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盟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一直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自在性”的重要体现。家国同构的模式,可追溯至西周的宗法制度,君权与父权相结合,基于亲缘的“孝”上升为对于天下的“忠”,形成了“家天下”体系。《吕氏春秋》云:“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都深刻印证了家国一体的同构关系。家国情怀是仁人志士立志报国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格,司马迁、曹植、范仲淹等众多仁人志士的铮铮誓言,都体现出对家国的深切热爱。

    家国情怀是促进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催化剂。在近代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各族军民踊跃参与抗战,谱写了共卫中华的壮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上,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日常,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合力。

    (摘编自严学勤《厚植家国情怀,凝聚爱国力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与国具有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小家扩大至社会联盟,家庭伦理可用于国家治理。 B、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血缘性与社会性,其中社会性关系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关系。 C、国与国民、国土的统一性体现了国土的稳定性,认为国土是国民的家,国民是国家的主干。 D、家国情怀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这是因为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中“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治家与治国原则上的内通性。 B、《逸周书》“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很好地体现了国与国民、国土的一体化特征。 C、材料二主要运用例证法,通过列举司马迁、曹植、范仲淹等人的事例,论证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品格。 D、综合两则材料,“家国情怀”既是一种基于历史传统的文化心理与伦理规范,也是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一所论述的“文化的血缘性”的一项是(   )
    A、“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B、“胡人无百年之运。” C、“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D、“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4)、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家国情怀”这一传统精神资源在当今社会建设中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么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着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是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有删改)

    【注】①五九: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以后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惯常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张丙“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但“我”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丙议论时总以“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结束,这一言论表明他对现实的失望,同时也体现其批判停留在个体事件层面。 B、壮小伙子被张丙打后“不敢动手”,是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这凸显了其欺软怕硬的性格。 C、张丙打了壮小伙子后“心中正在难受”,这一心理状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既认同“以暴制暴”的合理性,又对自己的打人行为感到愧疚。 D、结尾处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立起来”的动作折射出其思想意识有了变化。
    (3)、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文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听郑袖,复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使秦受地    如:往,到。 B、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趁机。 C、怀王听郑袖    竟:竟然,出乎意料。 D、去张仪    释:放走,释放。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庄子·五石之瓠》) D、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佯去秦”并承诺“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是为了维护秦国利益,而破坏楚国与齐国联合抗秦的联盟。 B、楚怀王第一次伐秦失败,第二年秦欲割汉中地与楚求和,楚怀王表示他只想处罚张仪,以雪先前受骗之耻。 C、屈原在张仪出使楚国时,因被怀王疏远不在朝中,返回后劝谏怀王杀了张仪,怀王虽后悔却未追上张仪。 D、怀王赴秦会盟前,屈原劝谏怀王勿行,子兰则因十分惧怕秦国而劝怀王前往,最终怀王听从子兰建议并死于秦国。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隋侯之珠,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为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子墨子使管黔游高石子于卫。卫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见子墨子曰:“卫君以夫子之故厚我,今去之,卫君无乃以石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 , 辞三公,东处于商盖 , 人皆谓之狂,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高石子曰:“石去之,焉敢不道也!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子墨子说,而召子禽子曰:“姑听此乎!夫倍义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

    (摘编自《墨子·耕柱》)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①欣:动词,指挖土。②关叔:即管叔,周武王的弟弟。③商盖:古国名。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其中第一个“子”和材料二中的“叟”都表敬称。 B、贵,是看重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的用法不同。 C、倍义,文中与“乡禄”相对,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违背道义”和“向往俸禄”。 D、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与《兼爱》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的“家”意义相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诸侯所说的和氏璧、隋侯珠等都不是良宝,只有使人口增多、社稷安定的“义”才能称得上良宝。 B、墨子在回答“为义孰为大务”这一问题时,以筑墙为喻说理,阐明“为义”就是要根据个人特长尽其所能。 C、高石子离开卫国后被卫君指责为狂妄,墨子却称赞他符合道的原则,认为行义不能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D、梁惠王认为孟子会有对国家有利的高见,孟子却用重义和重利的不同结果回应,告诉他如何正确对待义和利。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啖人粮也。

    (4)、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分别概括墨子和孟子对“义”“利”的看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孤松

    柳宗元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

    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注】①元和十年,柳宗元结束十年的贬谪生活,离开永州贬所返回京城,途经商山时有感而作此诗。②明,松树油脂多,古代被用作照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借用“清风”“秋烟”“云霄”等意象,营造了高远、苍劲的意境。 B、李诗主要从侧面刻画孤松的形象,而柳诗主要从正面刻画孤松的形象。 C、柳诗颔联转而议论,表面上感叹孤松的不幸遭遇,实则有自况之意。 D、柳诗颈联“幸逢仁惠意”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相照应。
    (2)、两首诗都以“孤松”为描写对象,但寄寓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两诗的尾联对此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较随心所欲,好友小文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提醒他要谨言慎行,好好向班上的明德标兵学习,以提升自己。
    (2)、古人常常望月抒怀。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白《将进酒》中,看似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实则饱含失望与愤慨的句子是:“。”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不能与妻子互诉衷肠的悲哀。
    (5)、《屈原列传》中,“”两句写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受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五、语言文字运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迅速地贬值了,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现象。在种种语言贬值的倾向中,广告语的“通货膨胀”尤其值得关注。

    一方面,广告在语言的诉求力上花样翻新,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这些新的表达语式层出不穷,却并未带来广告语诉求力的提升,相反,越来越多的新奇表达语式和语汇,丧失了其效能。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在一个日益重视语言修辞效果的时代,语言的意义却无可奈何地在贬值。这种“通货膨胀”现象不仅反映在广告语中,也普遍存在于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广告语的语义贬值,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对语言新奇性的过度追求。由于广告人相信新奇的广告语具有神奇的效力,于是在追求新奇表达方面呕心沥血。反常规的甚至越轨的广告语充斥在电视、报纸和杂志上。结果则是广告语越新奇却越是乏力,因为语言的新奇不再有丰富的意义作为基础。第二个原因是语言的极限用法,片面强调大词和最高级修辞。“王”“皇”“霸”甚至“超霸”这类表述,其实已没有任何差异;什么“最新”“最低”“最佳”“最有震撼力”一类的表达,也失去了最高级的意义。大而无当和言之无物是这些表述的共同特征。原因之三是广告语的互相拷贝和模仿,一种流行语的流行就意味着无数相似的表达纷至沓来,互相抄袭和模仿使得任何创新都不再有意义。在受众麻木的反应中,任何广告语的诗意表达都失去了诗意。

    在我们的言语行为中避免广告语式,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抵抗广告语式的思维,也许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通货膨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B、语言的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追求“真”,即说真话、抒真情。 C、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D、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呕心沥血”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你真是个“聪明”的人啊,居然想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办法来。 B、从人生的舞台上来说,王蒙还是一个年轻人,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即便这一生荣辱浮沉,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依然有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C、封建大树所结下的第一号硕大果实是奴性,这奴性之果在臣僚群落里被培养得最为圆满与成熟。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3)、下面三则广告语存在语义贬值问题,请根据文中的观点指出其贬值的原因,并分析其弊端。

    ①某酸奶广告:鲜境呼吸,植萃原力!

    ②某汽车广告:巅峰科技,改写时代!

    ③某零食广告:哭死,这个真的巨巨巨好吃!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商号被称为老字号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商号历史悠久且产品品质如一。不论是服务质量、商品的质量还是工艺,消费者和时间都经受了检验。经历了艰苦的创业和激烈的竞争后,老字号逐渐成为某一行业的领军者。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老字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相关报道显示,2019年,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只有40%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有10%的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究其原因,不外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制约其发展,商家品牌管理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对此,不少老字号经营者以及行业协会人员都曾公开为老字号在当下的发展支招儿:老字号企业要紧扣“互联网+”的时代脉搏,利用互联网在产品的创新、推广、营销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发展与突破;老字号还应该多了解当下消费者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服务融入消费者的生活,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只要其停止改革、不思创新,就会比别人慢一步 B、不论老字号企业历史有多悠久,不用说停止改革、不思创新,只要比别人慢一步 C、老字号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不用说停止改革、不思创新,只要比别人慢一步 D、老字号企业不论历史有多悠久,不用说停止改革、不思创新,但凡比别人慢一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完整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六、作文题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我们向何处去,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任何磨难都只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力量,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