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片段一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节选自《好的故事》

    片段二

    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节选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鲁迅先生《好的故事》写的是一个梦境,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反复提到“昏暗”“昏沉”,结合课文和你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的体会。
    (2)、片段二对伯父鲁迅外貌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的内容和《好的故事》有联系吗?试着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写一写你的体会。
  • 2、少年闰土(节选)

    ①闰土又对我说:

    ②“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管贼么?”

    ④“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⑤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⑥“他不咬人么?”

    ⑦“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⑧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⑨“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⑩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1)、请在第8自然段□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选文中,闰土向“我”介绍了三件新鲜事。请仿照例子,用四字小标题概括其余的两件。

       海边捡贝     ②    ③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
    (4)、品读选段⑩,注意加点的部分,你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 3、【材料1】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____。

    【材料2】

    ①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④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⑤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资料袋】

    贝多芬在音乐中运用了极大的想象力,其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宏伟壮丽的风格,又有细腻抒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总是能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情,通过音乐表达出的无限的哲学思想,以及在不断发展的旋律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音乐立体图景,这些都是贝多芬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宝藏。

    (1)、读【材料1】,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伯牙

    巍巍乎太山            

    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2)、【材料1】画线的句子为: , 这句话的意思是
    (3)、读【材料2】中画线的句子,在激动的基础上,还要读出(    )的语气。(多选)
    A、赞叹 B、疑惑 C、肯定
    (4)、读【材料2】,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5)、读【材料2】的语段④,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填一填。

    A.高昂激越       
    B.气势增强      
    C.悠扬舒缓

    ①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读【资料袋】,你了解到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有哪些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7)、读【材料1】、【材料2】,填一填。

    伯牙的知音是 , 贝多芬的知音是。人们把真正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 巧夺天工)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 4、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③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⑤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1)、选文第1-2自然段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选文第3-5自然段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2)、第1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好处是
    (3)、读第2自然段的画线句子,其中的加点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
    (4)、请针对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相关现象,设计一条有关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简明,富有感染力。
  • 5、穷人(节选)

    ①“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②“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③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④“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⑤“哦?什么时候?”

    ⑥“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⑦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中两次写到“沉默”,桑娜分别因为什么而沉默?

    丈夫“沉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后怕中。(心有余悸)

    ①桑娜第一次“沉默”:

    ②桑娜第二次“沉默”:

    (3)、第7自然段采用了描写、描写、描写。其中,渔夫的脸变得严肃了,他忧虑的是。从对渔夫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 6、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把握内容要点。

    ①根据提示,用小标题梳理洪水变化过程以及故事发生的情节变化。

    ②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赏析人物形象。

    小明说: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①你同意小明“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这一观点吗?摘抄相关描写的语句,支持你的观点。

    语句①:

    语句②:

    从这两处细节描写,我认为老支书

    ②小明同学这样评价“老支书”这个人物,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3)、关注环境描写。

    《桥》这篇小说对“洪水”的描写非常生动,按要求分别摘抄一个句子。

    ①比喻句:

    ②拟人句:

    ③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能让读者理解环境描写所营造出的 , 还衬托出老支书的

    (4)、领悟作者意图。

    以“桥”作为小说的题目,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指;第二层意思指

  • 7、故宫博物院(节选)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如今人们习惯叫它故宫。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宫殿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    )。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八米多高的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螭首,螭首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七米,面积近两千三百八十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金龙和玺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銮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 (    )。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台基上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盘龙香亭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大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乾隆以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第四自然段中的“矗立”的意思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一个将其序号填入文中括号里。

    ①打比方 ②列数字 ③作比较 ④举例子

    (3)、上文已按“∥”划分成了两部分,请概述要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4)、文章对“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的介绍,是怎么安排详略的?
  • 8、竹节人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剑拔弩张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第一自然段中的“风靡”的意思是:
    (2)、上文已按“∥”划分成了四部分,请概述第二、三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文章第四部分是从人物的两个方面来描写“老师”这个人物的。哪些词语用得生动传神?说说你的看法。
  • 9、开国大典(节选)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概述上文后两个自然段,完成填空。

    (阅兵式开始)————

    (2)、简述第二自然段中“分号”隔开的句子前后内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场面描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中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4)、第三自然段侧重对群众的两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
    (5)、仔细品读文末一句,聚焦“欢喜和激动”,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 10、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文中的“五壮士”分别叫什么名字,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文中用了点面结合法描写战士群体。其中哪几句是“点”?哪几句是“面”?
    (3)、文中哪一位战士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的特点是什么?
  • 11、丁香结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yōu yǎ)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dān bó)。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词语。

    yōu yǎ            dān bó

    (2)、下列句子与“丁香空结雨中愁”表达的情感最为接近的是(    )
    A、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请运用第1自然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手法写一处景物。
    (4)、第3 自然段中“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应该如何理解?
    (5)、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丁香结”的含义。
    (6)、“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 12、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明亮),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  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奇特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词语。
    (2)、这段话主要描写的是 , 是按的顺序写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句,“绿毯”指 , “大花”指
    (4)、文中有两个形容草原绿的四字词语,分别是。这两个四字词语分别描写了(    )和(    )。(选填序号)

    A.绿的程度        B.绿的范围       C.绿的形态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作者的感受,请结合短文谈谈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有什么好处。
  • 13、有人说:“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可联系自己的积累(现实生活中的见闻经历、课内外阅读中认知收获)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 14、做课堂笔记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请你回忆在学习《青山不老》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做的三则课堂笔记,写在下面。(想法、疑问和老师讲的重要内容各一则)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疑问:
    (2)、想法:
    (3)、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 15、读下面的题目,填一填。
    (1)、《少年闰土》《狼牙山五壮士》《军神》       以文章中的为题
    (2)、《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   以文章记叙的为题
    (3)、我知道还可以用贯穿全文的重要事物为题,比如,本期学过的课文《》《》等。
  • 16、我们可以通过(    )的方法来理解“黄钟大吕”这个成语。(多选)
    A、查找文献资料 B、请教别人 C、查阅工具书 D、做动作
  •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B、点面结合是用来写大场面的,我们平时的习作中用不到。 C、读书时,我们可以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D、与“书信”相似,“倡议书”同样需要署名并写上日期。
  •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B、阅读写事情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 C、在阅读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能提高阅读效率。 D、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 19、当你需要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去博物馆应聘宣讲员时,下面说法比较恰当的有(    )(多选)
    A、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B、把具体的理由说清楚。 C、不用管妈妈的反应。 D、要设想妈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妈妈的疑虑。
  • 20、下面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借助环境描写突显。 B、通过情节感受。 C、通过标题理解。 D、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帮助理解。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