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贵州省铜仁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贵州省铜仁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贵州省安顺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福建省三明市b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福建省莆田二十四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福建省龙岩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 福建省龙岩市四校联考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 福建省龙岩市四校联考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 海南省儋州市八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
1、如图所示,竖直面内固定一光滑大圆环轨道,O为圆心,在大圆环轨道最高点A固定一个光滑的小滑轮,一轻绳绕过小滑轮,一端连接套在大圆环轨道上的小球,用力F拉轻绳另一端,在小球从B点缓慢上升到C点的过程中,有( )
A、拉力F逐渐增大 B、拉力F先减小后增大 C、小球对大圆环轨道的压力大小保持不变 D、小球对大圆环轨道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
2、如图一所示,2025蛇年春晚,国产宇树科技机器人集体扭秧歌引人注目,动作丝滑堪比人类。图二记录其中一台机器人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0~6s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可能做曲线运动 B、机器人第1s内和第2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 C、机器人第1s内和第2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D、机器人第3s内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反 -
3、某工程师遥控无人机在空中飞行,若内无人机的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为一平滑曲线,则关于无人机在内的飞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无人机一定做曲线运动 B、无人机先做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加速直线运动 C、无人机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D、无人机有两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它的平均速度 -
4、如图所示,一对半径均为r的光滑竖直圆弧型金属导轨,其右端与一对足够长平行且光滑的水平金属导轨平滑连接成固定轨道,水平导轨的右端接入阻值为R的电阻,且水平导轨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现有一质量为m、长度为L、电阻为的导体棒从圆弧轨道上高处由静止释放,若已知固定导轨间的距离为L,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重力加速度为g,金属导轨电阻忽略不计,运动过程中导体棒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求:
(1)、导体棒恰好到达圆弧导轨底端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2)、整个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3)、整个过程中,导体棒在水平轨道上向右运动的距离。 -
5、如图所示,两个容器均为V的容器A和B分别装有质量比为7∶6的同种理想气体。两容器由一细管连接,细管横截面积为S,长度为L,其中有长度为三分之一管长的液柱。液柱处于细管正中间。已知B容器中气体温度为350K。求:
(1)A容器中气体的温度;
(2)将A中气温升高50K,B中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求平衡时液柱向B移动的距离x(液柱始终在细管内)

-
6、某兴趣小组利用DIS实验系统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步骤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自制挡光片的宽度,如图,读数为d= mm;

(2)如图,将挡光片固定在滑块上,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A、B两点安装光电门,测出长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夹角;

(3)将滑块从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挡光片分别通过光电门A、B的时间t1和t2。则滑块通过A点的速率为 (用题给物理量符号表示),DIS实验系统可测得滑块由A运动至B的时间为 , 则滑块的加速度可表示为。
-
7、如图所示,在“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的实验中,M、N是通电螺线管轴线上的两点,且这两点到螺线管中心的距离相等.用磁传感器测量轴线上M、N之间各点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并将磁传感器顶端与M点的距离记作x。

(1)如果实验操作正确,得到的图象应为下图中的
A.
B.
C.
D.
(2)请写出通电螺线管中轴线上各点磁感应强度大小随x变化的大致特点:
(3)如果实验中原闭合的螺线管突然断路,此刻螺线管内部的磁感应强度
A.一定为零 B.可能为零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
8、运动员手持球拍托球沿水平方向匀加速跑动,球的质量为 , 球拍和水平面间的夹角为 , 球与球拍相对静止,它们间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不计,则( )
A、运动员的加速度为 B、运动员的加速度为 C、球拍对球的作用力为 D、球拍对球的作用力为 -
9、如图所示,该图是一正弦式交流电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频率是 B、电压的有效值为 C、电压的周期是 D、电压的瞬时表达式是 -
10、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内,带有等量负电荷的两点电荷、B固定在轴上,并相对于 轴对称,在轴正方向上的点处有一带正电的检验电荷由静止开始释放。若不考虑检验电荷的重力,那么检验电荷运动到点的过程中( )
A、电势能逐渐变小 B、电势能先变大后变小,最后为零 C、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D、始终做加速运动,到达点时加速度为零 -
1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逆时针匀速转动,A、B为两轮圆心正上方的点, , 两边水平面分别与传送带上表面无缝对接,弹簧右端固定,自然长度时左端恰好位于点。现将一小物块与弹簧接触不拴接 , 并压缩至图示位置然后释放,已知小物块与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 , 小物块与轨道左端碰撞后原速反弹,小物块最后刚好返回到点时速度减为零。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物块第一次到A点时,速度大小一定等于 B、小物块第一次到A点时,速度大小一定等于 C、小物块离开弹簧时的速度一定满足 D、小物块离开弹簧时的速度一定满足 -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玻尔在研究原子结构中引进了量子化的观念,并指出氢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要吸收光子 C、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不变 D、铀核衰变为铅核的过程中,要经过次衰变和次衰变
-
13、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星”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按预定计划,“中星”应该首先被送入近地点约为公里,远地点约为万公里的转移轨道Ⅱ(椭圆),然后通过远地点变轨,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Ⅲ(圆形)。但是由于火箭故障,卫星实际入轨后初始轨道Ⅰ远地点只有万公里。科技人员没有放弃,通过精心操作,利用卫星自带燃料在近地点点火,尽量抬高远地点的高度,经过次轨道调整,终于在月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从轨道Ⅰ的点进入轨道Ⅱ后机械能减小 B、卫星在轨道Ⅲ经过点时和轨道Ⅱ经过点时的速度相同 C、“中星”发射失利原因可能是发射速度没有达到 D、卫星在轨道Ⅱ由点向点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
14、地球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 , 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 卫星甲、乙、丙在如图所示的三个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甲和乙的运行轨道在点相切。不计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甲、乙分别经过点时的速度相等 B、卫星甲、乙在点时受到的万有引力相等 C、如果地球的转速为原来的倍,那么赤道上的物体将会“飘”起来 D、卫星甲的机械能最大,卫星中航天员始终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15、某玻璃三棱镜的截面如图所示,边沿竖直方向, , 。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当一束水平单色光照射在三棱镜边上时,光在边上的折射角为(不考虑光在玻璃中的多次反射)( )
A、 B、 C、 D、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相同
磁感应强度单位是 ,
磁通量大小等于穿过磁场中单位面积的磁感线条数
磁通量单位是 , 。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只有 -
17、如图所示,xOy平面内、区域存在两个有界匀强磁场,右边界与x轴的交点为Q,x轴上方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3B,x轴下方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质量为m、电荷量为的粒子,从y轴上P点以初速度沿x轴正方向射入磁场,大小可调,P点的纵坐标为d。不计粒子重力, , 。
(1)、若 , 求粒子第二次经过x轴位置的横坐标;(2)、求粒子从左边界射出时的位置与P点的最大距离L;(3)、若在范围内,求粒子从P点运动到Q点的最短时间t。 -
18、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斜面,倾角 , 底端固定弹性挡板,长木板B放在斜面上,小物块A放在B的上端沿斜面向上敲击B,使B立即获得初速度 , 此后B和挡板发生碰撞,碰撞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A始终不脱离B且与挡板不发生碰撞。已知A、B的质量均为 , A、B间的动摩擦因数 ,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求:
(1)、敲击B后的瞬间,A、B的加速度大小、;(2)、B上升的最大距离s;(3)、B的最小长度L。 -
19、如图所示。一细束白光从O点射入某矩形透明材料,经下表面反射后在上表面形成一条光带AB。已知透明材料的厚度为d,O、A间的距离为d,O、B间的距离为kd,透明材料对从A处射出光的折射率为 , 真空中的光速为c。
(1)、从A处射出的是紫光还是红光?求该光在材料中的速度大小v;(2)、求透明材料对从B处射出光的折射率。 -
20、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验证向心力公式,将力传感器和光电门分别固定,细线上端固定在力传感器上。下端栓接一金属小球。力传感小球自然下垂时球心与光电门中心重合,已知球心到悬点O的距离为l,小球的直径为d,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如下:

(1)小球自然下垂时力传感器读数为 , 则小球的质量(用题中已知量表示);
(2)将小球拉离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后由静止释放,摆动过程中,测得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力传感器对应测得细线的最大拉力F,则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用题中已知量表示);
(3)改变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重复步骤(2),多次采集实验数据;
(4)正确操作得到一组数据,下列图像中能验证向心力公式的是;

(5)向心力的实际值为 , 理论值为 , 实验中发现明显大于 , 可能的原因是(写一个原因即可);
(6)力传感器的核心是电阻应变片,如图乙所示,4个应变片固定在横梁上,横梁右端受向下的作用力向下弯曲,4个应变片的电阻发生改变,上表面应变片的电阻(选填“变大”或“变小”),将4个应变片连接到如图丙所示电路中,B、C端输出电压的大小反映了横梁右端受力的大小,则图丙中对应的是(选填“”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