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课外文言文阅读

    海市蜃楼 沈括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 , 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登州:指现在山东蓬莱、栖霞以东一带。②台观:泛指楼台馆阁等高大建筑物。③城堞(dié):指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矮墙,泛指城墙。④冠盖:旧指官员的冠服和他们车乘的篷盖。⑤蛟蜃:古代传说中的海中蛟龙类动物,能引发洪水,能吐气为楼台。

    (1)、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释义

    疑不

    查阅词典法:①是,对;②这样,如此;③……的样子;④答应,信守

    (填序号)

    高唐县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此不

    语境推断法

    与登州所见大略相

    联系成语法:画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

    ②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3)、本文描述了哪几次海市蜃楼的现象? 
    (4)、作者并不简单相信一方面的说法,而是亲自访问当地老人了解事情真相,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2、小语在网上搜集到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协助她展开阅读探究。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 “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通读全文,说说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是什么?这种空间美主要是通过园林艺术的什么思想来展现的?【教材母题:《苏州园林》课后习题一】
    (2)、颐和园中的亭子还有名为“留佳”“秋水”的,但作者在第⑧段中只举“画中游”为例,请你分析其作用。
    (3)、宗白华是我国的美学大师,请从文学性和说明性等方面来赏析这篇说明性文章的语言之美。(分层赋分)
    (4)、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用趣味性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儿时生活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欢乐与忧愁,这两处地方同样具有空间之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课外积累,任选其一,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将它描述出来。(不少于120字)
    A.百草园
    B.三味书屋
  • 3、小文发现可以通过畅游星 APP“云”游苏州园林。右图是畅游星 APP 的登录流程图,请你用一段文字完整、清晰、连贯地向班级同学介绍此 APP 的登录流程。

    【语言表达】

  • 4、请你帮小语整理完善下面语段。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 zhì宜,自出心 cái,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讲究假山池 zhǎo 的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 bài笔。

    (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因地zhì

    自出心cái

    池 zhǎo

    bài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
    A、配合   布局  层次   映衬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D、映衬   布局   层次   配合
  • 5、古诗词曲鉴赏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①安史之乱后政局混乱,大历初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此诗即作于这期间。

    (1)、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情色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诗中“孤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诗题为《孤雁》,在尾联中诗人的笔触却由“孤雁”转向了“野鸦”,这有什么用意?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 6、现代文阅读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了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时,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喧嚣的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

    ⑧白杨有声。歌曲《小白杨》这样唱道:“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是的,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途中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⑫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曾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了白杨的气质?

    ⑬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1)、【散文·梳理内容】阅读③—⑥自然段,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内容

    对白杨的认识

    以前读到写白杨的诗句

    认为它萧条冷落

    将信将疑,认为作者把白杨给提亮了

    亲眼看见西北的白杨

    (2)、【散文·赏析语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3)、【散文·感受情怀】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小语邀请你一起讨论。【教材母题:《白杨礼赞》课后习题四】

    小贴士       

     象 征

    含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表达效果: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小语:我发现本文中的白杨树与茅盾笔下的白杨树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你: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具有的特点,象征了 , 还象征了。但我还没有读懂这篇文章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小语:本文中的白杨具有的特点,象征着

    你:原来是这样,西北的白杨真是魅力无穷啊!

    (4)、【散文·分析写法】本文写法有抑有扬,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教材母题:《白杨礼赞》课后习题二】(分层赋分)

    小贴士        

    抑扬结合

    在文学创作中,常常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表达效果: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感情,使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 7、【明辨是非】近年来,革命烈士、英雄屡屡被抹黑,各种谣言甚嚣尘上;更有甚者在抗战遗址前穿着日军二战军服嬉笑留影,攀爬英雄雕像拍照。时评社将组织一场时事讨论会,请你说说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并就此向学校提出一条建议。【语言表达】
  • 8、【文学传颂】《白杨礼赞》是作者在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时,去了一趟延安后所写成的。请阅读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它没有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ào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____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____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

    qiú

    ào

    (2)、依据语境为语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
    A、至少 宛然 B、最多 竟然 C、最多 宛然 D、至少 竟然
  • 9、【艺术展览】为了激励同学们追寻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艺术社举办了“红色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这次活动展出了“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红色的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请你解读这一徽标的整体寓意。
    【语言表达】

  • 10、【拟写标语】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次活动,学生会决定向全校师生征集有关“革命文化”的标语,请你拟写一条标语。
  • 11、课外文言文阅读

    项脊轩志(节选)
    归有光

    项脊轩 , 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雨泽下注;每移 , 顾视无可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 ,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②漉(lù):漏下。③洞然:明亮的样子。④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⑤增胜:增加光彩。胜,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语句

    提示方法

    释义

    每移

    联系成语法:拍而起

    顾视无可

    课内迁移法:则以一铁范铁板上(《活板》)

    四窗

    查阅词典法:①处刑;②开拓,开设;③驳斥;④精辟,透彻

    (填序号)

    植兰桂竹木于庭

    语境推断法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②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选文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修葺前;修葺后
    (5)、选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12、现代文阅读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②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称道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

    70

    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辽,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③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④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月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⑤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⑥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0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金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园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⑦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⑧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⑨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山陵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庄严肃穆”的特点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代替?为什么?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或)50步不等,共290级。

    (3)、第⑥段画线句子极具特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并说说其作用。

    小贴 士   

    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

    ②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常采用这种顺序。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 13、某校开展了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小语就此次活动,为学校微信公众号撰写了下面的通讯稿(初稿),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承先烈红色基因

    【甲】在苍松掩映、庄严肃穆的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广场,同学们一丝不苟地聆听先烈们的事迹,感受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敬献表达感恩的鲜花,沉痛 dào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和所有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并无动于衷 ,  kāng kǎi激昂地集体xuān誓:“不忘国耻,勇担使命;勤奋好学,知行合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乙】先烈们为信仰、为正义而牺牲,传承红色基因的我们是否也应见义勇为?在参观了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后,举行了“青少年是否应见义勇为”的思辨会。经过激烈争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青少年传承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更应学会因地制宜 , 用最适合学生年龄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丙】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校八年级共有381位师生在远离 xuān嚣的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加了主题为“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承先烈红色基因”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1)、在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读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炽”的读音是(A. chǐ   B. chì   C. zhǐ   D. zhì)

    ②dào念 kāng kǎi激昂

    ③请写出合适的“xuān”字,完成下面组词。

    誓  

    (2)、初稿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庄严肃穆 B、一丝不苟 C、无动于衷 D、因地制宜
    (3)、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按照新闻消息写作的一般要求,调整初稿中【甲】【乙】【丙】三段的顺序。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 14、病句综合训练
    (1)、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中学生和团员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2)、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3)、7月 3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指出,到 2035年,全国大约1400个左右的海湾都将建成“美丽海湾”。
  • 15、病句综合训练
    (1)、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了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
    (2)、闻名于世的“下草湾文化”使得宿迁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人类起源中心之一的美誉。
    (3)、随着销售淡季的日益临近,各商场的促销力度也与日俱增,四折、五折,甚至六折的衣服随处可见。
  • 16、病句综合训练
    (1)、让我们拥抱文明,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文明美德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2)、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就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3)、“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 17、病句综合训练
    (1)、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2)、《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3)、在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北斗大本营”的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北斗卫星系统的管理创新之路。
  • 18、小花分享了以下描写秋天的文章,邀你一起品析。

    秋 天(节选)
    李娟

    山里有片林子烧起来了。每年秋天的时候,总会发生那么一两次火灾。大概是因为森林的渴望太巨大太强烈了吧?当它经过如此繁盛的夏季后,前来迎接的却是秋天——消沉和寂静的秋天。于是它就燃烧了。

    我一般会去河边树林里的那片草地上拔草,拔蒲公英、野苜蓿什么的。秋天的河水最蓝、水量最小。水位远远地从河岸退下去,可以看到白桦树的根部积满落叶。那些树根优美复杂地盘绕着,高高地裸出地面,里面是不是有迷宫?

    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它们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

    水边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总觉得那更应该是刺绣出来的事物,说不出的精致、雕琢。

    A.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

    我发现,水一旦停止下来,就会——怎么说呢,似乎很“轻”了,没有分量似的……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不蒙灰尘。B.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一注一注地翻涌着 , 日夜不息地奔流。

    在一些阴天里,这条河看起来似乎流淌得柔缓一些,颜色看起来也更深更厚了。到了冬天,这条激情的河则会猛地安静下来,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于是河两岸的村子一下子连到了一起,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可以少绕道好几公里呢。

    在冬天,大桥的桥墩下凿开了一个个大窟窿。清澈的河水冒着浓重的白色水汽,一波一波往上涌。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拉拉排成长队,一头一头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那是冬天里唯一能找到水的地方。

    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抬起头来,麦田四周白桦林的林梢,用雪白和金黄的颜色深入着蓝天。

    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

    我一个人在河边走,想的却总是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其实秋天不是秋天,秋天是夏天努力地想要停止下来的那段时光吧? 

    (有删改)

    (1)、【景物呈现】初读文本后,小花选取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梳理,请你将下图补充完整。

    景物

    白桦树根

    水边的水

    静止的水

    麦地云杉

    特征

    优美、盘绕、裸露

    有力、湛蓝、翻涌

    (2)、【以声传情】小花准备朗读这篇文章,请从文中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帮小文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提示: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进行设计,至少选择两个角度)
    (3)、【探究技法】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究写景技法,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探究任务单。

    写景技法

    语句摘录

    具体分析

    善用修辞

    它们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

    多种感官

    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

    (从感官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

    (4)、【体会意蕴】本文作者李娟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她的散文多是对当地生活的原生态文学记录。你认为本文归入以下哪个专题最恰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A.地貌气候   B.民俗风情  C.民族融合

  • 19、小文整理了有关四季的古诗词,并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写春,李白说“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因牵挂友人,连春日都显得凄凉悲惋;王湾则以“② , ③”(《次北固山下》),感悟新旧交替、时序推移的自然理趣。同样写秋,曹操写下“④ , ⑤”(《观沧海》),表现了秋季临海所见的宏伟气象;马致远则以“⑥ , ⑦ , ⑧”(《天净沙·秋思》)的凄凉秋景,烘托游子的悲哀。

  • 20、小语阅读了几首描写雨的诗歌后写了一段感想,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四季之雨各有韵味。①春雨无声飘落,犹如贵客lì临人间,滋润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hōng托出一室的静mì,心便也似有了着落般,陷入柔软的梦里。夏雨寻常,“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久等友人不至,那便在黄晕的光下闲敲棋子,沙沙细雨中亦得自在。②秋雨凄冷,“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风秋雨愁煞人”“雨到秋深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每一滴都浸满思念与无言的忧愁。③冬雨如泣如诉,与雁声寒气沉沉应和。真想在这北风咄咄逼人之日,和友人共赴毡炉,约一场温暖。冬寒渐深,冬雨渐消,但这不是永远的jué别,它将以雪的姿态重临世间。④这雨,这浸润着雨之情思的诗歌,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hōng

    静 mì

    jué

    (2)、请为文段中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 zhuó B. zháo)

    (A. yūn B. yùn)

    (A. hé B. hè)

    (3)、下面是同学们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珍贵。” B、乙:“②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有关秋雨的诗句,充分展现秋雨之凄冷与勾人愁思,为文段增添了文学韵味。” C、丙:“③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冬雨给人带来的寒冷、悲伤之感。” D、丁:“④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对雨和写雨的诗歌的喜爱之情。”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