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育英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浙江省初中学校TZ-8共同体 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南部学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4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1、在“太阳、河流、山川、花朵、嫩芽、萤火、星星”这些物象中,选取一个作为意象,参照上下两节,补写诗歌《生生不息》的一节。
生生不息
嫩芽冲破冬的凛冽
在枝头吐露风的絮语
一棵树开启季节的史替
蛰虫冲破泥土的束缚
在窗下吟出月光的清甜
一条虫开启了奋斗的旅途
-
2、根据要求,完成涛文意象探充单
诗词意象探究单
象
诗词
意
日
秋草独寻人去后,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举目萧瑟的惆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驻守危城的紧张
月
, 人迹板桥霜.(湿庭筠《商山早行》)
(甲】 。
长沟流月去无声, , 。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人生如寄的感喟
酒
,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壮志难酬的落寞
,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恣情纵饮的畅快
探结果:我发现“象”同但“意”不同是因为:【乙】
村雪夜坐①
【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②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41岁时所作、其时诗人正在老家为母居丧。②霰(xiàn):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雪子
问刘十九①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长饮一杯无?
【注释】①刘十九:白居易的挚友。
【丙】两首诗都写到了雪,但情感意蕴不同,请结合上面的探究结果,加以具体分析
-
3、阅读开卷导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开卷导语
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沉浸于书籍,心无旁wù地探索智慧的宝藏.阅读让人知不足,保持谦逊,不会骄jīn自满:阅读让人收获新知, máo塞顿开,心悬明灯:阅读涤荡灵魂,触碰心灵深处录róu④ A软的角落,读下去,总有收获。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来临,温暖的阳光让万物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生活中,人们也需要阳光,需要向暖而行。那些美好的人、事或物,哪怕只是一瞬间的美好,也能成为给我们勇气和力量的阳光,引领我们向着温暖奔赴。
请以《向暖而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
5、请阅读下面《骆驼祥子》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怜。以前他什么也不怕,现在他会找安闲自在:刮风下雨,他都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也一歇就是两三天。自怜便自私,他那点钱不肯借给别人一块,专为留着风天雨天自己垫着用。烟酒可以让人,钱不能借出去,自己比一切人都娇贵可怜。越闲越懒,无事可做又闷得慌,所以时时需要些娱乐,或吃口好东西。及至想到不该这样浪费光阴与金钱,他心里永远有句现成的话,由多少经验给他铸成的一句话:“当初咱倒是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这句话没人能驳倒,没人能把它解释开;那么,谁能拦着祥子不往低处去呢?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此时祥子性格特点。根据你对该小说的了解,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为什么祥子会变成这样?
-
6、圈点批注法是阅读名著的常用方法,请帮小安完成下面表格中阅读《骆驼祥子》的圈点和批注。
句子
圈点和批注角度
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①圈点:这一段中感官冲击十分强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描写令人震撼。请你分别圈画出一个相应的词语,并依次写在下面横线上。
虎妞,一向不答理院中的人们,可是把小福子看成了朋友。小福子第一是长得有点模样。第二是还有件花洋布的长袍,第三是虎妞以为她既嫁过了军官,总得算见过了世面,所以肯和她来往。
②批注:从虎妞把小福子看成朋友的原因中可以看出虎妞 的性格特征。(填序号)
A.大胆、泼辣 B.真诚、热情
C.势利、市侩 D.自私、霸道
-
7、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B、但当涉猎/但手熟尔 C、笑而遣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见往事耳/归来见天子(2)、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节奏。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4)、《孙权劝学》和《卖油翁》都是很有启发性的作品。除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和“熟能生巧”,你还分别能从两部作品中得到什么启示? -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紧扣一个动词“”字,抒写诗人对笛声的感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暗”字写出了在寂静的春天夜晚里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运用夸张手法,衬出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C、后两句从他人反说诗人的情怀,虽不言“我”,却更见其感触之深。 D、诗中“折柳”指折柳送别,诗人借此动作表达思乡及依依不舍之情。 -
9、阅读下面的文章《老罗师傅》,完成下面小题。
①老罗师傅是位送水工。我也记不清老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我们小区送水的,他好像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②瘦瘦高高的老罗木讷寡言,河南人,见人只是嘿嘿一笑。因为种田难以支撑儿子上大学的开销,年过半百,进城打工。除此之外,大家对他的信息知之甚少。人们也不知道老罗公司的名称,每次见水桶快见底时,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桶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有时家中临时有事,锁门不在,老罗便会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再付费。
③要不是炎热的夏天来了,小区时不时会陷入“水荒”,邻居们可能都感觉不到老罗多年如一日的存在。老罗解释道,天热山上的泉眼越来越细,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拉水车每次都需要排队好长时间,小区也疯传老罗他们公司的水以次充好。山上的泉眼终于干涸了,纯净水取代了矿泉水,价码也从十二元降成十元一桶。
④小区的住户纷纷议论纯净水的水质,有沉淀了,出异味了。老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人们也很快接受了老罗送来的纯净水,日子便又重回往日的平静。而老罗依然沉默寡言,依然及时送水,依然嘿嘿一笑。要说老罗送水有何不便,就是每次送水大家提前备好十元零钱,老罗不习惯移动支付。于是,面对小区住户的调侃,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浓河南口音回一句话:“不中,小区里老人多,用现金支付习惯,不麻烦。”
⑤老罗默默地送水,日子也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老罗的电话突然关机了,这可是从未出现的状况,人们种种猜测和抱怨。不久传来消息,老罗心梗,已经走了。这么突然!想想他的质朴和憨厚,想想他的尽职和尽责,大家叹息,好人一个。
⑥老罗一走,大家只好按着水桶上的电话订购纯净水。一日,我打电话订水后,来了一位头戴棒球帽、戴耳机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很帅,很酷。我想以后就要和这位小师傅打交道了,便主动索要他的电话号码。小伙子头也不抬:“水桶上有电话,订水和公司联系。”我有点尴尬,不过这只是变化的开端。一次,打电话订水后,因临时家中有事锁门外出,回来时门口却没有往常一样的水桶。第二天,在小区碰到了小伙子,问起此事,他好一顿数落,抱怨我让他白跑一趟。还说以前都是师傅老罗替我们垫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⑦小伙子还规定了送水的时段,且不再随叫随到,几乎一夜之间,小伙子站在了舆论风口:送水不及时,态度生硬,只通过微信收费,老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不久,公司又开通了二维码订水,只需在平台上付费订水并填写地址,然后排队等候。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但后来也渐渐接受了这种送水方式。
⑧生活也再度回归平淡。只是偶尔还会忆起憨厚的老罗,在楼道里晃动着瘦高的身形,剪开熹微的光影,扛着沉甸甸的水桶缓步走来。可是又有谁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
(1)、文章多次将老罗师傅和小师傅进行对比,请简要概括一处对比情节并分析其作用。(2)、结合语境,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桶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
(3)、文章末尾说“可是又有谁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请你设身处地,根据文本内容,揣测老罗师傅当时心里所想,写一段50字左右的心理描写。(4)、文中的老罗与杨绛笔下的老王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从两个人的品性,处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比较分析。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问天”第一人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公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1)、从全文看,科学家竺可桢的爱国与报国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引用毛泽东的话,有何作用?(3)、透过下面句子中的大量数据,你能看出竺可桢身上具有什么闪光点?请简要分析。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
11、古诗文默写
(1)《木兰诗》中,从侧面表现了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 。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以“ , ”两句表现了诗人遥望故园,泪雨滂沱的思乡之苦。
-
12、某中学七(1)班举行“热爱祖国”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请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80字左右的开场白。(要提到教材中的文章或古诗)(2)、请根据下列提示,另外设计两项活动。
活动一: 诵爱国诗文 活动二: 编爱国板报
活动三: 活动四:
-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消费者在购买文具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B、在省团委开展的一系列关爱社会的活动中,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 C、湖南省教育厅策划并开展的中小学寒假书信活动,给同学们与亲友深度沟通提供契机。 D、受天气影响,今年三月到我市柳叶湖沙滩公园游玩的人数比上个月大约减少一半左右。
-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上向上溯时,便会发现杰出人物有如恒河沙数 , 不可胜数:既有家喻户晓、妇rú( )皆知的先贤圣哲,也有功xūn( )卓越、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有无数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却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在泱泱华夏这片丰饶肥沃的土地上,正是由于他们意志坚韧,百折不挠 , 奋勇前行,挺起胸脯 , 用yān( )红的鲜血哺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用他们的脊梁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宏大框架,中华民族的血脉才得以更好的延续。这份丰功伟绩是亘古不变的,是不可能被抹杀的,即使有的人妄图曲解历史或者抹黑英雄,那也绝对不能消解我们的文化自信!若逆时代潮流却被人民歌颂,那是向无此例的,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民心里一定向着那些为历史进步做出了贡献的人。
想到这些,我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 在心里发出了誓言:一定要为我们中华民族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1)、根据拼音写汉字。(2)、下面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抹杀 / 抹黑 宏大框架 / 热泪盈眶 B、亘古 / 恒河 丰饶 / 百折不挠 C、既有 / 即使 恒河沙数 / 不可胜数 D、胸脯 / 哺育 鲜血 / 鲜为人知(3)、下列对上面文段中相关词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上溯”“向无此例”“向着……人”中的“向”分别是介词、副词、动词。 B、“正是由于他们百折不挠,奋勇前行,挺起胸脯”这句中的“由于”是名词。 C、“即使有的人妄图曲解历史或者抹黑英雄”这个句子中的“或者”是连词。 D、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显得更通畅更有气势。 -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是鲁迅童年记忆中的那抹美好;那炕上的米酒,延安人民的热情是贺敬之记忆中的那抹美好;安塞腰鼓铿锵的节奏,陕北后生昂扬向上的热情是刘成章记忆中的那抹美好……
你记忆中的那抹美好又是什么样的?请以“记忆中的那抹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要有真情实感;(3)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16、学校以“凡人伟事”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美文故事展览比赛,小语的学习小组决定选择以下文章参赛,设置四个展览栏目,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一朵远行的木耳
①林场四周都是大山,到了冬天,整个林场被一场又一场大雪覆盖。
②那天幼儿园放寒假,我跟着爸爸去一百米开外的姥姥家。才走出几步,爸爸回头问:“冷不冷?”我说:“冷。”爸爸说:“好好学习吧,你一定要走出大山,可不能像我一样留在这儿,记住了吗?”从小到大,这句话他说了好多次。
③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开始种木耳菌。我们林场山地多,不适合耕种,最适合种木耳和养蜂,爸爸把浑身力气都用在种木耳菌上。他用赚来的钱租房子、修房子、买设备。我家有了专门的菌锅、菌房,摆放菌袋的木头架子,是爸爸用山里捡的零碎木头一锤子一锤子钉起来的,那个大菌锅一次可以为2000袋木耳菌灭菌,一切都是新的,位置还好,很多人在我家做木耳菌。
④2010年大年初一清早,爸爸到菌房点火,只要开始做菌,菌锅24小时不能停火。那年先做我家的菌,一共两万多袋,菌房里热气腾腾,雾气缭绕,爸爸打量着那些等着装锅的菌袋跟我说:“等这两万多袋木耳菌栽到地里,那就是两万多个钱串子!”
⑤2010年大年初二,舅妈请我们一家去吃饭。妈妈忙到下午6点半才过去吃饭,刚端起饭碗没吃几口,外面有人跑进来喊:“不好了!老李家菌房着火了!”
⑥妈妈放下饭碗往菌房跑,我到处跑着喊人:“我家菌房着火了!求求你们,快去帮我家救火吧!”
⑦菌房是刚翻新的彩钢瓦房,谁也不敢上去。爸爸想上去,被妈妈死死拉住。他扶墙站住,背着我们浑身颤抖,一定是哭了。
⑧林场的消防车坏了,开不出来,有人从别的林场调来消防车,可已经晚了。火从叔叔家的菌房开始着,除了我家菌房,还烧了一户人家、两户空菌房,那场大火一直烧到凌晨2点。
⑨我们都去奶奶家商量善后的事情,商定的结果是,我家的5万多元损失自己负责,邻居的损失由叔叔赔偿。回家以后,三口人一夜无眠。
⑩天刚亮,爸爸起身出去,妈妈嘱咐我:“你跟他一天,去哪儿都跟着,明白吗?”我当然明白,妈妈怕爸爸出事,我也怕。
⑪爸爸在院子里摇着铁把手正给三轮车打火,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
⑫2011年,爸爸准备东山再起,他重新找房子,重新种木耳菌。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家里在镇上租了房子,妈妈时不时过来陪读。
⑬有天晚上,妈妈匆匆回到住的地方,拿了几件衣服就走了。我正在写作业,没在意。三四天后,邻居阿姨问:“你爸爸怎么样了?转院没有?”
⑭我吓坏了,大声问:“我爸爸怎么了?”
⑮“他在这儿住院你不知道吗?听说粉尘爆炸,把你爸爸炸飞了。”
⑯我放下书本拼命往小镇医院跑,出了这么大的事,我竟然一无所知。等我满头大汗地冲进病房,只见我亲爱的爸爸身上缠满纱布,仅仅露出两只眼睛。
⑰我颤声问:“爸爸,你没事吧?”
⑱爸爸无法说话,但他使劲点点头,眼泪接连不断。
⑲每天中午放学,我都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烧伤严重,本该在无菌环境下治疗,但转院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只能就近住院。舅舅从外地买回药膏,有一定效果。爸爸住院一个多月后,基本痊愈,可身上和手上留下很多疤痕。
⑳出院以后,爸爸继续种木耳菌。我读大一那年,爸爸来学校看我。我特意带他看了九思湖、图书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戴着手套。
㉑去海南工作挺挣扎的,我实现了爸爸的夙愿,真的走出了大山,却跟他们天南地北,相距4000千米。海南也有木耳,很薄,一炒就软了,不像我家那边的木耳,肉厚,有弹性。
㉒只身在外,我常常看到自己身上的山里人印记——真诚、直率、肯吃苦、不服输,那也是爸爸身上的印记。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
(选自《我教过的苦孩子》,有删改)
(1)、【展览栏目一:理文脉】为了帮助读者梳理文章脉络,小组决定采用结构图的形式来展示父亲种植木耳菌的起落,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以下结构图。(2)、【展览栏目二:品文句】文章有许多意蕴丰富的句子,请你尝试赏析以下两个句子。(1)爸爸在院子里摇着铁把手正给三轮车打火,他满脸是泪,看见我出来,赶紧背过脸去。(描写手法角度)
(2)我是爸爸亲手培植的一朵木耳,怎么可能不像他呢?(修辞手法角度)
(3)、【展览栏目三:析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4)、【展览栏目四:悟文题】小语觉得这篇文章的标题很巧妙,请你帮他说说妙在哪里? -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地震伤亡谁决定
①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处于欧亚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关于地震的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根据记载,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②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2月20日,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31人死亡,980人受伤。与积石山地震发生时间仅仅相隔1天,12月1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同样是10千米,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③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震源深度相等、震级相差不大的这两次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地震的伤亡情况到底由什么决定?
④要认识上述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的地球内部突然失稳而产生的剧烈震动,是地球快速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每年,地球上都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绝大部分是人类感觉不到的,也就是无感地震。通常,只有当震级大于5级时,才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这种人类能感觉到并产生了破坏作用的有感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常常引发火灾等,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如2023年,我国大陆共发生震级在3级以上的地震561次,其中震级在5级以下的地震549次,占比为98%,5级以上的地震占比仅为2%。
⑤所谓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或者说强弱的标志,代表一次地震可以释放多少能量。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动也越厉害。震级通常用M表示,震级在2.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被称为小地震,震级在2.5~4.7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30倍。像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20余次,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是青海门源地震,震级为6.9级,致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4省(区)17.1万人受灾,损坏房屋9.5万间,兰新高铁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
⑥那么,是不是地震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大呢?事实并非如此。震级强弱只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并不意味着该次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因为地震造成的破坏性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深度即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深度越浅,地面的震动越大,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越强。如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5.5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因而地震烈度仍然较高,共造成近8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部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
⑦除了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情况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⑧一是人口密度。同样的地震强度,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如同样为5.0级地震,2022年发生在云南红河州的地震造成4100余人受灾、700余间房屋受损,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地震却未有人员伤亡报道。同样在2022年,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在6月发生的5.8级、6.0级地震造成近5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而7月发生在新疆皮山的5.1级地震、阿合奇的5.2级地震,由于发生地地广人稀,均未造成人员伤亡。2022年8月,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震中人口稀少,也未造成灾害损失。
⑨二是地貌因素。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6.1级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滚石等次生灾害造成4人死亡。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差变化大,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震后统计,该次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联人员中81%为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等所致。
⑩三是建筑物质量。抗震等级高的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更小,而土坯房、砖混结构建筑物更易在地震中受损,在地震来临时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2023年12月19日发生在积石山县的地震造成1万多间房屋倒塌,20万间房屋受损,就是由于震中和受灾区域多为砖混结构的农村自建房。
⑪四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凌晨发生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更大。这是由于凌晨通常是人们熟睡的时间,地震发生瞬间人们来不及躲避。被列入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唐山大地震,就发生在凌晨3点。造成60万人伤亡的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海固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20时。
⑫五是人的因素。地震一旦发生,决定伤亡情况的就是人的因素,也即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和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的24~48小时是最佳搜救时间。因此,震后的快速应急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
⑬此外,地震的提前预报预警也能有效减少和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的地球内部突然失稳而产生的剧烈震动。 B、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或者说强弱的标志,代表一次地震可以释放多少能量。震级的大小与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C、地震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大。 D、同样的地震强度,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2)、根据说明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句中“往往”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很多地震科学家依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从胡聿贤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链接材料:
在耄耋之年,胡聿贤仍坚持奔赴地震现场第一线,他说:“你们不要担心我的身体,如果不让我去现场,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结束。”2008年汶川地震后,胡聿贤以86岁高龄出现在地震现场指导工作。他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走遍地震区的每一寸土地,为开拓地震工程学百折不回,耗尽毕生心血,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 ,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③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④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⑤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⑦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突怒偃蹇(yǎn 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山势高峻。④冲(chō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⑤熊罴(pí):棕熊。⑥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⑦匝(zā)旬:满十天。
(1)、参考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解释
潭中鱼可百许头
查阅字典法:
①允许 ②可以 ③值得,应该 ④副词。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
(1)填序号)
心乐之
课内迁移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不可久居
文言知识积累法:古今异义(“居”的今义:住;古义: )
(3)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成语关联法:举世瞩目
(4)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不 匝 旬 而 得 异 地 者 二 虽 古 好 事 之 士 或 未 能 至 焉。
(4)、【甲】【乙】两篇均出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构思精妙,【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水很清澈,【乙】文中“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运用(1)(修辞),写出了山石具有奇、多的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作者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描绘中,抒发(2);乙文写被人舍弃的小丘却有奇丽的景致,在感慨小丘命运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3) , 使得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法提要:学以致用
方法提要:读后感受
(1)、小语班级开展“经典名著交流”活动,为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各题方法提要:选择性阅读:目的性较强,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是需要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兴趣的内容。
阅读任务
小语同学想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那么他应该选择阅读的内容是(1)(填选项)
小文同学对汉字构造规律和字形演变十分感兴趣,那么他应重点阅读的内容是(2)(填选项)
小容同学喜欢历史,尤其欣赏战国时期,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的言辞,那么他应重点阅读(3)(填选项)
小桂从影视作品中听说“五行八卦”一词,他想了解这词的来龙去脉,他应选择阅读(4)(填选项)
A.《周易》第二 B. 《说文解字》第一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2)、小语在会上分享了自己读经典获得的一些信息,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B、《诗经》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C、《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 D、国学中的“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3)、阅读完《经典常谈》,结合自身感受,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何意义? -
20、顺德容桂长跑活动始办于1988年,奔跑迎新年的传统至今已延续超过35年。时隔三年,顺德容桂马拉松重磅回归。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2024 年1月1日,“万和·2024 顺德容桂环岛马拉松”在海骏达广场拉开(1)wéi mù。A本届赛事围绕以“环跑容桂,寻味顺德”为主题,共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来自世界5个国家和全国32个省份的1.3万运动健儿(2)yǒng yuè 报名参赛。
赛事线路在原有基础上升级,将“河道”与“美食”有机串联,尽显四面环水的容桂“以水美城,以食兴城”的地域魅力。据了解,本次赛事组委会特别设置了60个融入醒狮、粤曲、龙舟说唱、盆景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点和120多亩波斯菊、桃花观赏点。赛道沿途(3) huā xiāng niǎo yǔ,景色宜人。B选手们既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又可以在8个顺德特色美食补给点品尝到鸡仔饼、咸生菜粥等非遗传统美食。此外,赛道沿路还设置了多个加油助威展演点,以 (A.美轮美奂 B.丰富多彩)的节目展现顺德的文化内涵与活力激情,令人(4)tàn wéi guān zhǐ。众多市民群众沿线为选手们精彩的表现呐喊 ( A.喧嚷 B.助威 ),欢呼声 (A.震耳欲聋 B.振聋发聩),体现出市民们对赛事极大的参与热情。
(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汉字。(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应改为:。(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 喧嚷 震耳欲聋 B、美轮美奂 助威 振聋发聩 C、丰富多彩 喧嚷 振聋发聩 D、丰富多彩 助威 震耳欲聋(4)、小语跟随父母参加“捡拾爱环保、你我低碳行”官方预热公益活动,发现捡拾的塑料垃圾竟可以变成参赛选手完赛袋、志愿者马甲等赛事物品。作为宣传委员,小语计划制作一期黑板报,倡议同学们共同践行低碳生活理念。请你完成标语设计,并为板报倡议栏补充两条低碳生活方式。(1)板报主题标语:
(2)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