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节选自陶岳《五代史补·卷二》)

    材料二:

    李存勖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奚以明其然邪?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勖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勖之计此决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弃若赘疣;急攻杨刘 , 疾趋汴、洛,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 ①王彦章:后梁将领。②李继韬:后唐将领,此时驻守潞州。③杨刘:地名,黄河上的一个渡口。④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⑤友贞:即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凡出ABCDEFGH分以避险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取必胜于天下”与《过秦论》“以弱天下之民”的“以”用法相同。 B、期,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C、一,完全,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的“一”意思不同。 D、视,看待、对待,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的“视”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即位以后为解决兵力太少的问题,颁布严苛的军令,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作战时都能以一当百。 B、李存勖喜欢音律又能撰写曲子词,出兵打仗时把撰写的曲子词教给士兵,让士兵高声歌唱,士兵在冲锋陷阵时都能够忘死而战。 C、王夫之认为泽州、潞州及太原等地的严峻形势会导致后唐东出的军队难以行动,王彦章随后的追击让李存勖差点在太原丢命。 D、后梁驻防黄河渡口的军队认为后唐会受到泽州、潞州变乱的影响而放缓东进作战的行动,因而防范后唐的计策也就粗疏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②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勖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

    (5)、王夫之强调李存勖“固将帅之才也”,材料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踮起脚来,摘香椿树那最高的尖芽。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地摘着,那样心安理得地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 4、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出乎意料的是,他后来辞去北京的工作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 5、开头设问具有引起注意、引出下文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设问进行简要分析。

    绿友者,绿色的朋友。何为绿色的朋友?植物们。我身边绿色的朋友非常多,院子里有诸多大大小小的树,从国槐、玉兰、海棠到枣树、石榴树、桃树、杏树、柿子树、法国梧桐、雪松,还有迎春、牡丹、连翘,虽然不是树,但是也可以列入绿友之列。这些绿色的朋友把绿色的气息无偿地散发出来赠送给我,让我感到身心无比轻松。

  • 6、拟人具有转移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 , 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

  • 7、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他从村子中间的大涝池挑了两桶水,夹在担桶和端盆的男人们中间,走过村巷走过白鹿镇街道就无法前进了,大火炙烤得人的脸皮疼痛,滚滚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是就把水随地泼掉挑着空桶往回走。那火已经无法补救。赤臂裸腿的人根本无法靠近火堆一步。被烧着的麦粒弹蹦起来,在空中又烧着了,像新年时节夜晚燃放的焰火。大火烧到天亮,耀眼的光焰使东原上冒起的太阳失去魅力。

  • 8、请结合文本,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这是不是她遇见的第一座大桥,我不清楚。但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

  •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今的中国人难以想象: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只身参会的刘长春饥肠辘辘,空有一腔壮志的他,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中途铩羽!

    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悲楚再现:中国运动员“颗粒无收”!更为悲楚的是,途经新加坡时,还被当地报刊用一幅“鸭蛋漫画”恣意羞辱!

    之所以“难以想象”,是因为我们早已把贫弱甩在身后——又是一届奥运会,许海峰的惊世一枪,使那颗耻辱的“鸭蛋”顿成齑粉,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认知。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代代后辈接力奔跑在“刘长春们”遥望的前路上:我们出了金牌榜第一位,出了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出了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我们还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了世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出了最繁华的都市、最美丽的乡村、最庞大的陆路交通网、最密集的港口机场群……

  • 10、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或句子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双关,达到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效果。请分析画横线句的双关语义。

    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特色和语言特点比较鲜明,请结合材料赏析其表达效果。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的意思相近。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
    (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小组以“潮”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诗句,如“”。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大凡读书人要争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后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2)、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一句。
    (3)、高三学部举办“古典诗词才艺展示”,李焕然抽到写有“松”字的意象牌后,便脱口吟出:“。”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李给未见面的导师写邮件时,引用了《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句“”,表达对导师的仰慕之情。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张路同学在阅读《书愤》时有感于诸葛亮卓越的德行功业,随口吟出两句古诗“”。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
    (2)、《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重温往日的情谊。
    (3)、小嘉最近沉迷于游戏,无心向学,陈老师引用古代诗文“”,教育他要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一句,赞美屈原是保持高洁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并高度推许屈原的人品志向是“”。
    (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并序》 中“”两句就描写了一群浴血奋战、舍身为国而不计功勋的战士。
    (3)、小华假日出游,来到美丽新农村,踏足田野、乡村,亲近山林、清泉,不禁脱口而出两句诗“”,抒发喜悦之情。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来班上攀比、游玩之风颇盛,魏老师在课上建议同学摘录《谏太宗十思疏》里的“”和“”两句作为座右铭,勉励大家要节俭、游玩要有节制。
    (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喟生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有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作者的人生悲欢。高中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 如:“ 。”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夕活动中,主持人号召人们重温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并引用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两句,饱含情愫地赞美今日相逢的美好胜过世间其他的美好。
    (2)、小明寒假随父母一起去西安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想起了《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朝统治者如果能调整治理方法,就可以长久延续的句子“”。
    (3)、研学旅行时,你乘船游览洞庭湖,看到月光照耀着平静的湖面,不由吟诵起古人名句“”。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用“ ,”两句,从能与德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于选拔与任用官员的建议。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典故,以“”交代蜀道开辟之艰难,以“”表现蜀道山峰之高峻。
    (3)、在“荷香清韵”诗会上,小刚准备改编含有“芙蓉”的诗词来串烧歌曲,他可以引用古人的名句“ ,”。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采用互文手法,通过写自己早晚采摘香草来表达自己高洁情操的两句是“”。
    (2)、小李暑期旅游时参观了双忠庙,得知双忠公是唐朝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的张巡与许远,不禁想到《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的“”两句。
    (3)、在学校举办的“唐诗宋词游园会”上,小明来到“品意象,吟诗句”专区,取下写有“沙”字的意象牌,脱口吟出“”两句。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