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红楼梦》第十八回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B、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C、同学们齐声朗诵起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2)、元妃省亲时多用口语与家人进行对话,而其他人则用书面语回答,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 2、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写作经由并遵循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美感,此中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起决定性作用。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    ① ;众多《无题》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法乃至语法规则进行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它没有个体体验,也不能经历    ② 。人工智能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会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处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    ③ 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颠覆、取代人类的文学与写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以下三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初春图景。 B、“始觉春空”中的一个“空”字,点明了词人从上片繁华喧闹景象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道出词人惜春、恋春的微妙心境。 C、“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二句,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词人恬适淡泊的情怀。 D、词人面对“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一片残红”的衰残景象并不感伤,而是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别具审美感受。
    (2)、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鲁语·曹刿问战》)

    材料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 ,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 , 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 ,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注】①彻其环瑱:彻,同“撤”;环瑱,耳环和玉质的耳饰,泛指首饰。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是其为A人也B上不臣C于王D下不治E其家F中不索G交诸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的意思相同。 B、发,指打开(书信),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中“发”的意思相同。 C、鳏寡,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按《礼记》的解释是:“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D、朝,本义为“早晨”,文中指“上朝”。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因此,后来“朝”又有“朝见”“上朝”之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曹刿所说“故不可以不本”与材料二赵威后所说“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中的“本”都指以民为本,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材料一曹刿问庄公“所以战”,庄公最后向曹刿阐述了“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的具体做法即“必以情断之”,曹刿认为凭借这些还不能开战。 C、材料二中,钟离子、叶阳子和北宫之女婴儿子都是有德的贤者,所以赵威后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於陵子仲是个不忠不孝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 D、材料二写赵威后的多次提问,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②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5)、对《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古文观止》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赵威后对齐使的提问是如何体现“以民为主”的?请简要概括。
  • 5、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们组织民校识字班供妇女学习,教她们识字、唱歌、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哧”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地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有一只没有飞走的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看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显眼的白色挂包,斜挂在她的腰上,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姑的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这天夜里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似的。

    吴召儿紧拉着我们爬到一块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岂子们一下。”地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地被风吹卷着,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的生活里放光。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初次遇到吴召儿,突出了吴召儿的腼腆害羞,跟再次相遇时的活泼爽朗形成反差。 B、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写到吴召儿的结局,这样处理反而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C、小说虽然是反映华北军民抗战的,却没有正面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缺少波澜起伏的情节。 D、小说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写景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人物对话口语化,语言清新明快,体现出了荷花淀派作家的写作风格。
    (2)、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长派吴召儿给“我”当向导,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下她若无其事地穿着一件红棉袄,可见其鲁莽和不成熟。 B、小说多次描写了吴召儿的“笑”,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女主人公活泼爽朗、乐观的性格。 C、从吴召儿在她姑姑家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吴召儿的热情周到,以及与姑姑的深厚感情。 D、小说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充满了温情与关怀,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风貌。
    (3)、在形势严峻的战争环境中,吴召儿身着红色棉袄,貌似不大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
    (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 6、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然而,我们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尤其是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其“无厘头”使诗歌蒙上了浓重阴影。在它们那里,生活仿佛真的只有苟且,没有光亮和远方。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崇高不是单向度的、脸谱化的、标签化的、定于一尊的。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和李松涛的生态长诗《拒绝末日》等。中国新诗的崇高美是丰富多彩的。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的丰厚的新诗的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并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呢?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镜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激起多少男女老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新时代诗歌患有“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所以才急切需要发出郑重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B、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展新诗传统中已有的丰富多彩的崇高美,还要接续奋斗并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C、如果拥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积蓄,就能创造出崇高美,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才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全心全意为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服务的精神,是伟大诗人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必备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第一段从新时代诗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并水到渠成地提出新时代诗歌迫切需要呼唤崇高美的论点。 B、材料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了郭沫若、艾青、王久辛等诗人的作品,说明中国新诗的崇高美的多样化。 C、很多诗歌刻意不理“人民事”,只追求“自我诗”创作,认为“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二元对立的。 D、材料综合运用了引证、举例、类比和比喻等论证方法,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新时代诗歌需要崇高美”的论点。
    (3)、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下列作品不具备中国新诗崇高美的一项是(   )
    A、在这红色的土地上/那些苏醒的呐喊/是我们熟悉的声音/狭长的海岸线/与经济的腾飞紧密相连。 B、我在路上走着/想着我的爱人/我坐下来吃饭/想着我的爱人/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C、昆仑之所以谓之昆仑/不是因为绵延上万年/而是因为/代代戍边军人在这里留下的身体。 D、一张张的笑脸/一句句暖心的问候/全都是感恩的链接/融东西方文明/汇中华儿女广博的智慧。
    (4)、有评价说“杨四平还敏锐地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做出判断并开出药方”。请概括材料中杨四平为新时代诗歌开出的药方。
    (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请结合材料,以新时代诗歌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一生,会不断蒙受光的恩泽,也会不断追光。烛光陪伴过温馨的生日祝福,灯光照亮过夜学苦读的身影……还有更多的光,贯穿于我们的生活,陪伴我们的青春,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而追光的过程中,是作为萤虫,照亮自己,还是成为蜡烛,照亮他人?追光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不懈追光的人,也终会成长为散发万丈光芒的人。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人生和成长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8、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事情的波澜。首先是 ①  , 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要写出事情的波澜, ②  , 发现生活中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其次, ③  , 例如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伏笔等,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许多小说家喜欢运用“伏笔”写出事情的波澜,请举出《荷花淀》或《党费》中运用伏笔的一个例子。
  • 9、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学《诗》作用极大,他从“远”的方面陈述其作用的句子是“”,陈述其可以扩大见识的作用的句子是“”。
    (2)、老子在列举了车轮、陶器、房舍三个例子,并且指出了“无”的作用后,对“有”与“无”的关系进行总结的句子是“”。
    (3)、《礼记》中“”明确阐述了管好自己的家与治理好国家,以及治理好国家与天下太平的关系。
  • 1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孟郊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

    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

    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

    郢唱【注】一声发,吴花千片春。

    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

    【注】郢唱:指高雅的诗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朋友才高学饱自然气度高贵,其才德能承续祖上为相的余风,连孟子都想和他做邻居。 B、五、六句写朋友夜晚深思寄于琴音,白天品茶怡情,一个情趣不俗的文人雅士形象宛然可见。 C、九、十句写朋友杰出的诗文成就,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愈发衬托出朋友的美好形象。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总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相对之时所感受到的,归去之后愈发觉得真挚。
    (2)、题目中的“幽”字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诗人对朋友的赞誉之情加以分析。
  • 1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 , 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 ,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文中意为“除去,去掉”,与《鸿门宴》中“相去四十里”的“去”词义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弧》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②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5)、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 12、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

    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

    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

    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

    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

    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

    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三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②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

    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③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

    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

    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

    “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

    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

    “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

    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

    “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

    “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

    “也许是炮兵连的马。”

    “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

    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

    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儿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

    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糟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

    “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井”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

    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儿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儿,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

    人们再度行动时,④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

    “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

    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风大作,暴雨来去都相当地快,草地上有泥淖,这些反映出草原的天气特殊和环境恶劣,表现了红军穿越草地的艰难。 B、选文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也不由地叹气,这真实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伤感心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精神衰颓。 D、选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雨的骤猛,照应了开头的“挨浇”。 B、句子②是对三个红军战士死因的推测,“大约”表意不肯定,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C、句子③以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小青年看到哥哥已死之后的吃惊和不肯相信的心态。 D、句子④照应了开头部分关于阳光的描写,前后呼应,同时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
    (3)、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景物描写,在选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小说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是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二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铁锤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
  • 13、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墨子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例示。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如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如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就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若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由此可见,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应当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子认为,百工从事之法就是“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墨经》诸篇更是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要言之,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也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墨家巨子田鸠拜会楚王。楚王问:“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多,却不动听呢?”田鸠讲了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做了一个匣子,用香料熏烤,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衬托。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田鸠得出结论: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

    上述对话见于《韩非子》,说明当时学者对于墨家学说“多而不辩”的特点很清楚。这与墨子、墨家学说重实利的特点有关。汉初,墨家衰落,沉默了几乎2000年,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当时一批著名学者整理注解《墨子》,诠释发扬墨学,让墨子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于是,我们得以看到,墨子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保持着席不暇暖的勤奋状态,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

    墨家思想主要存于《墨子》的个别篇章里。清代学者孙诒让说,读墨子,从《尚贤》到《非命》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出,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儒者讲究厚葬,墨子提倡薄葬;孔子推崇音乐,墨子就说非乐;儒学远鬼知命,墨子明鬼非命……可以说,儒家支持的,墨家就反对;儒家反对的,墨家就支持。读完《论语》看《墨子》,就像去了极地去赤道,冰火两重天。

    (摘编自熊建《讲究实用的墨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家欲求“天下之利”,要求为义者具备兴利除害的资材和德行;止楚攻宋一事表明墨子本人就是为义者的典型代表。 B、墨家的“兼爱”“天志”“节用”等主张,虽然有可能帮助君主维护其统治,但归根到底,其出发点在于维护民生民利。 C、田鸠以买椟还珠的事例,论述了墨家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墨子的言辞不动听,所以他的主张无法被各国统治者了解并认可。 D、墨家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儒家倡导的,墨家往往反对,所以读了《墨子》再读《论语》,就会发现两家主张多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家把大禹作为古时圣王典范给统治者树立绝佳的榜样,为其提供为政之经验。 B、墨家主张“不非诛”,认为一个君主即使极端暴虐,使百姓无法生存,也不可被推翻。 C、材料中说“儒家支持的,墨家就反对”,其实并不尽然,两家在仁以待民上很一致。 D、虽然墨家沉默了约两千年,但其哲学思想至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认真研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B、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C、至人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D、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4)、在先秦哲学流派中,墨家何以被认为最具救世情怀?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下面是公输盘削竹为鹊的故事,墨子知道后对此进行评议。请结合材料列出墨子所作评议的要点。

    公输盘削竹木制作了一只喜鹊,制成之后,喜鹊飞上天,整整三天没有掉下来。公输盘自认为其制作巧妙到了极点。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第六十四章)写道:“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对于“无为”的理解,教材是如此解释的: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在本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建议阅读时可以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看看《老子》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无为”和“无败”也是一对关系。对于老子谈及的“无为”与“无败”的关系,你有怎样的理解与判断。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书写题;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卡的方格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 16、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前情提要】聂赫留朵夫引诱卡秋莎之后,卡秋莎怀孕了。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顺路来一次,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知道了这事,决定到火车站去与他见面。

    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正在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第三遍铃响了,火车缓缓开动了。聂赫留朵夫站起来,动手把窗子放下,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可是火车越开越快。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她跑到站台尽头,好容易才收住脚步免得摔倒,然后从台阶上跑下地面。她还在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刺来,投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1)、在对卡秋莎奔跑过程的描述中,作者多次使用“还”,有什么效果?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 17、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到流感,不少人还常与“感冒”画上等号。事实上,虽然部分症状相似,但流感和普通感冒有较明显的差别。专家表示,相较于普通感冒的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A    :38.9℃-40℃的明显高烧,体温短时间快速上升;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明显疼痛症状;身体较明显的疲劳乏力。

    虽然流感看似常见,但在流感流行的季节,还是 B 。专家提醒,预防感染流感病毒,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层肘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应及时扔到垃圾桶内,及时洗手。

    ①除了做好个人防护,②接种流感疫苗也是预防流感非常有效,③尤其是预防近期可能出现的多种病毒叠加的感染。④专家建议,6月龄~8岁儿童虽然未接种过流感疫苗,⑤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8、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任重而道远。(《泰伯》)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
    (3)、江天一色无纤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万死不悔的心志的句子是“”。
    (5)、杜甫在《登高》中写“艰难苦恨繁霜鬓”,诗人忧时伤世,双鬓白发增多,而《书愤》中的“”也有类似的内容。
  • 19、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

    孙道绚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墨,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

    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 , 夜悄悄,恨无穷。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

    【注】①孙道绚,三十岁丧夫,守志以终。②蕣华:即舜华,木槿花,《本草纲目》:“此花朝开幕落。”③彩凤、玉箫:《列仙传》中萧史擅于吹箫,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后来二人乘龙乘风共飞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三句写景,由近及远,由明及暗,给人以一种凄迷暗淡之感。 B、下阕运用彩凤玉箫这一体现夫妻恩爱的典故,表现出如今的凄凉心境。 C、十年光景惟念“云轩一梦”,思念之深,感人肺腑,可见用情之深切。 D、本词善用叠词,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还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突出。
    (2)、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为悼念亡夫,一为悼念亡妻,同为悼亡词的典范。请你分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抒情方式、情感内容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 20、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断,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 , 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播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日。”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足下受诏A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邮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邮生一起纵情饮酒。 D、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②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