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班级开展了“致敬航天英雄·奔向星辰大海”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发展历程】

    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空间交会到天宫合体,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

    【名称揭秘】

    问:为何国外叫“宇航员”而中国叫“航天员”?

    答:宇航,顾名思义,带有宇宙航行的概念,而宇宙包括的范围很广。“航天”一词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首先提出,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航”的说法不免夸大。由此可见,“航天”二字中蕴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问:还有别的原因吗?

    答:有,也是受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又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

    【精神探源】

    【致敬英雄】

    “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他们在璀璨星河中/建设人类的太空家园/他们在浩瀚宇宙里/拓展人类的命运前途/看他们挥手的样子/摘星的样子/看他们微笑的样子/追梦的样子/就是中国航天人的样子

    神舟十三号任务

    ☑2次出舱活动

    ☑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

    ☑在神舟十二号基础上完成20余项

    (在轨)科学实验

    ☑完成国际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

    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

    ☑……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航天员在空间站出差达183天,创下中国航天员连接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1)、同学们的汇报材料中提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该怎样理解“中国高度”的含义呢? 请你阅读材料,作出解释。
    (2)、中国航天精神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的“精神密码”。中国航天精神具有哪些内涵?请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戚发轫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等,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天精神代代传承。成果汇报会接近尾声,请你围绕“致敬航天英雄·奔向星辰大海”这一主题发言,表达对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的敬意,体现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写作提示:①结合材料;②不少于100字。

  •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怀念中的宁静

    林斤澜

    ①怀念故乡,是人的常情,也是深情。只是情到深处说不清楚,心里也不一定明白。这情写成诗的不少,写成文的也不少,谁都记得几句吧,记得的合不合你的心思,也难说。有一位写道:故乡就是你家我家亮着灯光的窗户。我读过去,眼前随着出现明黄的灯光,阴冷的黑夜。暗暗叫道:写得好!怎么个好法,一时不理会。

    ②后来一怀念故乡,就想起这句话来,觉出来这句话里的情景,透着宁静的气氛。别的怀念的诗句文句,有别的好处,不一定有宁静。

    ③宁静在外是气氛,在内心是意境。怀乡常常是激动的情绪,和宁静又有什么关联? 这又一时讲不灵清。好像也乏味,先放在一边。

    ④却说开放改革声中,温州人的名声叫得响了。从活跃经济来看,肯定只能叫好。但从文明的各个角度,也可以带来些不好。温州人自己说:全国不论哪里,只要有一个生意人,就是温州人。还有的说:出国护照若是好办,早跑遍全世界了。住在巴黎的同乡也有豪言壮语:站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圆圈,大点声说温州话,就会有人答应。这是一位老华侨、头面人物,严词正色介绍情况,不过我没有试验过。不只一个国家的华侨说:不用到外国来,吃恁的苦头。早日是没有出路,今日温州的机会比外国还多了。

    ⑤温州人怎样打进北京? 在北京南郊只要有个立锥之地,锥在那里风雨不走。摸着了服装市场,以时新又便宜掌握了中低档,几年工夫,住地上了报叫作温州村。前不久,北京的刊物上还有长文报道,描写既艰苦又机灵的创业,老是抢在市场的前面。也叙述了野蛮的生产、落后的方式,还有喧嚣的夜生活……这个四邻不安的情景,也见之外国。有问某地的唐人街是怎样形成的? 答称自然形成,因为别国居民先后搬走了。

    ⑥在外地工作的同乡同行,自然想写温州。有一位远在西北,隔一二年到北京来一趟,来必旧话重提:什么是温州的特点? 什么是温州风格? 温州人的性格都有些什么? 信息灵通、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凡是经济活跃的地方,先富起来的人们中间,都少不了这几条,温州有什么不一样? 他回回提问,可见年年在探讨,又每每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⑦我说我也回答不出来。不过你不是为了写好故乡吗?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走的是寻求典型的路子。这条路子也许是正东正西的大道,鲁迅是这条大道上的先驱,他塑造了不朽的阿Q。阿Q生活的地方,看来是绍兴农村。但阿Q绝不只是绍兴人的典型,他的性格当年叫作“国民性”倒还合适。再比方说偏僻的湘西,在现代文学的读者中,有几个去过那“边城”,但提起来眼前就出现山水如画,画中有诗、小船、爷爷和孙女、黄狗、酒葫芦……不好说什么典型什么性格,只见山川与人物,融化在诗情画意里。湘西作家沈从文对故乡的奉献,是境界。再有四川的河北的,给我们这样那样生动的场景,或辛辣尖锐的,或温柔朴实的形象。当然,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去想象那个地方,那里的人民,那里会有些意义、观念,也就是象征。这些作家把他们的故乡,或笼罩或烘托或供奉在意象里。

    ⑧文学的道路是多样的,条条道路可通故乡,因为我们爱故乡,因为故乡有爱。

    ⑨我渐入老境,对故乡的怀念好像添了些深沉。不大去和别地比较差异,也不多计较几个优点和几个缺点,就是叫我去总结也总结不了,因为面前只是一片感情,或者应当说是感情的需要。老古话说的落叶归根,是需要,是需要归根,其实归根是一片宁静,和你家我家亮着灯的窗户的宁静,是一样的宁静。

    ⑩我少年时候,在兵荒马乱中离家离校,曾在和黄岩搭界的福溪山中迎接战争。五十年后,我上山看看,战争年代的内外劫难,历历在目。当时的困苦、挫折、烦恼、危险一一出现,但都出现在悠悠的宁静之中。我觉得宁静不只是感情了,还是沉淀,是澄清,是超脱。叫家乡昔日的苦海,走进明净可爱的境界。

    ⑪从八十年代走进九十年代,走向下个世纪,改革开放,紧锣密鼓。外地人只以为温州走得快,走得猛,走得火,其实少不了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出头的鸟先挨打,走前的人多凶险。这个时期,我隔四五年回乡走一走,真看见有的乡镇、有的家族整个地兴起,又衰落,又兴起……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几十年上百年的变化,眨眨眼中间魔术一样变过来化过去了。这种时候,忽然,出现一闪一闪的宁静。一个人和一个社会,都好像干渴之中,饮了饮清凉的泉水。这种时候,我觉得宁静又不只是玄虚的境界了,它是现实的文明。

    ⑫我日益怀念故乡,又远不能分析。只是在怀念之中,发现了宁静是感情,也是境界,又是文明?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就希望起来,希望故乡的窗户,亮着有动有静的完全的文明。

    (选自《怀念中的宁静》,有删减)

    (1)、用一句诗来表达阅读本文的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散文多于细微处见真情,请根据表格中的批注提示,完成品析。

    标点

    例句

    在北京南郊只要有个立锥之地,锥在那里风雨不走。

    住在巴黎的同乡也有豪言壮语:站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圆圈,大点声说温州话,就会有人答应。这是一位老华侨、头面人物,严词正色介绍情况,不过我没有试验过。

    只是在怀念之中,发现了宁静是感情,也是境界,又是文明?

    (续表)

    批注

    “锥”字用得好!“好”在①

    “豪言壮语”“严词正色”两个词用了②的手法,表达了温州人对于自己走南闯北、敢闯敢为的精神,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

    句末问号用得妙!“妙”在③

    (3)、文中有三处关于“窗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①有一位写道:故乡就是你家我家亮着灯光的窗户。

    ②其实归根是一片宁静,和你家我家亮着灯的窗户的宁静,是一样的宁静。

    ③我就希望起来,希望故乡的窗户亮着有动有静的完全的文明

    (4)、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怀念中的宁静”?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学者评论,联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他的笔下没有歌颂,没有尖锐的批评,他对世事只有客观冷静的陈述。”

    ——《林斤澜散文创作浅论》

  •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火炉,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③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④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⑤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个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⑧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⑨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⑩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 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⑪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⑫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⑬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⑭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⑮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⑯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⑰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 靠什么去留住? 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 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 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

    ⑱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寒风”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刘亮程有他特有的文学语言,内蕴丰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②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3)、刘亮程笔下的景象常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试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4)、文章为什么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 书

    老 舍

    ①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②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我永远喜欢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可是我爱念书。

    ③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对,《三字经》便可以代表一类。

    ④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没有一个“然而”和“所以”。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我倒久想明白点真理,如地是圆的之类;可是这种书别扭,它老瞪着我。书不老老实实地当本书,瞪人干吗呀? 我不能受这个气!有一回,一位朋友给我一本《相对论原理》,他说:明白这个就什么都明白了。我下了决心去念这本宝贝书。读了两个“配纸”,我遇上了一个公式。我跟它“相对”了两点多钟! 往后边一看,公式还多了去啦! 我知道和它们“相对”下去,它们也许不在乎,我还活着不呢?

    ⑤可是我对这类书,老有点敬意。这类书和第一类有些不同,我看得出。第一类书不是没法懂,而是懂了以后使我更糊涂。以我现在的理解力——比上我七岁的时候,我现在满可以作圣人了——我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明白完了,紧跟着就糊涂了;昨儿个晚上,我还挨了小女儿——玫瑰唇的小天使——一个嘴巴。我知道这个小天使性本不善,她才两岁。第二类书根本就看不懂,可是人家的纸上没印着一句废话;懂不懂的,人家不闹玄虚,它瞪我,或者我是该瞪。

    ⑥我的心这么一软,便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这要说到第三类书了。其实这不该算一类;就这么算吧,顺嘴。这类书是这样的:名气挺大,念过的人总不肯说它坏,没念过的人老怪害羞地说将要念。譬如说《元曲》,太炎“先生”的文章,罗马的悲剧,辛克莱的小说,《大公报》——不知是哪儿出版的一本书——都算在这类里,这些书我也都拿起来过,随手便又放下了。这里还就属那本《大公报》有点劲。我不害羞,永远不说将要念。好些书的广告与威风是很大的,我只能承认那些广告作得不错,谁管它威风不威风呢。

    ⑦“类”还多着呢,不便再说;有上面的三项也就足以证明我怎样的不高明了。该说读的方法。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A.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⑧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 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B.我又不是印刷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⑨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C.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⑩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固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 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⑪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䅙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⑫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虽然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 自己的,一提都头疼! 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⑬第五,哼,算了吧。

    (选自《老舍散文》,有删改)

    (1)、老舍先生“爱念书”,但他有很多书不爱念。请你结合选文完成以下梳理表。

    类别

    书籍

    原因

    第一类

    《三字经》《百家姓》

    第二类

    根本看不懂

    第三类

    《元曲》《大公报》等

    (2)、老舍先生的散文语言别有特点,请任选一处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赏析其妙处。
    (3)、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别具一格,你是否认同呢?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一谈。
    (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第五,哼,算了吧”这么另类的句子作为结尾。
  •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典,大册也。”——《说文解字》

    “典者,尊藏之册。”——《癸巳存稿》

    书籍:书(总称)。——《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

    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火遍全网,以下是《典籍里的中国》第十期《周易》节目流程表:

    环节

    时空舞台

    呈现方式

    呈现内容

    1

    历史空间

    舞台剧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周易》抄本之一,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

    (续表)

    2

    历史空间

    舞台剧

    孔子注解《易经》而成《易传》,合而为《周易》;周文王推演《易经》;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

    3

    现实空间

    专家解读

    专家及节目主创人员介绍如何识读经典。

    4

    历史空间

    舞台剧

    孔子困于陈蔡,仍弦歌不辍;文王囚于羡里,仍不改信念。两位圣贤呈现出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互通。

    5

    时空穿越

    时空对话

    撒贝宁扮演的现代读书人对话孔子、王弼、宋载等历史人物,讲述典籍《周易》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故事。

    【材料三】

    我觉得《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真正成为可触摸的精神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这个节目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这种深入浅出让普通人都能看懂这个节目,都能领略经典里面的文化精华。(甘肃敦煌书画院院长 纪永元)

    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之《周易》才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做人做事,一定要宽容、有容乃大,而且要坚强。(微博网友 非常幸运的小芬芬)

    选角、舞美和服装化妆看得出确实考究了,演员的演绎真的很棒,部分演员的一个眼神真的有一眼万年的感觉——两千年后还有人读书吗? 有啊!(豆瓣书友 林深不见狐)

    【材料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作为重要的传播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必须与时间赛跑。总台成立以来,我们连续推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一大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都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1)、以下哪个成语可以用来称颂中华典籍之多?(   )
    A、汗牛充栋 B、妙笔生花 C、凿壁偷光 D、囊萤映雪
    (2)、怎样的古代书籍可以称得上“典籍”?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3)、《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能火遍全网? 请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探究原因并分点概括。
    (4)、《典籍里的中国》将策划一期以“知己”为主题的节目,请你从九上语文教材中推选一部名著给栏目组,并结合作品内容阐明理由。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 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 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 点到 8点效率最低。

    【材料二】

    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材料三】

    (1)、怎样才能保持更长久的记忆?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
    (2)、请结合材料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完新课,面对新的知识点,应该课后复习还是过一段时间复习? 为什么?

    ②在记忆“后座、傍晚、宠溺、回头”这些词语时,小明选择按顺序背诵,小丁则选择将其组成一个句子“傍晚放学,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爸爸回头宠溺地看着我”背诵。请说明小丁记忆长久的原因。

    (3)、小明在背诵《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其一)》《南陵别儿童入京》三首古诗时觉得很困难。作为课代表的你,请结合三则材料和生活经验,帮助他设计一份背诵计划。
  •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节奏,都有其处理和思考事物的特定方式。因此,学习或遗忘一种语言,并非仅仅是掌握或丧失一种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个世界的出现或逝去。

    与母语的疏离影响到我们所有人。因为语言多样性是一种共有财产,对其加以保护是一种责任。

    在这方面,科技可以提供新的工具,例如让我们得以记录并保存有时仅以口头形式存在的语言,促进其传播和对其进行分析,简言之,使方言成为我们共同的遗产。

    然而,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只有我们保持警惕并为之作出努力,技术进步才能为多语主义服务。设计多种语言的数字工具以及支持媒体发展和连通性,这些工作都有待我们去完成,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在不放弃母语的前提下去发现其他语言。

    值此国际母语日之际,我谨呼吁所有人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因为这种多样性构成我们共有人性的普遍基础。

    (节选自2022年2月 2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国际母语日致辞)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出现经济驱动的多向流动。普通话作为流动大潮中必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谋生工具,也作为流动目的地居民所需的交流工具,成为多数人口的普遍需求。传媒的发达和社会的信息化,不但使流动人口需要以普通话获取生存发展所需的信息,也使各处本地居民需要以此获取信息。当普通话在城镇地区的推广取得空前成果的同时,各地方言则在城镇地区以空前的强度和速度在消退,当然因地区而略有差别。

    2017年,网上流传一组据说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统计图表(见上图),显示若干城市不同年龄段人群熟练使用方言的比例。这一统计虽然出处不详,其所录的比例数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它反映的问题则离事实不远。

    语言或方言都是一个社会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正常情况下,都能充分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义内容,达成交际的目的。这样的语言或方言是完整的语码系统,具有足够的语言活力。但是,目前很多人已经将方言主要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不仅是专业词汇,社会上很多新生事物、新现象、新概念,都在看似方言使用的场合以普通话的读音夹杂其中,甚至连带所在句子都改用普通话表达。家庭是方言最后的领地。据调查,苏州本地人家庭三代人之间交流用语,祖辈和中间辈之间交流基本用苏州话,中间辈跟小孩辈用苏州话交流的比例骤降到65.9%,比他们与上辈交流用苏州话的比例下降近30个百分点。

    (选自《差别化政策是语言保护工作的迫切要务》,作者刘丹青,有删改)

    【材料三】

    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方言在年轻人文化圈层中的声音渐淡。比如,保留了中古音韵、软糯抑扬的吴语,更多地出现在昆曲、评弹、闲话等非遗文化形式中,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2021年底,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 2022年春日上线。该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语音语气都透着真切,显得自然贴近,仿佛时空穿越,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中,深受年轻网民和昆曲爱好者的欢迎。

    人工智能通过影像赋能苏州话,不仅希望熟悉的乡音能够激发苏州人的乡情,唤起少时的乡音记忆,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参与方言保护,对方言感兴趣,把方言说出来、讲起来,用苏州话讲好更多的苏州故事。

    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的。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护,不仅仅是让方言走近年轻人,更是通过智能语音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讲述方言故事,让语言的鲜活浸润到“网生代”喜闻乐见的视听文艺形式中来,让人工智能的科技温度激活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选自2022 年 5 月 14 日《光明日报》,作者刘亭,有删改)

    (1)、《姑苏琐记》系列短片将人工智能方言技术加入文艺创作中,推动方言回归。这一成功案例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哪个观点的事实依据? (   )
    A、语言多样性是一种共有财产,保护它是一种责任。 B、科技可以为我们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提供新的工具。 C、我们必须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语言单一化的危险。 D、所有人都要尽其所能,捍卫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2)、造成各地方言生存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3)、在“为保护和传承苏州方言献一计”活动中,主办方收到了以下活动策略,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借助多媒体技术,典藏苏州方言资源。 B、开展网络调查,了解苏州方言使用情况。 C、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苏州方言。 D、编写苏州方言教材,增设方言学习课程。
  • 8、梁甫行 曹植
    (1)、《梁甫行》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2)、《梁甫行》中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的诗句是
    (3)、《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是
    (4)、《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 9、赠从弟(其二) 刘桢
    (1)、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
    (2)、《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主旨句) 。 
    (3)、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
  • 10、龟虽寿 曹操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2)、《龟虽寿》中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是 。
    (3)、《龟虽寿》中作者认为只要人的精神愉快,调养好身体,就能长寿的句子是
  • 11、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1)、《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3)、《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句子是
  • 1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动物的优美句子是
    (2)、《钱塘湖春行》中描写驻足赏花、骑马踏青的句子是
    (3)、《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留恋的句子是
  • 13、渡荆门送别 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句子是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3)、《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14、使至塞上 王维
    (1)、《使至塞上》中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中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传达出内心幽微难言的句子是
    (4)、《使至塞上》中描绘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15、黄鹤楼 崔颢
    (1)、崔颢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2)、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 。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16、野 望 王绩
    (1)、《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2)、《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3)、《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17、与朱元思书 吴均
    (1)、《与朱元思书》中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水色、水深、水清、水急等特点的句子是
    (2)、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18、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化无形为有形,描写月光 的句子是
    (3)、本文写景的名句是;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的语句中。
  • 19、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子是
    (3)、《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4)、《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20、三 峡 郦道元
    (1)、《三峡》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
    (2)、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以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三峡》中描写三峡秋季的语句是;描绘三峡山势险峻与挺拔的句子是;用猿啼来衬托三峡凄凉秋景的句子是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