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1、灯景旧情怀
①元宵节还是转眼就到了。我嚷着要买漂亮的灯,跟小朋友们比一比。母亲说:“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灯,还不够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钱买。外公又戴起老花眼镜,给我糊了一盏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叫什么的灯。四只脚是用洋线团木芯子做的。红纸不透明□ 哪有外面卖的那种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纸的灯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会糊各种各样的灯——关刀灯□轮船灯□莲花灯……可是事实上,他只会给我糊直统统的鼓子灯。我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说鼓子灯最好,不小心烧个大窟窿,马上可以再用红纸补上。外公笑呵呵地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
②十五晚上,A.【前院早已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我把鼓子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可是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我又躲到大人身后,从人缝里看舞龙。大龙昂着头,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牙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B.【龙开始舞动了,每个舞龙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了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地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心里总是在盼望着,“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还有好几处有祭典,大龙终于摇头摆尾从大门出去了。
③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灯递给我,说:“快回到厨房帮你妈妈搓汤团,在汤团里许个心愿。”
④C.【“许个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问。
⑤“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过年这样热闹,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远门。大家都在一起,还有阿荣伯、阿标叔都要在一起。”】
⑥外公笑了一下,说:“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书念好。”
⑦我还是想不大通。走进厨房,看母亲已经搓好一大木盘的汤团准备下锅了。只见她又把菜油灯芯剔得高高亮亮,又在碗橱抽屉里取出那对红蜡烛,就着菜油灯点着了,套在灶上的两个烛台里。“风水烛,一年到头都顺风顺水。”她喃喃地说。
⑧吃汤团的时候,我问:“妈妈,您刚才许了什么心愿呢?”母亲笑嘻嘻地说:“我不用许什么心愿了。一家团团圆圆的,已经再好没有。”
(有删改)
(1)、【基础知识】请在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小时候过元宵的三个场景 , 是哪三个?请完成思维导图。(3)、【整体感知】请默读第②段写舞龙的部分,判断下列符合“我”感情变化的是( )。A、期待→害怕→惊呆 B、害怕→惊呆→盼望 C、惊呆→期待→失望(4)、【形成解释】关于“我”对外公的情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依恋外公,尽管他年纪大了,糊不好灯,但“我”仍然舍不得离开他 B、“我”喜欢外公,不想外公难过,有意表现出对鼓子灯的喜爱 C、“我”敬重外公,外公能借助平凡的事物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D、“我”不太喜欢外公吹牛,对外公和他糊的鼓子灯表现的喜爱是违心的(5)、【评价鉴赏】作者的情感有时候会融入细节描写中,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请你从A、B、C三处中选择一处进行品味,并写一写表达出了“我”怎样的心情。我选择【】:
(6)、【形成解释】联系全文,推想作者可能会许什么心愿,完成元宵心愿卡。 -
2、巫峡赏雾
①巫峡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②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帽子。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图》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③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被严严实实地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④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⑤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窄窄的峡谷,哪经得起如此之多的马驰骋?一时间马群拥挤不堪,有的挤得仰起头,有的挤得翘起尾,有的挤得竖起鬃毛,有的挤得腾起四蹄。呼啸的风中,那嘶鸣声、马蹄声、碰上石壁的撞击声,声震峡谷,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身上禁不住沁出粒粒汗珠来。好厉害的跑马雾!
⑥巫峡的雾,迷人的雾。
(1)、【形成解释】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雾絮:
浮躁不安:
(2)、【形成解释】对第③段中“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鹿柴》中的诗句:“ , 。”
(3)、【评价鉴赏】第④段中“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是对轻纱雾的动态描写。请你细细品读,说说你的体会。(4)、【评价鉴赏】与第①段“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相呼应的句子是:。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3、三峡之秋
①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辉一直泻到江面。那清辉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整体感知】本文是按顺序写的,请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关键词语。(2)、【评价鉴赏】通过阅读,三峡的秋天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3)、【创意运用】第③段读起来有很强的画面感,尤其是描写阳光和长江的动词运用得特别准确。请你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
(4)、【评价鉴赏】第⑤⑥段对渔火、月亮的描写很美妙,请抓住两三个关键词句具体地说说你的感受。(5)、【创意运用】三峡之秋气象万千,美丽迷人,给人带来无限遐想。亲爱的孩子,寄情于景,请运用你从本文习得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写你最爱的家乡某个季节的某一处风景,一百字左右就好。加油! -
4、父亲的作品
①读初中一年级时,老师告诉父亲:“你儿子很厌烦写作文,现在成绩很差啊!”那晚,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 , 没有睡好。
②第二天,父亲从文具店买回来几沓白纸,用刀细心地把白纸裁成小作文本那么大的纸片,接着用线把这些纸片订成一个个小本,再把这些小本分成两摞,然后对我说:“儿子,这两摞本子,一摞是我的,一摞给你,每一摞纸都有1825张。从今天开始,我要跟你比赛。”
③“比赛?”我有些吃惊,“您跟我比什么?”
④“跟你比写作文。”父亲郑重其事地说。
⑤“啊?您——跟我比写作文?”我心想:父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认识的字都没我多,怎么能跟我比写作文呢?我疑惑不解地问道:“您是在跟我开玩笑吧?”可父亲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开玩笑。我说的是真的。我俩每天写一篇作文,一共写五年——这1825张纸够写五年,谁坚持不下来,谁就输了。”比就比吧,反正父亲那点文化基础我是知道的。于是,我信心十足地点点头。
⑥从那天起,父亲每晚就弓着背,伏在桌前,额头上淌着汗,一字一句费劲地在白纸上写起来,不时还要翻翻字典。我呢,则坐在他对面,憋着一股劲,一丝不苟地写作文。他每写满一张纸,我也坚持写满一张纸。每完成一篇作文,我都会喜出望外。
⑦每次我觉得疲劳的时候,就抬头看一看父亲,心想:____
⑧寒来暑往,当我读到高三的时候,已经写了不少有影响的小说并在刊物上发表,还被破格收为省作协会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少年作家。
⑨时隔不久,一位记者特意到我家里来采访,夸我是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作家。我说:“真正的作家不是我,应该是我父亲!我呢——就是我父亲的作品。”
(1)、【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辗转反侧:
(2)、【整体感知】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整体感知】在与父亲比赛写作文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按顺序写在横线上。有些吃惊→→→喜出望外
(4)、【形成解释】从第⑥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5)、【形成解释】第⑦段中“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想好后,写在文中的横线上。(6)、【形成解释】短文结尾说“真正的作家不是我,应该是我父亲!我呢——就是我父亲的作品”。请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
5、向日葵
①春天来了,雪化冰消,山青了,水绿了。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向日葵长高了,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它像一个快乐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②夏天到了,在这生长的季节里,向日葵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幼年,长成一个“小伙子”了。你看,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哪!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儿———小小的绿色的花盘。它的花盘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花朵有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瓣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早晨,葵花张开笑脸,第一个迎接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午,太阳当空,葵花总是仰起那金色的脸庞;傍晚,太阳徐徐落山了,向日葵又面向西方,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啊!多美的葵花呀!金色的阳光照进它的心里了。
③秋天来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向日葵度过了它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渐渐成熟了。习习秋风,丝丝秋雨,向日葵的叶子由绿变黄,花盘外的花瓣也慢慢凋谢了。但是花盘里那些数不清的花蕊下面却结出了饱满的果实———葵花子。这时,向日葵谦虚地悄悄低下了头,好像在向人们暗示,该收获了。
④到了冬天,向日葵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丰硕果实,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由于向日葵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哺育,它的果实格外饱满,格外香。
⑤是的,我们少年儿童也正像葵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1)、【形成解释】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短文主要是按“早晨、中午、傍晚”的时间顺序写向日葵的生长过程的。
②短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向日葵的成长过程。
③“无忧无虑”说明这时向日葵的生长是很顺利的。
(2)、【获取信息】“它像一个快乐的孩子”中的“它”指的是( )。A、孩子 B、春天 C、向日葵(3)、【形成解释】“花朵有几十个黄色的花瓣,花瓣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运用了(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4)、【形成解释】“早晨,葵花张开笑脸……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这句话运用了(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5)、【形成解释】对于短文的最后一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
6、馋嘴父亲
都说人老了就会像孩子一样,可不,七十多岁的父亲简直是个三岁小孩。
那次,我去泸州游玩,买了当地特产合江荔枝妃子笑回家,这妃子笑,个儿大核儿小,汁多味美,母亲直说好吃。不料,母亲才吃了三四个,父亲就把荔枝直接拿到自己面前,一个接一个地吃起来。母亲看了看,走开了。
周末,我决定做母亲爱吃的肉皮冻。我将八角、桂皮、黄香等放到肉皮里,煮到八分熟时,把这些佐料一一挑出来,再加入黄豆、花生、胡萝卜丁、海带丝等。煮好后,我把它们装到白瓷盘里,放进冰箱。
次日,肉皮冻有了结结实实、五颜六色的样子,各种配料镶嵌在透明的膏体里,像春日怡人的画卷,看着就能勾出肚子里的馋虫。
“妈,您可要多吃一点,这是我特意为您做的。”母亲夹了一块,眼睛直了:“蛮好吃!”等母亲刚夹过第二块,父亲又把肉皮冻拿到了自己面前,说:“好吃就让我多吃一点。”说着,馋猫一样地吃了起来。后来,母亲再没有吃过一块肉皮冻。
看着馋嘴的父亲,我突然觉得悲伤。父亲是个农民,也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向来很绅士。小时候,有什么好吃的,他都会想办法留着给我吃。对母亲,他一直体贴入微,知冷知热。时光怎么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如此不体面?想到这儿,我忍不住问:“妈,爸是不是得了贪食症?”
“没有啊,你爸没病,好着呢!你呀,可别多想。”母亲看了看父亲,脸上居然挂着几分欣赏的微笑。
这二老可真让我纳闷儿。
晚饭后,我经过父母的房间,突然听到父亲在说:“老陈,你可不能贪嘴啊,医生再三说要管好嘴的。你已经站在糖尿病的临界点了,不注意的话,以后日子就苦了。咱们的身体差了,孩子的负担就重了。”
“哎,不晓得怎么回事,我就是管不住嘴。不过,你一提醒,我就管住了不是?”母亲说。
“荔枝、香蕉等太甜,尽量少吃;花生、猪皮等油脂太多,尽量不吃。你自己也要记住啊!女儿教书忙,压力又大,再让她为我们操心,可不好。”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像旧旧的收录机过磁带发出的干涩的咔咔声。可我觉得,那是世上最美的声音,它足以温暖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轻轻地走过父母的房间,我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我的父亲和母亲都老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他们像一口即将废弃的井,卧在岁月的尽头。可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将所有的疼和痛收在自己身上。他们爱儿女的心,永远不会废弃,不会老去。
(1)、【形成解释】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①对人照顾和关怀十分细致周到。
②沙哑,不圆润。
(2)、【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将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时光怎么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如此不体面?”中“体面”的意思是( )。
A.(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B.光荣;光彩;面子上好看
C.面子;身份;体统
②“后来,母亲再没有吃过一块肉皮冻。”母亲不再吃肉皮冻的原因是( )。A.“我”做的肉皮冻太少了,不够两人吃
B.父亲把肉皮冻拿到自己面前,母亲生气不吃了
C.母亲身体不好,怕吃多了影响健康
D.母亲看父亲嘴馋,想让父亲吃个够
③下列选项中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突然觉得悲伤,是因为父亲是个农民,没有文化,年纪大了,不会做人
B.“我”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是因为“我”的父亲和母亲都老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
C.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世上最美的声音,那是因为他对“我们”充满了爱
D.七十多岁的父亲简直是个三岁小孩,为了可口的荔枝和母亲抢着吃
(3)、【整体感知】文章给我们讲述了父亲馋嘴的两件事,请用小标题简要概括。①;②
(4)、【整体感知】面对父亲的贪嘴和母亲的态度,“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5)、【形成解释】“他们像一口即将废弃的井,卧在岁月的尽头。可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将所有的疼和痛收在自己身上。他们爱儿女的心,永远不会废弃,不会老去”中,第一个“废弃”指 , “不会废弃”指 , 从中你感受到。(6)、【形成解释】文章以“馋嘴父亲”为题,读完后你还认为文中的父亲很“馋嘴”吗?联系短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
7、白 荷
春末夏初,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白荷禁不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引诱,慢慢地从睡梦中苏醒了。
静悄悄地,泥水中开始冒出嫩绿色的小荷角,它们默默地立在池中,也有的平躺在水面上。偶尔有一两只蜻蜓立在荷尖上,给小荷角增添了几分生气。
在微风的爱抚下,小荷逐渐长大了,嫩绿的叶角慢慢地舒展成一个圆形的大盘子。再过几天,你看到的不再是什么“大盘子”,不再是原先嫩绿的小荷角,呈现在你眼前的已是一把把碧绿晶莹的“小雨伞”。不是我夸大其词,长大以后的荷叶真像一把小雨伞,细长带刺的“伞柄”顶住又大又圆的“大伞帽”,笔直地挺立在荷池中。你可别小看这些碧绿的“小雨伞”,它的用处可大呢!不管谁发烧感冒,只要摘下它煮水喝,保证“叶到病除”。夏季喝了用它煮的水可以避免中暑,还能够提神醒脑呢!
盛夏,在这些“小雨伞”旁边,长出了一个个浅绿色的小花蕾。小花蕾渐渐长大了,洁白似玉的花瓣轻轻地绽开。啊,花瓣白中带点儿浅绿,一片片有规律地围成一圈,中间是一个淡黄色的小莲蓬,朴素而淡雅,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穿白色衣裙的少女。这样美丽的花朵,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谁会相信它是从又黑又脏的泥水中长出来的?荷花也可以泡水喝,你将荷花瓣剪下来洗净,放在杯子中,冲水,加点儿白糖,然后盖上杯盖泡几分钟。当你揭开杯盖,一阵清香便扑鼻而来,那清凉甘甜的味道会使你久久难忘。
随着夏天的消逝,秋天的来临,荷花逐渐枯萎了。然而它为人类贡献了最后两件“宝贝”———莲子和莲藕。莲子既可作食物,也可入药。莲藕嫩脆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1)、【基础知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引诱——— 偶尔———
爱抚——— 朴素———
(2)、【形成解释】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指的是什么。
“大盘子”: “小雨伞”:“伞柄”: “大伞帽”:
(3)、【整体感知】短文是按顺序写的,我是从“”这些词句中看出来的。(4)、【形成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白荷的(动态 静态)描写,突出了白荷初放时的。(5)、【整体感知】白荷都有哪些功用?请简要概括。(6)、【评价鉴赏】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白荷具有什么品质?(7)、【形成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请写下来。 -
8、看 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屏住了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有删改)
(1)、【整体感知】梳理全文,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概括看戏过程
如何用大海作比喻
剧场里挤满了人
①
演员们开始登台表演
②
③
④
女主角的歌舞进入高潮
潮在涨
(2)、【评价鉴赏】请谈谈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3)、【评价鉴赏】读读短文第③④段,谈谈作者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场面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形成解释】请你结合原文和下面两则资料,谈谈你对文末画横线句子的理解。资料 1
梅兰芳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在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1959年,梅兰芳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6岁高龄,排演了生命中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资料 2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等艺术家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于1959年根据同名豫剧移植而来的剧目。该剧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西夏进犯中原,穆桂英念及国家安危,重着铠甲,再点众将,出征抗敌的故事。
-
9、虎门销烟
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有的孩子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连声称是。
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全部被销毁了。这一壮举 , 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1)、【整体感知】文章围绕虎门销烟事件写了五个场面,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完成填空。—群众前往虎门滩———外国商人震惊
(2)、【形成解释】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是对群众的描写,表现了群众的心情。请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面”的句子,找出描写“点”的句子。(3)、【评价鉴赏】品读“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用“涌”不用“走”呢?我能体会到这样表达的好处是:。(4)、【形成解释】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列题目。
⑴“壮”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健壮,有力;②雄伟,有气魄;③增加勇气或力量。画横线句中的“壮”应取第( )种解释。
⑵下列能体现出虎门销烟事件之“壮”的是( )。(多选)
A.天气炎热
B.欢庆仪式的隆重
C.销毁鸦片的数量多
D.前来观看的人多
⑶联系资料袋和文章内容,我能体会出“虎门销烟”被称为“壮举”的原因是:___________资料袋
鸦片是一种毒品,久吸易成瘾 ,使人骨瘦如柴,精神萎靡,且花费巨大。清朝时,外国侵略者将鸦片偷运到中国,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林立。多少体格健壮的中国人变得骨瘦如柴,浑身瘫软;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倾家荡产,妻离子散。鸦片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10、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漂亮,那么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妈妈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儿卖给你。”玛娅摇摇头,(娇羞 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哇!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拿着 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鞋子跑掉了多少次。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眼巴巴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店,风暴般的忧伤(充满 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也就一下子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儿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⑪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⑫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的遗愿,爷爷说他当时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____。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⑬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基础知识】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2)、【形成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魂牵梦萦:
潸然泪下:
(3)、【整体感知】阅读短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表格填写完整。范围
事情
对货主老人的情感
第①~③段
玛娅很喜欢那条围巾,货主老人愿意便宜一点儿卖给她。
好感
第④~⑩段
第⑪~⑬段
玛娅努力劳动,攒钱买围巾,却意外收到货主老人的孙女给她的围巾和信,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4)、【形成解释】第③段“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和第⑧段“她眼巴巴地盯着货主老人”两处中的“盯”含义不同。第一处表示 , 第二处表示。(5)、【评价鉴赏】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突出了 , 使得玛娅 , 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玛娅是个的孩子。(6)、【形成解释】货主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填写在第⑫段的横线上。 -
11、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经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A.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儿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我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遗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B.“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整体感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情节
看奶奶砍枣树
②
③
由树想到了人
“我”的反应
①
为枣树庆幸
怔在了那里
④
(2)、【形成解释】短文的第⑧段中有一个词——“谜底”。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3)、【形成解释】人和树的相同点、不同点各是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
(4)、【评价鉴赏】请你分别对A、B两处画横线内容作批注,并说说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形成解释】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短文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
12、翻越大雪山
①1935年,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乘胜向北进发,到达了四川西部边境的宝兴县。这里是雪山地带的起点,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②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没有人烟,山上空气稀薄,人走到上面,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下大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又是狂风暴雨。那呼啸着的狂风,会把人从山顶卷到山脚。
③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八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茧,既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碰到这样奇寒的雪山,能走过去吗?
④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上午9点钟,红军指战员每人拿着一根拐棍出发了。一到山脚下,气温骤然降低,脚下的路冻得硬邦邦的,木棍戳在地上发出“咯咯”的响声。先头班用刺刀挖了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地前进。
⑤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
⑥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⑦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要一起翻过雪山。”
⑧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⑨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⑩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⑪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获取信息】红一方面军为什么要翻越夹金山?请用文中的话表述。(2)、【整体感知】第⑩段中提到“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请用思维导图梳理出哪些条件体现出了攀登“异常艰难”。(3)、【评价鉴赏】第⑤段中写战士们受冻的样子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请在文段中找出描写“点”的内容,找出描写“面”的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评价鉴赏】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5)、【创意运用】读第⑪段,用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描述这个场景。(6)、【创意运用】请你为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设计一座红军战士的雕像,结合文中的语句描述雕像造型。 -
13、海 思
①没有见过海,真想不出她是什么样子。
②眼前这哪里是海呢?只有水,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那如花灿开的浪,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蒙蒙的雾,一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极目望去,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
③(1)“啪”的一声,一头撞在那些圆溜溜的礁石上,顷刻间便化作了点点水珠和星星飞沫。(2)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3)还不等这些水珠从礁石上退下,又是一排水墙,又是一声巨响,一阵赶着一阵,一声接着一声,无休无止,无穷无尽。(4)赶到脚下时,便成了一道道齐齐的水墙,像一匹匹扬鬃跃蹄的野马,呼啸着扑上岸来。
④A我站在礁石上,任海风鼓满襟袖,任浪花打湿鞋袜。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B我立即被冲洗得没有一丝愁绪,没有一星杂虑。而那隆隆的浪、滚滚的波,那浪波与礁石搏斗的交响乐,又激荡起我浑身的热血。
⑤海啊,原来是这个样子。
(有删改)
(1)、【整体感知】这篇短文中心意思明确,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2)、【基础知识】重新排列第③段的句子,正确的是( )。A、(4)→(3)→(1)→(2) B、(2)→(3)→(4)→(1) C、(2)→(4)→(1)→(3)(3)、【获取信息】根据短文内容及自身的联想完成下表。作者所见所闻
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我由短文联想到的内容
浪涛
灿烂开放的花、、
由 , 我联想到
浪波与礁石撞击
交响乐
(4)、【评价鉴赏】选择第④段A处或B处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5)、【创意运用】读了短文,你觉得海是怎样的?用简洁的语言赞美海。海是的,海是的,海是的!
-
14、焰 火
①“砰——磅!”“砰——磅!”陶虎臣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点着了快跑!—— 崩疼了可别哭!”其实是崩不着的。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捻子着了,刺刺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②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他家的货色齐全。同时,陶虎臣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花盒子。
③今年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时间定在八月十六。地点定在阴城。
④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的,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⑤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陶虎臣点着焰火了!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
⑥这种花盒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不料一声炮响,花盒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 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瘌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芦蜂,这些芦蜂——火花,纷纷扑向期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唤:
⑦“二丫头,回家咧!
⑧“四儿,你在哪儿呢?
⑨“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⑩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有删改)
(1)、【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③~⑩段的主要内容。(2)、【形成解释】读第①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陶虎臣的语言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对孩子充满关爱 B、从“特意”“专为”等词中,可以感受到陶虎臣对孩子的呵护 C、写陶虎臣放炮仗的场面是为了强调他做焰火的绝技 D、写陶虎臣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突出他很受孩子们欢迎(3)、【整体感知】读第④~⑩段,写出人们看焰火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4)、【评价鉴赏】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①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
②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5)、【创意运用】第⑥段中,看到精彩的焰火,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展开想象,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把他们的表现写下来。(6)、【评价鉴赏】这篇文章的哪一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理由。 -
15、林 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的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便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1)、【形成解释】作者对大兴安岭有什么感受?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大兴安岭和秦岭一样 B、大兴安岭的“岭”满布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C、大兴安岭的“岭”很险峻 D、大兴安岭的“岭”是一座宝库(2)、【评价鉴赏】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①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从想象的角度赏析)
(3)、【形成解释】“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4)、【评价鉴赏】文中多次写到兴安岭给人带来的感受———“亲切”“舒服”,有人认为这么写显得有些啰唆。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
16、书 包
①你注意过小学生的书包吗?
②那些牛津包,那些塑胶包、帆布包,那些迷彩包,上面印着熊猫、长颈鹿,印着花仙子、蓝精灵、变形金刚……要多鲜艳有多鲜艳,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③看着这些使我们的城市变得美丽、鲜亮,变得朝气勃勃的小学生和他们的书包,一个仿佛是为了对比而出现的画面掠过心头,我想起了我童年的书包。
④我上小学,最初是在老家——乌蒙山区一个贫寒而美丽的小山村。那是将近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家境况不好,本来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分了家。一间关过猪牛的厢房,成了我们住的屋子。潮湿和窄小不用说了,土墙和门板上的猪牛和粪草的气息总也散不掉。父亲不在家——他很早就在外谋生。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住在这厢房里,过着吃不上盐巴的日子。那时候,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隔壁的邻居伙伴大呼小叫地往小学堂跑,我慌了。我把母亲夹鞋样、夹丝线的几本破书翻出来,找两块和书本大小差不多的薄木板,又刮又磨,弄光滑了,夹住书本,用麻线捆牢,当成书包,拎着往学堂跑。不多久,我又拎着我的破书,垂头丧气地、眼睛红红地回来了。伙伴们读的不是这种发黄的残角缺页的破书,是崭新的语文书、算术书!要用钱买,要交学费!我买不起课本,也交不起学费!我只能远远地看着那崭新的、漂亮的、被伙伴们翻得哗啦哗啦响的课本,只能远远地模糊地看到伙伴们的笑脸,听着他们夸张的、兴奋的叫喊声!我拎着我的破书,忍着我的泪水往回跑,往回跑……
⑤可是,我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啊!
⑥在我家低矮破旧的厢房门口,母亲坐在草墩上做针线。装针线、碎布的圆簸箕斜斜地放在母亲的腿上。薄薄的阳光,刨食的鸡,伸懒腰的狗。平和,宁静。母亲是多么年轻,乌黑的头发上浮着一层亮光。母亲拈针在额头划了一下的当儿,抬眼看见我,粲然一笑说:“都要进学堂读书了,还疯跑哪样?”什么?进学堂读书?我疑惑,惊喜,叫了声:“妈!”扑在母亲怀里大哭起来,温热的泪滴在我的脸上、脖子上。我嗅到特殊的、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气息和香味。母亲扯起衣裳揩眼睛,说:“快挎上书包让妈看看。”原来母亲是在给我做书包!朴素的、纯净的蓝色,盖面滚了边,嵌一枚绒布的、鲜红的五角星,书包带长了点儿,母亲说我还在长高。母亲为我拉拉皱巴巴的衣角,理理额头上的乱发,泪光莹莹地把我看了又看……
⑦我挎着母亲亲手为我缝的书包上学了。我知道母亲为了让我上学,为了给我缝个新书包,又帮人家推磨、舂碓,又熬夜为人家挑花、做针线了。这难道仅仅是个普通的书包吗?它装满了母亲的希望、母亲的爱呀!它使我在学业上不敢有所荒疏,不敢懒惰。尽管后来我又换了许多书包,但母亲给我做的书包,以及母亲做书包时的情景,我总也忘不了。
⑧当然啦,我童年的书包,是没有今天少年朋友们的书包漂亮,没有那么多的色彩和图案。但是少年朋友们,我们的书包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满载着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爱!
(1)、【整体感知】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了关于“书包”的哪几件事?请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下图。(2)、【形成解释】阅读目的不同,阅读的内容与方法也可能不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小廊想讲母亲默默为孩子付出的故事,他是这样读的:精读第⑦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②小桥要完成第1题,他采用速读的方式,重点梳理“我”的言行,抓关键词概括出主要事件。
(3)、【形成解释】小岩针对文章提到的书包图案,与小岭交流。请你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完成填空。吴然8岁时开始入村小,在村里的“吴氏宗祠”上学。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
小岩:我发现书包的图案是有时代烙印的,当下小朋友的书包图案以动物、动画片人物为主,文中“我”书包上的“红五星”会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小岭:我觉得“红五星”
(4)、【评价鉴赏】针对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问句开篇,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这是个令人忧伤的故事 C、写当下的书包,引出童年时与书包发生的故事 D、与文章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5)、【评价鉴赏】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用短句来描写环境,起到什么作用?(6)、【形成解释】文中两次写到“我”的泪水,“我”的心情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7)、【评价鉴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哪怕孩子仅仅想要一个书包,也绝非易事。读文章第⑥段与《最美的书包》(节选),从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表达的情感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完成表格。最美的书包(节选)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文章题目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表达的情感
《书包》
①
③
《最美的书包》(节选)
②
-
17、____
①我出了宾馆,信步走进了这一大片竹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半夜里听到的雨淋声,竟不是下雨,而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
②风停了,竹林安静下来。竹林梢上有竹林鸟的叫声。眼前竹子秀颀的枝干湿淋淋的。竹叶上蓄着的露珠,不时地往下滴答。静静地走在竹林里,空气异常清新。我贪婪地张开嘴巴,有一滴露珠在额头沁入一丝冰凉,然后滚进了嘴里。嘴里有一丝甜甜的味道。越往竹林的深处走,鸟声就越远,代替它的是一种噗噗的声音。声音沉闷且有节奏。伴随这种声音的,还有一种突然的炸裂声。那声音“啪”的一下,仿佛过年时一个淘气的孩子,放了一个炮仗就突然转身跑了。
③定了定神,我四下里张望,这下就看见遮天蔽日的竹林里,生长着一大片的竹笋。不是雨后春笋,春笋也咕嘟咕嘟冒着。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遍地都是。胖乎乎、圆滚滚的竹笋,头顶着金黄色的竹箨① , 身子被厚厚笋衣紧紧地包裹。在高高的翠竹下,在浅浅的草丛或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缝儿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子。有的探头探脑,调皮地抖落笋衣上晶莹的露珠;有的还很羞涩,躲在一些灌木里,待微风吹动灌木的绿叶时,它才露出毛茸茸的笋尖。
④仔细听,原来这声音全是它们发出来的。竹笋们的喧闹,有点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拳打脚踢。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声音落处,若认真地看,还可以看到竹箨自然张开的样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无可奈何。那“啪”的一声,仿佛就宣告了一个新生命诞生……A.我驻足聆听,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竹林里四处都是噗噗啪啪的声音。B.整个竹林似乎都响动了起来,使人如同置身一家医院的婴孩房一般,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
⑤后来,我还看到了竹林里的瀑布、溪流,吃到了春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佳肴。但因为记得早晨听到春笋的拔节声,面对鲜嫩的竹笋,我却不敢动一下筷子。
【注释】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获取信息】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置身竹林听到的声响,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竹林鸟的叫声 B、真正下雨的声音 C、竹笋在竹箨里生长发出的“噗噗”声 D、竹箨破裂和竹笋拔节的瞬间发出的炸裂般“啪”的声音(2)、【获取信息】根据短文,下列哪个词语是用来形容竹笋的?( )A、浅浅 B、秀颀 C、遮天蔽日 D、遍地都是(3)、【形成解释】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文章主要对“我”在竹林里“听笋”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B、“春笋也咕嘟咕嘟冒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在雨后拔节、迅速生长时的奇妙景象。 C、面对鲜嫩的竹笋,“我”不敢动筷子,这是因为“我”在“听笋”后对春笋肃然起敬。 D、“听笋”实际上“听”的是笋拔节时所表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对生命的赞美。(4)、【评价鉴赏】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哪句是直接描写声音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句子用A或B表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5)、【整体感知】给文章拟题的方法有“以人物命题”“以事情命题”“以事物命题”“以特别吸引人的方式命题”等,请你任选一种给短文命题,并说明理由。 -
18、景德镇的瓷器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瓷器素以“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这四大特点而名扬四海。你如果到过景德镇,逛过琳琅满目的瓷器市场,一定会被品种齐全、色彩艳丽的各种瓷器吸引。
你看,那典雅素净的青花,色彩艳丽的粉彩,万紫千红的古彩,五彩缤纷的彩虹色釉和似鸡血初凝的祭红、豇豆红、凤衣彩、紫玫瑰色、茶叶末色,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那被称为“色中之王”的“三阳开泰”更引人注目。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呈现出黄、青、绿各色光泽,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美丽极了。
这里的瓷器不但色彩美丽,而且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有配套的日用瓷、礼品瓷、文具瓷,还有工艺精美的装饰瓷和小巧玲珑的旅游瓷等。
日用瓷中,青花梧桐餐具和青花玲珑餐具最受中外人士欢迎,远销海外。青花梧桐餐具上有精心描绘的山、水、路、桥、楼台、亭阁、树木、庭院、小鸟和人物等,一应俱全,恰似一幅壮观的山水画。不论是在宴会席上,还是在家庭餐桌上,摆上它就会给饭菜增添色彩。青花玲珑餐具更加惹人喜爱,它四周是由米粒形状的圆形孔眼构成的。它明净剔透,细致精巧,有着明晰优雅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玉一般的质地美。
装饰瓷造型奇特,瓷质细腻,也是颇受欢迎的。其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是“五子罗汉”。那个罗汉咧开大嘴笑嘻嘻的,五个顽皮的小瓷人爬在他身上嬉戏,真有趣!装饰瓷中最名贵的要数薄胎瓷了。薄胎瓷俗称蛋壳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对着光看去,好像彩云追月,披露含雾,似画中有画,静中有动。故这种瓷的制作工艺被人们称为“神技”。
景德镇的瓷器曾经多次夺得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中国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1)、【形成解释】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①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②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2)、【获取信息】景德镇的瓷器素以“”这四大特点而名扬四海。这里的瓷器品种繁多,有日用瓷、、文具瓷、和等。(3)、【评价鉴赏】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形成解释】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被称为“色中之王”的“三阳开泰”,在它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四处扁圆形的红釉 B、青花梧桐餐具属于礼品瓷 C、青花玲珑餐具的四周是由米粒形状的圆形孔眼构成的 D、薄胎瓷不属于装饰瓷(5)、【形成解释】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神技”?(6)、【创意运用】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制瓷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对于这种情况,你有怎样的想法?写一写。 -
19、生活
①同是一条溪中的水,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用土杯盛它,那些既无金杯也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②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④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还放着漂亮的水壶,然而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⑤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么需要水。
⑥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1)、【获取信息】文章围绕“水”写了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是的人,另一种是的人。(2)、【获取信息】第③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把关键句写下来。(3)、【形成解释】第⑤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讲,是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讲,是对第段和第段的小结。(4)、【形成解释】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水”指的是生活,“盛水的器皿”指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B、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生活的考验才能品出生活的滋味 C、文章借助三种人喝水的感受,向我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5)、【形成解释】细细品读第⑥段,谈谈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
20、夏感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长时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____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____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____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⑤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⑥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整体感知】这篇短文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写?具体写了哪些方面?请把下面的提纲补充完整。
(2)、【形成解释】对第②段中的“磅礴”一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大无边的样子 B、气势盛大的样子 C、混同;充满 D、扩大(3)、【形成解释】在第④段横线上填恰当的动词,表现庄稼们“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4)、【评价鉴赏】读读下面第③段中的句子,说说分号的具体作用。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5)、【形成解释】作者认为夏天“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他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