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列文物中,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B、 C、 D、
  • 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05年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 年

    辛亥革命

    1912年2月

    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4月

    孙中山解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开幕

    请阅读上表,选择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 ,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 (1881年1月10日)

    材料二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摘编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后期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主张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简析此类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4、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是役 (甲午中日战争) 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上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战争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役对日本和中国分别造成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谋求制度变革提到日程,请列举一史实。
  • 5、“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五四运动时期宣传单的内容之一。后人据此并结合五四运动的斗争史实归纳出“五四精神”,其核心内容是(     )
    A、进步 B、民主 C、科学 D、爱国
  • 6、傅斯年在《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中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革面洗心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所以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地认识到中国复兴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启蒙,改造国人的思想。鉴于此,他们进行了(     )
    A、洋务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 7、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 8、一次革命的价值不能仅从它的短期效果来衡量。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结束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导致的动乱 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9、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小史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人物活动制作的年代尺。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李大钊 D、毛泽东
  • 10、秦汉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时,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和平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摘编自刘云柏《中国管理思想通史》

    材料三 根据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禹平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用主父偃之计”指的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秦汉两朝在思想上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并概括二者的共同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一定的标准或比率)受上爵......僇力(尽力,致力于)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材料三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站,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商鞅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变法有何影响?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学完了《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人类的吃住进行了专项的探究。

    〖食物见变迁〗

    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图2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罐和粟粒

    (1)稻粒和粟粒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住宅现差异〗

                 图3                                           图4

    (2)根据所学写出这两种房屋建筑的名称,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有各种不同的规模,不同规模的墓葬极可能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群。

    ——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3)依据材料三,补全下面的表格。

    结论

    证据

    贫富分化,出现阶级


    出现王权国家


  • 13、《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精通《春秋》)白衣(平民)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B、平民将相涌现 C、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D、学了儒学就可以做官
  • 14、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灭六国 C、焚书坑儒 D、秦统一文字
  • 15、明朝大才子解缙到广西桂林曾感叹道:“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这里的“引湘漓”是指(     )
    A、黄河 B、都江堰 C、钱塘江 D、灵渠
  • 16、威海在西周时期属于莱子国管辖,秦朝时属于家东郡腄县管辖。这表明,西周、秦朝时在地方分别实行(     )
    A、分封制、县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世袭制 D、世袭制、分封
  • 17、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农业生产巨大进步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 18、《左传》记载:“周公……封建亲戚以屏周。”这说明,“封建亲戚”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 19、某校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手搜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下表),其中可以用来(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粗糙的石器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B、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D、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日记(节选,农历1911年十一月—十二月初)

    辛亥年十一月二十日

    近日割辫甚多。校中学生殆已割尽。然亦有一般人冥顽不灵,牢种奴性,死留此一条亡国之纪念物。自命为不肯与世推移者。

    十一月二十四日

    鄂江战事现正在停战时期之中,而北方又有遣使来议和之事。夫停战议和本须有不得已之势,现双方立于反对之地位,非战争不可以解决者也。且在民军之初意,非欲成一大民主国乎?则北虏未去,民主国未完全,何可和也?

    十二月初七日

    傍晚出《民国报》第二期阅之。既更阅《民报》。

    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昨日由美抵沪,沪上人士均喜跃如狂。

    近日军饷非常缺乏,我校中同学可排演新剧,得资助饷。虽一粟之于沧海,然心可少慰矣。于闻之大喜,即欲编辑脚本,用时事而寓劝化之意。在苏演数日,更可周历各乡,可以广教育,可以集多金。

    十二月初十日

    选举总统一事为历史所未有,亦民国之光荣。街头巷角,高竖五色之国旗,而各学校亦停课一日焉。

    十二月十二日

    有浙军十数人,持剪刀行,途次见有辫者,辄剪去之。被剪者已数十人。愿为辫子作忠臣者多趋避焉。

    ——摘编自叶圣陶(1894—1988)日记《辛亥革命前后》

    参考下述示例,提取2则材料信息,分别说明其对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价值。示例(不得选取示例作答):

    材料信息:“我国革命之首倡者实推孙中山”

    史料价值:研究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上一页 730 731 732 733 7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