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要从中断章取义 , 反复斟酌。 B、专家团队花费了数月时间,从杂乱无章的线索中抽丝剥茧 , 终于还原了案件的真相。 C、苏东坡和友人月下泛舟,吟诗唱和,真是一件附庸风雅的乐事啊! D、在学术研究中,沉下心来研读原始文献、反复验证实验数据,是探索真理的唯一不二法门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弛聘   赃物   杜绝   不可名状 B、贸然   麾下   亵渎   心无旁骛 C、游弋   晨羲   箱箧   鸠占雀巢 D、制裁   宽宥   恪守   形消骨立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广(mào)             守 (kè)             偻(gōu)             揉造作(jiāo) B、见(piē)             鲜(yán)             摇(yè)             聒不舍(qiǎng) C、言 (jiàn)             承(tiáo)             下(huī)             自惭形(huì) D、婷(pīn)             惊(hài)             立(chù)             自吹自(léi)
  • 4、【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水经注》)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 , 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字晴霁,四顾无纤翳 ,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略无             ②沿阻绝

    妙用真人祠       ④久之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康乐以来 B、𪩘生怪柏/哀转久 C、日/非木杮《河中石兽》 D、春冬时/久不散
    (4)、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5、送橘子的快递员

    陈敏

    ①他,是个快递小子,20岁出头,其貌不扬,还戴着厚厚的眼镜,一看就知道刚做这行,竟然穿了正装:西装打着领带,皮鞋也擦得很亮。说话时,脸会微微地红,有些羞涩。而他的那些同行,穿着休闲装平底鞋,方便楼上楼下地跑,而且个个能说会道……

    ②那次他是第一次来,送名片——丁军辉。只说了几句话,说自己是哪家公司的,然后用双手递上名片就走了。皮鞋踩在楼道的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同事说,这个傻小子,穿皮鞋送快件,也不怕累。几天后又见到他。接了他名片的同事有东西要寄,就给他打了电话。电话打过去,十几分钟的样子,他便过来了。还是穿了皮鞋,说话还是有些紧张。仔细把快递单填完,他看了好几遍,才说了谢谢。收费找零,用双手将零钱递过去,好像完成一个很庄严的交接仪式。因为他的厚眼镜他的西装革履,他的沉默,他的谨慎,就下意识地记住了他。隔了几天我给家人寄东西,就跟同事要了他的电话。他很快过来,仔细地把东西收好,带走。没隔几天,又送过几次快件过来。刚做不久的缘故,他确实要慢许多,要确认签收人的身份,又等着接收后打开,看其中的物品是否有误,然后才走。其他的快递员快得像陀螺,送到了扭头就走,根本不会多停留一秒钟。所以他接送一个快件,花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一些,由此推算,他赚的钱不会太多。大家觉得这个行业,真不是他这样的笨小子能做好的。

    ③转眼到了“五一”,放假前一天快中午的时候,听到楼道传来清晰的脚步声,随后有人敲门。竟然是他,丁军辉。他换了件浅颜色的西装,皮鞋依旧很亮。手里提着一袋红红的橘子,进了门没说话,脸就红了。他把橘子放到茶几上,看起来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的第一份业务,是在这里拿到的。我给大家送点水果,谢谢你们照顾我的工作,也祝大家劳动节快乐。”这是印象中他说得最长的一句话,好像事先演练过,很流畅。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任何有工作关系的人来给我们送礼物呢。而他,只是一个凭自己努力吃饭的快递小子,也只是无意让他接了几次活,实在谈不上谁照顾谁。他却执意把橘子留下来答谢我们,并很快道别转身就出了门。橘子个头都不大,味道还有一点儿酸涩,应该是街边小摊上的水果。可是我们谁也没有说一句挑剔的话。也许因为他的橘子、他的人情味,再有快递的信件和物品,整个办公室的人都会打电话找他,还顺带着把他推荐给了其他部门。丁军辉朝我们这里跑得明显勤了,有时一天跑了四趟。这样频繁的接触,大家也慢慢熟悉起来。

    ④转眼盛夏来临,哪怕在办公室吹着空调,我们也都换上了T恤和凉鞋。丁军辉依然坚持穿正装。穿白色衬衣,领口扣得很整齐。穿黑色西裤,始终干干净净。穿皮鞋,从来擦得锃亮。有一次,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你老穿这么正式,一点不像送快递的,倒像卖保险的。”他却认真地说:“卖保险都穿那么认真,送快递的怎么就不能?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我们都笑,这么简单的工作,他做得比别人辛苦多了,可这样的辛苦,最后能得到什么呢?我们的态度并不乐观,觉得他这么笨的人,想发展不太轻易,恐怕干不长。出人意料的是,丁军辉的快递生涯坚持了两年。两年里他的穿着没有什么变化,始终很认真,从来没听到他有什么抱怨。

    ⑤一天,我打电话让他来取东西。我的大学同学在一所大学任教,国庆节结婚,我有礼物送她。填完单子,丁军辉冷不丁地说:“啊,是我念书的学校!”他的声音很大,把我吓了一跳。他解释说:“我是在那里毕业的。”这次我听明白了,不由抬起头来,有些吃惊地看着他:“你也在那里上过学吗?”可能那个地址让他有些兴奋,一连串地说:“是啊是啊,我是学财会的,2015年刚毕业。”天!这个其貌不扬的快递小子,竟然是个大学生。我忍不住问他:“你有学历也有专业特长,做个快递员,你当初学的知识不都浪费了?”我不禁替他惋惜。

    ⑥“不会啊,送快递也能用到财会知识,做好统筹才能提高效率。比如把客户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业务类型明细分类,业务多的客户一般送什么,送到哪里,私人的如何送……现在我看到客户电话,就知道他的具体位置,大概送什么,需要带多大的箱子……”他憨厚地笑,“知识哪有白学的?再普通的工作也需要认真钻研。这两年我觉得自己业务能力提升了很多。”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没想到外表看起来笨笨的他居然这么聪明,考虑问题这么细致周到,而他的话,也真有深刻的道理。

    ⑦转眼又到了“五一”,节前总会有往来的物品,那天给丁军辉打电话来取东西,电话是他接的,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更年轻的男孩。男孩说:“我是快递公司的,丁经理要我来拿东西。”我愣了一下,转念明白过来:“丁军辉当经理了?”“是啊。”男孩兴奋地说,“上次公司会议上宣布的,提升的理由好几条呢!他是公司唯一能坚持干满两年的快递员,是唯一有大学学历的快递员,是唯一坚持穿正装的快递员,是唯一建立客户档案的快递员,是唯一没有接到客户投诉的快递员……”因为丁军辉的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⑧当天下午,丁军辉的快递公司送来同城快件,是一箱进口的橙子。虽然没有卡片没有留言,我们都知道是他送的。吃着味道甜美的橙子,我们都感慨:谁能想到,当年酸涩的小橘子,经受了两年的风吹日晒,竟然长成了味道甜美的大橙子!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送名片——(①)——送橘子——谈衣着——(②)——(③)——送橙子

    (2)、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分析第②段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3)、快递员丁军辉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理解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谁能想到,当年酸涩的小橘子,经受了两年的风吹日晒,竟然长成了味道甜美的大橙子!

  • 6、生活中,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每一朵花的绽放,必然要从原点开始,发育、萌芽、扎根、抽芽、开花。这像极了我们,经过长期的磨砺、坚守……终于破局、蜕变,成为了自己。

    请你以“在_______中绽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7、秋至祁连山

    朝颜

    ①九月上旬,我从西宁起身,一头扎进了祁连山腹地。此时,盛大的秋天已经来临,我亲见了一场属于高原的天地大美。

    ②车子顺着祁连山南麓的公路匀速前行,窗外的祁连山始终逶迤左右,耐心地画着似乎永远也画不完的蜿蜒线条。我掏出手机,定格下一幅画面:山的高处,蓝天清澈旷远,天边的白云仿佛随时要飘落下来,轻轻覆住青绿的山脊;山坡上,几顶白色的帐篷散落其间,黑的牦牛、白的藏羊正在啃食青草;山坳里,几块高低不平的牧草地不规则地卧伏着,密密丛丛的牧草正在由青转黄;山脚下,一条泛着银光的河流从白桦林间穿过,大片的青稞已经熟透,铺排开平整的金色地毯……

    ③行至门源县,丰收的田野图景远非我想象中高原的样子。祁连山重重包裹着宽阔平坦的盆地,放眼望去,一马平川,麦浪翻滚,青稞饱满,油菜丰收,收割机在庄稼地里穿梭忙碌,目之所及无不是铺天盖地的金黄,不愧为“金色门源”。

    ④这时节,祁连山南麓的秋果子也成熟了。沙果、梨、沙棘果、人参果……各具风味。我第一次品尝到了青海的香蕉梨。它形状似梨,色泽金黄,个头匀称,口感却似香蕉,软糯香甜,入口即化。我算了一下,高原上的油菜、粮食和水果从生长到成熟的周期,都比低海拔地区短得多,因为一年中温度适宜的时间只有区区几个月,它们要抢着开花,抢着结果,抢着成熟。

    ⑤从门源县进入祁连县当晚,下了一场暴雨,气温骤降。每一场寒流,都像是大自然打翻了一次调色盘,金的、黄的、红的、绿的、白的,各种植物的色泽将更加明艳,雪山、草甸、树木、田野、河流,各个板块的层次将更加分明。听当地人说,再过一个月,祁连山南麓将呈现层林尽染的深秋景象,气势恢宏,美不胜收。

    ⑥清晨出发的时候,秋风裹挟着阵阵凉意,天地间水汽氤氲,一团团厚厚的云雾缠绕在祁连山脉的峰顶和山腰上,云山雾罩,恍如仙境。一路上,我们经过牛羊和马匹成群的草场,也经过河汊纵横的湿地。那些小而曲折的水系,都是八宝河的支流。它们在草原上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并没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水路,似乎它们只是自由随意地滋养草地,哺育生灵。

    ⑦在祁连山南麓的湿地上,生活着大天鹅、黑颈鹤、绿头鸭等大量野生动物,其中黑颈鹤是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鹤类。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雨已经停了。云开雾散之后的山地和草原显得更加清新明媚,笔直挺立的青海云杉为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一只毫不惧人的岩羊踩着小碎步走向人群,左嗅嗅,右蹭蹭,仿佛在进行独特的迎客仪式。我走过去,摸摸它坚硬的羊角,摸摸它光滑的皮毛,它也不急不恼。工作人员说,这是去年救护的野生岩羊,刚带回来时还不会走路。现在它活得健康、安然,俨然已经把救护中心当成家。

    ⑧在繁育基地,我见到了此前从未见过的藏原羚、狍子、蓝马鸡、秃鹫等野生动物,也见到一只会伸出舌头舔人手指的梅花鹿。每一只野生动物救护回来后,工作人员都要对它们进行驱虫、救治,而后是繁育或者放归自然。但总有一些无法适应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要在这里终老。虽然它们失去了广阔的天地,但至少拥有一个温暖的庇护所。

    ⑨返程的时候,我仍然一次次被祁连山饱满柔和的线条感动,被山沟里流淌的溪流感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人类用心庇护着自然,自然也会全力佑护人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祁连山秋天的“天地大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从描写顺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部分。
    (3)、结合文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人类用心庇护着自然,自然也会全力佑护人类”,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 8、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①—④小题,任选其中两题作答;如作答超过两题,按前两题判分;⑤、⑥题必答。)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山川之美,体味文人的情怀。在《野望》中,王绩用“①树树皆秋色,”描绘了秋意正浓、萧瑟静谧的山野暮景;在《黄鹤楼》中,崔颢用“晴川历历汉阳树,②”写出了登楼远眺的明丽之景;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用“③ , 清流见底”勾勒出山水相映的壮美画卷。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庭下如积水空明,④ , 盖竹柏影也”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月下境界;在《使至塞上》中,王维用“⑤”描绘了塞外苍茫壮阔的独特风光;在《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则用“⑥”生动展现了早春时节花草渐盛的盎然生机。

  • 9、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3)、第⑥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列数字 B、作诠释       列数字 C、作诠释       作比较 D、分类别       列数字
    (4)、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 10、①202593日,这是一个让全体中华儿女记历史的时刻。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缅怀那些在杀戳与黑暗中守护光明的先烈。观礼台上,各界代表首以盼,屏息敛声地等待庄严时刻的到来。率先掠过长空的空中梯队,然无声却又气势磅薄 , 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装备方队的出场更是振撼人心 , 一辆辆新型主战坦克、一枚枚尖端导弹,如同钢铁洪流,以锐不可当之势通过天安门。这股强大的力量,是对任何企图改历史、淡忘那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的行径,发出的最振聋发聩的警告。②最后,八万羽和平鸽飞向天空,守护和平,致敬英雄,捍卫正义。这场眼花缭乱的阅兵,以威武的方阵、先进的装备和昂扬的士气震撼了全场观众。③它不仅展示了国威军威,更传递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④通过观看这场阅兵,使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1)、文段中加黑词语的字音错误的一项是(     )
    A、(míng)记 B、首(qiáo) C、(qiāo)然 D、(cuàn)改
    (2)、文段中加横线词语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戳 B、磅薄 C、振撼人心 D、惨绝人寰
    (3)、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屏息敛声 B、锐不可当 C、振聋发聩 D、眼花缭乱
    (4)、文段中①、②、③、④四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B、 C、 D、
  • 11、漫步岁月长河,我们如同漂泊的旅人,寻找着生命的真谛。珍贵的往事为生命的年轮增添印记,往事中铭心刻骨的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旅程。

    请以“照亮生命的瞬间”为题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 12、读完《朝花夕拾》,你可能会联想到:怀念童年美好生活、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思考和剖析人性、关注民族觉醒……请从中任选一个方面 , 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 13、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1)水何澹澹,。(《观沧海》)

    (2)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 洪波涌起。(《观沧海》)

    (5)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阅读《天净沙·秋思》,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在这里的意思是“思绪”。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引发“断肠人”心碎肠断之情。 C、“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D、“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2)、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 ,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可拟。”兄女曰:“未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       骤:急 B、撒盐空中可拟       差:差点 C、陈太丘与友行       期:约定 D、待君久不至,已       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可拟       之毫厘,谬以千里 B、柳絮因风起       知子莫 C、去后至       胜败兵家常事 D、下车之       经据典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中的对话都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中把“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进行比较,赞赏了谢道韫的文采。乙文中将客人的行为和元方的行为进行比较,赞赏了元方的有礼有节。 B、两文的对话皆围绕双方的“矛盾冲突”展开。甲文中的人物对话围绕“白雪纷纷何所似”进行,乙文中的人物对话围绕“太丘舍去”进行。 C、两组选文均展现儿童的优秀品质。甲文中兄子反应迅速,兄女比喻精妙;乙文中元方有理有据,睿智回应友人“对子骂父”的行为,突出了元方懂礼识义、聪慧机智的性格特征。 D、两组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便可看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乙文最后一句仅“引”字就写出友人的惭愧示好。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片芭蕉叶

    杨青

    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

    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

    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

    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⑤草木是人们的挚友。

    ⑥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

    ⑦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

    ⑧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法家。

    ⑨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小区扎下根来。

    ⑩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陪伴在人们身边。

    ⑪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⑫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泻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12日,有改动)

    (1)、文章以“芭蕉”贯穿全文,请简要梳理“芭蕉”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承载的意义。

    人生的不同阶段

    “芭蕉”所扮演的角色

    承载的意义

    童年时期

    是人们的挚友、传递温情

    以诗词的方式陪伴“我”

    成年后在城市生活时期

    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赏析加点词)

    (2)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结尾提到“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通过芭蕉表达了哪些情思?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②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③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①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如今,中医馆开到越来越多国家、药企加速国际化布局、海外教育开展顺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力度,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方案,中医药海外接受度越来越高。

    ②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匈牙利,每年的中医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就诊者排起长队;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遍赞誉……

    ③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坚实,深化了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是“守正创新”的根基。

    ②中医药非遗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才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仲景被当世称为“医圣”,是因为他收集民间药方结合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 B、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药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至今已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 C、中医药不断地“走出去”,在国外广受赞誉,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D、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守正创新”。只有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创新目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仲景提出预防疾病并实施外科手术,证明两汉时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更加先进。 B、材料二通过数据统计和列举中医药国外发展的情况,体现出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力。 C、材料三论述了“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3)、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围绕“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请你为学校建言献策。
  • 18、班级将要开展“交友之道”专题交流会。请你协助各个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1)、名言警句组负责搜集有关“交友之道”的名言警句。下列选项中,与主题无关的句子是(     )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水》) B、夫交友之道,贵相知心;而切磋琢磨,尤赖吾朋。(周恩来《组织冬夜学术研究会启》) C、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周国平《爱与孤独》) D、一个人的生命,我认为,一半是活在朋友中的。(老舍《可爱的成都》)
    (2)、以下是其余各组需要完成的任务,请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故事组:搜集短小的音频或视频故事,为交流会提供素材。

    场地布置组:

    宣传组:制作宣传海报或广告单,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嘉宾邀请组: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在秋天,来到你新的校园……

    你会偶遇秋日的湖泊,它静谧得仿佛能听见每一缕风的呢喃。湖里的荷叶不再像夏日般精神抖(sǒu),而是被凄冷的秋风染上黄晕,仿佛是特意造访这个季节的沉默诗人。

    倘若你从未去过新的教学楼,或许,你会以为那是一个在岁月长河中已然沉寂的老者。直到你真的走进一一徘(huái)在银杏树下,抚摸静默的木门,凝望低垂的屋(yán),感受它们在对历史的应中绽放的崭新光彩。

    你还不能错过食堂楼前的橘子树。在每一个如约而至的秋天,它们都喜出望外地迎来期待中的丰收。橘子树上的鸟儿,也在枝头呼朋引伴 , 烂漫地歌唱着秋天的旋律。

    (1)、根据文中的拼音将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在括号中。

    抖(sǒu)       徘(huái)       屋(yán)

    (2)、文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静谧 B、造访 C、喜出望外 D、呼朋引伴
    (3)、对下面的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许多人几乎很少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A、许多人很少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B、许多人从来都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不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C、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D、许多人几乎都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4)、仿照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划线句构成语义连贯的排比句。

    在你的心中,什么是友情呢?友情是一片绿荫,遮挡头顶的烈日;友情是一场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友情是。愿这美好的友情,陪你走过漫漫人生路。

  • 20、结束了“山河映初心·文脉续华章”活动,小山和小河很有感触。他们在网上找了下面一段文字为这次活动作总结。请你阅读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范仲淹从被贬的坎坷艰难中走出去,在州县为能吏,在边疆为良将,这是他心忧天下的结果;毛泽东带领东征部队走出去,开赴抗日前线,途中挥笔写下《沁园春·雪》,这是拥有广阔胸襟和雄伟气魄的结果;杜小康从孤独中走出去,这是历经磨难、超越自我的结果……走出去是梦想的交织,走出去能看见广阔的天地,走出去是成长……

    请以“从这里走出去”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体现材料内涵;不得抄袭、套作;不要扩写材料;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