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5 写作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3 图文转换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2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1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10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9 正确适用标点符号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8 辨析并修改病句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7 正确适用词语(包括熟语)
-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6 文段组合型语用
-
1、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
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再继续走。”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
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请回避
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表格。
初三毕业前夕,初三1班要制定“时光”纪念册,设置了“时光剪影”板块,策划小组选了迟子建的文章放入纪念册,请你仔细阅读文章,完成表格填写。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①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②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③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一座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
④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太太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太太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⑤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⑥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⑦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这位老太太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于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⑧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太太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太太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太太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⑨老太太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太太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太太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太太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⑩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研读角度
研读提示
研读内容
研读结果
拟题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能给你的创作添色。
结合全文内容,阐述“暮色中的炊烟"这一标题的妙处,并探究散文标题的拟题方法(至少2条)。
⑴
语言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可使人物有血有肉。
结合以下两个句子,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②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
⑵
含义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遣词用语上要生动而有意蕴。
结尾部分“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一句,有何意蕴?
⑶
感悟
有生活有感悟,才能开出写作之花,结出写作之果。
老太太是作者心中最美的“一缕炊烟”,她的美好品质、悲苦结局成为作心中无法抹去的“时光记忆”。从教材推荐名著中选择两个人物,参照示例,结合人物的经历、品质、结局,写下他们留在你心中的美好记忆。
⑷[示例]孙悟空经历了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懂得了坚定地承担自己的使命,实现了从“石猴”到“美猴"的超越。
-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材料一 媒介素养
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
(摘自“百度知乎")
材料二 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暑假是青少年与电子设备“亲密接触”的高峰期,这让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或受到网络“三俗"的不良影响。家长们的担心并不多余,青少年媒介使用技术娴熟,但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容易受到网络"三俗"侵蚀。
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海量信息时代尤为重要。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一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立体参与,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价值观引领是首位。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分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那么以什么尺度去分辨和解读呢?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恶、知良莠,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用他们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像《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那样,在潜移默化中讲述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
人文教育是奠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年轻人就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仅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谈人文学科是目光短浅的。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必备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响人。如果年轻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养成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使得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一样的屏幕和键盘,由于父母媒介素养的不同,让孩子走进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可为助力者。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可起着重要作用,鼓励和提倡社会团体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总之,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强全社会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只要政府与学校、家庭与社会团体携起手来,就一定能让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时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精读》)
(1)、我们即将告别初中三年的生活,很多同学喜欢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感言,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说一说媒介素养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A、媒介素养的三个层面,能力模式侧重对于信息的传播,知识模式侧重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理解模式侧重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B、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可起着重要作用,以游戏、竟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C、网络给青少年们提供了便捷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更需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在评判别人时要有所敬畏。 D、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在网络上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参与网络讨论,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不必过多干预。(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教育部出台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带入校园的规定,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这一规定的看法。(4)、小语妈妈担心使用互联网会影响小语的学习,不允许他使用互联网。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从“提高媒介素养”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语来打消小语妈妈的顾虑。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或曰浮图①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②而停滀焉。墓不当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③益奇。钜坂④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⑥垂垂。固恍如乘槎⑦泛斗牛⑧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释】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 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或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① 墓不当在其下 [课内迁移法]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 龂腭益奇 [成语关联法]精益求精 ③ 要以秋月为胜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④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3)、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②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4)、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下题。
黄泥山①
张謇
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
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
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
便期肩一䦆④,种药与锄云。
[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䦆(jué):一种农具。
(1)、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2)、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自己为国御敌的抱负。(2)、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志向,正如孔子所说;“ , 。”(《<论语>十二章》)(3)、请写出两句表达豪情壮志的唐诗:“ , 。”(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之精神境界一致的句子是: , 。(5)、《大道之行也》中表明我国古代政治上最高的理想就是: , 。
-
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若从《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三本名著中,任选一个名人事迹做为本任务的补充材料,你会选择谁?请概括其主要事迹并说明理由。
-
8、科技进步,生态文明。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 截至2023年10月,国内162家汽车生产企业和77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表
电池最大剩余容量
回收利用领域
60%-80%
电动叉车、两轮电动车、大型储能电站等
20%-60%
小型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太阳能储能系统等
20%以下
报废、专业拆解,提取有价值金属循环利用
材料三
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不仅动力电池回收的数量领先,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也已居世界前列,其中物理回收法的环保、成本优势日益凸显,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拆解工艺。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6日)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表明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很不成熟。 B、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均设有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C、动力电池回收后,按它的最大剩余容量进行梯次利用,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D、我国电池回收技术实现全封闭全自动拆解工艺,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2)、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记者: ?
专家;按照相关标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容量如果衰减到低于70%至 80%,可能就需要更换电池了。
记者:据了解,动力电池中含有一定的有害化学物质, ?
专家:在有关政策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正规的回收服务网点数破万,同时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大降低了污染风险。
-
9、巍巍中华,山河锦绣。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江风____(A悠悠 B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____(A森森 B油油)的,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让你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____(A莽莽 B赫赫)声势,而且你会觉得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船在行进,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bó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这样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摘编自刘白羽《长江三日》)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全部”放在“这样”之前。 B、删掉“的全部生活”。 C、在“就是”前面加“不”字。 D、把“穿过”改成“走过”。 -
10、语言文字运用
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不需要额外的装备,不占用空闲的时间,只要有个窗,就能实现“人在工位坐,心在天上飘”。这个身心放松术就是抬头看天。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与自然环境接触和观赏开阔的视野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我们抬头仰望同一片天空,但每个人看到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悟都是 A 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心境下,( 甲 )。
天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的体验,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结合动态云彩和静态蓝天、体现大宇宙与小个体对比、展示变化无常与恒定不变循环的充满矛盾与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复杂而多元的特性使得天空能够完美地包容和契合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的心情和感受。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空是晴朗还是阴霾,( 乙 ),给予我们深深的慰藉和宁静。这种接纳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也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共鸣和力量。①天空的浩大、广阔还能触发我们内心的敬畏之情,②让我们产生自我超越的一种积极力量,③让我们以更加喜悦的心情去欣赏或珍惜周围的每一刻,④激发我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在动力。
因此,当你 B 时,不妨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头顶的这片天空,说不定它还能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创意和灵感,为我们带来 C 的收获。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处不超过 15个字。(3)、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5)、文中画波浪线的“我们”,有人说换成“你”更合理。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佛兴中学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流感病毒传播链条,实现了“零感染”,真正做到《老子四章》中所说的“ , ”。(2)、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 , ”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3)、小雅第一次坐轮船出海,面对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大海,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带“沧海”的诗文名句“ , ” 。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钱塘观潮
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 B、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 C、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 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2)、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 “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 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 “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注]”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 , 则皋、夔、稷、契 , 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初, 帝欲用安石, 谓之曰: “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 不晓世务。”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 ”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 “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 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 “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 ”帝曰: “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 曰:“陛下诚能为尧、 舜,则必有皋、 夔、稷、 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 ”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 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 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 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 , 与缁黄[注]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注]
1.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2.缁黄,缁,原意是黑色; 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失事机A别置B台谏官□恐□但如今日错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所以为尧、舜也”与《师说》 “其皆出于此乎”的“其”用法不相同。 B、一,全,都,与《兰亭集序》 “若合一契”的“一”意思相同。 C、震,使……震惊,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寡人之耳者”的“闻”用法相同。 D、方,正在,与《屈原列传》 “方正之不容也”的“方”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宋神宗讨论治国之道,他希望宋神宗学习尧、舜,而非效仿刘备和唐太宗。王夫之认为这是言过其实的“大言”。 B、王安石认为宋神宗不必羡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辅佐。在王夫之看来,是因为王安石没有宽广的胸怀和细致的考察态度。 C、王安石认为不相信经术可以用于处理政务的儒家学者大多是庸人,因此深受神宗赞赏。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 D、刘述联合刘琦、钱觊向神宗上书,认为王安石执政期间不顾他人意见,轻易变更法令制度,动摇人心。王夫之对此则未置一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⑵我察其情,与缁黄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5)、王夫之强调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材料一有哪些事件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回乡记
江子
五十多年前,我的伯父曾水保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
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 固执的父亲。是他在伯父念书的四年时光里,不断地催促着他回乡。随着伯父临近毕业,这种催促更是一日紧过一日。
那条联系着故乡与远方的无名公路应该依然记得他回村的景象:他挑着书箱,踉踉跄跄地在路上走着。由于走了几十里远的路,他全身都浸在了汗水里,湿漉漉的头发紧贴着前额。他的步履是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沉重,好像此行的目的地不是他的家乡,而是一个举目无亲、前途未卜的异乡。
伯父一回到村里,就加入到村里的集体劳动。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伯父看起来就跟真正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了:他原本白皙的肤色变成了跟乡亲们一样的酱紫色,原本洁净的衣服沾满了泥点与灰尘。他的手上布满茧子。他的裤脚从早到晚都胡乱挽起,腿上总有泥巴。如此形象的伯父,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读书人的样子?
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依然对远方怀着最初的信念。他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那是他从学校带回来的教材,以及已经在城里上班的同学给他捎来的新书。他在一盏脏兮兮的煤油灯下阅读。夜色无边,伯父在灯光下阅读的样子,如同茫茫大海中拒绝沉沦的岛屿。
村庄的灌溉平常依靠的是全村勒紧裤带置办的一套电力设备,这设备就安装在离村庄几百米远的赣江边一个叫排灌站的小屋里,由专人掌管。设备运转了好几年,从来也没有出过故障。可这年夏天,设备的发动机停止了转动,直接探进赣江的长长的铁管黑如深渊,抽不出哪怕一滴水。
天气炎热,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蝉叫得人心烦意乱,整个天地间干得仿佛擦根火柴就可以点着。想靠老天下一场暴雨来解渴毫无可能,想靠村里水量不多的几口井也不可能。农业讲究时令,如果不能在立秋之前把田地抄耙开来,把秧苗栽下去,晚稻就会大面积减产,全村人的口粮就会成为问题。立秋一天天逼近。村支书孔明清急得满嘴泡,可村里半桶子水的电工满手污黑却毫无办法,他的嘴里嘟嘟囔囔,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措和焦虑。
有人向孔明清推荐了伯父。伯父穿过孔明清狐疑的目光来到了机器面前。他用耳朵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然后将一把起子十分果断地伸向了机器的某个部位。只几分钟,机器就迅速恢复了正常,原本黑洞洞的排灌管口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哗哗哗地往外冒着水花。
设备的成功修理让伯父在村里名声大振。可这对伯父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在学校学的就是农机专业。
事后,村支书孔明清毫不犹豫地把村里最重要的财产——赣江边排灌站的钥匙交给了伯父,同时交给他的,还有村庄整个电力系统的维护权责。
从此伯父经常一个人待在赣江边的排灌站小屋里。他甚至在小屋里放置了一张小床,夜里也常在那里睡觉。他的理由是,排灌站的设备需要看管,村里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责任如山,他得时不时地守在那里。
而真相不过是伯父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他要读书、思考。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 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
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历数这些年来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他的堂叔曾文治去了武汉; 住在村中心礼堂边的地理先生孔冠德老人的儿子孔三豆,因为考学去了衡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 住村北边的刘令香因为当兵提了干,复员在县公安局当了公安; 他的另一个堂叔曾学易,当兵去了鄱阳,后来做了一名狱警; 与他家毗邻的曾昭明,也是通过当兵去了新疆,成为村里走得最远的人;村中心井边的刘学稷,因读书成了整个吉安地区知名的教书先生,成为学问深厚、人人敬重的儒者……
皓月当空,不远处的下陇洲村阴影重重。伯父背后的赣江在月光下如水银泻地,美丽得惊人。可伯父几乎没有看一眼的心思。他只是反复盯着那条路。他要时时守着这条未来可以渡他远行的路。他担心自己一转身,它就消失不见,从此自己的未来无可凭依。
简陋的排灌站悬浮在赣江边,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伯父高中毕业后回乡的一段人生经历,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 B、村里排灌站机器出现问题时,伯父依靠他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 C、作者写进出村庄的那条路时突出它的丑,写赣江时突出它的美,其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 D、作者详细地列举了那些已走出村庄的人们,他们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伯父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关于文中“伯父”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作为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学生,却在父亲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回到农村,可见伯父的性格中有着老实或者懦弱的一面。 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读书时刻苦读书,认认真真做名好学生,回家务农后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做个真正的农民。 C、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村支书的焦虑、电工的狼狈与伯父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干脆利落,突显了伯父技术的高超。 D、文中多次对伯父的心理进行剖析,直观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伯父”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3)、文章结尾画横线的比喻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你认为伯父后来是选择留在村里还是离开了故乡? 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何”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需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①,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发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感觉够将意思传给他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坚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式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述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以后,总要看两遍,自己感觉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必然要它读得顺口; 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知道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当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 Stylist(文体家)。
所写的事迹,大略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乱说的。
注:①《汉书·艺文志》溯小说之起源,谓其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
(摘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写真实”,他非常重视社会生活,要求艺术创作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中复杂的关系。他的这种主张起初是在评价古典说部的时候表达出来的。鲁迅赞扬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他说《儒林外史》的刻画人物, “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描写生活, “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从笔底经历到纸上声态,在鲁迅看来,它们之所以动人,全在一个“真”字; 而他说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实在是直搏内核的至理名言——从平凡的现象(写实) 中揭示不平凡的真理(新鲜),也是他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最简括、最深刻的科学的说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一篇评论果戈理的文章中,引了普希金说的“含泪的微笑”这句话,同时指出果戈理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同他赞扬《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语言几乎是一致的。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感而能谐,婉而多讽”, “感而能谐”是“含泪的微笑”的同义语; 称《红楼梦》的写实本领为“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如实描写”也同“用平常事,平常话”显出地主的无聊生活十分相似。鲁迅在翻译介绍、整理编写的过程中,潜心巨著,多所发明,从中外著名作品中开掘出了许多可以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的艺术的手段与法则。
这些事实加深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他将古代的和外国的经验移植到现代创作上,向艺术家提出: “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当张天翼的小说《蜜蜂》引起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的讨论,他认为这是可能的,主动写了《“蜜蜂”与“蜜”》,介绍蜜蜂争蜜的情形; 当杨昌溪抄袭《毁灭》,将莱奋生佩挂的“日本指挥刀”改为“日本式指挥刀”,他认为这是错误的,又主动写了《刀“式”辩》,说明游击队的生活。他自己为了小说《阿Q正传》里阿Q唱绍剧《龙虎斗》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散文《女吊》里女吊出场时唱“奴奴本是杨家女,……”两段,怕儿时记忆不真,都曾向人询问,调查对证。
细节描写是构成现实主义创作的条件,而根本的关键在真实。鲁迅还多次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有一个要点他曾反复说明:真实不一定是事实。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事实也是真实的,但没有经过剪裁和集中,没有经过综合和概括,没有经过典型化的艺术的过程,严格地说,这样的作品不能算是艺术品。艺术上的真实,鲁迅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自述其创作经验有四句话,叫做: “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他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便于将真实和事实区分开来,这对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大有好处。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申报》副刊《自由谈》发生文学与社会生活问题的争论,鲁迅在一封给人的信里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但他又反转来强调,凡所缀合、抒写的“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他自始至终重视社会生活:不必是事实,一定要真实。就在这封信里,对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还发表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言论,他就两者的作用与反作用,打了个比喻说:“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从这句话里,也透露了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极为重要的见解,值得深入的探究与钻研。
(摘自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坚决反对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小说应为改良人生发挥作用,应具有现实意义。 B、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从各处拼凑而成的,讲述的故事也是自己的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C、鲁迅专门对小说中的“绍剧唱词”进行调查,确保细节真实,他认为真实至关重要,真实才有力量。 D、关于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鲁迅形象生动地将社会生活比作芝麻,将文艺创作比作芝麻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尽量让文章读得顺口,其目的在于借助小说以唤醒更多的民众。 B、鲁迅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受到中国古典小说及外国作品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C、果戈里和曹雪芹的作品中都真实地描述了现实生活,可见改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创作目标。 D、理解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先要准确理解“真实”的含义,因为这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艺术的真实”的一项是( )A、《背影》中“我”父亲穿越铁轨、爬上月台买橘子等一系列感人行为。 B、《荷花淀》里发生在荷花丛中的伏击战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革命激情。 C、《宇宙的边疆》列举真实可靠的研究来数据激发读者探索宇宙的兴趣。 D、《哦,香雪》里提及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带磁铁且能“啪嗒啪嗒”合上。(4)、鲁迅在谈小说创作时提到了“中国旧戏” “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请根据材料谈谈鲁迅的创作经验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重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的责任;第三重境界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抛开繁杂,回归真实的本我。
对此,你有怎样体验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臣,秦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秦帝国兼并六国成功后的大统一做出巨大的贡献。秦始皇所有政绩中 ① 。秦始皇沙丘病故之后,李斯更是肩负着维系帝国的重大责任。
李斯后来违心地接受了赵高篡改始皇遗诏的政变。在利益的权衡之中,他同意了赵高的阴谋,保住了自己的相位。但是,伴随着赵高日益嚣张的权势,李斯最终还是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之下。李斯虽然想保住大秦帝国,想保住自己的相位,但是,最终 ② 。这是李斯的悲剧!
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将会面临着一场考验。所有考验的本质其实只有一条: ③ 。我们所说的每个人,毫无例外也包括了政治家。李斯作为秦帝国的丞相,逾越一个政治家的底线,导致了赵高阴谋的得逞,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怯懦,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放弃该放弃的是睿智。李斯如果能够坚守“奉主之诏,听天之命”的原则,不放弃一个政治家的道德底线,他会走到被杀这一步吗?
王立群《政治家的道德底线——谈李斯之死》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习主席多次强调“合作”的重要意义,要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再创合作新辉煌。 B、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C、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大型“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奇异物质。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变临安、南京变金陵、西安变长安……”一夜之间,在冬雪的银装素裹下,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一帧帧①____的雪景图,引发了人们对“诗意中国”的审美共鸣。打量那些刷屏的雪景照片,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雪落在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建筑上时,显得②____;而当长桥短亭、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与皑皑白雪相遇时,总能呈现出让人惊叹的构图与意境。
这当然不是雪花偏爱古老的事物,而是人们的眼睛和镜头钟情于雪景中的“诗意”:日常的我们,或已习惯了所在城市的拥挤和喧嚣,触目所及皆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轻、一种慢、一种久违的停顿、一种忘我的宁静。
那些“美到哭”的雪景,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唐诗宋词、水墨丹青的世界当中。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变化、城市如何③____,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愉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光彩夺目 精彩绝伦 喜欢 瞬息万变 B、美不胜收 平淡无奇 偏爱 日新月异 C、光彩夺目 平淡无奇 喜欢 瞬息万变 D、美不胜收 精彩绝伦 偏爱 日新月异(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夜之间,银装素裹的冬雪,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B、冬雪的银装素裹,一夜之间,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C、一夜之间,冬雪的银装素裹,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 D、银装素裹的冬雪,一夜之间,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诗画意境。(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短小精悍但不失蕴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 , ”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2)、思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但就如《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所说,不知有几位游子能乘着月光回家,一解相思之愁。(3)、古典诗歌中以“江”为意象的诗歌特别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创作的相关诗句“ , ”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范雎)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若秦之商君 , 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一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之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有删减)
(节选自《战国策・秦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B、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C、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 D、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墨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B、揖,古代的拱手礼,蔡泽对地位比自己高的应侯行此礼,是一种不尊敬对方的表现。 C、四时,古代语,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与《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四时”意思一样。 D、君子,这里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与“莲,花之君子者也”中的所指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先放出豪语来激怒范雎,后又故意表现得傲慢无礼,不尊重范雎,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范雎的重视。 B、蔡泽的种种行为表明,他虽然是被迫去秦国,但此时他的目的非常鲜明,就是要取范雎相位而代之。 C、蔡泽见到范雎后,连续问了他三个问题,范雎知道那些问题里面包含着陷阱,意图陷自己于窘境。 D、范雎与蔡泽互相辩难,各自揣摩对方心理,不难看出范雎故意狡辩以逞其强,而蔡泽胸有成竹必欲战而胜之的心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
②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
(5)、能言善辩的蔡泽是如何说服范雎,让他“称善”的?请从内容与手法的角度分别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