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振民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试卷
-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大成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武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山野去游玩,林间遇到岔路口,你觉得应该走右边那条路,但其他人都认为应该走左边那条路,最后你很可能跟着大家走;____。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心理学称之为从众。
……
不论是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已经表明,在同样的情境和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从众。同一个人,也不是在任何情景和条件下都表现出从众。人们最终是否表现出从众,受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我们可以从群体、个体、情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群体因素
①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有关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有一致意见或行为的人数达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阿希的实验和后来杰拉德(H.B.Gerard,1968)的研究,结果虽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上述趋势。
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形成群体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不管群体的人数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情况下也如此。这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比如,在白人社会里,黑人的意见通常是受轻视的,但艾伦(V.L.Allen,1971)等人的实验发现,当一个白人被试面临多数人一致的错误意见时,在多数人中间站出一个黑人“反从众者”,被试白人的从众行为同样会减少。
③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多伊奇(M.Deutsch,1955)曾仿照阿希做过一项实验,但把情境变成了小组竞赛方式,让五个实验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相互竞赛,出错最少的小组将得到奖励。由于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些临时性群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结果表明,与非竞赛情境相比,在竞赛情境中,实验小组成员之间更倾向于有意识地、自觉地达成一致意见。
2个体因素
①人格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人格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判断能力较差,思维不灵活,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重视别人的好评价,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②性别。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性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结合任务难度来考察时,才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考勒(J.F.Coleman,1958)的研究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的从众率也越高。其中,问题难度与男性从众率的相关数为 0.58,而与女性的从众率相关数则高达 0.89,也就是说,在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③……
3情境因素
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群体所讨论的问题很复杂,又缺乏明确的标准来加以判断时,个人就倾向于从众。因为这时个人特别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容易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②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人们在公开情境和私下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程度存在差异。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25%。可见,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被试的孤立感,则从众行为会减少。
(摘编自《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群体的规模越大、一致性越强,凝聚力水平越高,群体中的个体从众的概率就越高。 B、只要群体中出现“反从众者”,无论其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大幅降低群体的从众行为。 C、从人格特征角度看,智力高、自信心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不易产生从众行为。 D、与男性相比,群体所讨论的问题越复杂、越缺乏明确标准,女性的从众率就会越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阿希实验、杰拉德研究等实例,是为了说明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的关系具有一定规律。 B、文中将多伊奇竞赛情境与非竞赛情境的实验结果对比,突出群体凝聚力程度对从众倾向的影响。 C、本文结构清晰有条理,语言表达理性客观,同时广泛联系生活现象,整体呈现出鲜明的散文风格。 D、文中多用“不论……还是……都”“不管……只要……就”等关联词,增强了说理论证的逻辑性。(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个现象。(4)、“个体因素”第(3)部分可能是什么?请再写出一个角度,并简要阐述观点。(5)、生活中“从众”现象普遍存在,请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阐述,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如何减少“从众”行为。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训,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启迪。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又可辩证思考,对其做出新的解读。
请准确理解其思想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 “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____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____、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____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____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落 生灵涂炭 践行 把持 B、流浪 寸草不留 实行 陷落 C、流浪 生灵涂炭 实行 把持 D、流落 寸草不留 践行 陷落(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航空强国是想用就有、可选更优。”《逐梦蓝天》剧中人一语道破了航空工业必须发展强大的内在原因。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34种型号166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基于现实的创作,让观众震撼不已。从追梦到逐梦,从幻想式的飞天到各种型号的技术攻关,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因为一代代航空人的奋斗拼搏成为现实。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这是关于中国航空人的壮志凌云。自始至终,一股不甘受辱不服输的劲头贯穿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长空利剑,我们看不到的是埋头案前和车间的艰辛苦干。航空先辈为了国家强盛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复兴孜孜以求,以牺牲奉献铸造信仰,以奋斗拼搏实现梦想腾飞。舍我其谁的背后,是几代天之骄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自强不息、航空强国的坚定信念。
(1)、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长征胜利万岁》) B、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别了,“不列颠尼亚”》) C、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D、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5、默写。(1)、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他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要“”。(2)、《〈论语》十二章》中, “ , ”两句,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有什么用。(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4)、《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5)、《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侧面烘托雪大、雪厚。 C、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未见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匠心独运。(2)、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诺A我B且南游C吴越D之王E激西江F之水G而迎子H可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C、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大学之道》)中的“齐”用法相同。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的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句式相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②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内容。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马赛【注】
杨志军
牛角号的声音有些沉闷有些凄厉,就像消失在天边的雷鸣,就像鹰鸟晚归的叫声。而骑手和马却充满了热阳之下正欲奋发的亢进,抓阄之后,竟然有马抢先跑起来,骑手勒都勒不住。父亲瞧着,竟是豹子花。人的心就是马的心,有心急意切的人就有心急意切的马。但不能在这个时候责怪任何人任何马,又有谁能稳得住呢?父亲和日尕也不过如此,都是假装的镇静、表面的淡定,插进马鬃的手滑来滑去,就像挠着痒痒,可日尕并没有痒痒。日尕用蹄子刨着地面,三下又四下,似乎它知道抓到的是第七组。第七组怎么还不到呢?比赛激烈地进行着,豹子花胜出了,青花马胜出了,黑骊马胜出了,第五组胜出的是枣骝马,第七组到啦。
父亲和日尕站到了起跑线上。观众的唿哨响起来,裁判的吆喝响起来,一千米的赛程,眨眼就过去了三分之一。日尕是落后的,起步时就慢了半秒,现在落下了一大截。疾风的蹄子、闪电的身影、飞鸣的跑动,能参加跑马赛的马都是匪夷所思的快马,包括日尕,它先是太慢了,之后又太快了,超越,超越,不是所有的骏马能在只剩下最后一百米时超越疾风、闪电和飞翔的鸣叫。第一啦,小组赛还没结束,父亲就回头喊了一声:“再见啦,你们。”日尕跑过终点线,又跑了几十米才停下。它瞪着父亲说:你怎么不指挥我?奔驰的整个过程里,你都没有驱策过我,难道你不会使用鞭子吗?
参加跑马赛的马最多,一共二十七组,半天才赛完,已经是下午了。阳光灿烂得有些夸张,镀金了所有的马所有的人,草原在热腾腾的气氛里温暖着人心,这是一年里最后的温暖,在盛开着帐房之花的姜瓦草原上,衬托起芬芳的蔚蓝,秋意是那么地通透辽阔,风在提醒:凉啦,凉啦,虽然天和地还是热的,但就要凉啦。
进入决赛的有豹子花、青花马、黑骊马、枣骝马、雪骦马、小黄马。日尕望着它们,挺起的腰突然塌了一下 , 像是有点疲倦,它一直都在比赛,晚上又被父亲驱使着忙这忙那,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倦是正常的,但最后一跑就要开始,就算正常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塌腰。父亲从口袋摸出一块酥油,递到日尕嘴边。日尕拒绝了,忽的一下又把腰挺起来:放心吧,我没问题。
起跑线上,所有的马都很激动,奋挺着脖子的,摇晃着头颅的,捯动着蹄子的,前腿一次次扬起的,嘶鸣喊叫的。喜饶知道让它们毫厘不差地停在起跑线后面是不可能的,便发出了最后的命令:“开始啦。”
裁判的吆喝顿然响起,刹那间,箭镞齐发,蹄音雷动。这一次日尕的起跑几乎跟吆喝同时发生,一开始就领先,尽管只有半个头,紧挨着它的先是青花马,五十米之后变成了枣骝马,接着又变成了豹子花,豹子花四蹄如风,差不多已经飞起来,却还是飞不到最前头,日尕一路领先。雪骦马追上来了,似乎比豹子花还要快,半个头的距离眼看就要消失,却又不容置疑地存在着。超越,超越,所有的马都想超越,却一直没有超越,日尕始终跑在最前面,半个头的距离就像天和地的距离一样难以消除。跑出去五百米之后,豹子花再次超越其他快马,紧紧跟在了日尕身边,然后是小黄马,又上来了黑骊马,三马并齐,奋猛追撵,却依然有半个头的距离。很快,半个头变成了一个头,日尕的奔跑就像一脉光的传递,无声地朝前射去。耐力的作用出现了,它是速度的保证,更是自信心的源泉,日尕有惊天的爆发力,更有惊天的耐力。它张大鼻孔嗤了一声:下去吧。黑骊马、小黄马和豹子花便纷纷落在了后面,一头之遥渐渐成了一马之遥。
而日尕却还想加速,它比父亲更了解身后的赛马,对它威胁最大的直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力,那是一匹骅骝马,等它超过所有的马,来到日尕身边时,父亲惊叫一声,看到那个拼命挥动鞭子的人,居然是萨木丹。骅骝马疯狂地摆动着蹄子,步幅大得可怕,眼看就要超过去了。父亲没想到老才让还雪藏了这样一匹绝无仅有的好马,就像是他的杀手锏,想以最后的残酷无情,逼退父亲和日尕。父亲从腰带上取下了鞭子,在整个比赛中,他第一次使用鞭子。当鞭子打在日尕身上时,日尕本能地晃了一下,似乎晃出了一股崭新的力量,唰的一声飞向前去。现在,日尕和骅骝马开始齐头并进,就像两匹马牢牢绑在了一起,而赛程只剩下不到一百米。
观众一个个瞪起眼睛,安静得就像死了,他们想看清楚,到底谁会抢先越过终点线。终点线风扫而来,一眨眼就要结束,就会响起爆炸般的欢呼,就将登上草原荣誉的顶峰,迎接王者的盛典。鹰来了,高高地盘旋,瞧着地面:到底谁的脖子佩戴第一名的哈达?
就在这个流星划过天空的瞬间,父亲再一次挥鞭打马,日尕和空气的摩擦发出一声嗡鸣,两匹绑在一起的马突然松绑了,又是半个头的领先,又是一个头的领先,接着又成了整个身子的领先,日尕,日尕。终点线上吉祥的卐字符飞升而起,破碎成祝福和狂喜,洒在了父亲和日尕身上。父亲趴在马身上,哗哗地流着泪:日尕啦,你赢了,你依然是草原之王,我的马神。
父亲和日尕都没有听到牧人们的喝彩和唿哨,据说响了很久很久。
(有删改)
【注】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标题为命题人所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牛角号的声音,渲染了赛前凝重紧张的气氛,加重了骑手和马焦虑不安的心理。 B、日尕在小组赛中起跑太慢,之后又太快,两次失误为后文日尕决赛时一路领先做了铺垫。 C、日尕望着进入决赛的对手先突然塌腰后忽的挺腰,这一变化凸显了它作为良马的顽强。 D、日尕获胜后父亲“哗哗地流着泪”,既写出了父亲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父亲的愧疚之情。(2)、关于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草原上阳光明媚、秋风习习的美丽景象,营造了小说诗意的叙事氛围。 B、三个“凉啦”中的“凉”意为寒凉,既写草原气温将会下降,又暗示后文众多骑手和名马将输掉决赛。 C、“镀金了所有的马”“帐房之花”“姜瓦草原”,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凸显了小说鲜明的地域色彩。 D、在激烈的小组赛和决赛之间插入对草原景物的描写,使叙事节奏舒缓,能够缓解读者的紧张情绪。(3)、小说多次直接写日尕的心理活动,有何作用?(4)、“延宕”是指作者在推进故事情节时,延缓叙事进程,细化故事情节,以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请结合跑马赛决赛情节,指出三处“延宕”并赏析。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并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说明。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
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____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打动人的情感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实际上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____,渐渐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了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音乐来____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足轻重 移风易俗 熏陶 考察 B、举重若轻 移风易俗 熏染 考查 C、举重若轻 改弦易辙 熏染 考察 D、举足轻重 改弦易辙 熏陶 考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 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 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 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改良风俗的盛衰。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2)、《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3)、李冬在同学面前总是自我夸耀,很多同学都看不惯他这种行为,班长借用《<老子>四章》中的“ , ”对他进行委婉的批评。(4)、《将进酒》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5)、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雪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xiǎn,赤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视听结合,从侧面烘托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 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2)、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由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庄子以自创逍遥神人之说,以明无用之大用,盖亦有自寓己意,言世无所知也。惠子乃庄子生平相契之友,故托嘲调以见己意。盖亦言,其虽有圣人,必须举世有见知者,而后乃得见用于当世也。言虽戏剧,而心良苦矣。此等文,要得其趣,则不可以正解,别是一种风味,所谓诗有别趣也。后诸篇中,似此寓意者多,学者不可不知也。前虽说不善用其大,尚未说无用之用,故下文以大树发之。
此篇托惠子以嘲庄子之无用,庄子因嘲惠子以小知求名求利之为害。似狸狌之不免死于罔罟。若至人无求于世。固虽无用。足以道自乐。得以终其天年。岂不为全生养道之大用。是则无用。又何困苦哉。此虽巵言,足见庄子心事自得之如此,岂世之小知之人能知耶。
(节选自明·憨山《庄子内篇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不树之A于无何B有之乡C广莫之D野E彷徨乎F回无为其侧G逍遥乎回寝卧其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贻,与《邶风·静女》“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中“贻”的意思相同。 B、鬻,意思是卖,与汉语成语“卖官鬻爵”中“鬻”的意思相同。 C、学者,与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的意思不同。 D、于,与苏轼《赤壁赋》“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的用法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之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可以将其制成大樽漂浮江湖。 C、材料二认为《庄子》中像《逍遥游》一样借助寓言,委婉表达而使说理别有一番趣味和效果的篇目还有许多。 D、材料一惠子嘲笑庄子不能够区分物有大用小用,庄子也使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反驳了惠子的观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
②足见庄子心事自得之如此,岂世之小知之人能知耶。
-
15、课内字词(本题共5小题,1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壹是以修身为本 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C、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能充之 , 足以保四海 当其无,有车之用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国治而后天下平 C、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仁以为己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见贤思齐焉
③远之事君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⑦自是者不彰
⑧不贵难得之货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4)、下列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C、跨者不行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5)、下列各项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的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能具备创新精神。(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4)、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说明。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的最后写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如今,各大博物馆都拥有自己的文创中心,且工作人员以“90后”的年轻人为主。____。文创产品的点子或者创意,常常是( )。因此,设计者必须要能及时抓住瞬间的灵感。面对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产品经理作为“拽缰绳的人”,也会把关细节。比如,用什么材质呈现,是塑料、金属、树脂,还是毛绒?尺寸多大?颜色如何搭配?
甘肃省博物馆开发的“马踏飞燕”系列文创产品,在保留文物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绿耸耸的马儿咧着嘴大笑,形象憨态可鞠,一上市就成为该馆的销量冠军。你能想象它的原形竟是一款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铜奔马吗?
随着各大博物馆不断地推陈出新,文创产品在全国已蔚然成风。这让承载厚重历史的文物,不再“高冷”,走向大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正是设计师们的初衷吗?
材料二:
①文创产品的持续热销,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去一睹文物本身的风采,③进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④今年10月,⑤国博参观人数达34.9万人,⑥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0%左右。除此之外,文创产品还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要注意的是,文创产品切不可流于形式。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创新形式,更要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文创产品的“外皮”可以轻松有趣,但最终展示的应是文物历史文化的“瓤儿”。
(1)、材料二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下列在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产品经理敏锐的洞察力对控制产品成本至关重要 B、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更了解,这对激发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 C、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绘画技巧 D、文创产品带来的商业成功,是博物馆运营的主要目标(3)、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灵光一闪 B、稍纵即逝 C、昙花一现 D、茅塞顿开(4)、材料一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5)、如果浙江文旅想邀请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化蝶传说设计一款文创产品,请简要描述你的创意。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 ”,借“学子衣领”传递对人才的殷切期盼。(2)、某纪录片片尾需配两句表达物是人非之痛的古诗词,李煜《虞美人》“ , ”两句勾连今昔,哀婉深沉,最为合适。(3)、《沁园春·长沙》中与“江面上,千帆竞发,生机勃发”场景最契合的句子是:“ , 。”(4)、秦观的《鹊桥仙》中表明如果爱情长久,便不在乎朝夕相守的句子是:“ , 。”(5)、与如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①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③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④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⑤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桨,此处指船。②赊:助词,无义。③翡翠:指翠鸟,羽毛青翠的水鸟。④野旆(pèi):野村酒店的酒旗。⑤绷:绣绷,这里代指绣成的绣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描绘了船只静泊沙滩、对岸草木朦胧的景象,动静结合,奠定全诗静谧悠远的基调。 B、“翡翠闲居眠藕叶”运用拟人手法,“闲居”二字将翠鸟人格化,生动展现水村生灵的悠然自得。 C、五、六两句“迷”“露”二字精妙,既写出溪云缭绕的朦胧美,又暗示酒家位置若隐若现的野趣。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感叹如此天然水墨画般的美景,却无人能画下寄往京城,不免有些惋惜。(2)、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属于田园诗。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内涵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