西方交响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大气磅礴。这一作品旨在彰显(    )

    A、黄河险要的地理地貌 B、国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C、中西结合的音乐魅力 D、取得抗战胜利的喜悦
  • 5、 下图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选项中,数字与对应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③————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D、④————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起点
  • 6、 诗言志,史铸诗。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雷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剥勇追穷窟,不可活名学霸王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 7、 《武昌民军攻毁督署》(见下图)是一幅纪念辛亥革命一周年的新闻图画,画面中民军高举铁血十八星旗,手拿步枪和军刀进攻总督衙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此图表明武昌起义(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地位 D、点燃了推翻清朝的燎原之火
  • 8、 跨学科研究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物理中有这样的理论: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图二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9、 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任务是(    )

    时间

    运动名称

    1922年1月

    香港海员大厦工

    1922年9月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打倒北洋军阀 D、创建人民军队
  • 10、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以下对联: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纪念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利
  • 11、 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    )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蔡元培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火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的原因:以及这一举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13、 下列示意图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取得了完全胜利 D、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4、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5、 《每周评论》报道:“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此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 16、 胡适曾写道,“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胡适意在(    )
    A、否定传统文化 B、推动文学革命 C、提升平民地位 D、批判封建伦理
  • 17、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旧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民权 B、民主 C、科学 D、马克思主义
  • 18、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 19、 观察下图,下图所示的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创建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
  • 20、 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我国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为此,孙中山(    )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发表讨逆宣言 D、发起护法运动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