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表中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贾胡遗址的“野大豆”遗存
豪李岗建址出土的石髓、石铲
玉蟾岩遮址出土的稻谷
A、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南稻北粟、自然生长 C、原始农业、源自中原 D、磨制农具、器型精美 -
2、 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学习第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但还不会人工取火,掌握了钻孔技术,会种植菜等农作物。”该同学笔记中的错误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
3、 《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 ②开始了农耕文明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
4、 下图为某同学筹备的中国境内北京人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
头盖骨化石
头部复原像
灰烬堆
?
A、磨制的骨针 B、打制的石锤 C、炭化稻粒 D、彩绘陶盘 -
5、 “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指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
6、 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制盐、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健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潘跃的大城市。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2)、结合以上材料以及你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对家乡开发的建议。 -
8、 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兰亭集序》是王羲之行书中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亦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其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却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
————摘编自王兆军《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
9、 历史的演变与帝王的个人活动息息相关。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学习中,各个历史学习小组以“著名帝王”为主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下列研究。(13分)
材料 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他立志移风易俗。472年,北魏实行官员考核制度,官员满一年升还一级,治绩不好的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475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规定租调只能由县一级征收。484年,中明官员贪赃满一匹湖布的处死。485年,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出详尽的受回规定。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迎到洛阳。他还先后推行了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一系列措施。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任务一 【名人汇总————著名帝王的踪迹】第一小组整理出了下面“著名帝王表”,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著名帝王
生存朝代
历史活动
历史地位
汉武帝
①
实行“推恩令”;基数百家,尊崇儒术
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光武帝
西汉、东汉
②
东汉的建立者
孝文帝
北朝
进行改革,迁都洛阳
③
(2)、任务二 【历史记忆————著名帝王的活动】第二小组收集到了下面史料,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任务三 【规律探讨————著名帝王的共性】第三小组的同学对历史上著名帝王进行探究。请你概括出著名帝王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 -
10、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建立·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完成活动任务。(14分)
【以史·启迪未来】
【阐释·兴起灭亡】
材料一 秦朝(秦始皇)搭好了大一就的框架,制立的大一就是个全面的大一统,包括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社会大一统、交通大一统、文字大一统。
————摘编自《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材料二 秦王怀赏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主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基虑为天下始,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
————摘编自《过秦论》
(1)、历史人物影响历史的发展和走向。简述【以史·启迪未来】中人物的共同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2)、请从材料一“大一统的框架”中任选两个,指出其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3)、公元前200年哪一重大事件的发生预示着秦王朝“短命而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
11、 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部分资料,这些资料共同反映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商书》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
为君之道, 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A、以民为本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天人感应 -
12、 阅读下面学生们编写的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反映了相同的情况的是( )
场景一
时间:春秋时期某一个夏日
地点:田野
人物:郑庄公(郑国国君)、祭足(郑国臣子)
内容:新足率领郑国军队,抢夺周天子的麦子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农民大起义 -
13、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编写了一部名为《半坡居民的生活》的话剧。下面因段场景中符合史实的是( )A、居民甲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 B、居民乙跟随商军抵抗周武王的进攻 C、居民两用自己打造的铁制农具耕种 D、居民丁使用甲骨文记录当天的事情
-
14、 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国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
15、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颁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巩固政权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它的生命很短暂,从出生到灭亡共用了( )A、221年 B、207年 C、14年 D、19年
-
16、 都江堰的水利“黑技术”驯服了躁动的岷江。它的各个子系统功能各异,协调配合,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在没有闸门设施的情况下,解决了旱涝问题。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很早就曾来都江堰考察,并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这主要说明( )A、都江堰先进的建造技术在世界水利史上无与伦比 B、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都江堰是世界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D、都江堰的修建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
17、 “以诗证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所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修建长城 ②秦末农民大起义
③长平之战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8、 某校703 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
【凝聚认同 交流交融】
材料一
【凿空沟通稳定局势】
材料二 匈奴控制了西域大多数国家,在战略上对西汉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威胁汉朝的统治。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密与匈奴有腐仇,(前138年)派遣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汉宣帝时期,西汉将西域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有效稳定了西域局势,实现了对西域的统一。
————摘编自朝志磊《汉代西域经略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材料三 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图一是时期形势图,图二是时期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归纳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将西域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4)、【深化认知 提炼主题】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此次703班的探究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摘自《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材料二 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怒”。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庄亡干戈之役”。
【丝绸之路促交融】
材料三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商队从长安或洛阳出发,沿着河西走廊,过敦煌,出阳关、玉门关,再沿着塔里木盆地的两个边缘向西延伸。只要丝路是活跃的,沿线的国家和城镇也会随之活跃,丝绸之路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宗教等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材料四 中国的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汉代时就已经非常兴盛。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赋予了中国独特的跨文化视野,让中国得以提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可信且可行,并且关乎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倡议。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中国秉持的和而不同,互利互赢的对外交往传统从未改变。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世界意义》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材料三反映了丝绸之路的什么作用?(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从汉代到新时代,对外交往的原则有哪些? -
20、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53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秦变局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程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这个制度有什么作用?(2)、结合材料二指出秦朝这种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