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 , 只能被时代淘汰。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材料二:
展示成都漆艺的精细与雅致,利用柴房打造“森林衣帽间”,展现缫丝、植物拓染、蜀锦、绒花等非遗技艺……不久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重新发布作品,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亿。作品中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中式审美吸引大批海外粉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践中,如何以优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创新的表达更好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让文明魅力深入人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厚重家底,是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底气所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开启全球巡演以来,广受好评。这部舞蹈诗剧传递出重视传承、敬畏自然、感恩生命等能够引起不同国家观众共鸣的价值理念,因此获得成功。展现中华文明魅力,不仅要展现其古老、悠久的一面,也要展现其年轻、现代的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从智能的数字城市到先进的地下管廊,从“聪明”的新能源汽车到能送快递的无人机……今天的中国,给人“未来已来”之感。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利于呈现出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讲好鲜活的中国故事,才能直抵人心。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展现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丰富素材。聚焦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山海情》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深深打动了海外观众。近年来,一系列中国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这些故事本身足够生动、足够真实,在以真情实感引发共鸣的同时,给许多国家的发展带来启示。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等寓于故事之中,既展现中国发展的成就,也揭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更好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面对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还要创新体制机制,塑造传播新优势。比如,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尤其是面对青年群体,不仅要善于运用新的媒体平台、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也要采取青年群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和形式,接地气、润人心。还应统筹好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把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近期,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的政策措施,吸引许多海外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国。游客通过短视频向更多受众展现他们眼中的魅力中国,“ChinaTravel”(中国游)成为热门话题。加强交流交融,持续扩大开放,就能在民心相通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征程上,持续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定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张佳俊《让中华文化更好成为“顶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时期的经典创作都能体现出所属时期的社会面貌、人文气息、时代精神,写出时代背景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B、每当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到关键时刻,文艺工作者总能率先发声,引领社会思潮,开启智慧先河,走在历史进步的前沿。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所展现出的传承文明、敬重自然法则、觉知生命价值等理念,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 D、《山海情》等一系列具有真情实感的中国故事,以情打动海外观众,给很多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有助于世界读懂中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汉赋等中华民族文学经典,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家底,增强了中华文化自信心。 B、当前国家在智能数字城市与先进基础设施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带来了“未来已来”之感。 C、面向青年群体进行精准传播时,若是选择青年群体喜欢且熟悉的语言形式,能增强传播亲和力。 D、一系列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行,能实现单向传播朝着双向互动的顺利转变。(3)、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所提出的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静夜思》,以明月意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B、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汴京的市井生活百态。 C、抗战时期冼星海谱写《黄河大合唱》,激发了民族救亡图存的斗志。 D、当代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重构了高密东北乡的乡土叙事。(4)、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使用了“茕茕孑立”“喃喃自语”这两个成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效果。(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回答时代课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践行这一要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拉煤车
阎连科
我家日子好,盖了瓦房,有时烧饭还烧煤,尤其在春节过年的日子里。买煤要到八十里外的一个叫高山煤矿的地方去。黄土路,上坡、下坡,一个接一个。我和二姐跟着村人去拉煤。
太阳刚升起,就轮到我们装煤了。煤矿用的铁锹都是簸箕形的大铁锨,一锹铲装得比我家的两锨还要多。我比二姐力气大,我用那铁锨往车上装着煤,二姐在那煤山下四处捡着煤核抱到车子上。待我铲装累了,二姐替我铲装煤,我跳到车上把煤用力朝下踩,就这样把匝有竹编的煤车装满。及至大家都把煤车装好,都拉到磅场去过秤,再把交过钱的煤票条子交出去。记不得那过磅的两个中年人从我们车上铲下去了几锨煤,只记得他们一个过着磅,一个朝下铲着煤,看着我和二姐说:“哪里的?这么小就来拉煤呀。”然后每朝下铲一锨;我和二姐心里就疼一下,到不知铲到第几锨,二姐对那铲煤的说:“别铲了,再铲就不够五百斤的重量。”那铲的就朝磅的看一眼,管磅的朝他点个头,他从地上铲了一锨装到车上去。
我们就把煤车从磅上拉走了。
好像回去没有一段是平路。我驾辕主拉在车辕内,二姐拉着边绳在右边。大家先是一队拉开朝前走,后来力大脚快的,就到了前边。拉煤的车队也便散开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大家的前边还是后边,就那么低着头地拉,不说话地走。也许走了三十里,也许走了四十里,忽然觉得灰黄的太阳到了头顶上——似乎是午时来到了,于是把车子停在路边上,我去找着石头起野灶,二姐端着备好的铝锅,到一个村里找水。待二姐回来后,我不仅垒起了石头野灶儿,还捡来了柴火生起了火。
那天中午,我们吃的是野灶煮汤面。快要吃完时,二姐突然问我:“连科,你长大后准备干啥?”
我有些懵怔地望着二姐,不知道她为啥这个时候问这个,也不知道要怎样回答。
这时二姐就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你是男娃儿,你要努力离开家。”
我越发不懂地望着二姐,端碗僵在半空里。
“你长大当兵去。当兵提干,就不用这样在家苦劳受累了。”
再也没有说啥儿,重新上路。过了有路标的明皋村,我们知道离家还有三十里。那三十里,宛若要从北方到南方的三千里。天色黑得如同泥浆般。路两边的寂静里,有无数薄冰的砰啦、咔嚓声。因为公路是上年才铺上去的沥青路,沥青在黑夜发出黑金似的光。就在这光里,我问二姐:“你说爹、妈会不会来接我们呢?”
二姐朝着前方望了望,没有回话,把我从车架辕里换将出来了。
“爹哮喘,可咱妈会来接咱吧?”又走了一段路,我又这样问二姐。二姐依然没有说母亲会不会接,只是说前边的村人差不多就该回到村里了,我们再坚持一下,也就回到村里了。就那么坚持、坚持地走,坚持、坚持地拉着车。走一走,歇一歇。因为歇下,身上的汗落了,会冷得身上也结冰,于是又慌忙起来拉着车。再遇坡道甚至平路也走不动了时,就又停在路边歇着脚,这时有汽车亮着大灯从我们身边开过去,我们就觉得卡车司机是多么神圣、伟大的一种职业啊,拉几吨、十几吨的货,脚一踩油门就轰轰跑走了。这时若有夜运的马车、牛车从我们身边走过去,我又觉得真的做牛做马也很好,力气大,不管车上装多少东西,一低头,就把车子朝前拉走了。
实实在在说,我真的走不动了呢。二姐只好同我坐在路边歇着。先一歇儿几分钟,再一歇儿会有十几分。到后来,我们是朝前拉上十几分,就地坐下十几分。拉上半小时,也歇坐半小时。未来的前路好像和我们的脚步相反样,愈往前走离家愈远样。远了也得走,前边到底是家的方向呢,人往家的方向走着本身就是朝着奇迹走过去。
奇迹果真出现了。我们坐在路边歇息着,很想去路边干了的河里找块冻冰渴,冰润一下干裂的嗓子,就在我和二姐在路边河里找着存水存冰时,我们听见“素粉——连科——”的唤声,接着就看见,有一个马灯远远地亮在黑暗里。
哥哥听见我们的呼应,朝着我们跑过来。
哥哥是听说我们去拉煤了,特地从县城跑回来,要接我们一程路。县城离我家三十里,哥哥是晚上八点下班特地骑车回来接我们,所以有些接迟了。
哥哥接上我们,让我和二姐觉得世界和日子,温暖得如寒冬中有一间旺了炭火的屋。
哥哥把马灯挂在车子辕杆上,让二姐和我坐在煤车前边由他拉着车——谁让他是二姐和我的哥哥呢?我们就坐在煤车前板上,由他拉着车,看他像更有力的牛马样。
哥哥拉着车,我和二姐都坐着,怕从车上掉下来,我一手扶着车辕板,另一只手空出来拉着二姐的手。二姐的手上有茧子,还是柔和得和二姐一模一样。一个村子被哥哥和车子甩在身后。又有一个村子被甩在身后。村头的大桥就到了,母亲在大桥头上等我们。穿过村街到家了,大姐和父亲在门口等我们。血缘的亲情美得像冬天里的火,夏天里的风。
那年春节下大雪,我们熬年烤的火,全部来自我和二姐拉的煤和煤核儿,暖得连透风的屋子都没一丝冬日寒意。村人、邻人那年都去我家烤火熬年夜,那煤和煤核儿,把一个村落、一个世界的寒气都给烧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使用参照物、标志物呈现一种行进感,如“上坡、下坡,一个接一个”“又有一个村子被甩在身后”等。 B、文章疏密相间,有的单独成段,要言不烦,但拉车时的心理感受叙述得密实详尽,似乎靠“想”能转移劳累的煎熬。 C、文中的闲笔传递了文章主题,如野灶煮汤面一段看似与拉煤车无关,但透过二姐之口表达对劳动价值深入思考的主题。 D、文章通过心理描写、环境烘托和对比等手法,尤其是“我”内心对马车、牛车、汽车的羡慕,更突出人力拉煤的艰辛。(2)、关于文中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里表现了忙碌、劳累、责任和人情味,表露出生活旧事中那挥之不去的痛苦。 B、“我”是装煤的主力,二姐捡煤核相对轻便,平实的叙述中表现“我”的责任担当。 C、“我”把煤踩严压实,是为了保证煤的重量,而过磅的人铲掉多余的煤让我们很心疼。 D、“这么小就来拉煤呀”,说明装煤是繁重的活儿,也体现了“我”和二姐从小就懂事。(3)、在拉煤车的过程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叙了童年时的一段苦难记忆,有人认为“这种苦难记忆却有着别样的芬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人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
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閈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怒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
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节选自王阳明《南赖乡约》)
材料二:
一曰水火:小则遣人救之,甚则亲往,多率人救,且吊之。
二曰盗贼:近者同力捕之,有力者为告之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赏。
三曰疾病:小则遣人问之,甚则为访医药,贫则助其养疾之资。
四曰死丧:阙人则助其干办,乏财则赠赙借贷。
五曰孤弱:孤遗无依者,若能自赡,则为之区处,稽其出内。或闻于官司,或择人教之,及为求婚姻。贫者,协力济之,无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众人力为之办理。若稍长而放逸不检,亦防察约束之,无令陷于不义。
六曰诬枉:有为人诬枉过恶不能自仲者,势可以闻于官府,则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则为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众共以财济之。
七曰贫乏: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
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注] , 急则同约之近者为之告。约正命值月遍告之,且为之纠集而绳督之。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逾期不还,及损坏借物者,论如犯约之过,书于籍。邻里或有缓急 , 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或不能救助,则为之告于同约而谋之。有能如此,则亦书其善于籍,以告乡人。
(节选自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注】约正:指当时地方基层组织的首领。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方略A可以救解B则为C解之D或其家E因而失所者F众共G以财济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通“叛”,背叛,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的“畔”意思相同。 B、特,特别、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意思不同。 C、“众以财济之”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不同。 D、“邻里或有缓急”的“缓急”是偏义复词,意思更侧重于“急”。(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昔人之言旨在表明人的成长会受到环境影响,好的原生环境极其重要,为下文主张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做铺垫。 B、材料二指出要预防孤儿群体可能出现的失范行为,若年龄稍大的孤儿有行为不检的问题,须对其严加监管。 C、材料二认为,对于那些贫困户,在生产资料严重匮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可以众筹财物,但要确保受助者是本分的人。 D、材料二侧重遇到特殊情况时,民间先展开互助自救,不得已再诉诸官府;而材料一官方主导意味明显。(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
(2)近者同力捕之,有力者为告之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赏。
(5)、材料一强调在民俗整顿方面,官方和民间“宜分受其责”,材料二有哪些条款可以佐证?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眺
罗隐
凭古城边眺晚晴,远村高树转分明。
天如镜面都来静,地似人心总不平。
云向岭头闲不彻,水流溪里太忙生。
谁人得及庄居老,免被荣枯宠辱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选取远村、高树等意象,用寥寥数语勾勒出古城开阔的黄昏图景。 B、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直白晓畅,冷峻犀利,营造了天地沉郁苍凉的深远意境。 C、尾联是全诗精神归宿,唯有回归自然本真,方能在动荡时局中保持心境的澄明。 D、全诗借景抒怀,洞察世事,超脱之思,反映出诗人的哲理思考,给读者以启示。(2)、有人说罗诗“以自然讽人世”,请结合诗句赏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中,老师提到种树要顺应树木生长规律,使其本性得以充分发展,树苗才能茁壮成长,同学们纷纷说到,这不就是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说的:“ , 。”
(2)小刘到杭州旅游,被春雨吵醒,一夜未眠,清晨小巷的吆喝声让她想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里的诗句:“ , 。”
(3)宫殿、楼阁等富丽堂皇的建筑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创作的素材,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了我一堆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不得不挨个上网搜索答案。”张女士十一岁的女儿看了《哪吒2》后,就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她 A 。
张女士说,这个寒假,女儿正好在读《西游记》。看完《哪吒2》后,她回家特意翻到书中的一页问:“您看,孙悟空喝的玉液琼浆,是不是就是哪吒许愿要的那个?”看着书里出现的“玉液琼浆”四个字,张女士一时回答不上来,只得去搜寻答案。
没想到,女儿的问题 B , “我看《西游记》里面也有四大龙王,但是名字为什么跟《哪吒2》里龙王的名字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又把张女士给问住了。“我发现孩子关注的点( 甲 ),特别喜欢成年人不太关注的一些细节,逼得我也要去探究学习。”张女士说。
记者在网络平台上看到,①有很多家长亮出孩子看完《哪吒2》后的疑问,②其中有两个问题非常集中。在电影画面中,③敖丙用哪吒的肉身和申正道在瀑布下打得酣畅淋漓,④为了不让申正道导电的能力,敖丙把水冻成冰,瞬间占据上风。⑤这一幕触动了很多孩子的疑问:“水可以导电,冰为什么就不能?”
还有电影开头的一幕,太乙真人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挖了很多莲藕,于是孩子们都很好奇,纷纷询问“为什么哪吒重塑肉身要用莲藕?”很多家长都表示,为了( 乙 ),他们只好上网搜查资料求助。
家长们欣喜地发现,一场电影成了文学和科普大课堂。
(1)、文中第一段用“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把孩子当作设备来写,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仿照“开启了……模式”的句式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物;比拟恰当、表达流畅。(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文中画波浪线的“逼得我也要去探究学习”,有人说“逼得我”三个字过于夸张,有人说非常合适。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班级格言是:做一个会照顾自己、会优化自己、会探索世界、会把自己和他人变得更美好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