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27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 1. 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2.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 3.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建立民主政治 D、引领思想启蒙
  • 4. 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
    A、取得了巨大成功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5.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6.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 7.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8.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 9.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10. 史学家蒋廷黻(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

    ①创建北洋水师    ②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创办轮船招商局    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的三年内,外轮在中国航运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官办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万匹。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 1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 B、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 13. 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
  • 14. 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15.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7. 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 C、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D、受顽固派抵制
  • 18. 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 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 19.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

    A、王老德 B、李老金 C、张老木 D、赵老刚
  • 20.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