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诗文阅读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选自《说苑·敬慎》)。

    (1)、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D、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之                相委而(《陈太丘与友期行》) B、使臣受吏民垢                        辍耕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C、位已高意益                                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D、岂有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乎(《<论语>十二章》)
  • 2、阅读理解

    读书当有“十来番学之”的耐心①

    刘奇山

    ①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这样点评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他认为这篇文章即便“十来番学之”也不够,是一篇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大凡经典之作,从来不是读一两遍就能贯通,必须有“十来香学之”的耐心,才能学通透。

    ②读书,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反复阅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是基本方法。《魏略》记载了一则汉代董遇教人读书的故事。有读书人向董遇请教学问,董遇不肯教,却让其先将书读一百遍。他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在强调反复阅读以逐步掌握学习内容。近代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再次谈到董遇的读书方法:“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丰子恺曾独创“二十二遍读书法”,也称作“讀”字读书法。秘诀就是“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二遍”“‘讀’,字共有二十二笔,故每课共读二十二遍”。无论是董遇的“百遍”,还是余嘉锡的“三复”,抑或丰子恺的“讀”字读书法,都在说明一个道理:____。

    ③从古至今,书籍浩瀚如海,尽读之已不可能,因而读书必须有选择。宋代苏轼时此有深刻认识。在《又答王庠书》中,他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主张但凡读书都应该精读几遍才算读完,同时对于阅读的篇目也要有选择,每次都要带着目的瞄准一个方向。这种读书方法虽然笨拙,但学得扎实,坚持下去,“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是一种效率很高的读书方法。

    ④苏轼用兵法来比喻读书,后人称之为“八面受敌”法。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称赞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这种“八面受敌”法,通过每次目的明确的分析研读,最终实现全部贯通,是一种有效的精读法。

    ⑤读书应该先一字不落通读一遍,了解书本整体轮廓。而后用分析法将各个部分仔细研究,从而全面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如果遇到阻碍,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可以跳出书本寻求帮助,但一定不能绕道而行。比如我们阅读《四书》,就不能光读《四书》,可以读读《四书反身录》和其他注释类书籍,这样就把书读厚了。学问之道在于重复,阅读经典和重要的书,尤其需要三复四温、翻来覆去,这是经验之谈。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经常读,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延安,毛泽东曾讲到自己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他都有新的启发。对喜欢的文史哲经典,毛泽东同样经常反复读。20世纪50年代,他对人说自己已经读了5遍《红楼梦》,此后又15次向工作人员要过《红楼梦》。同一本书,之所以要反复读,是因为每次阅读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和发现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书的价值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⑥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获取的文字资料极大丰富,阅读面临更多选择,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许多好书依然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才能获得真知。对于阅读,多下些“十来番学之”的硬功夫,大有裨益。

    【注释】①选自《解放军报》。标题中“十来番学之”指的是多次学习。

    (1)、下列选项中,与标题中“耐心”一词的含义最不相近的一项是(   )
    A、反复研读,逐步深入 B、精选篇目,多次精读 C、三复四温,翻来覆去 D、静下心来,收集资料
    (2)、请补充本文的论证思路图。

    (3)、下列古诗文句,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必须”“一切”都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两词各自强调的观点,不超过25个字。

    ①从古至今,书籍浩瀚如海,尽读之已不可能,因而读书必须有选择。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 3、现代文阅读

    日子像柿子一样火红

    李杰

    ①深秋薄雾笼赵家,柿子红透映晚霞。一个深秋转冬的清晨,遵义市正安县中观镇鲜光社区赵家组,被一层柔和的薄雾轻轻环抱。朦胧之中,赵友良家小院旁的柿子树尤为夺目,其果实红得晶莹透亮,犹如一串串红灯笼高挂枝头,璀璨夺目。

    ②赵友良,这位年逾五旬的村民,自幼便与这棵柿子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无从知晓它的确切年龄,自我有记忆起,它使矗立在这里。”他满怀深情地说。

    ③回溯25年前,同样是在这样子红艳的时节,赵友良迎娶了简琴。他因烫伤而截肢,失去了双手;而她则因儿时患病未能及时医治,导致双目失明。这样的组合,曾令不少人扼腕叹息。

    ④然而,在婚礼上,赵友良①____的一句话却为简琴的心门打开了希望之光:“老婆,今后我就是你的眼睛。”这句话,如同和煦的阳光,驱散了简琴心中的阴霾,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⑤正是这句话,让一直消沉的简琴重燃了生活的希望。尽管她无法看到眼前这个失去双臂的伴侣,但她却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⑥10月30日,早餐过后,身着花格子衬衫的简琴正在厨房忙碌地洗碗,而赵友良则佝偻着身子,在一楼接电话的同时,还拿着大扫帚清扫着院坝。

    ⑦简单整理完家务后,夫妻二人又商量着去地里挖红薯。赵友良用手肘夹着镰刀,背着背篼,习惯性地站在门口等待。简琴收拾完碗筷后,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人便步伐一致地出发了。

    ⑧“这样走,你不怕摔倒吗?”路人问。

    ⑨“有了他,我就从未摔倒过。”简琴坚定地回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⑩“他是我的眼睛,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有他在,做什么都不难。”简琴深情地说。

    ⑪近年来,中观镇积极鼓励村民种植烤烟,并由烟叶站保底收购。随着保底收购价的不断提高,夫妻二人的干劲也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开始承包更多的土地种植烤烟,从最初的几亩到十几亩,再到今年的50亩。

    ⑫在烤烟、辣椒移栽和采收的季节里,两人常常半夜起床,天还没亮就赶到地里干活。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⑬从最初的水稻、玉米种植,到后来的烤烟、辣椒种植,再到养殖的8头牛,柿子依旧那样红,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他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0万元,年底还打算为儿子在城里买套房付首付款。

    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赵家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赵友良和简琴这对特殊的夫妻,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曾经的低保户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⑮赵友良称赞道:“她是我的得力助手。”有了她,家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地里除草、采收烟叶、砍秸秆等农活,她都能独自完成。赵友良夸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干活却比很多健全人还要利索。

    ⑯如今,两人已携手共度了25个春秋。几十年来,那棵柿子树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赵友良一家。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枝头的柿子更加红艳夺目,仿佛也在为这对夫妻的幸福生活而欢歌。

    (摘自《贵州日报》2024年10月15日,有修改)

    (1)、文中赵友良夫妇没种植过的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土豆 C、烤烟、辣椒 D、红薯
    (2)、柿子在文章中的含义丰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柿子”寓意着夫妻俩事事如意、万事如意,传递着美好的祝愿。 B、文中红红的“柿子”寓意赵友良夫妇通过努力,生活越来越红火和富足。 C、文中红红的“柿子”是赵友良夫妇种柿子树发家致富,获得丰收的成果。 D、文中的红红的“柿子”既从颜色上给人以暖意又暗含夫妻俩生活的甜蜜。
    (3)、请揣摩文中的语言描写,在横线处填写人物说话的神态或内心情感。

    (4)、据悉,赵友良、简琴二人获得了“2024年新时代的贵州人”(荣誉称号),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获得此项荣誉的理由。
  • 4、整本书阅读
    (1)、下面名著片段中的“我”是(   )

    你们不能阻止我工作。我不过才二十四岁,我不愿意带着一张残废证,明知无用,还是走遍各个医院,一直到死。你们应该给我一个适合我的身体条件的工作。我可以在家做事,或是住在什么机关里面……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 B、《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徐海东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 D、《简·爱》中的罗切斯特
    (2)、小说情节的曲折常常以“三”来凸显,请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概述其与“三”有关的情节及结局。

    ①《西游记》·孙悟空                                ②《儒林外史》·王冕                                ③《水浒传》·宋江

    示例:《骆驼祥子》中祥子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却三次失车,最后成了个人奋斗道路的末路鬼。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编年体史书。 B、“重阳”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C、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等。 D、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小说。
  • 6、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2)、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羌管悠悠霜满地, ,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 ,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茅盾《白杨礼赞》)
    (7)、《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乐观精神的诗句是:
    (8)、《游山西村》富含哲理,体现即使前路困难重重,只要坚持下去,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诗句是:
  • 7、语段阅读

    贵州省印江县的炸龙灯,是贵州土家族妇孺皆知的一项传统活动。根据jì zǎi①____,炸龙灯的传统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该习俗气氛热烈,场面刺激,令人惊骇

    近看,舞龙人赤身,用毛巾系额以保护耳朵,穿梭于爆竹焰火之中,他们胸有成竹 , 眼神中透露着坚定,以超高的团队默qì②____,舞动着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巨龙。tiào③____望99条巨龙,腾跃翻滚,涌向街头,各展风采,共舞新春的欢乐祥和。该活动对研究民俗、声乐、舞蹈等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增强当地民众凝聚力、激发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价值。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妇孺皆知 B、惊骇 C、胸有成竹 D、斑斓
  • 8、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等;②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9、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②这部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③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使我了解到中国美食不仅花样繁多,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④片子中的美食,和承载着家人的爱与记忆。⑤看到它们,使我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改为:
    (2)、第③句成分残缺,应改为:
    (3)、第④句句式杂糅,应改为:
    (4)、第⑤句成分赘余,应改为: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父亲的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权吕蒙曰

    ②即刮目相待

    ③肃意尚

    说肃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又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品质?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汉文帝的宫廷。

    • 逐臣:被贬谪在外的大臣,这里指贾谊 。汉文帝曾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把他召回长安。

    • 虚前席:指汉文帝听贾谊讲说时,不觉移膝靠近对方。古人席地而坐,这里表现出汉文帝貌似很专注倾听。

    • 问鬼神:指汉文帝向贾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

    (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 13、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寻“孝”之道】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孝”的理解。
    材料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做人子女,要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

    (2)、【活动二:践“孝”之行】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14、名著
    (1)、下列关于《骆驼祥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籍贯)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B、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车子,却冒险地牵回了五匹骆驼,“骆驼祥子”的外号是祥子卖了骆驼之后才得来的。 C、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D、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一共买了三辆车,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 。
    (2)、填空题:《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 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 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 。)
    (3)、简答题:请简述祥子“三起三落”中“三落”的经历,并分析其对祥子性格产生的影响。
  • 15、默写。
    (1)、 ,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写出出自《孙权劝学》的另个成语 
    (3)、《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诗句是:
    (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5)、(作者)《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1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是我国当代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等。 C、《木兰诗》的作者郭茂倩,是北宋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 D、《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 1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他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C、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D、他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吹毛求疵 , 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 18、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谣言  背诵  斑澜  浩浩荡荡 B、取缔  烦燥  高粱  大庭广众 C、辫子  哀悼  惶恐  微不足道 D、屏障  踱步  峭璧  锲而不舍
  •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pìn)  友(zhì)  红(yān)   而不舍(qì) B、育(bǔ)  气(fēn)   对(jiào)  深痛绝(wù) C、杀(mǒ)  粗(zhuō)  恶(zèng)  妇皆知(rú) D、(zuò)  古(gèng)  污(huì)  然入梦(hān)
  • 20、 请以《最美的他(她),让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他(或她)的故事,说说你的感悟和对你的影响。他(她)们或许平凡,却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不凡,他(她)们书写着“最美中国”的动人篇章。他们是温暖人心的力量源泉,他(她)们让我们懂得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让我们学会善良、勇敢、坚持和担当。

    要求:⑴自选人物,选择“他”或“她”,补全题目;不少于500字。⑵不得抄袭、套作,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⑶文章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