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素养评价02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单元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练习题
-
1、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贾思勰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水经注》。
祖冲之在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字。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 -
2、如下表为某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_______
◆西域都护
◆澎湖巡检司
◆设置台湾府
◆……
A、科技报国 B、变法革新 C、中外交往 D、边疆治理 -
3、如图所示文物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其表面刻有甲骨文。该文物属于(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
-
4、战争苦难思和平,合作共赢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4
材料二 1958年,曾担任《新闻周刊》驻华记者美国人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出版,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④赞赏阶段(1937—1945)……⑥敌对时期(1949—)。
——摘编自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诞生以来,在其二十四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次的伟大斗争……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观察材料一中不同时期德国的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按时间先后对图片进行排序。从图1、图2中选择一幅图说明德国这一时期版图变化的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在“轻视阶段”直接参与了哪场侵华战争。分析1937—1945年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的作用。并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综上,你认为如何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 -
5、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部分事件年代尺
材料二 (召开于贵州的)扩大会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摘自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业总产值
326
384
420
461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A处应该填写什么?简述“五四风雷”和“开天辟地”所指事件之间的联系。(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共哪次会议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要地位?(3)、提取材料三中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
6、近代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有学者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了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规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
特征
1921—1927年
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
1927—1937年
中国社会“上升”与“沉沦”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
——摘编自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
选择表格中学者对于中国近代任一阶段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7、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湖湘人才的摇篮,岳麓书院传承千年仍弦歌不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年间,涌现出了岳麓书院等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
——摘自杨果、赵治乐《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
材料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发布手谕,购进《时务报》令诸生阅读,以“广开见闻,启发意志”,开启了千年学府由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大门。
——刘泱泱《时务学堂的创立与岳麓书院改章》
材料三 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毛泽东同志曾经寓居岳麓书院,我相信他的实事求是思想就是来源于岳麓书院……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摘自习近平在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兴盛的政策原因。有学者认为“宋代推行这一政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带来了不良影响”。你认同他的说法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岳麓书院“由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大门”的时代背景。在这一时期,湖湘人物是如何探索国家出路的?(举一例)(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真理”指什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将“真理本土化”在思想方面有何具体表现。综上,谈谈你对思想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认识。 -
8、邮票是时代的产物,见证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以下邮票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9、1954年3月至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6月14日,宪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全国共有1.5亿多人参加讨论,两个多月共收集整理了118万多条意见,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这反映了“五四宪法”在制定过程中遵循( )A、人民民主原则 B、自由博爱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多党合作原则
-
10、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新中国分别以战争和会议协商的方式参与了这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都(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C、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
11、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幻灭”是因为( )A、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
12、美国作家哈尔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次行军( )A、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 B、凝聚了崇高的红船精神 C、铸就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D、坚定了不屈的抗战精神
-
13、孙中山曾说:“十三年来,民国绝无起色,党务并不进步,皆由尔等不肯奋斗之过,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其奋斗之成绩。尔等自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孙中山意在( )A、发起二次革命 B、维护国共合作 C、创新革命理论 D、创立黄埔军校
-
14、据《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1912年到1914年7月,新设工矿企业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1914年8月到1918年,新设工矿企业272家,资本总额约11743万元。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外商企业利润刺激 B、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D、公私合营基本实现
-
15、徐兆玮的《棣秋馆日记》记载:“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体西用思潮的传播 B、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C、变法图强意识的产生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
16、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物有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旧火车模型、蒸汽机模型等;乾隆皇帝的回礼为玉器、漆器、丝织品和各色食品等。这折射出(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科技文化进入总结阶段 D、清朝社会的衰落与危机
-
17、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笔法描绘汴京街市:店铺鳞次栉比,酒肆、茶坊、药铺、绸庄等招牌林立;市民熙攘往来,摊贩沿街叫卖,呈现“百业竞市”的繁华景象。这反映了宋朝( )A、商业突破空间限制 B、货币形式发生变革 C、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8、《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重视才能的选官制度 D、恩威并施的边疆治理
-
19、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辽河流域。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领先世界 B、博大精深 C、多元一体 D、家国一体
-
20、20世纪的世界是一个战争纷飞的时代,也是国际关系不断重塑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对比图一和图二,一战后欧洲版图的重绘源自于哪一条约的规定? 结合图二分析英国外交官在1920年为何认为“我们正在用新地图制造新麻烦”?(2)、请从美苏关系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的图片进行简要说明。(3)、材料三图片体现了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哪些因素?综上,上述材料体现了国际格局经历了哪几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