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1、情思家乡山杏花
①春节过后,打开电视,足不出户,就能跟上春天的脚步。
②从岭南到华北,翻过苍青叠“雪”的杏花岭,跨过粉樱点翠的桃花坪,越过碧玉飘金的菜花海,穿过返绿拔节的冬麦田。美丽的中国,春光无限,柔风细雨,春醉禾田。春耕、春种,繁忙的春天,田野里已是希望满满。
③我的心仿佛来到了户外。我好像乘坐一叶扁舟,顺南风北上,去拉开故乡的巨幅画卷,让已经来临的北国之春绽露芳颜。
④我的家乡在长城以北的塞外腹地。坡岭沟壑,起伏叠嶂,成片成片的山杏林绵延数十千米,煞是好看。
⑤家乡春花的品类并不多,像梅花、玉兰等是很难见到的。山杏花就是家乡春季里开得最早、范围最广的花儿了。进入花期时,山上花儿陆续绽放,漫山遍野,非常壮观。毫不夸张地说,有山的地方就有山杏树。小一个月的花期,宣告着渐行渐浓的春意。这时,用宋代诗人宋祁(q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写意家乡之春,是极为贴切的。
⑥山杏花就是我们家乡的报春花。人们踏青赏春,正是跟着杏花的节奏,在浅山和田园杏树下融入自然。穿红戴绿的观景者,于娱乐、欣赏和品读之中,也成就了另一道灵动的风景,不经意地点缀和活跃着春天的画面。
⑦我喜欢杏花。她寻常,低调,没有所谓高贵的名分,没有令人咋(zé)舌的身价。她不用精耕细作的投入,绝大多数都是自生自长,自立自强。春华,夏果,秋丹,冬枝,集观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她俊美,从容,潇洒,自信。每每相见,都让我感到畅目、顺心,感到温润、亲近。
⑧记得我在老家居住的那些年,每到这个季节,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南山杏林:山顶青松一个山头一层绿,山腰杏花一个坡洼一片白。山脚下的火车和高速路穿山越岭,直达云天。赶上丽日蓝天,我们全家带上朋友,一定会沿着步道,登临山腰,然后在杏林中席地而坐,听春风,沐花雨,赏景谈情。清风徐来,柳枝摇曳,撩动发际,杏林散花,沾衣欲湿。杏花雨,杨柳风,犹如仙界瑶池。此时此刻总是令人心旷神怡。
⑨最值得一提,也是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山杏花那种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北京以北的家乡,冷,似乎是大自然的特殊馈赠,经常光顾的倒春寒总是想拖住春天的脚步。这时,只有杏花坚强地含苞萌动,复苏于料峭之中,给人们标识出春天的音符。那嫩如肤的花蕾,薄如纸的花瓣,细如丝的花蕊,虽娇小单薄羸(léi)弱,却有着惊人的毅力。
⑩笑对寒袭,在贫瘠中以极少的索取,把美丽和利好慷慨地反哺于我们。这不正是家乡人的真实写照吗?每年开春,在家乡东山脚下,有一大片山杏林盛花如期,两头老牛翻铧(huá)耕地,种田人扬鞭一举,杏花飘落一地。洁白的花瓣就像一颗颗种子,随即被埋在了湿润的土层里。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片片杏花,种下了一串串青春的梦想。
⑪啊!家乡的一年之计,起始于春天的杏花飞雨。此时,我的人生之计,也筹谋在承载着希望的那深耕铁犁……
(有删改)
(1)、【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绵延:
心旷神怡:
(2)、【形成解释】下列选项中有一项是引出“家乡美景描写”的过渡段,正确的是(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3)、【整体感知】文章第⑧段和第⑩段是场景描写。请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第⑧段描写的场景是:
第⑩段描写的场景是:
(4)、【形成解释】下列选项是四个同学对文章第⑤段引用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树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B、杏树枝头有很多果子,孩子在玩闹 C、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D、杏花的数量不计其数,纷繁美丽(5)、【形成解释】从文章第⑦段和第⑨段中任选一段,将理解批注在下面的横线上。我选的是第段,我的理解批注是:
(6)、【整体感知】文章表达了作者之情。(7)、【形成解释】写出你对“我的人生之计,也筹谋在承载着希望的那深耕铁犁……”的理解。 -
2、黄山松
①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②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③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像电线木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
④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作“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奈何不了它。
⑤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作“蒲团松”。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 , 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这就是说,全体像个“丁”字,但上面一横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竖的长度的四倍。这一横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像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我很想爬到蒲团上去睡一觉,而我们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不宜耽搁,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有删改)
(1)、【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不可思议:
谛视:
(2)、【获取信息】作者认为黄山松有三种特色:、、。(3)、【评价鉴赏】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形成解释】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作者的想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5)、【评价鉴赏】作者写黄山松的第三个特色时,写了哪两株松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听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可谓悬殊。他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1)、【形成解释】下面的词语中哪一个不符合作者听雨的感受呢?( )A、心花怒放 B、黯然神伤 C、心旷神怡 D、神驰千里(2)、【形成解释】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声为什么让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3)、【整体感知】文章既写了眼前的景,又写了想象的景,请简要概括出哪两个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4)、【形成解释】作者听雨,为什么又用许多笔墨写蒋捷的《虞美人》?(5)、【创意运用】下面有关“雨”的诗句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4、晋 祠
①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②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做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③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④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A.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
⑤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B.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
⑥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C.鱼跃清波 , D.荷红映日 , 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
⑦晋祠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删改)
(1)、【整体感知】为了便于有目的地阅读,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文章,列出提纲。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将提纲补充完整。(2)、【整体感知】根据上面的提纲,给下面的同学提出合理的阅读建议。①张军想了解晋祠的来历,他应该重点阅读的段落是。
②李明对“晋祠三绝”特别感兴趣,他应该重点阅读的段落是。
③丽丽想了解一下“圣母殿”为什么能成为“三绝”之一,她应该重点阅读的段落是。
(3)、【形成解释】关于“圣母殿”为什么能成为“三绝”之一,你有自己的理解吗?请根据文中的关键信息分条列出。(4)、【创意运用】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读一读A、B、C、D四处画横线的内容,任选一处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画面。我选。。
-
5、我的家乡
①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②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歘(chuā)”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③我们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 ),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 ),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 ),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④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篙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 )(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⑤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有删改)
(1)、【基础知识】选择恰当的叠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填序号)
A.蹦蹦跳跳
B.高高兴兴
C.浩浩森森
D.噼噼啪啪(2)、【整体感知】作者围绕“我的家乡”水的特点,描绘了小时候在大运河边、、的三幅动人的画面,将水乡独特的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3)、【形成解释】从选文第②段“、、、、”几个细致入微的弄船动作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弄船人的力量之美;从“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想开去,我们能感受到。(4)、【评价鉴赏】选文第③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场面,请借助关键词补全表格,并回答问题。描写的场面
“面”的描写
“点”的特写
一只鱼鹰叼鱼
这里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5)、【评价鉴赏】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中的美和诗意的。 -
6、____
①我曾经无意之间从外祖母那儿知道,我和母亲进入这个家的时候,母亲的两个兄弟正在闹着要分家。母亲的突然到来,强化了他们分家的欲望,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当年母亲没有听从外祖父的安排,为此外祖父一怒之下,扣留了原本为她准备好的嫁妆。两位兄弟一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由他们两个人继承和平分,母亲恰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回来了。他们唯恐母亲会分走那份“迟到的嫁妆”。
②此外,他们争执的核心问题是谁去城里开设新染坊,谁到奥卡河对岸的纳维诺村去住。他们就那么旷日持久地激烈争论着。
③一天晚饭的时候,一场激烈的争吵突然爆发了。两个舅舅突然站了起来,俯身向前,探过饭桌冲着外祖父大声咆哮。那模样____。
④外祖父怒不可遏,拿着汤匙用力地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____尖利地喊叫着:“我要把你们都赶出家门!都滚蛋吧!”
⑤外祖母气得____,对外祖父喊着:“他们要什么都给他们吧!老头子,让他们把什么都拿走,都拿走吧,到时候你就清净了!”
⑥“傻瓜,你给我闭嘴!”外祖父眼睛里喷出吓人的红光,声震屋瓦地吼叫着。让我大为惊奇的是,外祖父那么小的个子,却能喊出那么震耳欲聋的效果。
⑦母亲不声不响地站起身,平静地走到窗前,朝外面望着,看也不看屋子里的狂风暴雨。
⑧正吵闹到白热化的时候,米哈伊尔舅舅抡圆了胳膊给了他弟弟一个耳光。雅科夫舅舅也不甘示弱,吼叫着扑上去和他哥哥扭打在一起,两个人咆哮着在地上翻滚,打得难解难分。
(1)、【基础知识】这个片段选自《》,作者是苏联作家。(2)、【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怒不可遏:
震耳欲聋:
(3)、【整体感知】王刚想给这个片段拟一个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 B、两个舅舅为琐事吵翻了天 C、两个舅舅为分家大打出手 D、外祖父看到舅舅们吵架十分生气(4)、【形成解释】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择恰当的人物神态描写,将序号写在横线上。A.脸都扭曲了 B.像只公鸡那样 C.好似疯狗一般
①两个舅舅突然站了起来,俯身向前,探过饭桌冲着外祖父大声咆哮。那模样。
②外祖父怒不可遏,拿着汤匙用力地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尖利地喊叫着……
③外祖母气得 , 对外祖父喊着……
(5)、【评价鉴赏】如果没有第4题中这些细节描写,故事情节也是完整的,作者加上这些描写,有哪些好处呢? -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节选)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④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获取信息】阅读选文,完成下图。
(2)、【整体感知】为了准确完成第1题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先快速默读选文,找到第段细读,进行概括。概括后再想一想,这一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形成解释】下列关于百草园中让“我”感到有趣的事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里有低唱的油蛉、肥胖的黄蜂 B、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里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C、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里冬天积雪后可以捕鸟 D、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里有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4)、【形成解释】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B、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里有趣的事物,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 C、第②段中用了两个“不必说……”列举百草园中的事物,意思是这些都不如“泥墙根一带”的事物有趣味 D、第③段中写“雪天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捕鸟的过程(5)、【评价鉴赏】《少年闰土》中,鲁迅先生也写了“雪地捕鸟”的事。想一想他为什么反复写这件事。回忆课文,联系选文,写下你的看法。(6)、【评价鉴赏】有的文章以主要人物为题,有的文章以主要事件为题。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题,有什么好处呢? -
8、吴起①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④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止:留住。③俟(sì):等待。④宜:应该。
(1)、【形成解释】“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之”指代的是( )。A、吴起 B、食物 C、故人(2)、【形成解释】“故人来,方与之食”中“方”的意思是( )。A、刚刚 B、才 C、方形,与圆形相对(3)、【形成解释】下列句子中,能具体表现吴起守信的句子是( )(多选)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B、起曰:“待公而食。” C、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4)、【形成解释】请你根据对上文的理解,写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5)、【创意运用】对“吴起守信”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写一写。 -
9、(一)给年轻人的一封信(节选)
孩子们:
你们好!我是张桂梅。能在2021年末以这样的方式和你们交流,是一件特别温暖的事。
每个人都希望人生可以不断前进,但我们也不得不去面对脚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的时刻。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青年时期,父亲又离我而去。本以为来到大理后,有一份稳定的教书工作,遇到一位爱我的丈夫,就能过上平淡安稳的生活了。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我的人生计划,我的丈夫被查出癌症,尽管我们全力筹钱治疗,但坚持了一年后,他还是离开了我。和他一同离去的,还有我人生中短暂拥有的快乐和美好。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那时我的眼里,大理的山也不美了,水也不绿了……后来,我要求调岗到了偏远的丽江华坪。说是“调岗”,其实就是想找一个没人认识我,不会让我记起生命中任何美好的地方,把自己“流放”了。
走出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比痛苦本身还要难受。那时的我在挫折面前也没那么坚强。在走出痛苦的过程中,身边的人向我伸出了手,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也就是那一点挣扎,那一点温暖,让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我现在仍然过得很“苦”,但现在的“苦”,是一种我愿意付出的苦,因为我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我要把孩子们带出大山,我要去实现它。
孩子们,你需要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去帮助你走过那些痛苦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段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
张桂梅
2021年12月20 日
(二)燃灯者(节选)
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张桂梅担任校长。那年,她招来100 名学生,16名教师。一栋孤零零的四层楼,没有围墙,上厕所要去旁边的学校。尽管如此,孩子们的梦想总算要从这里起航了,张桂梅①____。
为了让更多女孩儿上学,张桂梅经常辗转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山路上,踏遍了华坪的边远山区。坐在摩托车上,身旁就是悬崖;更陡峭的路,只能靠马驮。家访途中,她②____: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十二年,她走过11万千米的山路,家访过 1500多个家庭;十二年,1800多名女孩儿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她在日记里写道:“在许多人眼里,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孤身一人,没有财产,病痛缠身。但在华坪,我找到了真正的爱和生命的价值。回望人生,我③____。”
(1)、【基础知识】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二)的横线上。A.无怨无悔 B.踌躇满志 C.几经波折 D.自作自受
(2)、【整体感知】张桂梅以亲身经历带给我们成长的启示,请根据选文(一),完成下图。(3)、【形成解释】联系选文(一)和(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面对人生中的“寒冬”,张桂梅非常乐观,很快走出了痛苦的过程 B、“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说明实现大目标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与付出 C、华坪女高艰苦的办学环境不能动摇张桂梅办学的信念,表现了她坚定不移的决心 D、面临悬崖峭壁,历经长途跋涉,张桂梅依然坚持走在家访路上,她的无私与大爱令人钦佩(4)、【形成解释】读选文(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燃灯者”一词的理解。(5)、【创意运用】张桂梅身上有许多人的“影子”,下列选项中你最不可能联想到的人物是( )。A、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B、闰土:月夜刺渣,雪地捕鸟,他身手敏捷,还知道许多新鲜事 C、阿廖沙: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D、种树老人:坚守十五年,他以一己之力将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奇迹 -
10、一分试验田
①1959年9月,彭德怀同志搬到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居住。
②彭总在院子里开了许多块荒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瓜果。院子里原来有个小水塘,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把它挖深挖宽,种上藕,养上鱼。他还买了小猪、小鸡、小鸭子,分给大家饲养。一应农事上的开支,都是他一个人掏钱,有了收获,全部归大家所有。
③彭总在水塘边亲自丈量了一分地,作为试验田。这一分地土质很好,整得很平整,彭总准备种小麦。我问他:“为什么刚好开一分地呢?”他说:“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
④彭总把这块地深翻了一遍,每个土坷垃都敲得粉碎,还用手细细捏过。我说:“种庄稼都像您这样,一个人恐怕就只能种分把地啰!”他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咱们俩够吃上一两年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问我笑什么,我说:“您在说笑话。”他指着我的鼻子说:“不相信?好!你保守!”引得我又一阵大笑。
⑤劳动了一阵,坐在地边休息的时候,彭总把话说开了:“人家说要深翻我就深翻,说要多下肥我就多下肥,说要密植什么的,我都照着做。我把力气都用在这一分地里,看一亩地到底产多少斤。”这一下我才明白,原来他种这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当时报纸登着这里那里粮食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他根本不相信。他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他是不是保守。
⑥为了积肥,彭总想了很多办法。他到处收集人粪尿,还下水塘去挖塘泥。一天早晨,有人跑来告诉我,彭总下水塘捞鱼去了。我赶忙跑去,只见彭总卷起裤腿,两腿沾满了泥,身上也弄脏了,正踩着塘边的浓霜,提着一筐塘泥走上岸来。我跺着脚大喊:“咳!这么冷,小心您的脚……”
⑦彭总的脚在西北战场上冻伤过。那时打过了一场大仗,一个战士困极了,倒在雪地里就睡着了。彭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战士身上,没想到自己也倒在雪地里睡过去了。这些年来,每逢天气突然变化,他的脚就肿胀酸痛。
⑧天这么冷,他下水去挖塘泥,怎么受得了!我赶上去夺过他手里的筐,劝他说:“快洗洗脚,把鞋穿上吧,老总!”彭总朝我一个劲儿地挥手:“你不懂!你不懂!干活儿不会冻脚,停下来才要冻坏哩。”说着又跑去捡工具。我看见他赤脚站着直打战,连忙脱了鞋袜下了水塘。一会儿,大家也来了,帮彭总把塘泥运上了岸。彭总累得满头大汗,望着一大堆塘泥说:“池塘挖深了,肥料也有了。今天一天就能晒个半干,把它上到咱们的一分试验田里,肥得很哩。”
⑨这一分地的小麦,长势一直很好。快收获的时候,彭总成天在地边守护着,不让麻雀去偷嘴。收打都很仔细,真正做到颗粒归“筐”,最后一过秤,九十来斤。彭总说:“一亩地才产八九百斤。就算我们下的功夫不够 , 加一倍,亩产两千斤,顶天了!”
(1)、【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下面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亲自丈量→多积肥料→深翻细捏→成天守护→仔细收打 B、亲自丈量→深翻细捏→多积肥料→成天守护→仔细收打 C、亲自丈量→深翻细捏→多积肥料→仔细收打→成天守护 D、亲自丈量→深翻细捏→成天守护→多积肥料→仔细收打(2)、【形成解释】读下面的资料,能帮助你理解“浮夸风”的资料是( )。A、彭德怀同志是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他种一分试验田是冲着当时的“浮夸风”来的 B、1959年前后,国内出现一股“浮夸风”。这种“浮夸风”,不顾事实,虚报成绩,表现在农业上就是谎报产量,吹嘘一亩田可产多少万斤粮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C、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地等于 10 分地。文中的“分把地”表示数量近于一分地,“千把斤”表示数量近于一千斤(3)、【形成解释】本文主要是通过( )描写和( )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心理(4)、【形成解释】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彭总这句话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 )。A、这一分地不可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B、这一分地肯定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 C、这一分地至少能产千把斤、几千斤的粮食(5)、【形成解释】文章在叙述时插入了彭总在战场上冻伤的事情,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6)、【整体感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面。(7)、【评价鉴赏】你从故事中感受到了彭总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
11、回忆我的父亲鲁迅
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名字,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
很多人对父亲在家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感兴趣。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只记得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四五岁的时候,保姆许妈便带我到后面玩,那时候上海也不大,房子后面就是农地,父亲觉得百草园有无限乐趣,而我的天地比百草园大得多,有小虫子,有野花,这里也是我的乐土。
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们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善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
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中称呼孩子的方式。七十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总要长一身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远远地敬畏、蹑手蹑脚的,没有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
(1)、【形成解释】“我”小时候并没感觉到自己的父亲跟别人家的有什么不一样是因为( )。A、父亲一旦工作,家里一定要保持安静 B、“我”的家庭氛围是非常温馨、平和的 C、“我”家房子后面就是农地,那是“我”的乐土 D、父亲用绍兴口音喊“我”“乖姑”,不叫“我”“海婴”(2)、【形成解释】本文第三自然段对父亲的称呼有好几处都是直呼其名——鲁迅,你觉得作者这样称呼的原因是什么?( )A、表达对父亲鲁迅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B、这一个自然段讲述的是社会上的人眼中、口中的鲁迅形象。 C、这样称呼更能表现鲁迅与旧社会、旧思想的对抗。 D、作者不喜欢社会上对鲁迅“横眉冷对”的形象塑造。(3)、【创意运用】本文第三自然段画横线的语句,让你联想到读过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什么事情?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形成解释】有位同学对下面这句话不理解,收集到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选择有助于理解这句话的材料( )。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激烈。
A、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B、材料二: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这样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C、材料三: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5)、【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四件事,请你用小标题概括。(6)、【形成解释】本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联系上下文,谈谈作者想还鲁迅怎样的真面目,至少写出两点。 -
12、身边的优雅
①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几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深邃。
②受北京一家杂志社的邀请,我要去采访一位已是耄耋(mào dié)之年的剪纸艺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我惊喜地邂逅了一个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人。一把寻常的拖布,被那人蘸了清水后,笔走龙蛇,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江堤上便留下一串气势磅礴的行草。“好功夫啊!”我不禁赞叹起来。“过奖了,不过是( )而已。”他谦逊地说,手却没有停下来。
③接下来的交谈让我惊讶万分。他姓耿,今年刚刚50岁,去年已把胃切除了四分之三。上个月,他又查出了胰腺癌,医生说已经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我疑惑地看着他,仿佛在听他( )地说着别人的事情。“你是不是很奇怪,我都被死亡预约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练字?”他看出我的困惑,“我只读过5年书,老了又让癌症给缠住了。刚开始,我也抱怨命运不公,后来,也就坦然了。我决定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就这么简单?”我似信非信地望着他那早已悟透人生的双眸。
④他点点头,继续书写。对着那些很快便要被阳光抹去的字迹,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仿佛那些匆匆逝去的“水字”,是在无声地告诉我关于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⑤在告别老耿去见剪纸艺人的路上,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水果摊的诗人。我挑水果时,他似乎根本没看见我这位顾客,他只顾握着一截铅笔头,在一个本子上快速地涂抹着。他摇头晃脑,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什么。称重时,我好奇地问他:“刚刚在写什么呢?”“写诗呢。”“我可以拜读一下吗?”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人,在这样的生活境况里,竟然还保持着一份难得的诗情。“只是喜欢,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本子递给了我。读着他的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敬佩地赞叹道:“能够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句,真是一位叫人羡慕的诗人。”“谢谢您的鼓励,我写诗只是不想让生活低到尘埃里。”他随口的一句表白,竟也是那样诗意盎然。
⑥在剪纸老艺人素雅的小屋里,我从老人口中得知,那个摆水果摊的中年人下岗多年,妻子长期患病,他靠着摆水果摊供出了一个读北大的女儿。我又一阵惊愕。老人轻轻地道了一句:“这样优雅的人生,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呢。”
⑦是啊,仅仅在一天里,我便有幸遇见了三位拥有优雅生活的人。他们虽然都是普通人,有着常人的苦恼与无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雅,选择了站在精神高地,把世俗的日子过得更精彩,更有品位。
(1)、【基础知识】联系上下文,文中的括号里应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A、信手涂鸦 轻描淡写 B、信手拈来 轻描淡写 C、信手涂鸦 细致入微 D、信手拈来 细致入微(2)、【获取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受北京一家杂志社的邀请,去采访三位了不起的老艺人 B、摆水果摊的诗人不断地写诗,是要给自己患重病的妻子看 C、老耿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指以水代墨,以拖布代笔,以江堤路面代纸 D、剪纸老艺人谈起老耿和摆水果摊的诗人,言语之中充满了惊愕与羡慕(3)、【获取信息】“我”与老耿交谈时,心情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示“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赞叹→→→似信非信→
(4)、【形成解释】第①段是描写,为全文营造出了安静、耐人寻味的氛围;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是对摆水果摊诗人的描写,表现了他。(5)、【整体感知】读完短文,你对题目中的“优雅”有了怎样的理解?写一写。 -
13、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儿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棉线,又钻进去一针,针线来来回回中,“刺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儿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____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我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倍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我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有删改)
(1)、【整体感知】读第③—⑥段,说说文中的“我”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2)、【评价鉴赏】根据要求完成练习。A: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弥漫”能否换成“闪烁”?为什么?
B: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创意运用】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展开想象,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我”在灯下痴迷读书的样子。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 , 伸长脖子 , 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4)、【形成解释】下列对短文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写出了母亲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对“我”影响深远 B、作者以“那年,那灯”为题,简洁,新颖,富有诗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本文与本学期学过的《灯光》一文在写法上相似,都是由当前的灯光说起,再叙述往事,这样的写法称为插叙 D、短文的开篇,“我”收拾旧物,发现煤油灯,从而忆起往事,短文的结尾又提到煤油灯,形成了首尾呼应(5)、【评价鉴赏】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分点简述。(至少写两点) -
14、时光的气味
时光有时是一种气味,循着它,一路闻过去,会闻到某一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秒。
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那一秒,桂花树漏下了一缕很亮的阳光,照在母亲左脸颊花白的鬓发间。突然,一颗铜钱大的黑痣映入眼帘!我感到心脏仿佛停跳了一秒,咚咚咚失了节奏。
我说:“妈!这颗痣什么时候有的?我怎么从来没看到过?”
四周静了下来,只有我的声音飘忽着,听起来有点儿远。
母亲说:“没事没事,以前就有的。”
“怎么这么大?这么黑?去医院看过吗?”
“没有,不用,有点破了,我用孢子粉涂了,过两天就好了。”
深夜,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没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是我苦乐人生的分界线?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没有母亲的人生,尽管我快到知天命的年龄。
手机相册里,存放着母亲的一个个笑脸。我一张张翻看着,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不不不,不会的!
那几日,我照常和父母说笑,出去采风,拍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父亲说,拍照没意思,多拍点视频,留着将来看。我说对对对,拍视频,鼻子却酸了起来。这句平常的话,我都听不得了。我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要不要强拉着母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
父亲,我从小最敬畏却最懂我的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独自沉在谷底的心。他伸出手,把我捞了上来。
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我下楼来,母亲手里正做着圆子,她歪了歪头,侧过脸给我看,说:“你看,掉了!”
一个淡褐色的疤痕,替代了那颗烙在我心里的黑痣!她说昨晚洗澡脱衣服不小心扯了一下,扯掉了。她似乎从来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她亦没有看出我这几天的恐惧和煎熬,因此,她都没想到昨晚就该告诉我的。
那一秒,我在心里跪下了……感谢老天让我仍然拥有完好无损的母亲,让我继续有力气直面并不总是完好无损的人生。感谢老天给了父母那么大的心,把一场惊险看得那么云淡风轻。然而,他们是真的心大,还是只是宽慰他们眼里永远孩子般的女儿?这世间有多少父母,在病痛煎熬中天天盼着儿女回来,却口是心非地说:我们都好,忙你们的。
时光往往会安排一个一闪而过的时机,让你表达你的感恩,让你把感恩付诸行动。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但时光更多时候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过去后,便来不及了。
(有删改)
(1)、【整体感知】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内容,将序号填写在下图中。
A.留恋 B.吃惊 C.扯下黑痣 D.搜索黑痣(2)、【获取信息】文章主要写了两种“时光的气味”,一是 , 二是。(3)、【形成解释】“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下面对于父亲的看法,你觉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父亲知道母亲得了绝症,觉得没必要去医院 B、父亲敬畏生命,坦然面对生死 C、父亲觉得母亲年纪大了,没必要去医院 D、父亲健康观念不强,又怕女儿担心(4)、【形成解释】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自己发现母亲脸颊上长了一颗黑痣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达了对母亲健康的担忧 B、母亲把那颗痣看得云淡风轻,其实是为了宽慰女儿,不让女儿担心 C、本文的语言风格清新活泼,浅易明快,全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D、本文题目新颖别致,“气味”一词将无色无味的时光变得可感可知,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形成解释】文章的最后说:“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你觉得“母亲的黑痣”让作者警醒到了什么? -
15、雪天里的暖
①下了几天的暴雪,小城早已银装素裹。往窗外看去,雪没完没了地下,天地白茫茫的一片。我( )在家里,连附近的菜市场也不想去,幸好,还有外卖。
②一股冷风呼啸着( )进门,送外卖的“骑士”( )着一头白雪站在门前。他头发白了,睫毛白了,脸却格外红。他大口大口喘着气,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餐盒递过来,还有一点儿烫手。他却连声道歉:“对不起,迟到了几分钟。”我看见他的雨裤膝盖处破了一个洞。他解释:“路太滑,摔了一跤,裤子破了,头盔也坏了……”
③我跑进屋拿了条干毛巾:“晚一点儿没有关系,我不急的。这样的天气……真是辛苦你了。”骑士边擦头上和脸上的雪,边连声感谢:“谢谢!谢谢!这是我今年送的最后一单,准备回家过年了。晚上的车……还不知道能不能正常发车。”
④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又跑进储物间找出了一个早已不用的头盔送给他。骑士很不好意思地喝着茶,脸色渐渐恢复正常,说:“我今天遇到的都是好人。上午,我抢到三杯奶茶的订单。你猜怎么着?”他掏出一张配送单给我看,上面备注着:“一杯送给骑手,另外两杯麻烦骑手给附近的环卫工、警察,或者其他露天工作者,辛苦啦!”
⑤配送单有点湿,有点皱,骑士小心地把它折好,重新放到口袋里。“你知道吗?奶茶店的妹妹特意把三杯奶茶包得严严实实的。我把一杯奶茶给了店门口扫雪的清洁工阿姨,一杯奶茶给了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第三杯奶茶送给了铲雪的志愿者。”骑士笑眯眯地拍拍口袋,“____”
⑥骑士喝完最后一口茶,戴上我送他的头盔,郑重地说了声“谢谢”,转身“噔噔噔”地下楼去了。我站在窗口,看他跨上车,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⑦雪依旧在下,冷冷的风刮得雪花四处翻飞。但这被冰雪覆盖的城市,仿佛处处弥漫着浓浓的暖意……
(有删改)
(1)、【整体感知】文章围绕“雪天里的暖”这一中心意思,写了 , , , 雪天清洁工、交警、志愿者坚持为大家服务等温暖人心的画面,写出了一座城市里处处流淌的温暖。(2)、【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文中第①②段的括号里。
A.藏 B.顶 C.吹 D.蜷 E.扑(3)、【评价鉴赏】请将文中任意一句描写风雪的句子抄写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5)、【形成解释】结合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第⑤段中骑士说的话。 -
16、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渐渐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它们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暗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呵,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荫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衫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荫翳———呵,竟是一个盲姑娘!
我站住了,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地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然无光的。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
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那遥远的地方……”
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形成解释】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
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2)、【获取信息】读画横线句子,说说短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陶醉”。(3)、【形成解释】母亲给女儿拉琴,这是因为。(用文中的话回答)(4)、【形成解释】文中多处描写了“我”听到盲姑娘的歌声后产生的联想,下面句子没有运用联想手法的一项是( )。A、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荫深处。 B、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地方,那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 C、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5)、【形成解释】下面对加点部分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盲姑娘那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B、指的是盲姑娘向往光明的精神 C、指的是盲姑娘向往的光明灿烂的地方(6)、【整体感知】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光明的心曲”这个题目的理解。 -
17、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齐白石、张大千和徐悲鸿都是我国著名画家。
张大千画了一幅《绿柳鸣蝉图》。画上是一只大蝉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作欲飞状。齐白石见了这幅画便说:“大千此画谬矣!蝉趴在柳枝上,欲飞时,其头当永远朝上,绝对不能朝下。”张大千得知后,虽然没说什么,心中却不服气。
后来,张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写生。那时正值盛夏,住处附近的蝉声此起彼伏。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说法,不禁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只见大树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蝉,其欲飞时,都是头朝上。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不禁大为感佩。
1945年,徐悲鸿夫妇在家中设宴,专门招待齐白石与张大千。饭后,徐悲鸿提议齐、张二人合作一幅绘画作品,但要“反串”,即请齐白石画张大千擅长画的荷花,而张大千则画齐白石拿手的虾,共同组成一幅画。张大千请齐白石先画,齐白石乘兴挥墨,用黑墨画了三片荷叶,另又着色,用赭红画了两朵荷花。接着,张大千在齐白石的图上补绘了几只小虾,在荷叶下的水中嬉戏,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忽然,齐白石向张大千使了个眼色,把张拉到一边,悄悄说道:“大千先生,虾……虾身只有六节哟!”张大千一听,有些疑惑,但还是在画面上又添了些水草与水纹,把节数不准确的虾身给盖了起来。
宴席散去,张大千马上派人买了一大篓河虾,仔细观察后发现,虾不论大小,其身子通通只有六节。此后,张大千更佩服齐白石的绘画功力了。
(1)、【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2)、【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句。①“张大千想起齐白石的话,不禁大为感佩”,他感佩的是 。
②第四自然段中的“反串”指的是什么?
(3)、【创意运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一幅作品的诞生过程,请你发挥想象,感受绘画的魅力,为这幅画拟一个名字。(4)、【形成解释】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多选)A、给别人提意见时语气要委婉 B、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C、指出别人的错误时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 D、要随时注意别人的错误,并及时提出来(5)、【评价鉴赏】通读全文,你觉得张大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18、大江保卫战
①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áo)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zhēng)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呀!
⑤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被浸没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线杆。在安造垸(yuà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pái)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日夜兼程:
惊心动魄:
(2)、【整体感知】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3)、【评价鉴赏】短文的第②段写了 , 第④段着重写了 , 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4)、【评价鉴赏】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并说说你的感受。奔腾不息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被浸没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线杆。
(5)、【评价鉴赏】文中解放军官兵怎样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你?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
19、悼鲁迅先生(节选)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1)、【获取信息】“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2)、【形成解释】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把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比作 , 从中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的心情。(3)、【形成解释】为什么将鲁迅先生的逝世说成“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请你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4)、在阅读时,我们要学会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请你结合下面的《致颜黎民》(节选)回答问题。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
四月十五夜
①【评价鉴赏】结合上面的资料,联系“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鲁迅。
②【获取信息】《致颜黎民》(节选)中,鲁迅就读书问题给颜黎民提出了哪三点建议?
一是
二是
三是
(5)、【形成解释】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还要。(6)、【评价鉴赏】结合学过的课文和本篇选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
20、奔跑的父亲
①那年,乡里给父亲所在的学校发了一个通知:国庆节,举行职工越野赛,对前三名选手进行奖励,第一名奖励一双球鞋。
②父亲看到通知时,已近9月中旬。而之前,戴深度近视眼镜的父亲,走路说话都是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别说越野赛,就连百米比赛都没有参加过。那天,父亲放下通知,就去找体育老师询问越野赛的行程有多长,训练时应该注意什么。体育老师详细讲解后,将信将疑地问:“你要参加越野赛?”父亲点头,说:“是的。”语气坚定,毋庸置疑。
③那天放学□父亲就开始奔跑了□村里人都惊异地看着他□家里有急事□父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只打一个否定的手势□便跑了过去□回到家,母亲惊异地拿来毛巾,父亲一边擦汗一边解释:“有一个比赛,奖品是球鞋,我想赢得,送给大孩(大孩是我的小名)。”那年秋季开学,我去城里上初中,穿的是露脚趾的鞋。我对一双新鞋的强烈渴望,成了父亲心头解不开的结。
④自此,父亲开始拼命地奔跑。他跑着上下班,跑着去田里,跑着去教室,跑着去厕所。早晨,天不亮父亲就起来,去寂静的路上奔跑;晚上,外面漆黑一片,看不清路况,他就在窗台上点一盏灯,把院子当作操场……
⑤正式比赛那天,父亲像一颗蓄势待发的子弹,朝着心中的那双球鞋快速奔跑。他第一个冲到终点,然后两腿瘫软,几乎晕倒,可灿烂的笑容像菊花一样盛开了。
⑥唯一让父亲遗憾的是,球鞋是成人尺码,可他还是在赛后的第二天就送到了城里。大大的球鞋穿在我的脚上像一条船,我把鞋带系得紧紧的,走了一圈又一圈,脚下像生了花一般,轻松舒适,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问球鞋的来历,父亲笑而不答。
⑦父亲奔跑的故事,是后来母亲讲给我听的。我的心像被蜜和盐浸透了,有浓郁的甜,也有酸涩的痛,我低头看,如船的球鞋里面装盛的是无尽的爱。
(1)、【整体感知】本文的写作线索是( )。A、越野赛 B、球鞋 C、父亲(2)、【获取信息】找出描写父亲知道越野赛消息之前的状态的句子。(3)、【基础知识】在文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4)、【形成解释】理解下面的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①正式比赛那天,父亲像一颗蓄势待发的子弹,朝着心中的那双球鞋快速奔跑。
“蓄势待发”的意思是 , 在这里指 , 表达了。
②他第一个冲到终点,然后两腿瘫软,几乎晕倒,可灿烂的笑容像菊花一样盛开了。
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愿望实现后的欣慰,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③我的心像被蜜和盐浸透了,有浓郁的甜,也有酸涩的痛,我低头看,如船的球鞋里面装盛的是无尽的爱。
“蜜”指的是 , 表达的是。
“盐”指的是 , 表达的是。(5)、【创意运用】父母为了子女可吃遍世上苦,受尽天下罪。你的父母对你也一定有深沉浓郁的爱,请选取一个事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