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童年》的主人公是高尔基。
    (2)、阿廖沙发现残暴的外祖父殴打外祖母,就用剪刀剪外祖父最爱的圣像来报复外祖父。
    (3)、《爱的教育》中,经过最后一次考试,全班同学都升级了。
    (4)、《爱的教育》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小学生。
    (5)、《爱的教育》中,“78号犯人”就是克洛西的父亲。
  • 2、费兰蒂被开除的原因是(    )
    A、成绩太差 B、品行太坏 C、不尊敬父母。
  • 3、第一个教阿廖沙识字的人是(    )
    A、外祖父 B、外祖母 C、舅舅
  • 4、《童年》中,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的原因是(    )
    A、不幸的童年 B、生活所迫,为了赚到钱 C、他性格就是这样
  • 5、《童年》中的阿廖沙最终(    )
    A、走向人间 B、和外公生活 C、和外婆生活
  • 6、题目:生活因            更美好

    享受温暖的阳光,体验亲情与友情,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是如此美好。请选择一件生活中你认为美好的事情(如旅行、阅读、关爱、梦想……),内容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如需修改请使用修改符号。

  •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母都在乡下住

    一群鸡在路边的竹子栅栏里闭目养神,我咳嗽一声,它们都没动,像见过大世面似的。“谁家的鸡啊?”我回家问母亲。母亲说:“咱家养的啊。”

    父亲挖地。它们就分成两群,父亲面前一群,身后一群,都想找虫子吃。结果,父亲扬不起锄头。父亲说:“你们到一边玩儿去,我要挖地嘛。”它们不听他的,依然在那里细心地啄,弄得尖嘴上都是泥。

    父亲索性放下锄头,坐下来点一支烟。那群鸡也好奇,偏着脑袋看,一只鸡朝卷烟啄了一下,烟丝全撒在地上。父亲生气了,大声喊母亲,要她把鸡唤回家。

    在屋檐下,母亲喊一声,这群鸡拔腿就跑,慌里慌张地跑到屋檐下的台阶旁。它们左顾右盼一点儿也不整齐,这是等吃的呢。母亲会抓一把玉米撒出去,那个样子,非常像我们小的时候,她从怀里掏糖果给我们。

    这群鸡买来时刚出壳,天又冷。母亲说:“我当了一阵子老母鸡呢。白天把它们捉出去晒太阳,晚上捉回来,放在有棉花的纸箱子里。再大点儿会跑了,我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

    它们看着我们吃饭,忽然有一只冲父亲跑过去,想跳起来,母亲立刻阻止了它,原来,父亲衣服上有粒饭。

    父亲笑着说:“要是它会拿筷子,我得给它准备板凳了。”

    母亲也笑:“坐一大桌子多热闹。”

    原来,父亲母亲是冷清的,他们有儿有女,可没有一个在身边。

    我帮着母亲从树上摘柿子,母亲在下面接,那群鸡在树下玩儿。

    母亲跟我说:“别都摘完了,留几个柿子看树。”我问:“为啥要留呢?”

    母亲说:“给树留着嘛。一个柿子都没有,树也难过啊。”母亲是说树,好像也是说自己。

    我在老家的那几天,时常默默地看着这群鸡,看父母给它们喂食,看它们带给父母欢笑。我想,它们就像是父母的一群孩子。

    (1)、文章写了父亲和鸡群之间的两件趣事,请试着概括。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我”帮母亲摘柿子,母亲为什么让“我”别都摘完了?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4)、文章看似在写父母和鸡群之间的故事,实际想表达的什么思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bó báo)

    (cān cēn)

    (2)、文中加点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9、诗词赏析。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请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黑发:

    白首:

    (2)、请写出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10、口语交际。

    你非常想学骑自行车,可是妈妈认为你学习任务重,骑车有危险,让她同意你学骑自行车。

  • 11、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2)、回忆《穷人》中对桑娜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补充下面的句子。

    老师来检查作业了,可是我没有写完,

  •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黑云翻墨未遮山,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
    (3)、关于爱国,曹植曾说:“捐躯赴国难,”;李纲曾说:“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 走在哪里都像。《草原》
  • 13、按要求修改句子。
    (1)、只要我们讲究卫生,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证。(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阿英回答道:“我不能行走了,请你们帮助我!”(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用加点词写句子)
    (4)、用“骄傲”的不同词义造句。

    ①(指不谦虚)

    ②(指很自豪)

  • 14、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1)、老师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
    (2)、一夜北风呼啸,所有的树就枝丫尽秃,整座城市就只剩下灰扑扑的水泥森林。
    (3)、“成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作业不做啦?”爸爸非常生气。
    (4)、“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 15、补充成语,再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暴露

    地赶到图书馆,找到上次未看完的那本资料书,地读起来。

  • 16、看拼音,写词语。

    shāo wēi

    jǔ sàng

    bié chū xīn cái

    gē da

    dǐ yù

    jì gāo yì chóu

  •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从“蜗居”到“广厦”:就医从“自费”到“报销”:通讯工具从“BP机”“大哥大”到今天的“智能手机”……这些变化是以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未来的住房、就医、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还会发生什么改变?请你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吧!

    题目:未来的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内容具体。

  • 18、我爱花生花

    ①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②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二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③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④“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摘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⑤“是真的?”

    ⑥“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是自己的功劳。

    ⑦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的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⑧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

    (1)、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是(    )。
    A、借物抒情 B、借物喻人 C、托物言志
    (2)、短文的第②自然段分三层描写了花生花的外在美。先写 , 接着写 , 最后写 , 写这些是为了

    A.让人们知道花生花开得很慢

    B.讴歌下文中有类似花生花的美好品质的人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句:从妈妈的话中,你知道花生花的特点是:

    ②句:妈妈拿和花生花作对比,突出了花生花蕴殿着的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指

    (4)、这篇短文通过描写花生花,赞美了什么人?
  • 19、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先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时美好画面的句子 , 再完成练习。

    句中,“”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走搭石的声音美,后面的“”“”两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走搭石的画面美。

    (2)、选文第2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其中包含哪两个画面?填一填。

    (3)、我们在阅读时要边读边想。乐乐读到第2自然段的“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时,了解了两个人是而行,与后文的“”一词的意思是相反的。
    (4)、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写你是如何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语的。
    (5)、对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赞扬了搭石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的品格。 B、实际是赞扬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C、赞美了乡村的风景之美。 D、含义深刻,不仅写了搭石任人踩踏、默默奉献的精神,而且赞扬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的纽带。
  •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

    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2)、下面朗读停顿标注不正确的是(    )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