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班级举行“追根溯源道和合”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20分)

  • 1. 任务一:循字源·初探“和合”

    "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吹奏乐器,发出美妙协调的声音,后来演化为和谐、和平、和睦等。“”字表示上下嘴唇合拢,本义为相亲相爱,后来演化为结合、合作níng(  )聚等。和合文化根植于天台,又以可见的形式与这座城市深入róng(  )合。在天台,和合文化的浓厚氛(A. fēn B. fèn) 围更是遍布街头巷尾。天台山民俗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始丰湖公园和合文化广场……这些能让人亲身感受到的物化工程,都已成为一张张

    1 ____和合文化的金名片,和合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也②____出了新的高地。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níng聚    róng

    (2)、给加点字“氛”选择正确的读音。(  )
    A、fēn B、fèn
    (3)、语段①②处应分别填入哪个词?选择正确的答案(  )
    A、继承  建造 B、传承  打造
  • 2. 任务二:读诗文·细品“和合”

    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中的任务。

    读诗文

    品“和合”内涵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君子慕淑:窈窕淑女,。(《关雎》)  

    天涯咫尺:。(杜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推己及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与人:和睦相依。

    使老有所终, ,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大道之行也》)

    ,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人类社会:

  • 3. 任务三:阅名著·深悟“和合”

    AI智能助手对“和合”的理解是:和合之美,在于心之相契,情之相融,共谱人生乐章。你同意它的看法吗?请你任选下面一组人物,结合名著内容与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由。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和朱赫来

    B.《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和田晓霞

    C. 《苏菲的世界》苏菲和艾伯特

二、班级举行“行万里路”读书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17分)

  • 4. 阅读

    人间的羊卓

    丁立梅

        ①从拉萨去往日喀则,是往后藏而去,沿途的色彩,比起前藏来说,稍稍逊色了些。然处在八月好时节,也是黄是黄、绿是绿的。山大抵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山脚下却黄绿铺陈。绿的是青,刚刚抽穗。黄的是油菜花,刚刚怒放。没有整齐划一的,都是顺势而长,反倒有种自由散漫的美,看得人心猿意马。

        ②沿途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甘巴拉山口。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一听到高海拔,我的头就开始山呼海啸起来,得用手指头紧紧按住两边的太阳穴,眼睛却不肯闭上,窗外的景,我不想错过一点点。

        ③山脚下走着藏家女人,牵着小孩。她走过一片菜花地,背上的背篓里,塞满青色的草,她走,草也走,一颠一颠的。她是要回家去养牛羊吗?我的思绪跟了她好远,哪里的俗世都是一样的,活着,烟火着。

        ④经过无数的急转弯,我们的车,沿山梁盘旋,一路有惊无险。从甘巴拉山上下来,远远就望见了一枚蓝,像块蓝宝石似的,镶嵌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又似一根蓝色绸带,系在山腰间。小闰宣布,羊卓到了。

        ⑤羊卓雍措,在藏语里是“碧玉湖”“天鹅池”的意思。它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藏人称它为“上面的珊瑚湖”。

        ⑥一车人激动起来,啊啊啊大叫,手舞足蹈,恨不得立即跳下车去。司机见多这样的场欢,他笑了,慢条斯理说,别急,车可以停到湖边去的。
        ⑦真的靠近了。眼睛和心,立即被蓝填满。那是怎样的一汪一汪蓝啊,比天空的蓝更深邃,比大海的蓝更醇厚,蓝得一心一意,蓝得彻彻底底。仿佛蓝缎子似的,在阳光下抖开,风华绝代。又如凝脂,蓝的凝脂,细腻圆润。我的耳边响起当地诗歌: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⑧湖这面有高高的草甸,碧绿的草,密密匝匝。湖对面有像版画似的山,山脚下绕着绿的青裸黄的菜花。天空蔚蓝,白云几朵,与蓝的湖相互辉映,摄人魂魄。我的高原反应激烈,呼吸渐感困难,但我还是坚持下了车,手脚并用爬上湖边的草甸。
        ⑨草甸上,一群忘乎所以的游客,在清冷的风中载歌载舞。然歌声也只响亮了一会儿,便停息下来,高原氧气不足,实在不宜大声。那么,就静静的吧,我坐在草甸上,面对着温润如玉的湖,有一刻,我不能相信自己,真的就来到了这个地方。是我吗?是我吗?我这么问自己。浩渺的宇宙中,我也是一个存在,如这片海拔高4441米的湖。我为这个存在,感动得双眼蓄满泪。

        ⑩我的身旁,出现了两个十八九岁的男孩,他们戴着头盔腿上绑着护膝,脸庞黝黑,风尘仆仆。他们先怔怔地望着这片湖,而后,双膝突然下,对着这片湖,哭了

        ⑪我从交谈中得知,这两个孩子是武汉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西藏一直很神往。暑假前,同宿舍五六个人一合计,决定骑车进藏。途中,有四个同学先后撤退,剩下他们两个。为了省钱,他们没住过一天旅舍,没进过一次饭店,困了,就睡在随身带的睡袋里,饿了,就吃一些饼干或是方便面。也曾想过放弃,但却心有不甘,神圣的土地就在前方,他们一定要踏上它,也算完成人生的一次挑战。最后,在历经一个月零六天之后,他们终于到达拉萨,到达这里。

        ⑫我祝福了他们。我想,他们吃了这样的苦,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

        ⑬风凉,湖边不能久待,短暂的会晤,我们不得不离开。我们各自上路,萍水相逢,我们却有了共同的思念,这片湖,这片蓝,将几回回梦里相见?

    (选自丁立梅《有美一朵,向晚生香》)

    (1)、理清脉络,填写表格。

    观察角度

    所见

    所感

    远望羊卓

    蓝宝石、蓝绸带似的湖

    激动

    、版画似的山、绿的青裸、黄的菜花

    被吸引

    近观静思

    温润如玉的湖、由闹到静的游客

    总结归纳:作者采用的观察顺序描写羊卓雍措,使读者对湖泊的整体形态和细节之美都有了清晰的感受,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那是怎样的一汪一汪蓝啊,比天空的蓝更深邃,比大海的蓝更醇厚,蓝得一心一意,蓝得彻彻底底。(运用对比和反复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浩渺的宇宙中,我也是一个存在,如这片海拔高4441米的湖。我为这个存在,感动得双眼蓄满泪。

    (4)、联系全文,结合下面语句,分析标题“人间的羊卓”的含义。

    ①她走过一片菜花地,背上的背篓里,塞满青色的草,她走,草也走,一颠一颠的……哪里的俗世都是一样的,活着,烟火着。②他们先是怔怔地望着这片湖,而后,双膝突然跪下,对着这片湖,哭了。

三、班级举行“青春有你”演讲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14分)

  • 5. 阅读

    材料一:

    ◆演说有声

        在中世纪前的古代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地区,演讲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演讲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会已广泛盛行。春秋战国时代,更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游说风气极盛。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对学生进行辞令训练,使之成为善之才。荀子、韩非子对演讲心理、技巧和语言风格都作了详细的论述。战国末,苏秦一人身佩六国相印,以雄辩的口才,一一说服秦以外的六国,张仪则与苏秦针锋相对,实行连横政策,凭三寸不烂之舌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这些口才家,创造了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

        ——摘自马振鑫《演讲历史》

        演说在晚清的兴起,绝对是一件大事。1899年,梁启超接受日人犬养毅的建议,将学校、报章、演说定义为“传播文明三利器”。此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无论哪个政党、派别或个人,只要想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或社会动员,都离不开“演说”这一利器。晚清以降迅速崛起的演说,不仅仅是政治、社会、学术、文化活动,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章变革。

        当初中国表弱贫困,教育极为落后,“演说”显得很重要;但今天中国,基础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过半,为何还需要“演说”?这就说到,在接受信息、传递知识、培育教育方面,眼睛与耳朵各有分工。任何时代,即便满腹经纶的学者,也都愿意倾听——假如演说很有质量的话。

      ——摘自陈平原《有声的中国》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鲁迅《无声的中国》

    材料二:

    ◆青春有形

        对我来说,滑雪是我最大的自信来源,我八岁的时候刚开始滑雪,我是我们队上唯一的一个女孩。而且我当时上的学校是全女子学校,所以我见到滑雪队里的男孩们,太可怕了,我不敢跟他们说话。但是当我学到一个新动作的时候,他们会来我这儿说:“爱凌,你怎么学会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当他们学会的时候,我也同样会问:“你在空中会看到什么?你落地的时候感觉是什么样子的?”所以通过滑雪,我找到了友谊;通过滑雪,我找到了自信。通过运动去找到自信,去打破自己的界限,变成最好的自己。

    一一谷爱凌《自信的青春》

    我有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用我的热爱,改变这个世界!怎样追逐热爱?大概就是虽然外界纷纷扰扰,但我心自有方向。19岁那年,还在念大一的我第一次玩单片机,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面“谱曲”,在实验室“奏乐”。我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终究会有一天,我可以做出一款产品,改变世界!一年后,制作出一个多自由度力反馈手套和3D虚拟现实力交互软件,并在不久后,申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专利。再到23岁那年,我在研究生期间,用不到2万元,做了一款自研的电驱动小四足机器人,首次提出了低成本、高性能电驱动四足机器人技术方案。我要在别人没有到达过的无人区,踩出一串属于我自己的脚印。你还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试试,让我们一起试试。以热爱,致青春!

    ——王兴兴《以热爱,致青春》

    (1)、请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不符合文本信息的一项(  )
    A、古今中外的善辩之才都是通过演讲心理、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训练,才成为雄辩之人。 B、梁启超接受日人犬养毅的建议,将学校、报章、演说定义为“传播文明三利器”。 C、鲁迅在演讲稿《无声的中国》中认为“真的声音”需抛开个人利害与古人的束缚。 D、谷爱凌在演讲稿《自信的青春》中说到自己通过滑雪找到友谊,建立自信。
    (2)、王兴兴和谷爱凌的演讲都极具感染力,请结合材料二,从演讲素材选择或语言技巧角度,谈谈他们的演讲是如何感染听众的?
    (3)、活动最后,需要每一位同学参加“青春有你,大胆发声”主题演讲,现在请结合以上材料,发表微演讲,说说当代青年学会演讲的必要性。(150字左右)

四、班级举行“柳宗元人生之旅”探究活动,同学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16分)

  • 6. 阅读

    【甲】柳子厚幕志铭 (有删减)

    韩愈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邮。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闻,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回:“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 , 子本相侔 , 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 , 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 , 免而归者且千人。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李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

    【乙】诏追赴都二月至亭上

    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注解】①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志铭。②集贤殿正字:官名。③不时赎:不按时赎取。④子木相侔(móu);利息和木钱相等。⑤书其佣: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⑥下其法:推行赎回人质的办法。⑦比一岁:等到一年后。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少年 

    自刻苦

    是岂不为政邪

    令赎归

    (2)、根据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小语整理出了柳宗元的人生经历,请你补充完整。

    时间

    仕途经历

    主要作为

    少年

    进士及第,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及顺宗即位

    任监察御史,拜礼部员外郎贬为刺史,又贬为永州司马

    元和中

    召回京师,

    改革政、造福百姓

    元和十四年

    卒于柳州任上

    遗恨而终

    (3)、结合【甲】文内容,推测柳宗元【乙】诗写于哪个时期,并说明理由。

    A.顺宗即位,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B.元和中,被召回京师时期

    (4)、你认为遭贬谪后的柳宗元是消极悲观之人还是积极有为之人呢?请结合《小石潭记》和【甲】文相关内容进行辨析。

五、校刊编辑部发起“美妙人生”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积极参与。(50+3分书写)

  • 7. 根据要求写作

    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刘慈欣《球状闪电》

    栏目及征稿要求:

    ◎时光手记

    在你的美妙人生中,你曾迷上了什么东西呢?请记叙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旅途见闻

        在你的美妙人生中,你曾看到过怎样的风景?你曾拥有怎样的奇遇?请写一篇游记。

    写作要求:请你从“时光手记”或“旅途见闻”栏目中,任选一个栏目进行投稿。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