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读(7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9月16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共19条举措。其中明确提到,“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并进一步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一表述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设置“春秋假”的广泛讨论。
所谓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学生增设一个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这并不是全新概念。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在总假期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探索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之后多个政策文件也陆续提出类似建议。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政策设想,着眼于调整假期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其背后是对教育规律、家庭需求与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考量。在保障教学总量和时长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春秋假这一更灵活的假期安排,既有利于促进旅游消费,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中蕴含着“人文经济学”的深层逻辑,彰显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体现着对人文关怀、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重视。
一方面,设置春秋假有助于实现错峰出行,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提升游客出行体验,推动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经济视角看,该举措旨在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约束。传统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容易造成游客过度集中,再优质的旅游资源,面对“人从众”式的汹涌客流,也难以保证游览品质。
另一方面,分段休假也能帮助中小学生调节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应当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时间连续学习易导致疲劳,而超长寒暑假又可能带来知识衔接的“断档”。在学期中适时设置短暂假期,有助于学生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春秋两季气侯宜人,适合开展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自然和实践体验的机会。古人说“莫放春秋佳日过”,多走进大自然、参与户外实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书本学习难以替代的价值。《论语》中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正是一种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和谐育人的生动体现。
当然,推行春秋假,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支持。包括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多元化托管服务体系,以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假期时长和安排,等等。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政策在探索实践中不走样,让学生在人性化的假期制度中得到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杭州自2004年就已开始试点春秋假,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是探索实践春秋假的“先行者”。杭州作为人文经济学的样本城市之一,春秋假在此地的早期实践,或许并非偶然。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03版)
材料二:
鼓励中小学放春秋假,并非简单的时间调整,背后有着多重价值考量。一来,育人价值。设置短暂而规律的春秋假,让学生们喘口气、加加油,能够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学习。二来,实践意义。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不仅是汲取书本知识,也要用脚丈量生活。春秋时节,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田野山林感受自然变化,到社区服务中理解社会责任,带来的认知成长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三来,经济效益。假日经济学早有论断,小休闲连着大消费,孩子放了假,若和家长带薪休假“搭子”成功,显然可以释放更大消费活力。
春秋假好处多,但落实起来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有人担心“假期多了,孩子学习会不会掉队”,有人担心“插入春秋假,教学节奏会不会被打乱”。此外,双职工家庭本就忙多闲少,孩子凭空多了几天假,如果家长的带薪休假无法落实,谁来带娃就成了问题。这些顾虑都不妨放到台面上好好讨论,逐一解决。对此,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比如通过开展春秋游、课后服务等形式,帮家长消除后顾之忧。总之,假期调整事关千家万户,充分听取意见,不断优化方案,好事方能办出好效果。
从本质上看,休闲经济对接的是人们体验生命、感知美好的情感需求。未来,随着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的逐步健全,相信春秋假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小憩时光”,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成长课堂”。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5年09月19日)
(1)、下列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设置春秋假,以调整假期结构。 B、春秋假是指在学生寒暑假基础上,于春秋两季学期中增设的短假期,总假期时长不变。 C、推行春秋假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约束,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 D、浙江杭州自2004年起试点春秋假,并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成为全国首个推行城市。(2)、下列对材料中“春秋假政策与经济社会资源协同发展”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春秋假通过缩短寒暑假时间直接增加旅游消费时长,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单一追求。
B、材料二认为,春秋假释放的消费活力仅限于家庭旅游支出,对整体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C、两则材料均强调,春秋假的推行需配套带薪休假制度,否则难以实现错峰出行与社会资源优化。
D、材料一提出“人文经济学”逻辑,旨在通过假期调整完全替代传统寒暑假的教育功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春秋假实践中的顾虑与解决方案”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家长带薪休假制度未落实,春秋假可能导致“孩子放假、家长无暇照看”的矛盾,需通过托管服务缓解。
B、材料一提及杭州试点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可推断该措施能有效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但可能增加财政负担。
C、材料二认为春秋假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即使教学节奏被打乱,也应优先推行以实现长期教育目标。
D、两则材料均暗示,春秋假的成功推行需家校协同,若学校单方面制定政策而忽视家庭实际需求,可能导致执行困难。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设置中小学春秋假”这一问题时,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假如你所在的城市计划试点推行中小学春秋假,但在征求意见阶段,部分家长担心“假期增多会打乱教学节奏,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拟写一段话回应家长的担忧,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红绸裤
赵树理
马金柱被伪村公所派做民夫,第二天就要跟日军入山。金柱老婆听维持会的人们说,这次入山是跟在“皇军”后边抢东西,管保没危险,还能大发财。晚上,她就在枕头上向金柱说:“黑妞爹:我做媳妇六七年,还没有穿过一条红绸裤。这回要碰上红绸裤,一定给我抢一条。”
不料一去两个月,没有音信。金柱老婆还听见回来的人说“死了的不少”,这一来,不由得心里常是咚咚跳,暗暗祷告:“再不要红绸裤了,只要黑妞爹回来。”
一天晚上,她问一岁半的小黑妞:“你爹回来不回来?”黑妞只会说:“不不不……"”她以为不吉利,照屁股打了一巴掌,黑妞哭,她也哭。正哭着,院里“咯巴大、咯巴大”响起来。她哄黑妞说:“不敢哭,狗来了!”进来的不是狗,是金柱跛着腿,拄着棍,吓了她一跳。但人总算回来了,咚咚跳的心,才安定下来。
吃过饭,睡下了,她又说:“我没明没夜祷告,我说‘红绸裤不要了,只要黑妞爹回来!'”
金柱说:“不提红绸裤不伤心:我一入山,就抢了一条红绸裤!”老婆忙插嘴问:“在哪里?”金柱说:“不要问,听我说:日军一打到山里,就派我们到各村庄烧房子,抢东西,抢不来的要挨打,抢来的东西先交日军,日军不要的自己才能要。
“一天,我到一个庄子上,有一头牛。我去牵牛,在草里摸出一条红绸裤,包着一对银手镯。手镯装在衣袋里,裤子没法藏,脱下我的裤子套在里面,穿在腿上,牛交了日军,裤子、手镯留下了。
“恰巧这一天打了个大仗,和我同去的张有才、赵兴贵被打死,我也中了弹,跌倒了。日军走后,八路军过来了,两个人把我抬在担架上。后来我觉着不对了,他们就把我向我牵牛那个庄上抬,我想这一定是牵牛偷东西的事犯了。可是腿伤了,跑也不能跑,只好听着人家随便抬。
“把我和几个伤兵抬到这个庄子上,也没有审我,来了个医生给大家上药。上到我这里,问我的伤在那里,我指指腿。医生解开了我的腿带,看见了红绸裤子。我想这一定要先问裤子了,但医生却笑了一笑,就看我的伤说:‘骨头还没有坏!’动过手,上过药,包好,医生就走了。
“第二天,医院里问明了我是日军抓来的民夫,告我说:‘不要慌,这里是八路军的医院,对军队和对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你放心养好了伤再回去。’后来我就住在那里。医生每天来给我换药,小勤务每顿给我们送饭。房东老太太也给我们送些核桃、柿子,问候我们。
“军队、老百姓,一切都好,只是自己太对不起人家,牵人家的牛,偷人家的东西。手镯和红绸裤成了累害,丢没法丢,送回去?哪有脸承当,只好包在腰带里,枕在头下。
“住了四十天,能走动了,到窑门边溜,看见我牵过的那头牛立在门外,我问房东老太太‘牛是谁的?'老太太说:‘我的,老日本牵走了,又自己跑回来了。’我好像还了一笔大债。我想红绸裤和手镯一定也是她的。我扯了个谎,说我拾了这么两件东西,给她拿出来看看,她说:‘这是我闺女的,怎么弄油了?’裤上的血,老太太当是油。我把这两件东西还给老太太,老太太说了我几百遍‘好人’。我真当不起呀,原来是偷的人家的。末了,老太太谢我两块钱。我死活不要,她强给我塞在怀里。
“我真愧死:人家军队,老百姓,都是怎样待我,我是去做什么的?不过我总算回来了,虽成了跛子,总还比张有才、赵兴贵他们死在火线上强得多。”
文本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
毛泽东
结 论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那末,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再说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团结起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红绸裤”贯穿全文,既推动情节发展,又象征着普通人在战争中被扭曲的欲望。 B、医生看见红绸裤“笑了一笑”未追问,暗示八路军对民众道德瑕疵的刻意宽纵与默许。 C、马金柱归还赃物是因为在医院养伤期间产生触动,从而弥补过失,属于主动觉醒。 D、结尾马金柱庆幸的自语,主要表达了他对日军暴行的愤恨和对八路军救治的感激。(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马金柱的经历,揭露日军暴行和伪政权的压迫,展现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摧残。 B、文本一的马金柱形象真实立体,其转变过程避免了“脸谱化”,体现了作者对普通农民心理状态的精准把握。 C、文本一中八路军救治伤员、群众的友善以及马金柱的最终觉醒,共同诠释了文本二中“为群众”的文艺思想。 D、文本二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应与党外艺术家在抗日目标下团结,这要求革命文艺应首先服务于军队的斗争需要。(3)、文本一中,马金柱的心理状态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请结合全文梳理。(4)、文本二指出,文艺工作的核心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请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分析文本一“如何为群众”。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 , 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图,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是君[A]上[B]无强[C]臣之敌[D]下无民[E]人之过[F]孤主制齐者[G]唯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兵”指铠甲和兵械,也指军队、军事,文中运用借喻的修辞,指战争。 B、“忿然”指愤怒貌,气愤的样子,“忿然作色”指因愤怒而变了脸色。 C、“外死”指死在国外。文章中指死在本国以外的国家。 D、“相率”指一个接着一个,文中指各诸侯国来朝拜吴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指出田常“忧在内”的问题,说明子贡有扭转时局的才干和超出常人的机谋。 B、子贡游说田常的情节一波三折,“忿然作色”一折,“虽然”二折,“南见吴王”三折。 C、子贡游说吴王和游说田常一样,言辞激烈、诡异,活现出奇智、机敏、诡辩的形象。 D、子贡和烛之武均心系国家安危,临危受命,不惧危险,能凭口舌之才使敌方退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②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5)、子贡游说田常和吴王时,均采用了“转害为利”的劝说策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内容及效果。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试院煎茶
【宋】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①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②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③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注】①银瓶:用白银制成的华美的各类茶具。②定州花瓷:定州是古代著名的瓷器产地,定州花瓷以其精美的花纹和独特的工艺而闻名。③炉石铫:博炉,用砖砌成的炉灶。石挑,一种用石头或金属制成的煮茶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煮水过程,从“蟹眼”到“鱼眼”的形态变化,伴以松风般的声响,生动呈现水将沸之景。
B、三、四句聚焦茶末,以“细珠落”形容茶末出磨之态,“飞雪轻”描绘茶末入瓯后旋转飞舞之姿。
C、“誇第二”表明苏轼对时人用银瓶注水的方式极为赞赏,认为其仅次于古人的煎水之法。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表示不用饱读诗书,只愿每日能有一瓯茶,在睡足日高时享用。(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效果。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毕业多年后,同学们回到母校聚会,回忆起高中时一起奋斗的日子,感慨万千。班长引用李商隐《锦瑟》中的“ , ”两句,表达对那段青葱岁月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2)、教育孩子应顺应他们的天性,可借鉴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 ,”的种树经验。(3)、列锦,是将一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的一种修辞。唐宋诗词常用此手法,比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如今,互联网用语的影响已复盖到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其中不乏充斥着伤害和侮辱性极强的“网络烂梗”,对于缺乏辩别力的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你个老六”到使用“唐人”“玉玉症”嘲笑同学,“网络烂梗”已弭散在青少年群体中,成为当下教育的隐忧,也成了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新挑战。
诚然,互联网用语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已然势不可当,它们跨越地域与年龄的界限,正在重塑着大众的沟通方式。在这个背景下,青少年使用网络热词,有其特殊的个性表达心理和群体认同需求。然而,势不可当并非意味着可以( A ),使用网络热词也绝不意味着能让一些侮辱性的烂梗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如何在接纳潮流的同时,守住表达的品质和公序良俗的底线,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命题。
拒绝“网络烂梗”, ① 。有观点认为,网络热梗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必过分担忧、过多理会,学生自然会随着成长而“脱梗”。但需要看到的是,对不良网络用语的盲目跟风,不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与文化素养的培育。面对汹涌的网络亚文化,教育不能在这场语言的“狂欢”中失语,老师和家长也必须肩负起责任,对侵蚀学生语言体系与思维品质的“网络烂梗”明确说“不”。
拒绝“网络烂梗”,教育者更要善于说“不”。青少年处于叛逆期,简单的禁止与说教往往( B ),甚至可能激起逆反心理。面对学生使用“唐人”嘲笑同学,重庆一名老师通过“人有三不笑”对学生进行了深刻教育,② , 更引导他们上了一堂尊重他人、敬畏生命的生动一课。用智慧引导取代简单禁止,用文化滋养对抗内容贫瘠,教育者要通过每一件看似小事的有效引导,为正处于三观塑造时期的青少年竖起一道道抵御语言暴力与文化侵蚀的“防火墙”。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防火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D、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4)、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保持原意不变,可适当调整语序和增减词语。三、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盛开在春天;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大海。
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