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甲)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乙)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由此可见(丙)古琴美学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宝玉道:“我们学着玩儿,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材料三:“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八十六回),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四言十八首赠史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清人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了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儒道互补、兼容并蓄的特征。“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陶渊明和白居易的诗句表明,古琴追求“和雅”“清淡”的深远意境以及“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审美情趣。 B、材料一中,嵇康极为推崇古琴,在《琴赋》中强调众器琴为尊,要求操琴者达到闲适的内心和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的艺术境界。 C、材料三指出,琴在古代被称为“圣人”之作,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但不能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黛玉所言的“琴者,禁也”,主张琴乐应遵循儒、道的“中和之道”,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但材料三中作者认为“禁”对后来的古琴艺术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B、古琴集儒家的“教化”功能和道家的“自然”思想于一身,完成了“整合”,从而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 C、材料三以《红楼梦》“黛玉论琴”为例,论述了琴乐体现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溪山琴况》则论述了琴乐儒道互补、兼容并蓄的特征。 D、为了论述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境界,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材料一、材料三都运用了引用、举例等论证方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春秋】《左传·昭公元年》)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C、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东汉】蔡邕《琴操》) D、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4)、请在文中画线的甲、乙处写出能够概括该段主要内容的句子,句式和丙处基本一致。
    (5)、宝玉听了“黛玉论琴”后说“我们学着玩儿,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这么讲究”指的是什么。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渐渐深起来的苍凉

    韩卫贤

    暮色从村口涌进的时候,我独自一人站在村口,好似一个迷路的孩子打量一座突然出现在眼里的村庄。那棵虬枝虬干的老槐树荡然无存,时间改变了一切,可时间不能救赎一切。

    老槐树曾经葱茏遮日,从茂密的枝叶里打下来的日光斑驳在我曾经少年的脸上,风从远方来,带来眺望的风情。老槐树不只是一棵树,对于村庄来说,它是游子回到故乡看到的第一个亲人。

    远远地,看到老槐树那高耸入云的树冠,那份回到家乡的温暖宛如树下的那湾涌泉汩汩而出,荡漾心湖。旅途上的风尘和疲惫抖落一地,离乡背井的凄苦和无助烟消云散。在老槐树的眼里,多大都是它的孩子,多好都是它的孩子,多不好也还是它的孩子。众生平等,是老槐树恪守的神性。老槐树是神树,在村庄里是不宣而知的秘密。很多驱魔辟邪的民间祭祀都在它的身下一一发生,红丝巾系满它低垂的枝干。隔三岔五还有一堆堆的纸钱灰烬,遇到调皮的风,灰烬一飞冲天。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父亲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让我认下老槐树为义父,祈望老槐树庇佑我。自此,我顺风顺水地长大成人,负笈求学,直至工作。无论是一脸得意还是一身落魄,我总不会忘记我还有一个义父和父母亲一样在乡下望我归来。我常常回去,回去的第一时间就是放下所有的行囊,在义父庞大的树荫里享受清凉或安抚,听它在风里给我的声声叮咛。可现在是谁谋杀了我的义父,也抹杀了我关于村庄的第一印象?

    后来细细询问母亲,才知道老槐树是自己倒下了,一开始没谁敢动它,是村里通灵的那位巫婆建议用来修建土地庙。于是,老槐树被锯成木板,撑起了整整一座土地庙。无数次我都不敢靠近土地庙,我生怕听见义父支离破碎的呻吟。如同枝叶,各自有枯荣。时间的长廊里,大地上的万物都是一阵急促的穿堂风。

    经不起时光,一棵千年古树尚且如此,那生育我的村庄呢?青草归来,除了村主干道是水泥打成的,灰着脸,其余的小路都被青草覆盖,通向一栋栋旧房子的几乎挪不开脚步。田园将芜,而现在我置身的村庄已经荒芜,那空空荡荡的田野没有稻禾簇立的身影,板结的一片,咧开干涸的嘴。良田数年不种,好比无人居住的房屋自动开裂。良田其实也不多了,只要靠近马路的都被一栋栋五光十色的楼房占据。这些年,房子是村庄里长得最为茂盛的作物,可再茂盛的作物也结不出果腹的稻子了。可这么疯长的作物只是大地上的装饰。所有的新房子都雕梁画栋,瓷砖折射最后的夕光刺痛我的眼睛。一座座新房子如这个时代一样无限的荣光。

    村庄里的乡亲一生最热衷两件事。一是送书。一度乡亲们以送孩子读书为荣,谁家的孩子考学出去,哪怕再不济也是光宗耀祖。有孩子在外工作,父母走在田埂路上都有劲,好像泥土不沾脚。二是建房。一生为人就要修建一栋好房子,房子好儿子能娶得好女儿能嫁得好。可送书这些年乡亲们已然丧失了热情,农家子弟即使读大学出来还得打工。慢慢地有很多父母不主张孩子多读书,而宁愿把钱省下来建房,房子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指望娶个好媳妇。①一窝蜂地,房子如蜂,叮在一丘丘好田上

    富丽辉煌的房子一扇扇大门紧闭,好似暮年失语的老人,一语不发地呆立在夕照里,暮色是惟一的衣衫。偶尔吱呀一声,走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或跳出一个欢呼雀跃的孩子,见不到一个青壮年。②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之路。可对于村庄来说,离乡谋生是惟一之路。他们把低人一等的凄苦抛撒在异乡的土地上,把思乡之苦思亲之痛遗落在熟稔的村庄里。离开的和留下的都是苦,这些苦酿成深沉的静默,在村里贮存。还不是很黑的天色,一家家都关门闭户了,只有微弱的灯光告诉世界,这里还依稀有人烟。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繁华,村里的风景也越来越繁华,可人影越来越稀少人气越来越淡薄。没有狗吠之声,偶尔传来的是电视声。因为青壮年不在家,一户户人家早早关门。孩子自然也被关在了家里。一个个心灵都变得孤寂。

    而我那时候的童年和少年是何等的欢悦,没有星星的夜晚,我们齐聚在石拱桥上听老爷爷讲三国、聊斋和杨家将。有星星的夜晚,我们那一大群孩子或玩丢手绢或捉迷藏,有时候成群结队地去草地里捉萤火虫。那些萤火虫一闪闪地在我们手上的瓶子里,点亮我们深深浅浅的梦境。

    而现在,提前进入寂夜的村庄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生疏。我好比一个不安的游魂,在宫殿里游走,到处是触目的光彩,惟独找不到出口的光亮。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不光鲜,但一定要光亮。我在我挚爱的这片土地上找不到内心的光亮了。

    新房子都坐落在过去先人挥汗种植的良田上,而诸多的土墙老房子依旧在原地,岁月的风里,它们先后倾身弯腰,相继露出沧桑的眼神,相继显出不堪的负荷,相继吐出深沉的寂寥。曾经这些老房子里人丁兴旺六畜繁衍白天欢声笑语夜晚闹热喧腾,而今,没有人烟没有人气,一切都是残败的。老房子随风送来陈腐的气息,不时有瓦片坠落的回响。

    我踌躇不前,离开了就回不去了,只能在可怜的记忆里寻找陆离的光影。头顶的星星迷离清浅,似祖先深邃幽远的眼神。夜不深,村庄的睡眠已经很深了。行走的脚步惹不来一声熟悉的犬吠,无奈的叹息惊不走一只小小的青蛙,深深厚厚的寂静包裹我。

    一点夜露打在我的额头上,我不禁一愣,旋即明白那不是清凉,是苍凉,是渐渐深起来的苍凉。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华散文的文脉与发展

    邱华栋

    中国是诗的国度,亦是散文的国度。穿越千年时空,汉语言文学中的散文实乃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散文”与“诗”一道,成为中国文学的“嫡系”。

    中华大地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中,社会生活奔涌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散文创作更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涌现了众多成就斐然、风格各异的散文作家和具有思想深度、艺术上乘的散文作品。④岁月的流水冲走了枯枝败叶和闲花野草,中流砥柱却巍然屹立。时间留住了新时代的散文经典,经典在时间的长河中绽放光芒。

    别看散文的门槛貌似很低,要真正写好,实属不易。散文创作繁荣和光鲜的另一面,却是大量平庸甚至低劣之作的滥觞,散文作家层出不穷,散文作品汗牛充栋,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散文佳构却凤毛麟角。

    散文要发展,文学要前行。发展和前行就要从平庸的樊篱中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散文作家不可太“聪明”,不可太世故。一言以蔽之,散文的尊严来自散文作家的尊严。要想散文繁荣,需要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特别是散文,最容易看出一个作家的内在品质和境界涵养。作家精神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作品的精神向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从暮色初显写起到结尾的夜色很深,叙写了村庄的夜景和相关的回忆,文章的结构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相似。 B、文本一把靠近马路的良田上新建的房子比作村庄里长得最茂盛的作物,新房子侵占了大量良田,表现了作者对良田功能错位的隐忧。 C、文本一写到随着社会的变化,村庄的风气也有所改变,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盛行,村民们都不再热衷于送书,但建房的热情仍在。 D、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散文成就斐然硕果累累;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散文佳构却极其稀少,前后对比,自相矛盾。
    (2)、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一窝蜂”生动地写出了村民热衷于修房的举动,“房子如蜂”形象地表现了房屋数量之多,“好”字寄寓遗憾之情。 B、句子②表明人人都有生活之路;但在目前乡村的生态下,青壮年村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表现了作者对村民的深深同情。 C、句子③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价值的取舍,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让物质财富和功利色彩少一些,但是心中一定有精神追求。 D、句子④把流水比作岁月,形象地说明经过岁月的洗礼,那些如枯枝败叶和闲花野草的平庸作品将销声匿迹,留下的是精品散文。
    (3)、文本一有较多篇幅写到老槐树,请简要分析老槐树在文中的作用。
    (4)、文本二末段认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韩卫贤是什么样的人。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词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间 , 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节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注]①修门: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②东西二间:指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③维扬:扬州,当时为淮东制置使所驻之地。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至A北营B抗词C慷慨D上下E颇惊动F北亦未敢G遽H轻吾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料想,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的“意”意思不同。 B、以,凭借……的身份,与《苏武传》中“乃遣武以中郎将”的“以”意思相同。 C、夜,名词用作状语,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用法相同。 D、当,主持,管理,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当汉中地”的“当”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位居右丞相,但元兵逼近时,朝臣聚集到左丞相府,可见文天祥在朝中的地位。 B、文天祥性格刚烈,他确信没有生还可能,到元军兵营,先激昂陈词后痛骂敌帅,不计生死。 C、被元军驱使,文天祥本想自杀,但仍隐忍前行,抱着有所作为的想法在未死之日坚持斗争。 D、文天祥在京口寻得机会前往真州,将元军军情告知两位制置使并约定计策,足见其爱国之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5)、你将参与班级组织的“我为英雄做评赞”的读写活动,请结合材料,围绕文天祥面对的困难、做出的抉择,拟写出你对文天祥的评赞语。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张元干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觜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①沙觜:又作“沙嘴”,即沙洲。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紧扣题目中的“阻风”,描绘江水风浪连天之景。“浪”“风”二字写出了烟水迷茫中的险恶之势。 B、“数帆带雨烟中落”借风雨中艰难前行的船只,写出了词人行程遭受阻滞的困境,表现羁旅中的焦灼与无奈。 C、“寒犹在”中的“寒”将春寒与内心孤寒合二为一,“肠欲断,愁难著”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 D、全词多处化用典故,如“杜若”语出《楚辞》,借指香草;“停桡”语出晏几道《玉楼春》,言约而意丰。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引用了《离骚》中“ , 春与秋其代序”鼓励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用《论语·泰伯》中“ , 任重而道远”勉励大家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承担起强国使命。

    (2)阮籍有诗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吟咏的“人生”和“江月”两句“”翻出新意,阐发了虽然生命短暂但人类永恒的道理。

    (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这一物象在唐宋散文中常常用来营造意境,或寄托作者丰富的情感,或给人深邃的启示,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这个发轫于明末清初的地方戏曲,融合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形成了独特的“五腔共和”体系。在锦江畔的戏楼里,“‘五腔共和’成蜀戏,千变万化演绝技”的川剧艺术流淌着三千年古蜀文明的灵韵。川剧的绝技是变脸,这项被列入国家二级机密的文化密码,其技艺起源于明代“代面”傩戏的神秘传统,经清代艺人匠心独运,将戏曲脸谱绘制于薄如蝉翼的丝绸脸衣之上。表演者手持折扇、舞动水袖,在转身拂袖之际,通过抹脸、吹脸、扯脸等十八种秘技,瞬息间幻化出七十二种脸谱,将中国戏曲写意美学的精髓推向极致。

    经典剧目《白蛇传》中“紫金铙钹”的魔幻变身可以堪称变脸艺术的巅峰演绎。②在青红二蛇与法海斗法之际 , 铙钹精以红脸金刚显凶煞,转瞬间以蓝面妖魅吐邪气,终以金身罗汉现法相,③三度变脸如虹霓骤变 , 将善恶搏弈中的心理激荡外化为色彩更跌的具象符码,令佛魔交锋的戏剧张力在脸谱幻变间慑人心魄。

    而《皮金滚灯》则将高超的动作艺术注入变脸绝学,丑角顶灯钻凳、倒立翻腾,烛火摇曳间竟能完成变脸绝技,被西方戏剧界誉为“东方的动作诗篇”。

    面对时代浪潮,川剧的传承者们正以破界之姿重构戏曲生态。成都川剧院“戏聚周末”的惠民演出,让百年戏楼枯木逢春;手机直播的荧光与传统灯笼交相辉映,构建出“实体观演+云端传播”的双重空间。自贡川剧少年班的孩子们,在跷功训练中延续着“七岁童伶八岁红”的传统,折射出传统培养体系与当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时空对话。短视频平台上,既有95后演员王裕仁的电子混搭版《变脸disco》,(     ),更有百万网友参与的“川剧眼妆挑战”。川剧这种古老戏剧,            

    (1)、请根据文本第一段,向大家介绍川剧,不超过40个字。
    (2)、下列成语和文中加点成语“薄如蝉翼”在构词结构上不同的是(     )
    A、不毛之地 B、乐不可支 C、锐不可当 D、惨不忍睹
    (3)、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且该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4)、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有00后票友用戏腔演绎的《青花瓷》在广泛流传。 B、也有00后票友《青花瓷》中演绎的戏腔在广泛流传。 C、也有00后票友用戏腔演绎的《青花瓷》。 D、也有00后票友用《青花瓷》演绎的戏腔。
    (5)、请运用比喻手法在文末画横线处续写恰当的内容,使语意连贯、内容贴切,不得抄写原文。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