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联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7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

    ——访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

    9月12日,在北京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现场,《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下简称“报”)记者专访了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以下简称“古”)。

    【报】①: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虽形态、特征不同,但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刻联系。对此,您如何评价?

    【古】①: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虽起源不同,但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例如,二者均强调道德、秩序、和谐等。对于宇宙起源、世界本质、生存法则等有着共通看法与共有观点。这是一种超越文化边界的智慧共振。“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植根于儒家思想体系,也可以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寻到影子。尽管这两种文明形态在历史长河中未曾直接交汇,但都揭示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秩序、个体价值的共同追求。

    【报】②:全球不同文明虽扎根各自土壤,形态各异,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交叉与重叠。您认为,人类思想的共鸣是否可以跨越时空?

    【古】②:的确,文明的交织是一种联结状态。以我的研究方向之一美学为例,我始终认为美学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到欧洲现代艺术运动,艺术一直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互通的媒介。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虽有各自独特之处,但也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美学强调生命、能量、平衡,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毕加索及其同时代的艺术家也承认,他们在20世纪初期开创的抽象表现主义理念,实际上根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的启迪。

    【报】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文明自认为比其他文明更优越,并试图主导世界。您如何评价甚嚣尘上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

    【古】③:所谓“单边主义”或“文明优越论”等概念,本质上都是通过制造文明对立来威胁世界和谐与和平。至今,西方文明仍保有着深刻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基因,并通过多个维度构建起文化霸权体系。早在冷战之前,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就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将“西方文明优越性”的概念强加于世界。我坚决反对这种论调,因为西方文明所推崇的“普世价值”在本质上是虚构叙事。

    【报】④: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总是把历史传统当作一面镜子,从中汲取经验。您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古】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独有优势,也是促成中国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源深植于5000多年文明积淀,并非简单复制他国模式。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尊重并乐于接受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并使之适应所处的当下变迁。文明的演进是不断延续过去的进程,这一点在中华文明身上尤为突出。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传统、哲学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依然保持深厚底蕴。应当说,中华文明独有特性塑造了传承与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受到“道法自然”思想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构成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

    【报】⑤:一些西方国家将传统贬低为落后时过,并加以摒弃。对此,您如何看待?

    【古】⑤: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冷战时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确有一种思潮试图与传统割裂。我认为这种历史认知存在根本性误解,因为构建现代性不一定要以“否定传统”为代价。后现代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间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其解构传统、消解宏大叙事的激进姿态,是一种认知失调与文化认同偏差。这也是“西方文明”命题的内在矛盾之一。

    【报】⑥: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深感不安。除了舆论手段,还发起经济遏制、贸易制裁、技术管制等措施。您认为美国采取这些策略的原因是什么?

    【古】⑥:美国采取对华遏制策略来源于对自身实力的恐惧与忧虑,这种恐惧与忧虑本质上源于美国内部的系统性危机。但美国政府极力否认这一点,试图掩盖其社会内部矛盾。美国政府只想向世界证明美国并未衰落,也从未衰落,并不惜采用一系列武断的政策来扭曲中国形象。我希望西方能正确认识中国,先从理解中国的传统开始。中国“以德治国”的思想由来已久,这个国度不仅承载着智慧,更以道德为根基。中国也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的治理哲学,从儒家“仁政”思想到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强调“德性”对于治理的重要性。中国的外交原则与政策深深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积淀,历史纵深赋予中国独特的外交智慧。今天的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许多问题上有共通的看法,说明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曾存在密切的交流,人类思想的共鸣可以跨越时空。 B、中国传统美学对西方艺术影响深远,中国艺术传统为20世纪初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提供理论基础,这也印证美学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C、“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论调在冷战之前就已经出现,直至今天仍然没有消停,这反映西方文明仍保有着深刻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基因。 D、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其建立了以“道法自然”为重要维度的文明价值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①②选择读者普遍有基础认知的“哲学共通”“文明交织”等话题为切入点,熟悉的话题让读者更容易进入访谈的情境。 B、回答①②,古利亚莫斯侧重于从哲学、美学等角度将中、西文明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有意突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优势地位。 C、问题④⑤指向人们对待“传统”的两种不同态度,分别引出受访者肯定与批评的评价,在对照中深化了读者对“传统”价值的认识。 D、回答⑤⑥,古利亚莫斯对西方思潮以及美国策略的批评是基于事实判断,并未因为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身份而失去客观性。
    (3)、下面是某位同学对本文内容的梳理。请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访谈围绕“文明交流”这一话题,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问答①②,聚焦不同文明的共通性,阐明文明交流的A;第二层次,问答③,剖析“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观点,指出文明交流的B ;第三层次,问答④⑤⑥,围绕C的关系展开,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西方认知失调、美国对华策略等具体问题,讨论文明交流的实践。

    (4)、本文以“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从概括性与生动性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5)、古利亚莫斯在访谈中多次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华文明对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来

    胡玲

    街边突然开了间云吞店,名为“云记”,如同门前榕树上不知何时冒出的几点新芽,并未引起街坊们的关注。店主是对夫妻,男的叫云天,女的叫小雨。周边的街坊,习惯去常去的餐馆,吃熟悉的味道。店子新开张,鲜有人光顾。

    云天在后厨忙,热汤,做云吞,有条不紊。热煮的鲜汤,香气愈发浓郁。和好面粉,打入鸡蛋,手擀成皮,再压入肉馅,包一只虾。每只包好的云吞仿佛都散发着云天双手的温热。

    小雨坐在收银台前,看着冷清的店面,两朵浓厚的乌云飞上脸。云天忙完,在小雨身边坐下。收银台上,以前店主丢弃了一盆绿萝,蔫头耷脑的。小雨望着绿萝,深深地叹了口气道:“都是我拖累了你,要是咱们还在老家待着,不至于这种境况。”

    云天打小跟师傅学做云吞,后来在老家的小镇上开了店,生意很红火。前年,小雨得了一种罕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市里医疗条件好,交通便利,为了给小雨治病,他忍痛卖掉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云吞店,来市里新开了这间店。

    云天平静得像晴空中的白云,拍了拍小雨的肩膀说:“别着急,慢慢来。”说着,他起身摘掉了绿萝的几片黄叶。

    一天下来,门可罗雀,临近打烊,云吞还剩很多。小雨看着窗外的夜色发呆,云天走到门外,已是深夜,霓虹在夜空中闪烁着。星光下,仍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好几个外卖小哥坐在大排档门口,等候订单。云天走过去说:“各位师傅、各位小哥,夜深了,来我店里吃碗云吞吧,我请客!”

    一群人被云天带进店,冷冰冰的店瞬间有了热乎气,云天钻进厨房,把云吞放进沸汤中,片刻,云吞浮起,捞出装碗,淋上汤汁,撒入葱花。小巧玲珑的云吞,晶莹剔透,红彤彤的鲜虾若隐若现,仿佛朵朵白里透红的桃花,盛开于碗中。

    大家吃起云吞来,爽滑的面皮在牙齿上弹开,浓稠的油脂如春水在唇齿间融化,肉的细腻和虾的鲜甜在口腔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一口汤下去,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透着舒坦。

    笑容从大家的脸上漾开。“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云吞。”“好好吃!”大家交口称赞。“为什么请我们吃云吞?”有人好奇。

    云天一笑,说:“卖剩下的,倒掉可惜,不如请大家吃。”

    “剩下的放冰箱,明天还可以卖啊。”

    小雨插嘴道:“我们家的云吞都是当天包,当天吃,绝不过夜。”

    吃完云吞,大家起身离开。小雨收拾着碗筷,唉声叹气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云天拿来水壶,在绿萝上喷洒,轻声说道:“慢慢来。”

    天未亮,云天来到菜市场,直奔肉摊道:“老板,和昨天一样,来20斤最好的骨头,热汤用的。”老板称好骨头,好奇地打量云天几眼,说:“兄弟,你是刚做生意的吧?”云天一愣道:“为什么这样问?”

    “你每天买新鲜骨头热汤,其他老板是隔几天熬一次,今天的汤明天再用,又没人看得出来。”

    “我做生意二十多年了,我家的汤都是当天熬当天用,不留过夜的。”

    “像你这样的人,少啊!”老板感叹。

    依旧是熬汤、包云吞,一切准备妥当,等着客人光顾。一个上午,无人登门。小雨愁得在店里走来走去,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啊?

    云天从绿萝中拔出两棵杂草,说:“慢慢来。”

    中午,一个提着公文包的小伙子走进来。小雨急忙迎上去,脸上笑开了花。“请进!”小伙子一脸焦急,说:“我的手机突然没电了,能在你们这儿充会儿电吗?”“当然可以,这边有插座,你坐这里充吧!”云天把小伙子领过去,给小伙子端来一杯热茶。半个小时后,小伙子匆匆离开。

    下午,终于有个老太太走进店。小雨又是一阵惊喜,热情地走过去说:“阿姨,请坐。”“我在门口等公交车,口渴了,想在你们这加点开水。”云天走过来,笑着说:“阿姨,我给你加开水。”他给老太太的保温杯加满开水,老太太道谢后便离开了。望着老太太离去的背影,小雨自嘲地笑道:“客人没见着,倒把水和电也搭出去了。”

    “慢慢来。”云天安慰小雨。他给绿萝浇水,发现绿萝开始舒展起来了。

    第二天,云天在店门口张贴了一张红纸,纸上用黑笔写着:“本店免费提供饮水、充电、上网等服务。”小雨望着那张纸埋怨道:“你想天天做亏本生意?”

    云天低头抚弄着绿萝说:“慢慢来。”绿萝在他的指尖下微微颤动,他听到了它们拔节生长的声音。小雨气呼呼地说:“你就知道说这句话,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云天欲言又止。

    日子像门前榕树叶上的蜗牛,慢慢滑过。

    一天,店刚开门,一个外卖小哥走进来。“老板,来碗云吞,上次你请我们吃云吞,那味道我一直惦记着,今天我上早班,专门过来这里吃。”

    一天,两个小伙子走进店里。一个小伙子说:“老板,来两碗云吞,前段时间我在这儿充过电,今天专门带朋友来试试这里的云吞。”

    一天,店里来了一群老太太。一个老太太说:“我又来了,这次可不是来加开水的,我来请好姐妹们吃云吞。”

    一天,一个女人来吃云吞,边吃边说:“今天在菜市场买菜,听肉摊的老板说你们两口子做生意很实诚,我来吃吃看。”

    又一个日子,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榕树茂密的新叶,洒进云吞店。店里,客人满座,笑声鼎沸。

    柜台上的绿萝,在阳光下闪着绿光,欢快地摇曳着绿色的舞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吞店名为“云记”,不仅呼应主人公的名字,也暗示着主人公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正如小说写的,“云天平静得像晴空中的白云”。 B、“要是咱们还在老家待着”的念叨,表明小雨为自己拖累云天而歉疚;“倒把水和电也搭出去了”的不满,反映她斤斤计较,有点小气。 C、小说善作铺垫,使“意料之外”的情节又在“情理之中”。如先写云天请外卖小哥吃云吞,使后面外卖小哥专程来吃饭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 D、小说对云天的描写,不仅正面刻画他的言行,更通过妻子的抱怨、他人的反响来表现他的各个不同侧面,从而使人物性格由单一走向复杂。
    (2)、关于小说对云吞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做云吞的过程,以几个较短的分句构成明快的节奏,表现云天技术娴熟,接着以一个稍长的单句将节奏放缓,表现忙碌后的满足感。 B、小说将“红彤彤的鲜虾”比作“白里透红的桃花”,不仅写出云吞的色泽美丽好看,也暗示食材是肉眼可见的真材实料,经得起品鉴。 C、小说用“春水”融化、“火花”碰撞等比喻,描写品尝时的美妙感受,更以“每个细胞都透着舒坦”的夸张手法,将这种感受推向极至。 D、对做云吞、品云吞的详细描写,是为了表现云吞的品质出众,既为后文生意红火做足铺垫,也突显小说的主旨:质量是企业立身之本。
    (3)、小说精心描写“绿萝”的生长变化,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慢慢来”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吾谨避之耳。”卒释去之。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让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罢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国 , 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襄子A如厕B心动C执问D涂厕E之F刑G人H则豫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同“悦”,喜欢,与《静女》“说择女美”的“说”音、义相同。 B、众人,名词作状语,与《师说》“今之众人”的“众人”用法不同。 C、情,实情,与《谏太宗十思疏》“则纵情以傲”的“情”意义不同。 D、曾,曾经,与《陈情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曾”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经是范氏及中行氏的家臣,但是没有得到两人的重用,后来到了智伯那里,深受器重,他也将智伯视为知己。 B、襄子抓住前来报仇的豫让,敬佩他忠心耿耿而放走他。但是豫让完全没有领会襄子的这番好意,又进行第二次刺杀。 C、方孝孺认为,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诛灭,既与其品格上的明显缺陷有密切关联,也与其不肯听从郄疵的忠告有关。 D、方孝孺肯定豫让之死固然有忠心的一面,但又认为他的死法还远远够不上“虽死犹生”的标准,并不值得过分称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②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

    (5)、对于“国士之报”,豫让与方孝孺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移居谢友人见过(宋)赵师秀

    赁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

    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邻家树上青。

    有井板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

    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赁得民居”呼应标题的“移居”,“病身”“飘零”进一步突出诗人处境艰难。 B、“坏砌”写出居处简陋,而绿树青山却增添自然意趣,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 C、井水煮茶、空瓶无花可见生活窘迫,与杜甫“樽酒家贫只旧醅”的情感相似。 D、尾联先写自身“相知少”的孤独处境,以此突显友人“远扣扁”之难能可贵。
    (2)、从诗歌中间两联中,你能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老师引用荀子《劝学》中“”两句来告诫学生,今天更要善用科学技术,才算有智慧的“君子”。
    (2)、读到苏轼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雪忽然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句同样表现古人问月的情形,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3)、与下边图画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 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8月,强台风“烟花”登陆,上海中心大厦发生摇晃,不过很快便停了下来。这得归功于大厦顶部的“上海慧眼”风阻尼器。风阻尼器就像大厦的“大脑”,不与“烟花”共振,确保大厦在台风中依然____。

    风阻尼器重达上千吨,其质量块和吊索构成一个巨型复摆,看起来就像一个“超级巨无霸”。①当强风来临时,②风阻尼器先探测强风带来的冲击力,③然后计算机控制吊索,④并通过传动装置和液压装置,⑤抑制楼体的摇晃程度。简单地说,就是风朝哪个方向吹,风阻尼器就会朝着反方向摆动,从而起到消除共振、减小振幅的效果。

    但也有无须安装风阻尼器的例子,比如,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这座楼采用三角形设计,在遭受强风袭击时,三角造型会将强风带来的冲击力分散。另外,大楼底部宽大,然后依次向上递减,楼层越高受风面积越小,自然不用安装风阻尼器。

    风阻尼器的重量大约等于大楼重量的1%,其设计和安装需要与大楼本身的参数高度匹配;_A_设计出来了,_B_不是想装就能装的。比如,有人曾提议给发生过摇晃现象的深圳赛格大厦加装风阻尼器,_C_这是否可行,还需要全面评估大楼的各项指标。

    风阻尼器不仅能抗风,也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还能有效减少各种外力引起的振动。它就像一个“智能减振缓冲器”,大大提升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巍然不动 B、稳如泰山 C、安如磐石 D、纹丝不动
    (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迪拜塔没有安装风阻尼器,是因为其形状设计有极好的抗风性能。 B、迪拜塔没有安装风阻尼器,是因为它有抗风性能极好的形状设计。 C、迪拜塔形状设计有极好的抗风性能,所以没有安装阻尼器。 D、迪拜塔有抗风性能极好的形状设计,所以没有安装阻尼器。
    (4)、请在文中第四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5)、本文实际上是围绕五个有着内在关联的问题有条理地展开。请写出这五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内容提纲。

三、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风朝哪个方向吹,风阻尼器就会朝着反方向摆动,从而起到消除共振、减小振幅的效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

    人类天生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带动,而互联网又是情绪“共振”的放大器。当个体“共振”变成集体“共振”,有时破坏力比台风还要大。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