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一直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都使用它。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化石、10万余件石制品,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以中、小型石器居多,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砍砸器、球形器等。北京人遗址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三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石头作为工具”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掌握的生活技能。
    (3)、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三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 2、商代浇铸一大型青铜器,需要67口坩埚,每口坩埚熔铜12.5千克,千人协作才能完成。该青铜器可能是(     )

    A、商朝铜爵 B、护头铜胄 C、司母戊鼎 D、三星堆青铜面具
  • 3、《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 4、历史的回响,名人的光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

    b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d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材料二

    地点

    名人故居

    广州番禺

    邓世昌故居

    江门新会

    梁启超故居

    惠州惠阳

    叶挺故居

    材料三   1920年初,郑振铎等人返乡后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表)

    期号

    主要文章

    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

    第2期

    《达自由的路》《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可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历史名人为其撰写简介,以及这些名人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简介可以从名人姓名、籍贯、主要事迹、影响或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振铎等人返乡后创办《新学报》的时代背景,并分析这一举措的影响。
  • 5、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代代青年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绘制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提取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
  • 6、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各地也纷纷响应。这反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成了三民主义的实现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 7、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这一情形发生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8、以下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52—1864年

    1866年

    1877年

    事件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创办福州船政局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邓世昌 B、冯子材 C、左宗棠 D、丁汝昌
  • 9、如图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广场的雕塑《较量》(折断的烟枪),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

       

    A、沉重地打击了走私鸦片的俄国奸商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C、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D、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 10、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朝巩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两例。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1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文资料。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吠亩(田地)之勤(劳力)。

    ——《国语》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的。
  • 12、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小明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1

    图2

    图3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图2


    图3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古城遗址中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活动一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的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仿照活动二图1中史实与推论的示例,完成图2、图3的考古发现的相关推论。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 13、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春秋争霸战争 B、项羽气吞山河 C、秦王统一天下 D、陈胜、吴广起义
  • 14、“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 15、秦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 16、公元前221年,我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晚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初期 D、公元前3世纪初期
  • 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年代尺展示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迭 C、早期人类 D、原始农耕社会
  • 18、实物史料是不依赖于文字载体而直接保存下来的古代物品,遗址就是实物史料之一。下列二里头遗址的相关信息反映了(     )

    A、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 B、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C、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D、西周社会矛盾激化
  • 19、国家政权的稳固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举措。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律明文规定:凡私自“盗铸”者,除“索其室”,没收其所铸之钱及钱范外,还应予以拘捕和严惩。法定全国通行两种货币:一为黄金,属上币;一为铜钱,属下币,圆形,方孔,有郭,铸文“半两”。废除原六国的布币、刀币、郢爰、铜贝等各种货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匈奴是崛起于战国后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秦王嬴政灭六国前后,它也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一些部族,建立起强大的草原帝国。战国末年,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即史书中所称“河南地”,对秦朝构成重大威胁。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分封制持怎样的态度?为了“求其宁息”他采取了什么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统一货币的主要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面临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秦始皇治国举措的认识。
  • 20、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片

    材料三   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控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还颁布法令禁止人们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民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概括所能获取的历史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诸子百家中一家学派,进行简要论述。
上一页 246 247 248 249 2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