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2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为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从伦理道德层面看,春节倡导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等理念一脉相承。春节期间,家庭成员跨越山海向家的奔赴,是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维护,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哲学思想角度出发,春节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反映出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春节期间的祭祀与庆祝活动,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舞龙舞狮、贴春联、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精彩纷呈。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外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举办民俗展览、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培训等活动,让年轻人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春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春节申遗成功,有力地凝聚了中华儿女,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成为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期间,中华儿女心中的归家意识喷薄而出,无论身处何方,都渴望与亲人团聚。这种强烈的归家意识与团圆观念,绝非是情感冲动,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直观体现。年夜饭饭桌上,一家人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亲情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醇厚。长辈们将承载着祝福与期望的红包递给晚辈,传递着物质关怀,更延续了家族情感与文化传承。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单元,于细微之处尽显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春节申遗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留下了璀璨印记,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构筑起中华儿女之间的情感桥梁,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一系列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鲜明标识,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摘编自安宝《春节申遗成功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并被持续认同,关键在于其有着稳定的文化内核。春节稳定的文化内核是其精神传统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形态,如年夜饭、拜年、社火等核心节俗以及春联、红灯笼、中国结、舞龙等标识性文化符号。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春节文化当代传承的要务就是自觉保护、传承其精神传统以及核心节俗与标识性文化符号。

    春节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其不断更新与调适的能力。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春节文化必须面向当代社会与生活之变迁,主动创新庆祝春节的方式。事实上,随着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已经创造出了诸多庆祝春节的新方式。如“网上年货节”“云守岁”、云端聚会、数字人拜年、云会场拜年、数字红包、AR红包、电子鞭炮、AI生成春联等。数智技术还打造了春节数字景观,在虚拟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春节气氛。比如,“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可沉浸式体验传统宫廷年俗;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网络游戏里张灯结彩、放飞“霄灯”,有虚拟人物的舞龙舞狮表演。“数智春节”看似改变了春节的文化形态,其实只是创新了庆祝春节的表达方式。不管是网上年货、云拜年、数智春联,还是虚拟春节场景,仍然传承着拜年、聚会等春节的核心节俗,使用着春联、烟花、红包、灯彩、舞龙等春节的标识性文化符号,表达着家庭团聚、社会团结、祈福纳祥、万象更新等春节的核心文化理念与精神价值取向。不仅如此,数智化春节场景还复兴了诸多历史上的节俗与文化符号,如插桃符、贴窗花、贴年画;拓展了传统节俗活动的传播共享空间,如线上社火、庙会。尤为重要的是,“数智春节”深受青少年喜爱,培育了春节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体现了其活态传承的当代性,展示了未来存续发展的可能性。

    过节是具身性的社会活动,其魅力就在于亲身参与其中。在数智技术深度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代社会,更需要具身性传承春节文化。只有亲身参与买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看烟花,见面互道“过年好”,才能真切感受新年喜庆、热闹的“年味”。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的“村晚”现象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表现。“村晚”的节目大都由村民自编、自演,虽然不及电视、网络上的大型晚会,但村民年年演、年年看,乐此不疲。甚至早已进城的村民也会带着家人回村参与“村晚”。“村晚”既是庆祝春节的新方式,也是春节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新载体,它往往吸纳了踩街、社火中各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如舞龙舞狮、假面扮演、踩高跷、挑花篮、玩花船、跑驴……正是这些“接地气”的民间表演艺术吸引了村民乃至城里人的广泛参与。在“村晚”欢乐祥和的气氛中,非遗得到了保护、传承,社会关系变得和谐,甚至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互动、互补的新关系。

    (摘编自季中扬《春节: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倡导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等理念在精神内涵上高度契合。 B、春节期间,长辈们将承载着祝福与期望的红包递给晚辈,此行为有助于加深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情感,也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 C、数智化春节场景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是因为其拓展了传统节俗活动的传播、共享空间,如网络游戏中有“霄灯”等传统文化符号。 D、“村晚”的具身性特点,主要体现在采用舞龙舞狮、假面扮演、踩高跷、挑花篮、玩花船、跑驴等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以吸引城里人观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B、春运期间,许许多多的农民工不远千里返乡。此行为正是归家意识与团圆观念的生动体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感冲动。 C、在当代社会,传承春节文化的首要任务是主动创新庆祝方式,如利用数智技术创造新的庆祝形式,使春节文化保持吸引力。 D、数智技术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传承春节文化时,其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亲身参与所带来的体验。
    (3)、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论证方法多样,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的论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材料一中部分语言生动形象,如“归家意识喷薄而出”“亲情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愈发醇厚”等,增强了感染力和可读性。 C、材料二阐述了春节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还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活态传承春节文化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D、材料二将数智化春节场景与传统春节场景对比,指出各自的优缺点,论证了春节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其不断更新与调适的能力。
    (4)、春节“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当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感受不到春节的“年味”,请根据材料提出保持和增强春节“年味”的策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子曰

    老舍

    钟鼓楼后面有好几家公寓。其中的一家,字号是天台。天台公寓门外的两扇三尺见长,九寸五见宽,贼亮贼亮的黄铜招牌,刻着:“专租学员,包办伙食。”

    关于天台公寓的人物的描写实在是件难事。一来,住客们时来时去,除了几位没有以常搬家为一种运动的习惯的,很少有一住就是一年半载的。二来,一位客人有一位的特别形体的构造,和天赋的特性;要是不偏不向的细说起来,应当给他们一一的写起传记来才对。而且那一本传记也不会没有趣味,因为哪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一种特别滋味的。……就是这些小事也值得写一本小说;这样,我们或者可以领略一些天台公寓的复杂情况了。

    老太太买柿子是捡大个儿的挑,历史家写历史是选着红胡子蓝靛脸的人物写,就是小说家也常犯这路“势力眼”的毛病。无论怎么说吧,我们不能不由天台公寓全体的人物中挑出几个来写。

    天台公寓的外部以第三号,五间北房当中的那一间,为最大,公认为天台公寓的金銮殿”。第三号的主人也俨然以内外部的盟主自居。

    第三号的主人是天台公寓最老的住客,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于公寓的大局。第三号的主人对他父母是个孝子,虽然他有比一脑子还多的“非孝”新思想。每月他至少给他父母写两封信,除催促汇款之外,也照例写上“敬叩钧安!”……第三号的主人的姓?居《百家姓》的首位,赵!他的名?立在《论语》第一章的头上,子曰!

    他不但得于天者如是之厚,凡加以人事者亦无所不尽其极:他的皮袍,从“霜降”穿过“夏至”,半尺来长的雪白麦穗,地道西口老羊皮……道德,学问,言语,和其他的一切,不跟别人比较,(也没有比较的必要)他永远是第一。他不要文凭,学位;有时候可也说:“咱若是要学位的时候,不要哲学博士,不要文学博士:咱要世界第一,无所不有的总博士。”

    还有一件不痛快的事,这一件可不似他者之容易消灭:他的妻子,在十年前,(赵子曰十五岁结婚)真是九天仙府首席的小脚美人。他在结婚后三个月中,受爱情的激动,就写了一百首七言绝句赞扬她的一对小金莲。可是,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于是“圣之时者”的赵子曰当然不能不跟着人们改换了“美”的观念。自从发觉了他那“头”,或者说那“匹”,妻子的短处以后,他懊悔的至于信了“宗教”以求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可怜的赵子曰!牌余酒后,他觉得非有些灵魂上的修养不可,他真的秉着虔诚,匍匐在地的祷告起来:“敬求速遣追魂小鬼将贱内召回,以便小子得与新式美人享受恋爱的甜美!阁君万岁!”

    第三号差不多是天台公寓的公众会议厅:一来是赵子曰的势力所在,号召得住;二来是第三号是全公寓中最宽绰的房子。

    第三号的聚谈和野树林一样,同样,他们的谈话远听是一群醉鬼奏乐,乱吵;近听却各有独立不倚的主张与论调:“你说昨天那——”第一位没有说完,第二位:“店主东,黄骠马的马字,不该耍花腔儿呀!谭叫天活着的时候——”

    第二位没说完,第三位:“敢情小翠和张圣人裂了锅啦!本来吗——”

    第三位没说完,第四位:“你们想,我入文学系好,还是哲学系好?我的天性近——”

    第四位没说完……

    第三号的聚谈如此进行,直到大家的注意集中于一点,第三号的主人开始收拾茶碗,墨盒,和旁的一切可以用作武器的东西。因为问题集中的时候,茶碗墨盒便要飞腾了。第三号的主人倒不准是胆子小怕流血,却是因为茶碗摔碎没有人负责赔偿。

    夜深了,若不是钟鼓楼的钟声咚咚的代表着寒酸贪睡的北京说梦话,北京城真要像一只大死牛那么静寂了。鬼似的小风卷着几片还不很成熟的雪花,像几个淘气的小白蛾,在电灯下飞舞。

    第三号的会议开幕:

    “李顺!”主席,赵子曰,坐在床上像一座小过山炮似的喊:“李顺!”“李顺!”

    没有应声!

    “李——顺!——”主席的脸往下一沉,动了虎威。没有应声!

    “叫李顺干什么?”莫大年问。

    “买瓜子,烟卷!没有这两样,这个主席我不能做!”赵子曰挑着眉,很郑重的说。

    “不早了,大概他睡了。”莫大年说着看了看胖手腕上的小金表:“可不是,两点十分了!”

    “咱们醒着,打杂的就不能睡!”主席气昂昂的说。

    屋中静默了一刻。

    “我还是差涵养!”主席摇着头很后悔的样子说:“止不住发怒!你的话,老莫,永远和孔圣人一样的高明!好,现在该商议咱们的事了。”

    “诸位!赞成不?开开一扇窗子进些新鲜空气?”莫大年问。

    众人没有回答,莫大年立起来把要往窗子上伸的那只手在大襟上掸了掸烟灰,又坐下了。

    “主席!”欧阳天风精神百倍的说:“我们不能无结果而散!问问大家赞成‘打’不!”

    “诸位!我们决定了:打!”主席说:“将来开全体大会的时候,我就代表天台公寓的学友说:打!是不是?”“没第二个办法!”欧阳天风说:“没——”

    莫大年和周少濂已经走到院中,簌簌的小雪居然把地上盖白了。周少濂跳着脚提着小尖嗓喊:“老赵!还不出来看这初冬之雪哟!雪哟!白的哟!”

    一个雪花居然被赵子曰吸进鼻子里去,化成一个小水珠落在他的宽而厚的唇上:哈哈!有趣!

    (有删改)

    【注】①《赵子曰》是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27年发表。作品以天台公寓一群大学生为描写对象,展示了学生们的发展变化历程。②咱们的事,指关于罢课的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钟鼓楼后面的天台公寓,为后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 B、“咱要世界第一,无所不有的总博士”写出了赵子曰与阿Q一样会自高自大、自我欺骗。 C、第三号主人收拾茶碗等东西,这一段描写意在称赞人们在聚谈时常常热情高涨。 D、主席气昂昂地说打杂的就不能睡,表明人们聚谈时间长久和自己高高在上的心理。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关于天台公寓的人物的描写实在是件难事”的那种“艰难”,也正是天台公寓人物众多性格复杂的概括。 B、句子②语意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为最大”三字单独成句,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尤其强调其特殊。 C、句子③中的“说梦话”用比拟手法,是夜深之时静寂北京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写出了当时北京城的了无生机。 D、句子④通过赵子曰鼻子吸进雪花,慨叹雪花化成小水珠,与前文“不很成熟的雪花”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愉悦。
    (3)、“可怜的赵子曰”这个段落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4)、作家常常用“超常变异”的语言表情达意,以期获得最佳艺术效果。语言变异,即在一定限度上突破常规语言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常见的有词汇的变异。请结合本篇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辣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

    汉景帝即位三年,七国同日反,天下震动。周亚夫一出即平之,功亦不细矣,而讫死于非罪。景帝虽未为仁君,然亦非好杀卿大夫者,何独至亚夫而忍为之?方其将屯细柳,只以备胡,且近在长安数十里间,非若出临边塞,与敌对垒,有呼吸不可测知之事。今天子劳军至,不得入,及遣使持节诏之,始开壁门。又使不得驱驰,以军礼见,自言介胄之士不拜。天子改容称谢,然后去。是乃王旅万骑乘舆黄屋顾制命于将帅岂人臣之礼哉!则其做脱帝尊,习与性成,故赐食不设箸 , 有不平之意。鞅鞅非少主臣,必已见辞气之间,以是陨命,其可惜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六》)

    材料三:

    余谓亚夫之巧于自著其能以邀主眷耳,行军之要固不在此也。何者?当时遣三将军出屯备胡,既非临阵之时,则执兵介胄,传呼辟门,一何过倨?况军屯首重侦探,岂有天子劳军已历两寨,而亚夫尚未知之理?乃至先驱既至,犹闭壁门,都尉申辞令。天子亦遵军。不亦甚乎!然其持重之体迥异他军,则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亚夫之谋亦工矣!非文帝之贤,安能相赏于形迹之外哉?

    (节选自姚苧田《史记菁华录》)

    【注】①周亚夫:绛侯周勃之子。②上:指汉文帝,去世后传位于汉景帝。③故赐食不设箸:指汉景帝在一次宴会上,没有给周亚夫提供筷子,周亚夫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乃王旅A万B骑C乘舆D黄屋E顾F制G命于将帅H岂人臣之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到……去,与《为学》中“吾欲之南海”的“之”意思相同。 B、谢,致意,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意思不相同。 C、“必已见于辞气之间”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于”意思相同。 D、“顾非文帝之贤”与《离骚》中“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亲自慰问军队到了细柳军营,被严守军纪的士兵阻拦。直到使者持节传达汉文帝的命令后,汉文帝才被允许进入。 B、出了细柳军营大门后,汉文帝赞叹周亚夫是不可侵犯的真将军,刘礼、徐厉等听后也赞叹不已,并表示要学习效仿。 C、材料二分析了周亚夫在汉文帝劳军细柳营时的表现,探讨了周亚夫无罪被杀的原因,并为其悲剧性的结局惋惜。 D、材料三质疑了周亚夫的军事才能,认为在防备匈奴期间,周亚夫未能及时得知天子劳军的消息,侦察存在疏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亚夫一出即平之,功亦不细矣,而讫死于非罪。

    (2)余谓亚夫之巧于自著其能以邀主眷耳,行军之要固不在此也。

    (5)、洪迈与姚苧田对周亚夫性格及行事风格的认知有何异同?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的官长。②箔:养蚕的器具,多用竹制成,像箭子或席子。亦称“蚕帘”。③瓯窭(jù):狭小的高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自谦说自己偶然间做了一个偷食朝廷俸禄的官员,心中就牵挂百姓。 B、诗人情感从个人荣辱得失的忧到为国为民的喜,是有一个升华过程的。 C、诗中不仅描述了自然现象,还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可谓由表及里。 D、本诗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2)、本诗题目为“喜雨”,全诗也是围绕“喜”字展开,请分析诗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诗人之“喜”。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两句来形容历史兴衰的沧桑巨变,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只剩下荒芜一片。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愿景。

    (3)自问自答的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两句,有助于抒发思想感情,增强表达效果。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种常见调料,花椒不仅在中国本土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各地也     A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有香辛味,还能带给人震动的麻痹感。那么,花椒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麻”的感觉?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花椒的某些成分如羟基山椒素作用于人口腔中感受震动的神经纤维,让它们误以为发生了轻微的震动而产生兴奋和紧张。也就是说,“麻”既不是味觉也不是触觉,(     甲     )。

    花椒是麻的、是香的,形像更是美的。就美而言,花椒不亚于世上任何一种植物。梅花、樱花够热烈吧,没有叶的衬托,总显得单调;牡丹、月季更好看吧,但被太多的叶子遮盖,花只是点辍。花椒则不然。在三伏天的艳阳下,叶子翠绿,花椒粒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绿是深绿,红是大红,大红大绿中,那些长在山坡上的花椒树,简直美到极至。一粒是一颗珍珠,一簇是一束花朵,一棵棵拙壮成长的树,如一柄柄燃烧的火炬,让蔚蓝的天空芬芳馥郁,飞翠流丹。

    在中国古代,花椒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椒”字最早见于《诗经》,周代贵族把花椒浸润的椒酒作为祭祀的佳品,也把花椒粒作为赠送情人的礼物。又因为花椒结出的果实密密麻麻,(     乙     ),所以,除了情人之间互相赠送,贵族之间也常以“椒聊之实,蓄衍盈升”祝福亲友子孙昌茂。

    花椒还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①有学者统计,②从唐代到明代,③花椒在食品制作中的使用比例始终较高,④唐代约2/5左右的食品用到花椒,⑤明代则有1/3。⑥而且从清代开始,⑦花椒在食谱中的比例大大降低,⑧降至1/5。这主要是因为明代大量进口胡椒,人们食用花椒的数量随之减少;此后,辣椒从清代中期起流行于西南各地,花椒“头号香料”的身份逐渐被取代。

    巴蜀从秦汉时代起就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到清代中期,四川各地普遍栽种辣椒,这又大大加重了川菜的辣味。普通的食材,一把花椒,几个辣椒,在川菜大师的精心烹饪之下,变成了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品,让人       B      , 食指大动。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根据1~3段内容,以“花椒”为主体拟写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它受中国人欢迎的原因。不超过40字。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5年前的今天,“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年,航天科技工作者用旱厕改造成振动试验室、冷库里做低温试验等“土办法”蹚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让宇宙第一次听见中国声音。“东方红一号”发射55年后的同一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接力探索浩瀚宇宙。

    (2025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微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