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屈辱史,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苦难与耻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

    ——曾国藩(1842年9月17日)

    材料二   上诊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摘编自1901年某条约

    材料三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大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12日《桂林日报》

    (1)、材料一的“和戎之策”破坏了中国哪些主权? “和戎之策”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2)、材料二条款反映了清政府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进程带来什么影响?
    (3)、材料三《桂林日报》对“陕变”的评论体现了当时民众怎样的诉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你如何理解“勇于对内,怯于对外”这一批评。综上,从国家主权或民族意识任一维度,谈谈近代中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但在明清时期逐步落后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摘编自《中国的世界纪录》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对比 (1500-1800年)

    时期

    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西方重大科技成就

    1500-1600

    《本草纲目》完成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1600-1700

    《农政全书》编撰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

    1700-1800

    《四库全书》编纂

    瓦特改良蒸汽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中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请以“活字印刷术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为例,说明其如何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3)、根据材料三,18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呈现何种差异?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从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后,奕䜣等发起洋务运动,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派遣留美幼童,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却因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覆灭而破产。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1912年推翻清王朝,却未阻止袁世凯复辟与军阀混战。1919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与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论战。民族危机的持续加深,迫使中国在“西方道路移植”与“本土革命创新”间寻找出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观点一:从器物革新到思想文化的“西学渐进”,是突破民族危机的关键路径。

    观点二:西方模式难以根治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本土实践结合才是出路。

    请就其中的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 4、1930年美国有这样一首歌曲: “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此歌曲侧面反映了(     )
    A、美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向往 B、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瓦解 C、美国深受经济大危机打击 D、罗斯福新政未取得成效
  • 5、1923年5月2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关于交换》中规定:居民完成实物税以后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自由交换、买卖。交换和买卖法也适用于手工业和小工业制品。这些举措(     )
    A、旨在利用计划向社会主义过渡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 C、打击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积极性 D、保障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 6、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市民阶层的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 7、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情况。据表可知(     )

    农村各阶级户数的比重/%

    农村各阶级占有耕地的比重/%

    贫雇农

    52.2

    47.1

    中农

    39.9

    44.3

    富农

    5.3

    6.4

    地主

    2.6

    2.2

    合计

    100.0

    100.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土地革命初见成效 C、农村贫富差距扩大 D、各阶级占比较均衡
  • 8、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战役,关于下图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

    A、此战役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 B、此战役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C、此战役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D、此战役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
  • 9、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按其孕育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A、红船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B、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C、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 D、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
  • 10、如图所示,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此措施的朝代是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1、有学者指出宋初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即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即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第三原则是重文轻武。宋初防弊之政有助于(     )
    A、维护政权稳定 B、增强地方势力 C、减轻财政负担 D、简化行政流程
  • 12、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皮卡丘历史学习社团”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玄奘西行”、“开元盛世”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隋唐的制度创新 B、隋唐开明民族政策 C、隋唐的繁荣开放 D、中华文化传播域外
  • 1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注重民生已成为某些学派共识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69年

    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19世纪70年代

    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

    1883年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90年

    英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4.9%

    19世纪后期

    英国泰晤士河河中汽船冒着浓烟,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事件明确,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下)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黎冰鸿《画说“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

    (1)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油画所绘制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材料二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摘编自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摘编自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以上两首毛泽东的词作创作的时期,并说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中央红军长征行程25000里,期间渡过24条江河,翻越18座大山,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长征中,中共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留有记录的就有30多次,各路红军召开的重要会议也有数十次之多,长征中10余万英烈牺牲,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摘编自董健吾《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并通过文中数字,说说你体会到的长征精神。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各领域技术创新简表(部分)

    领域

    唐代技术创新内容

    评价

    制茶业

    新创杀青去涩制作工艺

    杀青去涩工艺是茶叶生产的突破性进步,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制瓷业

    烧出真正的白瓷

    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突出实用性,开创彩绘制瓷的广阔道路。

    天文

    僧一行编制《大衍历》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对天文、数学、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医学

    《唐草本》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

    ……

    ……

    ——摘编自赫薰辞《唐朝的工艺技术与发明创造》

    材料二   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图,该文化图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领域及内容,并概括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外传高潮形成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 17、1989年,香港《信报》列举一些数据:每日全球外汇交易平均超1万亿美元;国际上流动资产超83兆美元;全球济讯息,可在数分钟内全球分享;资本的进出,可通过一个电话,甚至一个按几秒钟内完成。这些主要现象反映的是(     )
    A、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 C、多极化趋势 D、文化多样化
  • 18、如下图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围着罗斯福跳舞》(WPA:公共事业振兴署;PWA:公共工程管理局;AAA:农业调整法案)。该漫画表明新政(     )

                “围着罗斯福跳舞”

    A、瓦解了三权分立原则 B、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 C、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D、获得了社会各界支持
  • 19、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主要体现在   (       )
    A、公民大会定期召开 B、公职人员抽签产生 C、按照财产分配权力 D、全体居民直接参政
  • 20、抗日战争时期,蒙边骑兵、蒙汉抗日游击队、回民义勇队等抗日武装先后组建,新疆各族人民为支援抗日纷纷组织募集活动。这些史实可用于说明的论点是(     )
    A、中国最先开辟反法西斯战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完全形成 C、抗日战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敌后抗日根据地获得蓬勃发展
上一页 350 351 352 353 3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