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上海市崇明区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上海市静安区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 上海市青浦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终学业质量调研(一模)试卷
- 上海市奉贤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 上海市徐汇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学习能力诊断卷(一模)试卷
- 上海市黄浦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期终)试卷
-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冲刺试卷(二)
- 上海市嘉定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试卷
- 上海市金山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监控(一模)试卷
- 上海市长宁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考试)试卷
-
1、生活中,许多人选择“断舍离”,以更好地认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求。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断舍离”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
2、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甲】
①近日有命,未足达旨。何者?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 , 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兴废之符效①” , 知成败之必然,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闻卿姿度纯茂,器量优绝,当骋能明时,收名传记。今者翻然濯鳞清流,甚相嘉乐。虚心西望,依依若旧。下笔属词,欢心从之。昔虞卿入赵,再见取相;陈平就汉,一觐参乘。孤今与卿,情过于往,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
②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以是弛网阔禁,与世无疑。保官空虚,初无资任。卿来相就,当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缤纷道路,以亲骇疏也。若卿欲来相见,当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轻骑来东。
([三国]曹丕《与孟达书》)
【乙】
①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②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③ , 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②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三国]诸葛亮《与孟达书》)
【注】①符效:效验,应验。②乖离:背离。③刘封侵陵足下:指刘备义子刘封夺走孟达仪仗乐队,导致孟达叛降。
(1)、对【甲】文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曹丕劝阻孟达应当放弃隐居,承担起对于国家的责任。 B、曹丕告诉孟达现在国家安定,因而治理方式较为宽松。 C、曹丕与孟达感情并不深厚,出于礼貌才赠其御用马匹。 D、曹丕希望孟达带领大队人马前来归顺,以彰显其威仪。(2)、从句式角度,贫析【甲】文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甲乙两文同为争取孟达归附本国的书信,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徐孟昭传
(明)梁潜
①公讳旭,字孟昭,姓徐氏。公幼颖悟,稍长从其乡先生蔡仲渊授《春秋》,为文辞已超诣拔出,见者皆奇之。
②公在高帝时,素以笃学见称,数言事,切中当时,高帝嘉纳之。及在考功,拒请托,抑侥幸,是是非非,毫发无所遁其情。而尤以谓天下之治与教,在守令与教官,守令、教官弗称其任者,尤精劾之无少贷。众望风宣腾 , 公持之益坚。及在大学,亦如在考功时。然公纯谨君子也,虽盛威严,而中情简质,好恶出乎其至诚。至于卓卓自守,激之而不动,挫之而不挠,人未有过之者也。
③居大学仅一年,诸生凛凛①谨自修饰,而其僚属之不便者已哗然议之❏。惮之者方侧目于下,忌之者又背沮之于其私,至相与挪揄其所为。公以此竟罢,改云南参议,君子莫不惜之。及陛见,上察其无他,特命除翰林修撰,俾预修《永乐大典》,为副总裁,方向用之,而公卒矣,时年五十二。上闻之悼惜,敕赐棺以敛,遣礼部主事端礼谕祭焉。
④公盖终身坦夷不事表曝而其嫉恶刚劲人有所不堪者世以此高之而亦以此与之龃龉者众也。其为学明于义利之辩,为文约而明。喜荐士,所荐最多且贤。屡考试科举,其得士最盛。
⑤予素知公,恐其久而失之也,因取其行事而论次之。
【注】①凛凛: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为文辞已超诣拔出
②俾预修《永乐大典》(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众望风宣腾( )
A.膨胀
B.宣传
C.发扬
D.哗然②忌之者又背沮之于其私( )
A.畏惧
B.诋毁
C.破坏
D.丧气(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哉 B、邪 C、矣 D、耳(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公在高帝时,素以笃学见称,数言事,切中当时,高帝嘉纳之。
(5)、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五处标识出来。公益终身坦夷不事表曝而其嫉恶刚劲人有所不堪者世以此高之而亦以此与之龃龉者众也
(6)、结合第②③段,分析皇帝为何赐棺厚葬徐孟昭。 -
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甲】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①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家,惟有幽人夜来去。
【乙】游襄阳怀孟浩然
(唐)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②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曾隐居鹿门山。②霭:形容树木茂盛。
(1)、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感,打发隐逸情杯。 B、乙诗认为襄阳山川灵秀之气象孕育形成孟浩然的诗歌散文。 C、乙诗写诗人吟诵孟浩然的诗文,表达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D、甲乙两诗都运用了今昔对比的笔法,时空交错,虚实相生。(2)、甲乙两诗都表达了对前人的追思,有人认为甲诗妙在“词不烦而意有余”,乙诗则“词沓意尽”,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
5、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定西笔记
贾平凹
①哎哗啦啦,祥——云起呃,呼雷儿——电——闪。———宴时呃,我——过——了呃——万水——千山。
②这是我在唱秦腔。秦腔是陕西人的戏,却广泛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同车的小吴是甘肃定西的,他竟然唱得比我还好。
③亏了有小吴当向导,我们已经在定西地区的县镇上行走十多天了。
④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淳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却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现代的经济发展遮蔽了它们曾经的光荣,当人们无限向往若东南沿海地区的繁华,追逐那些新兴的旅游胜地的奇异,很少有人再肯光顾这三块地方,去了解别一样的地理环境,和别一样人的生存状态。
⑤在定西,说得最多的就是太阳和水。太阳高挂在天上,水在地上流动,这里的人想着办法要把它们捉到家来,这就是太阳灶和水窖。
⑥地处高原,冬天里酷冷,怎样能把太阳留在自家呢,太阳灶就在家家的院子里安装了。太阳灶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个大铁盘,里面嵌满了玻璃镜片,它就热烘烘起来,如果想要热水,只须在盘上伸出一个铁棍,棍头上绕出一个圈儿,放上一壶水,不大一会水就咕咕嘟嘟滚开了。夏日里,定西高原上多种有向日葵,向日葵一整天都是仰脸扭脖跟着太阳转,冬季里的太阳灶边,差不多都坐着人,男人们或是喝茶说话,女人们或是做针钱,孩子们在小木桌上做作业。脚下就是卧者眼睛成了一条线的小猫小狗。
⑦而水窖呢?这里极度缺水,年降水量仅在四十毫米,而且集中在六月至九月。于是,定西人就创造了水窖。在地头上,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水窖,那是在下雨天将沟沟岔岔流下来的水引导储入的,这些水可以用来灌溉。定西的土地其实很老实 , 也乖 , 只要给灌溉一点水,包谷棒子也就长得像牛犄角。而每户人家的吃呀喝呀洗呀涮呀的生活用水,则是在房前屋后建有水窖。水窖的大小和多少,是家庭富裕日子滋润的象征。我打开过一户人家的水窖帮着汲水,那像打开了一个金银库,阳光从水房的窗子射进来,正好射在水面上,水呈放着光亮,光亮又反照在水房墙上,竟有了七彩的晕辉。
⑧定西的房子,讲究“两檐水”。两檐水用的是五檩四椽,有的还出檐,在堂屋外形成一条走廊。 屋顶一律坐脊覆瓦,但很少雕饰。跨墙与背墙多用土坯砌起,而前墙和隔墙则以木板装成。堂屋正门一般是四扇的“股子门”,也有两扇“一片玉”的。窗户有“大方窗”“虎张口”“三挂镜”“子母窗” 等。定西的房子谈不上豪华和阔气,但也绝不简陋,受条件所限,用料都很难贵重,做工一定细致,光瞧眼屋后墙砖缝里的灰浆的严实和山墙根炕洞口砖棱的工整,就能体会到他们造屋的认真和用心。
⑨农民的一生,最要紧的工作就是盖房子。如果某一家已经有一院房子,它就给子孙留下了一份光荣,作为子孙在长大成人后仍要再盖一院房子,显示自己活着的意义,再传给他们的后代。土木结构的房子,当然只能使用四十年,而也提供了一辈一辈人锲而不舍盖房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过程也就是光前裕后。
⑩在定西行走,我不禁想,定西为什么就叫定西呢?它是在中国西北,历来称作边关,是历代历朝 都希望它安定吧,它安定了,中国也就安定了。现在,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上,定西可以说是安定的,安定得似乎让人忘记了它,忘记了它曾经不安定。虽然,它也是国内没有充分开发的地区之一,这可以说还是好事,使它保持了它固有的东西,包括地理环境,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包括没有在过度开发中拉大的贫富差距。但是,当我们需要定西安静平稳,而定西的富裕远远还滞后于全国水平的时候,我们仍需思考,我们还应该为定西做些什么呢?
(选自《贾平凹散文》,有删改)
(1)、本文题为《定西笔记》,分析第④段提及山西和陕西的作用。(2)、作者擅长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表现风土民情,结合第⑥段加以赏析。(3)、第⑦段和第⑩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结合下列材料,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如果能进一步到民问去,从山川河流、节气时令、饮食起用、山歌俚俗等作一考察,获得的印象(中华民族不同于别的民族之处)将更是丰富和深刻。
——贾平凹《四月二十七日寄萘翔书》
-
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近期,有关 AI (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话题成为热点。请你结合相关新闻报道与学术论文,围绕“人类的文学创作是否会被AI取代”这一问题,梳理信息,参与研讨。
【材料一】
——“AI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与接受”座谈会在京举行
①9月23日,“AI语境下的文学创作与接受”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由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主办。
②与会专家表示,芥川奖获奖小说《东京同情塔》约有5%的内容由AI创作,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大赛二等奖作品《机忆之地》由人工智能创作……这些事件都让文学界思考,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文学的未来在哪里?引发冲击的同时,AI文学写作也带来新的机遇。AI技术有利于提升文艺创作效能,帮助创作者开辟想象空间,实现科学与文学的双向互动。不过,也有专家对作品权属如何划分、如何解决隐私和保密等问题表示忧虑,认为只有当AI真正具备情感时,才可能独立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选自《文艺报》,2024-09-24,有删改)
【材料二】
AI时代语境下文学的未来走向与价值归依
①在文学领域内,AI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模仿人类创作。只要在程序中输入关键词,AI就能根据指令生成文学作品。在AI时代的语境下,人类究竟应当如何看待文学与它的关系?
②就AI的发展趋势看,它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首先,AI可以丰富创作形式与风格。根据人设定 的关键词,快速生成各种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文学作品。它还能够利用大数据资源轻松地为文学创作增添不同的学科元素,促使更多跨学科、融合多种风格的新作品出现,拓展文学的边界。其次,AI有助于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文学创作或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它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大量文学文本进行整理与研究,帮助研究者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潜在规律、主题演变及风格、结构、语言的特点等,进而更好地服务人类。再次,AI有助于扩大文学传播,吸引更多受众。文学作品借助AI的技术优势,能够以更加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文学的关注,扩大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
③就目前情况来看,AI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文学作为人类独特的精神活动,可以在科技的帮助下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未来人与AI合体协作技术一旦取得重大突破,文学的审美形态与内涵也会不断更新换代,继而引发先锋性的艺术革命和审美革命。
④不过,虽然AI有种种优势,但是人类也应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马克思曾提出过“人的异化”的观点,同样,在文学领域,若任由AI主导,当人类过度依赖AI进行文学创作时,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不进则退”的观点,虽然人类的传统文学仍然会存在,但是人类的创作能力有可能会退化, 甚至掉入 AI 技术陷阱里无法自拔。比外,AI生成的文学作品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生成的作品是一种模式化、类型化的人工程序设计。因此,这些作品往往显得机械化、模式化,缺乏灵魂和深度,难以 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反映人类思想、情感、经验和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经历、感悟、思考和创造力的综合体现。人类在创作中经历的复杂思考和反复酝酿,是塑造个人独特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它承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梦想与追求,以及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深刻洞察。这些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和思考,是AI难以模拟和复制的。
(选自《西部文艺研究》,2024-04,有删改)
(1)、下列最适合做【材料一】主标题的一项是( )。A、AI语境下的当代文学困境C.浅谈AI时代的文学与创作 B、AI, 代替的是笔还是思想?D.遇见AI, 遇见小说的未来?(2)、依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I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丰富文学创作形式,融合多元创作风格。 B、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AI将能进行更个性化的文学主题解读。 C、AI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吸引年轻读者关注,扩大文学影响力。 D、人机协作的文学创作将引发一系列颠覆性的艺术革命和审美革命。(3)、依据两则材料,对于“AI 创作现状”能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A、AI参与创作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当前文学创作数量大增。 B、Al参与创作的作品质量堪忧,尚无获得文学界肯定的先例。 C、因为人机协作技术的落后,现阶段创作时AI住往占据主导地位。 D、法律和伦理上可能遇到的困境也是运用AI创作必须考虑的问题。(4)、结合下面的内容,评析两则材料是否体现针对性。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都应具有针对性。新闻针对性,指新闻写作时需要明确传播对象和传播目的,确保新闻报道能够精准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论文针对性,指学术论文在写作时需要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确保论文内容具有学术价值。
(5)、结合两则材料,围绕“人类的文学创作是否会被AI取代”这一问题,撰写发言提纲。我的观点:
理由一:
论据一:
理由二:
论据二:
-
7、按要求做答。(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就《红楼梦》来说,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正因为它人物众多,类型多样,所以其内部是大体平街的,这正是整本书阅读带来的一种对人物的全景式理解。____,____,____,____,让人在阅读时更有可能取得整体的平衡。
①即使仅仅在女性层面
②而探春又是一个很刚强的人
③《红楼梦》中人物性格也极为丰富
④《红楼梦》人物中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⑤也有理性能控制情感的薛宝钗
A、①③⑤④② B、①②③⑤④ C、④⑤②①③ D、④②⑤③①(2)、小明阅读《红楼梦》后写下四条读书笔记,请帮助他找出有错误的一项并修正。A.小说中“真”与“假”是一组重要概念,既指叙事层面的真事与虚拟,也指道德层面的真诚与虚伪。
B. 小说有两条基本的情节线索,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
C.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重要环境是大观园,有学者认为大观园象征若世外桃源。此外,小说还设置了大荒山、太虚幻境等空间,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D. 小说在开始的序幕部分,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主要人物关系及其各自命运作了梳理和暗示,以帮助读者获得纲领性的把握。
有错误的一项是 , 修正处:“”应为“”
-
8、按要求填空。(1)、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 , 而倔起阡陌之中。(贾谊《》)(3)、《庄子·齐物论》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 , ”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9、 有人说,一个人只要有良知,就会有非天悯人的能力。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诗集序
(清)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 , 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逑、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远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选自《惜抱轩集》)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
(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也 B、耳 C、矣 D、乎(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认为张五典的诗歌清新脱俗,风格和技巧上都比得上历史上的大家。 B、作者多次提及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目的是为了写张五典。 C、这篇序文不仅表达姚鼐对诗歌创作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文人的道德要求和人格修养的重视。 D、姚鼐首先提出了他对诗人看法,认为真正诗人不应自命为诗人,而是那些胸中有高远境界的人。(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结合这篇序文,概述姚鼐的诗学观念。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自新传
归有光
①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②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① , 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③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④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②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注:①儇:音xuān,轻薄。②俦人:同辈之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则正襟危坐
②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予尝以示吴纯甫( )
A.证明
B.展示
C.表演
D.给……看②未尝视人颜色( )
A. 神情
B. 色彩
C.情形
D. 看法(3)、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 )。A、耶 B、焉 C、矣 D、诸(4)、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吾 见 人 家 读 书 如 捕 风 影 期 望 青 紫 万 不 得 一 且 命 已 至 此 何 以 书 为
(5)、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前人评价归有光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请结合第④段画线句加以分析。 -
12、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2)、以下对两首诗歌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雄浑豪放 B、清雅委婉 C、深沉内敛 D、高古淡远(3)、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可怜的牧羊人
周涛
①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难道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转场时从城市走过的牧羊人是可怜的,但不一定是愚蠢的。也许你认为只要有道路的地方都可以通过,除了太高的山和太深的河,你和你的羊群都可以通过。
②但是这次你错了,你有些愚蠢。
③你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城市是什么。
④你不知道比高山更险峻、比河流更湍急的,是一座城市。穿越它,既是一种妄念也是一种蠢行,它很可能摧毁你。
⑤可怜的牧羊人!
⑥你很可能是从南山的菊花台一带出来的,也很可能是想把你的几百只羊赶往古牧地或是北塔山,这都可以,但是你为什么要从城市穿过呢?
⑦现在,你体会到难堪和尴尬了吧?你尝到硬着头皮继续前行的窘迫了吧?
⑧这时正是秋天,城市还相当炎热。城里人还穿着短袖衣裙,光鲜漂亮。城里人在街上看着你,他们的目光仿佛在看一个野生动物。
⑨你穿着皮袄皮裤,头上顶着那个标志性的防御暴风雪的狐皮帽子,你太不合时宜了。你穿得太厚了,你不出汗吗?就像一只企鹅突然出现在炎热的非洲草原,你完全走错了地方。
⑩还有你骑着的那匹马,无精打采,低垂着头颈,鬃毛和尾巴上粘着干刺球。这可不是人家阅兵式上排列整齐的清一色骏马,这是一匹肮脏可怜的老马,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水泥路面上,它脚下踩出的声响就像一个农妇第一次穿上高跟鞋那样。马很明白,在这里自己很卑微,和骑在它背上的主人一样找不到感觉。
⑪羊群更是慌乱、紧张,像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拥挤在一起不知怎么办才好。有时互相呼唤几声,声音微弱,底气不足,在草场上那个劲儿全没了。它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地面,没有一根草,也嗅不到土壤的气味,连一块石头都没有,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末日的预感在羊群中传递。
⑫两只硕大的牧羊犬,像两堆乱毛在自己行走,它们跟在羊群边上,完全不敢行使自己牧羊的职责。更多的时候,它们躲避街道上的人,顺着墙根低头溜走。尽管它们非常低调,还是引起城里少年的注意,他们喊它们,朝它们扔石头,它们连叫也不敢叫一声头也不抬,匆匆躲避扔过来的石头,像过街的老鼠。它们偶尔抬头看一眼马背上的主人,它们发现,主人这阵子比它们还可怜。
⑬可怜的牧羊人。
⑭他就是这样带领着自己的部属通过城市,像一群战俘,毫无尊严。没有经过任何一场战役,就已完全溃败。城市不发一枪一弹,不派一兵一卒,甚至连一句话都懒得说,就使牧羊人的内心像春洪携卷过的土崖那样坍塌了。
⑮他的那张被烈日和暴风雪涂染而成的青铜色的脸,显得有些过于夸张,和目前的现实有些距离,使他更像一个古董或过去年代的遗物。他眯着眼,所以看起来就像没有眼。他的稀疏的黄胡子也未经修饰、不伦不类,丝毫不具美感。
⑯在这座城市无所不在的审视中,他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不仅如此,他和他的羊群、马匹、狗,携带着过于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强烈腹腥气和山野气。这气味在牧场上并不明显,似不存在,但是一到这里,立即膨胀、爆炸,令城里人面露厌恶,掩鼻而过。
⑰城市正是这样,它会让你感到自己卑贱,在它面前,你会觉得自己连奴仆都算不上。它耸立在那里,是一座用金钱堆砌起来并精雕细刻的崇山峻岭,像一座皇帝的迷宫。它比它的统治者更直观、更让人敬畏。它在远处闪闪发光,宛如地平线上的一个梦境,吸引你诱惑你;一旦走近,你才能感到它巨大的排斥力,你会被震慑住,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⑱此刻牧羊人就像一只刚从洞穴里爬出来的小动物,迎头碰上了这头巨兽,他一入迷阵,无处可逃,他找不到任何参照物,也找不到敌手和对手。他原本在旷野、山林间熟识最隐秘的路径,暴风雪也迷不住他;他还有一双金雕般锐利的眼睛,一双分得清密林深处野猪还是兔子脚步声的耳朵,还有百步之外指什么打什么的枪法,可是在这里全都没用了。他只能这么眯着眼睛茫然地向前挪动,不知什么时候穿过这座冷漠无情的迷宫。
⑲他原来出发的时候是几天前的事了,顺着一处峡谷出来向北拐过来,那块地方林木茂盛,背阴的山坡上立满了黑松林。那些松树认识他,他回转头望那些松树的时候,感觉到了那些笔挺高大的松树也正凝望着自己。他点点头,向这些高贵的巨人表示感谢,沿着峡谷,一条小河一直追随他和他的羊群,河不宽,水却非常清澈,他看见一只野兔子跳过去,隐入灌木丛中。还看到几只旱獭,半坐在半边堆起松土的洞口旁,啁啾地叫着,叫声和它们的长相不太符合,像是禽类的鸣叫声。在那种地方,他随时可以选择居留之地,他停下脚步,用铁锨翻土,土质松软,是千百年的枯叶朽枝培育出来的沃土。然后他支起帐包,从小河里提一桶水,捡一些落地的干枯松枝生起火来,不一会儿,奶茶的香味就弥散开了。
⑳晚上他睡在花毡上,枕头旁边和身体周围是青草和野花,鼻孔里充满了新鲜的草味和野花的香气。他躺在那儿,望着毡包顶上的天窗,深蓝的夜空近在眼前,星星还有月亮,也正在夜空里望着他……他耳畔是马嚼夜草的声音,牛喷响鼻的声音,羊群走动的声音,狗偶尔吠叫几声……
㉑那时候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怜过,相反,他很充实,也很自信,他是这空旷山野丛林草原河流的主人,也是这里所有的小兽小鸟的帝王。他精力旺盛,他儿子女儿成群,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美男子。
㉒但是现在,他陷入城市的困局,像个傻瓜一样找不到出路,他和他的羊群变得一文不值。
㉓哎,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
(选自《南方周末》)
(1)、分析文章首尾两段中“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的用意。(2)、联系上下文,赏析画线句中“松树”这一意象的妙处。(3)、本文叙事中有“你”和“他”的人称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表达效果。(4)、评析本文的思想情感。 -
14、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知识
罗素
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
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
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
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
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
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救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
(选自作者写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删节)
(1)、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帮助人开化心灵、提升教养。 B、“‘无用的’知识”能提高心灵涵养,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 C、“‘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D、“‘无用的’知识”能切实消除人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些安慰。(2)、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有用的’知识”是利于谋生的、直接而实用的知识。 B、功利主义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蛮而忽视其他快乐。 C、心灵沉思的习惯可以减少过分轻率和各种奇异的偏见。 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现今世界宗教不能给人带来安慰,需要寻找东西代替它。 B、现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没有解决办法,它是心理问题。 C、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 D、“‘无用的’知识”是能激发人的整体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识。(4)、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5)、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5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
-
1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1)、“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 ▲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 这个利已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⑥①④② B、⑤⑥③①④② C、③⑥⑤④②① D、⑤⑥③④②①(2)、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甲】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特色鲜明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乙】希望读者踊跃订阅。【丙】请在订单上写明手机号码,【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 】处,修改:
-
16、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2)、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3)、《陈情表》在结尾运用典故表达对晋武帝的报答与感激之情的句子是“ , ”。
-
17、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甲
①狙氏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洎见敌,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②狙氏死,传其术于子焉。且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错,嘴距铦利者,不与其栖。无复向时伺晨之俦,见敌之勇;峨冠高步,饮啄而已。
③吁!道之坏也有是夫!
(唐 罗隐《说天鸡》)
乙
①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③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④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
(1)、对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不恰当一项( )A、甲文狙父养鸡顺应天性得到“天鸡”;狙子反其道得到一只俄冠高步的饮啄之鸡。 B、乙文中学校教育有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考察内容有所不同。 C、乙文中的大学教育,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D、乙文强调教育中尊敬老师是最难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2)、从句式角度赏析乙文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甲乙两文在“教育”上都给人以启发,说理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
1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少好学,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樗蒱①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 。
③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④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注】①樗蒱:赌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悉得其法焉
②辟为掾(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皆精核是非( )
A.精心核查
B.精神内涵
C.精准核对
D.精英核心②且欲缄之金匮( )
A. 沉默
B.绳索
C. 封闭
D.书信(3)、可填入第②段末尾方框内的一项是( )A、焉 B、之 C、耳 D、矣(4)、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五处标识出来。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
(5)、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
(6)、葛洪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 , 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③ , 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指伸得很长的桑枝。③御:饮、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鸟鸣花香,有声有色,展现早春田园勃勃萌发的生机。 B、颔联“持斧”“荷锄”等动词形象描绘农夫勤劳紧张繁忙场景。 C、颈联“故“旧”和“新”相对,表达时间流逝年华衰老的悲伤。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规范,韵脚是“白”“脉”“历”“客”。(2)、有人批评此诗尾联“转折生硬缺余味”,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