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了。它是(     )
    A、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 B、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2、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17世纪,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 B、1688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应请玛丽和威廉入主英国 C、1789~1794年,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D、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颁布了《1787年宪法》
  • 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下图横线处的内容应为(     )

    A、蒸汽机车 B、汽车 C、飞机 D、高铁
  • 4、“这本书是向资本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对于工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       )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第一国际的成立
  • 5、“法国大革命使欧洲各国君主深受震动,他们害怕革命传播,决定绞杀法国的革命……”材料中的欧洲各国君主决定绞杀法国大革命是因为其(     )
    A、损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强化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 C、损害了欧洲人民的利益 D、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 6、“公元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公元1500年以后,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点了。”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三角贸易”的推动
  • 7、2023年12月23日,“首届长沙雕塑艺术大展”在李自健美术馆拉开帷幕。在参展的230件雕塑作品中,《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备受关注。下列作品中属于达·芬奇的是(     )
    A、《神曲》 B、《最后的晚餐》 C、《向日葵》 D、《罗密欧与朱丽叶》
  • 8、

    法律文件见证着人类历史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权像是一株根枝蔓延的大树,如果只砍去树枝,而任其主干和树根不动,它还是会再生而恢复新的力量……当这种王权由一个名叫查理的人掌握时,各界人民同声怨其压迫……于是你们这些缙绅,在你们集议于议会时,号召穷苦老百姓来援助你们。1649年砍掉了暴政的树梢,寄生在这一个人身上的王权推倒了。但是天啊!“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自由的阳光仍然照不到穷苦的老百姓身上。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英国》

    (1)材料一中“砍掉了暴政的树梢”指什么事件?分析“砍掉暴政树梢”的原因。

    材料二(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条款,关键是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

    ——钱乘旦《在传统与革命之间》

    (2)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的理解?

    材料三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布并昭告:这些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世界近代史教材》

    (3)材料三涉及的文献发表有何标志性意义? 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献的思想主张相同点是什么?

    材料四   下图是美国国家权力构成示意图

    (4)请简要概括材料四所示这种国家权力构成的特点。

    材料五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三场革命的经历错综复杂、文献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件东西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东西就是附于三国宪法中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三场革命称为“权利革命”。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把这三场革命称为‘权利革命’”?

  • 9、“19世纪初期,它不仅敲响了欧洲封建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严重的霸权威胁。”材料表述的是(     )
    A、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B、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威胁 C、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后果 D、彼得一世对外扩张的作用
  • 10、1789年,法国政治活动家西耶斯撰写的《第三等级是什么》中提出:第三等级“是一切,是被束缚被压迫的一切……没有第三等级,将一事无成,没有特权等级,一切将更为顺利"。他写作的目的是
    A、呼吁增税用以解决财政困难 B、宣扬平等反对“旧制度” C、宣传制宪会议通过的新宪法 D、号召抗击普奥联军进攻
  • 11、欧洲在15世纪羊毛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便有大批手工工场主们采购羊毛,分配给梳毛工人、纺织工人以及其他各种工人,叫他们分别工作,付给他们工资,最终制成成品,销售到国内外。此段描述反映了15世纪的欧洲(       )
    A、农业发展极其迅速 B、租地农场大量出现 C、工人生活非常富裕 D、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 12、16世纪时,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丝绸衣服,睡觉时用木板床,窗户上的蜡布和纸换上了玻璃,这说明当时(     )
    A、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 B、社会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C、机器工业使社会产品丰富 D、人们开始变得贪图享受
  • 13、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强调(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 1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兼收并蓄

    拜占庭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B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

    中古西欧城市兴起

    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D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向欧亚非地区传播了基督教

    A、A B、B C、C D、D
  • 15、《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 16、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治者面时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二: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东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的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指出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和洋务派学习西方有何不同?并指出两者学习西方的局限性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李鸿章为加强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 17、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回国后,告诉美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尽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四:

    材料五: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材料一中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材料二中“一个新的世界”指什么?结合《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好像全部都发了疯似的”的理解。
    (3)、材料三中“订得那样苛刻”的条约指哪一条约?这是清政府因哪一次战争失败而签订的?材料四反映什么问题?
    (4)、材料五中“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与《辛丑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密切相关?
    (5)、综上所述,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何认识?
  • 18、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血战平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A、西方侵略史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D、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 19、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设置的“若干行政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同材料一中的制度相比,分析其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 2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春秋晚期牺(xī)尊

    图2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楼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墨子

    孟子

    韩非

    庄子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位写出其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上一页 245 246 247 248 2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