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地上,“奋斗”心里盘算着:我每搬100捆砖,就能赚100元,搬得越多赚得越多,上不封顶,真好!我要努力干,攒够钱,在老家建栋漂亮的大房子。

    流水线上,“内卷”心里苦恼着:一个班组二十个人,我一小时打3000个以上的螺丝且必须是班组里最快的前10名,才能拿15元,如果不足3000个,或者是后10名,只能拿10元。干吧,一月也赚不了几个钱,不干了吧,家里老人小孩生活又没着落,实在是无奈!

    村里的“躺平”兄弟了解到“奋斗”和“内卷”的情况时,正舒适地躺在破竹床上晒太阳,心里感叹:他俩这是何苦呀!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 2、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总要有志气,不过“志”字也容易引起误解。没有长翅膀想飞,没有学过军事学、当过兵、打过仗而想将来做大元帅,没有循序渐进地学加、减、乘、除、比例、开方而想将来做算学上的发明家,那不是立“志”而是发狂妄的空想。“志”字的意义原来很混,它可以解作“意志”或“决心”,可以解作“愿望”,也可以解作“目的”,即古训所谓“心之所之”。

    一般青年心目中的“志”,往往全是“愿望”,而“有志者事竟成”中的“志”应该是兼含“意志”和“目的”二义。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的路,下坚忍不拔的“决心”向那条路去走, ①  , 这才是“立志”的真正的定义。“愿望”往往只是一种狂妄的空想。一个小孩子说他将来要做大总统,一个乞丐说他将来要成为大阔佬,完全不思量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和步骤如何,那 ② 

    青年立志,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生活方法,有一种处理生活的信条。我常把我的信条称为“三此主义”,“三此者”,“此身”“此时”“此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用排比句式解释文中加点处的“三此主义”,分别以“此身”“此时”“此地”作为开头。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多处都运用了引号,可以文本为例,简要概括引号的基本用法。
  • 3、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逢“考试季”,不少学生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担心:大脑每天这么高强度工作会不会神经衰弱,会不会像电器那样因为超负荷运转而“过载”呢?

    ①人们常说“大脑越用越灵”,②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并没有因为深度思考问题而患神经衰弱等疾病的风险,③恰恰相反,④他们通常比普通人更健康、长寿。⑤当大脑     A    地思考问题,⑥神经回路从自由散漫的默认运行模式,⑦进入专心致志的任务激活模式时,⑧两者激活的神经元数量差不多,⑨只是分布的区域不同。

    ⑩什么样的人会神经衰弱呢?⑪是那些往往“思虑过度”的人。⑫“思虑过度”和“思考问题”是不一样的,⑬前者一定拥有明显的负面情绪,⑭比如困惑、恐惧、紧张、焦虑等。⑮这时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高度兴奋,⑯再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出现各种生理反应,⑰如心慌、胸闷、坐立不安等。

    如果你踏踏实实地复习,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就不会出现用脑过度的问题。如果你    B     、挑灯夜战,时间长了就会        C  ,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你总担心考不好,眼前又浮现出老师的责备、父母的怨愤、同学的轻视……,不仅知识记不住,连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伤害。

    怎样做到既认真思考又不过度思虑呢?《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止于至善,“定”是心有定志。有了这样的基础,心就安静了,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然后就可以慎思明辨,行有所得。具体该如何做,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情境来思考。

    (1)、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2、3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4、名篇名句默写;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扬州作为“九州”之一,自古繁华,可惜屡遭战祸,姜夔《扬州慢》中的“”两句,化用典故,以一片乐景尽显其黍离之悲。
    (2)、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中“”两句运用叠词,简笔勾勒出一幅古朴安详的村落图景。
    (3)、“美人”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 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坊正字剑子歌

    【唐】李贺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 , 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注】①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②蛟胎皮: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③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④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⑤簏簌:下垂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入吴潭斩龙子”一句,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以宝剑的不凡经历凸显其神威,构思新颖,入题巧妙。 B、“蛟胎皮老蒺藜刺”“挼丝团金悬簏簌” 两句,通过描写剑鞘的质地花纹与剑穗的材质精巧,细腻刻画了宝剑精美绝伦的特点。 C、“直是荆轲一片心”两句,由剑及人,将宝剑之锋利精美与义士之胸襟抱负关联起来,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遇到明主以一试锋芒的豪情。 D、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炼字生动,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2)、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 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管子·明法解》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①之教,孙,员之兵,不能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②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③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见先德後武也。舜其犹此乎!

    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卫,卫文公无礼焉。过五鹿,如齐,齐桓公死。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之郑,郑文公不敬,被瞻谏曰:“臣闻贤主不穷。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杀之。”郑君不听。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去荆之秦,秦缪公入之。晋既定,兴师攻郑,求被瞻。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郑君曰:“此孤之过也。”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于其君,忠于其君者将烹。”文公谢焉,罢师,归之于郑。且被瞻忠于其君,而君免于晋患也;行义于郑,而说于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

    (《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注】①阖庐:同“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②澹:同“赡”,充足。③敌:同“适”,往。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篇》)

    (1)、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德回乎A天地B澹乎C四海D东西E南北F极G日月之H所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文中指抵挡,与苏洵《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当”的意思相同。 B、过,文中指经过,与司马迁《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的意思不同。 C、穷,文中指困窘,与屈原《离骚》中“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中的“穷”的意思相同。 D、见,文中指被,表被动,与李密《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中“见”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认为治理国家、役使民众没有比法度更有效了,君主必须确立法度,推行政令。 B、材料二中多次举例来表明德义的威力,并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劝告郑文公如果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了重耳,重耳即位后,就烹杀了被瞻。 D、孔子认为德教的迅速,比用驿车传递命令还快,如果只是用刑法来整顿民众,民众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4)、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

    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关于如何治国使民,第一则材料和第二、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 7、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正在北平小羊圈里的日本男女围绕着大槐树跳跃欢呼的时节,有一条小小的生命来给程长顺接续香烟。他,那小小的新生命,仿佛知道自己是亡国奴似的,一降生就哇哇的哭起来。

    程长顺像喝醉了似的,不知道了东西南北。恍惚的他似乎听到了珍珠港被炸的消息,他极愿意明白珍珠港是什么,和它与战局的关系,可是他更不放心他的老婆。这时候,他觉得他的老婆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重要,生小孩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更有价值;好像世界战争的价值也抵不过生一个娃娃。

    小羊圈里的人们听到这吉利的消息,马上都把战争放在一边,娃娃的啼哭声使他们好像在黑暗中看见了什么光明与希望,但想到娃娃在这样的年月出生,又没法再继续高兴了。

    祁瑞宣从程家道喜出来后,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走过来,道了声“阿弥陀佛”。瑞宣立定。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的心跳得那么快,看了三遍,他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握着纸条,他好像已不能再立住了,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这使他得意,自傲。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作过了惊天动地的事,所以被派到北平来作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的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老二呢?”他怎么回答?老三逃出去是为报国,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的孝道在哪儿呢?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没脸去见老三!不,老三也许不会太苛责他。老三是明白人,而且在外面闯练了这么几年。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

    天气相当的冷,可是没有风,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大哥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教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留落泪的机会,他大声的说:“来,再遛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也知道老三必须作戏,可是,他真有点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老三的脸可是故意的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他不恨老三了。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真的,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全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他觉得,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似乎是不属于瑞宣的时代。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而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 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 ”

    “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

    老三楞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你,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你说怎办就怎办!”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的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我得走!我出前门儿,不用跟着我!再见,大哥!”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仍在那儿坐着,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过了一会儿,他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老三是真杀真砍的人,他没工夫顾到那些婆婆妈妈的小过节呀!”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是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删改自老舍《四世同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长顺尽管也很关心战局,但比起国家大事,他更关心自己的小生活,这也是“羊圈”里许多居民的心态。 B、“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这句话突显了北平的天气特征,也表现出瑞宣即将见到老三时的舒畅、骄傲的感受。 C、作者综合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叙事,既展现了瑞宣的内心世界,又通过瑞宣的视角表现老三的革命者形象。 D、瑞宣觉得“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说明由于分隔日久以及身份的差异,两兄弟已经有了思想上的分歧和隔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受新时代影响,新旧之间的冲突,曾给他带来无尽的苦闷。 B、程长顺家娃娃的降生和瑞全回到北平斗争都象征着光明和希望,预示着抗战即将迎来胜利,鼓舞着人们勇敢奋斗。 C、两兄弟见面时,瑞全“声音很高”,“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他控制自己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他谨慎成熟、智勇双全的形象。 D、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的笔法,通过对小羊圈胡同民众及祁家兄弟的描写,引发了对家和国关系的思考。
    (3)、有评论说“《四世同堂》是祁瑞宣的蜕变史”。结合瑞宣两兄弟见面后的情节,请分析稳重多虑的瑞宣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4)、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和反思,请结合本文及《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 8、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气象组织1月12日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这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

    升温可能还未停止。2024年,厄尔尼诺天气模式进入第二个年头,这通常会加剧全球变暖。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4年热浪还会继续,但无法预测它们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各种气候数据服务机构一致认为,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月6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7月),以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几个月(包括6月—12月)。当研究人员将现代温度记录与古气候温度指标相结合时,他们发现,2023年可能是10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伯吉斯说,造成2023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8亿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吸热的水蒸气,也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厄尔尼诺现象。模拟表明,地球现在处于或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伯吉斯说,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

    但研究人员仍未确定,2023年的极端气温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造成的波动。

    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其中包括5级飓风“奥蒂斯”,它突袭了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致数十人死亡。加拿大魁北克6月和7月的野火产生的烟雾蔓延到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欧洲部分地区。7月和8月,希腊各地大火肆虐,烧毁了森林,夺走许多人和动物的生命。8月,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一场由强风和入侵的野草引发的野火造成至少100人死亡。

    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但许多人认为此举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来说“太少、太迟”。

    (摘编自张佳欣《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材料二: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8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9.12亿元。

    2022年以来,中国继续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并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这一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加剧全球变暖。 B、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种异象正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 C、中国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彰显了大国担当。 D、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24年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这使得厄尔尼诺天气模式已进入第二个年头。 B、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许多人认为此举意义甚微。 C、截至2022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可见,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最多。 D、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一项是( )
    A、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B、2022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C、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共70.32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54.26万辆,占比77.2%。全年完成运营里程291.6亿千米,客运量353.37亿人次。 D、2022年我国完成造林6304万亩(约合420.27万平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合8760万平方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所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关键。 B、二氧化碳排放中,体量最大的板块是工业,其次是电力、建筑和交通。 C、与能源相关的排放占比72%,可见中国低碳转型的重点是能源转型。 D、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5)、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践行低碳理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 9、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 ① ?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 ②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⑵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 , 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 ③  , 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1)、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

    ②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2)、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 C、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 “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10、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⑴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 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1、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享怀古》中“”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句“”彰显田园之乐,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语“”尽抒沉醉之意。
  • 1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精卫

    夏完淳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注]①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1631年~1647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 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 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既是悲剧,又有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 1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曰:“使子路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 , 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在文中是“约定”的意思。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的词义一样。 B、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 C、衡门,在文中指“简陋的房屋”,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中的“衡宇”词义一样。 D、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委书》“的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②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5)、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 14、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灵魂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去壳后的籽实。国人见面,开口便是“吃了吗?”可见,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在“民以食为天”的历朝历代,米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我们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米在人类的演变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夺取大米。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什么?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

    也正因为此,人们对稻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对稻米的感情,是那么的深沉。《左传·哀公十三年》孔颖达正义:“食以稻为粱为贵。”唐代诗人李绅行走乡野,见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浃背,辛勤劳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遭受贬谪、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感恩好友送米,写下了《答杨明叔送米颂》。870多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越过溪桥,看见茅店村像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脱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不啻是中国,国外也有对稻米一往情深的诗人。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有一首名为《谷子成熟了》的诗作。诗曰:谷子成熟了,天天都很热,到了明天早晨,我就去收割。我的爱也成熟了,很热的是我的心;但愿你,亲爱的,就是收割的人!诗人以稻米入诗,把稻米提升到恋人的高度,足见稻米在他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重。

    国外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其他都只能算是杂粮。确实,一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其间经历了秧苗分蘖、幼穗发育、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实等不同时期;经历了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立秋、处暑……经历了风雨雷电以及农人匍匐大地淌下的汗水,集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你说她没有灵魂吗?

    我对大米的深情,始于记事之日。我虽生在江南水乡,但在儿时的记忆中,因地少人多,收成不丰,很少能敞开肚子吃米饭。一家六口人每年四百斤不到的大米口粮,母亲精打细算着食用。平时以麦粞、大米混杂的麦粞米饭为主食,且时不时地把沉积在麦粞下面的米饭挖出来,给生病的孩子或奶奶吃。仅在逢年过节、亲戚登门或生病时,才能吃上纯米饭。那不软不硬、酥酥绵绵、喷香爽口的米饭,溢着晶莹的油光,裹着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可惜只能吃一碗。儿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能有一个大大的谷仓,里面堆满了稻谷,怎么吃也吃不完。

    年岁渐长,我干过拔秧、插秧、除草、割稻、脱粒等农活。因而,知道每一粒大米背后的辛苦。尊重每一粒米,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但凡见人糟践粮食,内心便涌现出心绞般的疼痛。

    多少年来,米饭让我历尽生活艰辛,览尽世事沧桑。每次见到米饭,我便会浮想联翩,眼前呈现一片风吹稻浪的景象。继而,悄然化身为一株站立的稻子,在万物澄静中,满心欢喜,随风摇曳。在我心底,米饭的香,是沉厚大地散发的恒久之香,是万千命运绽放的馥郁芬芳。

    岁月不居,时节若流。如今,生活变好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少了荣耀,成了贱货。尽管种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陆续开发出了不少粒形整齐、饱满、完整粒高、晶莹剔透、口味清香、柔软爽滑的绿色、有机大米,但因收益低,职业农民都倾向于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多数爱美的女性、怕胖的男人,以不吃米饭为时尚,只吃水果和蔬菜。在他们眼中,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

    “水源流入土壤,沃野铺满金黄。”米呈现给我的,是珍珠般的皎洁,天使般的柔情,绮梦般的诗意 , 让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深情凝视,久久不放。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换言之,一个没有看见米生长的人,是没有家园意识的。一个有家园意识的人,当他再也看不见米的生长,他的内心是恐慌的。

    “米者,五谷之首,立身之本。”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事。

    (取材于丁东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爱也成熟了 成熟:发展到热烈痴迷的程度 B、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 转身:变化,转变 C、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 敌人:互相仇视的对象 D、绮梦般的诗意 诗意: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米与人类历史上政权的存续与消亡紧密相关。 B、大米的生长过程与其他粮食相比更加艰难。 C、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因为曾经的生活遭遇,“我”尊重每一粒米。
    (3)、根据3、4段,简要概括不同的人围绕稻米抒写了哪些感情。
    (4)、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二段画线句“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的作用。
  • 15、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能不能有收获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燕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见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听不见了,他们的心又开始沉甸甸地往下沉了。心是这样地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但心里却快活: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了,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上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遇到难事就推,遇到好事就抢,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为好。 B、AI可以学习任何“投喂”给它的内容,以便训练出一个完整、可用的模型。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望着香雪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你就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哦,香雪》) B、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塘月色》) D、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骆驼祥子》)
    (3)、请结合文本,分别说说文中加点词语“屑屑索索”“巴不得”的含义及作用。
  • 18、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摄影术自传入中国后,②在照相馆的实践活动中,③背景布就成为照相馆师傅发挥与创造的重要阵地。④方寸尺幅间,中西方文化鱼龙混杂,⑤轿车、洋楼、罗马柱常常与中式亭台楼榭混搭出现。⑥这尺幅不大的背景布,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大众审美观念的流变与萌生,⑧也折射出社会大众对物质、精神文化元素的想象与向往。

    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受生活空间所限不能信步天下,却可以通过照相馆里的一方背景布实现精神朝圣。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A     ,成了衡量照相馆实力的标准,花样翻新的布景更能吸引顾客。20世纪60年代,布景大多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进入80年代,背景布领先大众旅游步伐,逐渐出现国际化的都市和景点。伴随时代发展,描绘了大众美好期待的照相馆背景布,在小县城以及更广泛的乡村照相馆里,有着更长久的活力与影响,直到2000年之后数字技术兴起,     B     

    在这个AI生成图像建构世界的时代,回头看向那些承载着个体精神寄托、集体生活记忆的一幕幕画布,感受到的,是一种带着古典意味的浪漫。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

    序号:

    序号:

  • 19、名篇名句默写;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 《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2)、《列子·汤问》中“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借动物的动作来写音乐之美妙,与之类似的还有李贺《李凭箜引》中的“”和苏轼《赤壁赋》中的“”。
    (3)、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名称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2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①

    杜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 , 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注】①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写下此诗。慈恩寺塔是玄奘为保存经卷佛像所修,即“大雁塔”。②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③瑶池饮、昆仑丘:《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观日之所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气概不凡,“高标”与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中的“高标”意近,极言塔之高,第二句杜甫又用“烈风”来衬托其高。 B、杜甫认为自己不像“旷士”那样有着清逸风雅的心怀,因此登塔俯视神州时并无洒脱之意,而是心中翻起“百忧”,其中不无愤世之慨。 C、“七星”指北斗七星,“河汉声西流”指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两句既交代登塔时夜色已深,也照应前文塔的“高标”,为后文写俯视所见做足铺垫。 D、“回首叫虞舜”写出杜甫对太宗时代清明政治的深切怀念,而此时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发愁,这里“云正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折射。
    (2)、清代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同为杜甫的登高诗,这首诗和《登高》在思想情感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