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0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两极格局瓦解、全球化推进和自由主义发展打破了安全的传统边界,分散了国家对军事安全问题的关注,使安全研究的视野转向了与发展直接相关的经济领域,但是经济安全并不等同于经济安全化。经济安全化是在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国家对经济安全的过分关注以及对安全的绝对追求带来的经济安全概念与范围的泛化。
经济相互依赖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经济安全化过程中尤为重要,分别指代在相互依赖关系中的行为体对依赖关系发生改变的反应程度和代价大小。更敏感或更脆弱的一方就更容易受制于另一方实质性或威胁性切断与利用经济相互依赖的行动。通常情况下,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在战略层面上更为重要,因为脆弱性反映了国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果一国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较低,即使在短期内面临较高的敏感性,也可以通过自身调整或替代手段来减少长期损害。
从经济安全化的现实动因来看,经济安全化转向往往基于国家对经济相互依赖中敏感性特别是脆弱性的关注,始于国家间现实政治关系的调整。具体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国家认为彼此经济合作的收益将损害其在权力竞争中的整体所得,出于对经济相互依赖中相对收益的不满,选择将经济问题安全化,以渲染和利用相互依赖脆弱性的方式实现其权力追求;另一种是由于国家间政治外交关系受到难以调节的严重冲击和震荡,对经济依赖的代价感到不安与恐惧,国家出于维护整体安全的目的,重新审视彼此在经济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并将其视为可资使用的战略打击手段以实现安全。这两种经济安全化的动因都体现了结构性条件变化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转向的影响,体现了对“绝对安全”的过分追求。而在国家借助经济安全化实现权力与安全追求的过程中,经济安全化的操作、国会通过界定与渲染自身经济脆弱性的方式为其利用和破坏双边经济联系的行为辩护,以说服受众支持其基于安全逻辑采取的各项安全化措施。同时,国家经济安全化的手段也往往通过利用对方的脆弱性和修补自身的脆弱性来实现。
因此,对经济安全化操作国来说,“安全”既是国家战略行为的目标,也是凝聚共识的叙事手段。此时,基于战略竞争或政治对抗的需要,拥有更大非对称经济相互依赖优势的国家往往会采取包括经济脱钩、经济胁迫、经济制裁、经济战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制裁与遏制手段,但这会进一步削弱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基础,难以建立国家对彼此经济相互依赖的“收益”与“代价”的认知共识,无法发挥经济的“压舱石”效用。
(摘编自高程、部彦君《失效的“压舱石”:经济安全化的现实转向》)
材料二: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消费市场热点纷呈,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华尔街日报》等外媒认为,中国的消费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强劲迹象”。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最近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国际医药巨头阿斯利康宣布未来5年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正在广东湛江建设总投资额约100亿欧元的一体化生产基地;上海浦东再迎1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外资研发中心……这些数字再次印证: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市场有“暖意”,产业有“新意”。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机器人书法家”挥毫泼墨,15家企业的近百台机器人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五大类核心场景中展示具身智能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在中国,丰富的消费场景、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完善的产业平台,使得科技突破不断涌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助力外资企业尽展优势能力,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中国的创新正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博乐仁说,面对增长从何而来的难题,中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以高技术、高效能,追求高质量的增长。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让外资企业感受到了互利共赢的中国“诚意”。中国加强外商投资立法,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早190项缩减到现在的全国版29项和自贸试验区版27项,制造业领域已实现“清零”……一系列务实行动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个别国家奉行保护主义、扰乱全球经营环境的当下,中国稳定的政策供给与跨国公司维护产供链稳定的需求同频共振,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我们应当全力消除壁垒,而非增设壁垒。”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说,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深化国际合作与产业融合,而非反其道而行之。联合国前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说,中国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摘编自新华时评《中国经济的暖意、新意、诚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格局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安全边界,这也让目前针对国家安全的研究更多转向了与经济安全相关的领域。 B、经济安全化转向现实动因有国家间现实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国家对经济相互依赖中敏感性特别是脆弱性的关注。 C、对于追求经济安全的操作国来说,“安全”既是国家的战略行为的目标,也是凝聚共识的一种叙事手段。 D、中国稳定的政策供给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适应了跨国公司维护产供链稳定的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国面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较高,可能比较难以通过自身调整或者替代手段来减少长期损害。 B、基于战略竞争或政治对抗的需要,所以一国采取经济制裁与遏制手段会削弱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基础。 C、材料二第一段摩根士丹利等外资金融机构及外资企业的例子,侧面体现了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D、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博乐仁的说法,体现了中国在以高技术、高效能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增长。(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经济安全化”做法的一项是( )A、某国与邻国签署双边投资协议,承诺降低关税壁垒以深化产业链分工合作,强调经济互信是区域稳定的基石。 B、某跨国企业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主动调整供应链布局,在多个国家建立备用供应商以降低市场风险。 C、某国因担忧盟友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垄断,大幅增加本土研发补贴,同时要求国内企业优先采购国产芯片。 D、某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切断与对手国的芯片贸易,并通过舆论渲染对方“利用依赖关系实施战略胁迫”。(4)、请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相关内容,填写下图中①②③处的文字。国际政治关系结构性调整
(5)、材料一指出经济安全化可能削弱经济“压舱石”作用,而材料二强调中国以“暖意、新意、诚意”推动开放合作。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安全化挑战。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那次我的小船停泊在箱子岩石壁下,附近还有十来只小渔船,大致打渔人也有玩龙船竞渡的,所以渔船上妇女小孩们,精神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还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们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
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要一个长年身在城市里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这正像我另外一时,看过人类许多不同花样的愚蠢杀戮,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情时,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
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小船最先泊在岩壁下洞窟边,冬天水落得太多,洞口已离水面两三丈以上。我从石壁裂罅爬上洞口,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出得洞口时,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上船后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可不是个办法,就又要船上水手为我把小船撑到岩壁断折处有人家地方去,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地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和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肯定还是一位乡村里的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特别是隆冬严寒天气,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地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得多一些。
(节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①·箱子岩,有删改》)
材料二:
就你笔触所及看来,如能够试用于散文,人事景物兼叙,将农村土地人民为终止战乱,所摧毁残杀伤心惨目无可奈何的种种,于篇章中试作各种设计来加以审慎处理,定必有更高成效。近二十年来所处理这方面题材的,如芦焚、废名、沙汀、艾芜诸先生,多因文格各自不同,使景物人事鲜明突出,各有成就。最近见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常载邢楚均先生有关西南地方故事,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方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利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十三年前我写《湘西散记》时,即具有这种企图,以为这种方法处理有地方性问题,必容易见成功。
(节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①《湘行散记》写作于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此行的产物。
(1)、下列关于《箱子岩》的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边城》中端午习俗承载人物情感萌芽不同,《箱子岩》的端午描写弱化情节性,着重表现乡民与自然共生的原始生命力。 B、作者以两次到访的时空跨度,通过景物变迁与人事对比,揭示湘西乡村在时代洪流中不可逆转的衰败命运。 C、文中“老渔婆缩颈敛手补网”“成衣人向火”等群像描写,旨在突出湘西底层民众生活的贫困与麻木。 D、文章通过“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等诗意语言,将游记散文升华为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2)、下列关于文中多处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以瑰丽的色彩与险峻的形态,突出箱子岩自然景观的壮丽。 B、“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织,营造出竞舟结束后悠远朦胧的意境。 C、“妇女尖锐叫唤声”“小孩子哭声”以嘈杂的人声,反衬乡民在节日喧嚣中对生活苦难的无意识逃避。 D、“火光煜煜的枯树根……燃着”“爆炸出轻微声音”借火光的温暖与声响的活力,隐喻乡民在严寒中维系的生命热忱。(3)、文中通过箱子岩“十五年前”与“十五年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材料二提到沈从文“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方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却具有“小说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箱子岩》中“散文的小说化”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①埒素、黄绮②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山水,大物也。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者当造乎天真,不袭陈迹。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石者天地之骨,贵坚润;水者天地之血,贵周流。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此三远也。
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某:而来,不厌其详,所以尽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节选自郭熙《山水训》,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平地楼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选自王维《画学秘诀》,有删改)
【注】①箕颍:箕山和颍水。相传许由隐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想让他担任九州长,许由不想听,洗耳于颍水之滨。②黄绮:秦末汉初著名隐者“商山四皓”中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村庄著数树以成林A枝B须抱体C山崖合一D水而瀑泻E泉F不乱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洁一身”中的“苟”是姑且、暂且的意思,与“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苟”意思相同。 B、“造乎天真”的“造”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与“登峰造极”的“造”意思相同。 C、“尽出之则不远”的“之”作代词用,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的“之”用法不同。 D、“肇自然之性”的“肇”是“起始,发端”的意思,与“肇锡余以嘉名”的“肇”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熙认为君子爱山水是因厌弃尘世束缚,向往烟霞仙境,但受君臣伦理等所限,难以真正出世隐居。 B、山水的云气四时各异,春明媚、夏浓密、秋稀疏、冬暗淡,画者需追求天真,不可因循守旧。 C、郭熙指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是因距离遥远而细节模糊,并非完全省略,需以简笔暗示其存在。 D、王维主张画中主峰需突兀独立,客山则奔趋呼应;僧舍置于山环水抱处,人家设于水陆交界,以契合自然之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
(2)石者天地之骨,贵坚润;水者天地之血,贵周流。
(5)、以上两则材料均为画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则画论的艺术主张有什么相同之处。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莓苔”“白云”“春草”“松色”等密集意象,渲染寻访过程的艰辛,突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 B、以“履痕”与“闭门”暗示寻隐不遇;转而借山水悟道,体现中唐山水诗“由访到悟”的禅理转向。 C、本诗几乎全用白描,未用典故,语言质朴如民歌,与王维诗歌语言的典雅精工差异明显。 D、尾联“忘言”以留白收束,将物我合一的禅悟延伸至画面外,暗合山水画“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理念。(2)、请结合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一,分析颈联“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是如何以“三远法”构图思维展现山水意趣的。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兰拍摄了一张远山飘云、鸟儿归巢的照片,很多同学建议她配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名句“ , ”,能使照片更有意境。
(2)春和景明,小王一家趁着周末登山望远。行走在曲折的山路上,小王被山花吸引了,倚靠着石头,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此番情形让他想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诗“ , ”。
(3)反思与自省是一种自我审视,能够帮助个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助力人格完善。古代文人多在诗文中强调“反思自省”的重要性,如“ , ”。
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理查德·罗兹在《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一书中援引波拉尼的观点,认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一种充分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来自将一位杰出大师的原创观点与实践、个人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实践本身不是科学,而是一门技艺,就像法律实践和医学实践一样,由师傅传授给徒弟。因为有变化性,你无法单纯从书上或课堂上学会法律,你也无法这样学会医学,你更无法这样学会科学。在科学中没有什么是 ① 、万试万灵的,没有哪一个实验是终极性的证明,一切都是简化的和近似的。
波拉尼发现,科学上充分原创性的另一必要条件是信仰。即使科学成为西方的“正统”,个人仍然可以彻底或部分地自由接受它或拒绝它。“除非一个人相信科学学说和方法在根本上是合理的,并且认为其终极前提可以被 ② 地接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深刻地信奉科学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任何对科学这个概念的描述,如果没有把科学明确地描述为我们信仰的某种东西,那么在本质上都是不完善的虚式之词。”信仰科学就是科学家加入这个团体时要发的誓言。
这就是科学家如何被选中,并被接纳入这一团体的。他们组成了一个受过教育的科学信徙的“共和国”,通过一个师承关系的链条,学会仔细判断他们所在的领域那难以琢摸的前沿。
(1)、“横空出世”一词最早出自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横贯天空,浮出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下列词语中,与“横空出世”的原始构词方式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
A、冯唐易老 B、跋山涉水 C、月明星稀 D、沧海一粟(2)、文中最后两段波浪线处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改正。(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文中加点的“共和国”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5)、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很多立志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同学也开始关注科学家这一群体。请根据材料,概括科学家群体的三个核心特征,每条不超过10字。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说:“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