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7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农时代”的稻田

    一引言:田的含义

    约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极其有限的耕地,无比稠密的人口,使庄稼和农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被寄予复杂的情感。既有____▲____的劳碌与艰辛,又有____▲____的怡然与悠闲;既有____▲____的感慨和悲悯,又有____▲____的浪漫和挥洒。千百年来,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养育着百分之十的士大夫和他们的侍从。当农田和庄稼因为耕种者生存的需要而存在时,它所唤起的是艰辛和卑微的关联情感,于是,离开它、背弃它便是世代中国人的普遍价值取向,唯有那少数通过科举而衣锦还乡的幸运者,或者那些春风得意的文人雅士,才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庄稼和田园,并象征性地把它们引入城市园林,如《红楼梦》贾府的“稻香村”。然而即便是“稻香村”也仅仅是数楹茅屋、两溜青篱、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的娇揉造作的园林而已,难怪贾宝玉批其“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田园之大美被湮没在农人的辛酸和士大夫的娇情中。

    21世纪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田园的时代,在这个举国“农转非”的年代里,13亿的人口中每年有1%的人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大量的农田被城市建设和各种形式的园区所侵占,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2亿亩,粮食的总产量减少1600亿斤。其中各类大学城对农田的侵占非常可观,截至2003年12月的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它们小则几平方公里,大则几十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新增人口 1000多万,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每年需要增加粮食消费量46亿多公斤,土地的挥霍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我们看到多少崭新的校舍在原有的高产农田中拔地而起,鲜花和修剪整齐的草坪替代了稻作和麦苗,宽广的马路和光洁的广场铺装替代了田埂水渠。在这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快速的土地和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中,我们不但抛弃了农人对土地的珍惜情结,甚至连士大夫对田园的审美意识也没有,有的只是暴发户式的挥霍和铺张。

    在这样的时代和认识背景下,我们设计了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本文介绍的设计是位于校园西南角的稻田景观区域,占地约3公顷。

    二挑战、机遇和对策

    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1.场地原属高产农田,是东北稻的种植地,土地肥沃,水源丰沛。这一场地特征在现场踏勘时便给设计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场地因建筑施工而面目全非,但茂盛生长的稗草、水蓼等乡土物种,仍然能告诉设计者这里所适宜的植被。

    2.时间紧迫:校方希望最短时间内形成新校园的景观效果,以迎接当年9月新生入学。

    3.资金有限:校园基建预算基本只能满足校舍建设,很难有资金用于环境建设。

    4.特色要求:新校园需要有独特的个性,而景观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些机遇和挑战,注定了稻田将是一个最合适的景观战略。因为:

    第一,稻田最适宜于本地生长,而且,东北稻有 150~200天的生长期,因此,有较长的观赏期。

    第二,稻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比传统校园的花草管理还要简单,几个普通农民就能很好完成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但如此,还可以有收入。

    第三,见效快,几个月内就可以形成有着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观。

    第四,有特色,符合场地特点,可以形成独特的稻田校园。

    第五,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义。经过三年的春种秋收,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已经围绕校园稻田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中国农耕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在师生的劳动参与和季节变换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校园的插秋节、收割节、接待中学生参观稻田等等,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校园稻田还被沈阳国际园艺博览会作为博览园的一个部分。

    第六,“建院金米”。年产近万斤的稻米收获,被包装成学校的纪念品,深受国内外嘉宾的喜爱。袁隆平院士为之题词“校园飘稻香,育米如育人”,这可谓意味深长。

    在此稻田校园的对策下,如何使稻田既能满足一个现代化校园的功能,又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为“后农业”时代的稻田景观,具有审美启智、休闲读书等功能,则是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

    三设计特点

    1.大田稻作基底上的读书台:在大面积均质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形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庭荫树和一圈座凳,它们是自习读书和感情交流的场所。

    2.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的便捷路网。挺拔的杨树夹道排列,强化了稻田的简洁、明快气氛;三米宽的水泥路面中央,留出宽20公分的种植带,专门让乡土野草在这里生长;座椅散布在路旁的林荫下。

    3.强调景观的动态过程:从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割,到冬天收割完留在田里的稻禾斑块及稻茬,以及晾晒在田间地头的稻穗垛子,都被作为设计的内容。

    4.可参与性:校园稻田是学校师生参与劳动而共同创造的景观,参与过程本身成为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参与,校园景观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四、结语

    ……

    (摘编自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本文是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简介。)

    (1)、下列四句古诗按序填入第一段空格内,正确的一项是( )

    【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乙】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窖水光

    【丙】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丁】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

    A、【甲】【乙】【丁】【丙】 B、【丁】【丙】【甲】【乙】 C、【丁】【乙】【甲】【丙】 D、【甲】【丙】【丁】【乙】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开农田”“背弃农田”作为世代中国人的普遍价值取向,源于农耕者生存层面的现实压力和与之相关的艰辛卑微。 B、古代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士大夫常以审美的态度观照田园,当代身处“非农化”进程中的人们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审美。 C、本设计立足举国“农转非”但需重新审视农田的时代背景,也立足珍惜土地和继承现代城市园艺审美标准的认识背景。 D、本设计的亮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实用和便捷,并且突出了景观的空间审美,由此将稻田春夏秋冬的动态变化纳入设计。
    (3)、下列文字是本文第四部分“结语”。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4个字。

    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①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耕读”教育等功能。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矫揉造作的田园意境,在这里,稻作大田本身作为审美和实用的对象,是一种对于②危机和③危机的鲜明态度,当然也不乏新的、寻常景观的诗意。

    (4)、相比“稻田校园”景观,《红楼梦》中的“稻香村”的矫揉造作体现在哪里?请依据原文内容简析。
    (5)、下面是S市江滨某景观项目介绍,结合文中的设计理念简评其特色。

    (公园)原为地势低洼、易受内涝的养鱼塘,设计团队未采用传统的工程渠化方式,而是通过塑造“岛屿+池塘”的地形,种植大量适应水生环境的杉林,成功将这片洼地转化为兼具雨水调蓄、水质净化与生物栖息功能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雨季时,公园可蓄滞大量雨水,有效缓解周边区域的内涝压力;平日则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亲近自然的美丽景观。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洋里的一只羊(节选)

    耿立

    “南海一号”沉船如同南宋的“时间胶囊”,当十八万件文物重见天日时,我盯着展柜里那堆羊、鸡、鹅、猪、牛的骨骼。八百年前,它们随福船殉海,如今以灰白的形态诉说着一场未竟的航程。

    泉州港。威腥的海风裹着特有的烟火气,一只小羊被关在竹笼里咩咩直叫。

    彼时,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千帆竞发,商贸繁荣。眼前这艘福船,正筹备一场先抵广州港补给再南下远航的贸易之旅。

    阿福抱着稻草路过,草屑沾在靛青布衫上:“留着路上吃,等过了七洲洋……”话音未落,随着锚链哗啦作响,一阵海风卷走了后半句。

    这艘福船独特,尖底,能更好地犁破远洋海浪。其“黑科技”是十二道水密隔舱将船舱分开来,增强了船只的抗沉性,不同隔舱分类存放货物,大陶罐套着小陶罐,被安置在一处;铁制农具裹着稻草放在另一隔舱;丝绸锦缎则用油布仔细包好,单独存放,防止相互碰撞损坏;甲板下的夹层里,还藏着几十坛封着“临安府”印泥的黄酒,坛口的油纸在海风里作响。

    几日后,船帆终于染上了广州港的喧嚣。

    阿福跟着船员们下船,回来时腰间挂着两只番禺熟鹅。“广州的吃食讲究。”他边说边往羊食槽里添了把带壳的增城糯米糍荔枝,指尖蹭过小羊额前的卷毛,草绳编的项圈还带着新砍竹子的清香,那是昨夜阿福蹲在舱灯下,用泉州港的草绳给每只羊编的,绳结里有一小片晒干的荔枝叶。

    再度启航,船沿着广东的大陆海岸线向南行驶。老艄公王伯蹲在船头,一边擦拭罗盘,一边向年轻船员们普及:“这南海的风啊,最是多变。你们看这云,压得这般低,保不准过两日就有风浪。”他拿起一旁的牵星板,指向夜空:“瞧见那北斗星了没?通过它与海平面的距离,咱就能知晓船只所处纬度,再对照罗盘上的针路,才能稳稳当当航行。”

    年轻的船员阿强挠挠头:“阿伯,咱有这福船,还怕它风浪不成?泉州的老船工说,这船十二道水密隔舱,就是漏了一两处,照样能稳稳当当!”

    话音刚落,海面突然翻涌起来,巨大的浪头拍打着船舷。阿福紧紧抓着桅杆,朝那些牛门喊道:“别怕!等过了海陵岛,海就会平静些!”他身旁的火工却摇摇头:“小崽子,可别小瞧了南海。当年,我在另一艘船上,遇上大风暴,整船的货物都被掀到海里去了……”

    夜晚,海面闪烁着幽蓝的粼光,如同繁星坠入大海,神秘而壮美。阿福和几个船员围坐在一起,借着月光修补船帆。“听说阁婆的胡椒堆得像小山,咱们要是能顺利到那儿,这一趟可就赚大了。”阿强憧憬地说。另一个船员笑着打趣:“先别想阁婆了,过了上川岛,咱们才算闯过第一关。听说那岛附近暗礁多,稍有不慎……”他的话戛然而止,众人都沉默下来,只有海风呼啸着掠过耳畔。

    天气愈发闷热。天空仿佛倒扣的蒸笼,甲板被晒得发烫。船员们不得不将饮水兑着酸梅汁饮用,以缓解暑气。阿福抱着陶罐给羊送水时,嘟囔着:“这天,比广州的三伏天还难熬。也不知那些番邦,是不是都这么热。”一旁的老艄公接过话茬:“阁婆更热,不过那里的椰子汁,喝上一口,比这酸梅汁可痛快多了。”

        最热闹的是晚餐。当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船员们收帆歇工,火长手持青瓷碗,先走到船尾妈祖神龛前,虔诚地上了三炷香,祈求妈祖庇佑航程平安。随后,他才来到船头,从坛中舀出黄酒,神情庄重地将半碗酒缓缓洒入海中,酒水在暮色里划出一道琥珀色的弧线。他再次祈愿:“海神在上,佑我商船平安,货物周全。”他将余下的酒分给众人,同时告诫:“海上风浪无常,喝酒尽兴便好,切莫贪杯烂醉。”

    火工端着一大盆羊头汤走来,笑着说:“尝尝我今天做的羊头汤,放了双倍的广州陈皮,保准你们喝了浑身是劲!”众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咸香的鸭蛋,喝着黄酒,一边听老艄公讲着过往航海的奇闻轶事。桌上除了这些,还有盐渍、烟熏过的肉,这都是出发前精心准备,便于长期储存的食物。

          “喝! ”

          “喝! ”

          碰碗声惊起一群海鸟。

          当船靠近上川岛时,岛屿的轮廓在雾霭中若隐若现。

    变故发生在黄昏后。船身突然剧烈摇晃,瓷器在舱底相互撞击发出刺耳声响。“触礁了!”惊恐的呼喊声中,阿福冲进围栏,试图解开绳索,可汹涌的海水已经漫过舱门。汹涌的海水灌进鼻腔时,那只小羊最后看见的,是阿福手里攥着的半块蜜饯,在月光下泛着微弱的柔光,它前蹄的绳索已被解开一半,混着海水的草料糊在栏板上,那片被阿福编在项圈里的荔枝叶,正随着波浪漂向舱外,像一叶不会沉没的小舟。……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小羊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灰白的骨骼旁,陈列着从海底打捞起的青白釉陶罐、淳熙元宝铜钱,还有那块永远凝固在历史里的蛮钱残片。与它一同展出的,还有八十五只羊、四十六只鸡、四十只鹅、九头猪、一头牛的骨骼,它们都在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躺在南海沉船里的小羊,或许不知道,它在海水里被浸泡的时候,自己的同胞在御膳房被精心拆解,龙骨般的羊脊骨会被文火慢炖。在它之前,当羊血粉蒸成为宋高宗的早膳时,当羊舌签在宋孝宗的宴席上首盘亮相时,羊肉早已超越其他食材,成为帝王的心头好。当陕西的牧马草场渐渐被羊群占据时,当邢州的“牧羊监”取代昔日的马厩时,大宋的君臣或许没意识到,这场对羊肉的痴狂正悄悄改写着王朝的命运。

    小羊也不知道,此刻运载的丝绸与瓷器,将在阿拉伯半岛换来比黄金更贵重的香料,而它的血肉,会成为连接泉州与亚丁湾的味觉桥梁,就像汴京御膳房的“绣吹羊”与泉州水手的羊头汤,同一片羊骨,在不同的鼎镬里熬煮出相同的膻香,那是属于大宋的味觉密码。

    有的羊死在金銮殿的御膳房,有的羊死在暴风雨中的底舱;而它,属于后者。

    这只羊,如果当年阿福没有把它带上船,它会不会在泉州的羊圈里终老,看着商船来来往往,听着市舶司的钟声晨昏交替?但命运选择了让它成为航海史的一部分。所有文明的交流,都是无数个“它”的累加,它们是食物,是药材,是货币;但最终,它们都是时间的幸存者,刻下属于自己的航海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气愈发闷热”一段宕开一笔,用气候、闲谈舒缓叙事节奏,又潜藏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压抑感。 B、船员口中的“当年”“听说”体现了航海经验的口耳相传,也隐现了更加广阔的时空,富有历史纵深感。 C、老艄公、火工、火长对海洋的敬畏,年轻船员的朝气与天真等描写,共同塑造了本文层次丰富的船员群像。 D、“一阵海风卷走了后半句”“保不准过两日就有风浪”“虔诚地上了三炷香”等语句为福船失事埋下伏笔。
    (2)、关于文中福船失事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节奏切入灾难,又用慢镜头定格小羊危难时刻所见,这使它从“八十六只羊”的统计数字变为有呼吸的“这一只”。 B、灾难面前的逆本能而行彰显了阿福的人性光辉,这也与前文他安慰小羊,为小羊喂荔枝、编项圈等温情场景相照应。 C、“已被解开一半”的绳索、“半块蜜饯”等处于“未完成”状态的细节充满了情感张力,让读者在想象中遗憾叹息。 D、“像一叶不会沉没的小舟”与福船结局形成反差,诗化的语言淡化了恐怖色彩,深沉的悲悯中暗含对老船工的讽刺。
    (3)、首段说“南海一号”沉船如同南宋的“时间胶囊”,概述其中凝固的历史信息。
    (4)、在“人工智能与文学鉴赏”探究活动中,不同的AI工具对文章生成了不同的鉴赏思路,其关键词分别是: (甲)真实·虚构;  (乙)汪洋·羊。

    选择你认为更具启发性的一组,结合文本简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俗士之所谓辩者,非辩也。俗之所谓辩者,利口者也。彼利口者,苟美其声气,繁其辞令,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于不穷,务于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固为辩,不知木讷而达道者虽口屈而心不服也。

    夫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故辩之为言别也,为其善分别事类而明处之也,非谓言辞切给而以陵盖人也。故《传》称《春秋》“微而显,婉而辩”者。然则辩之言必约以至,不烦而谕,疾徐应节,不犯礼教,足以相称。乐尽人之辞,善致人之志,使论者各尽得其愿而与之得解。其称也,无其名;其理也,不独显。若此则可谓辩。故言有拙而辩者焉,有巧而不辩者焉。

    君子之辩也,欲以明大道之中也,是岂取一坐之胜哉!人心之于是非也,如口于味也。口者非以己之调膳则独美,而与人调之则不美也。故君子之于道也,在彼犹在己也,苟得其中,则我心悦焉,何择于彼?苟失其中,则我心不悦焉,何取于此?故其论也,遇人之是则止矣遇人之是而犹不止苟言苟辩则小人也

    孔子曰“巧言乱德”,似而非者也。

    (节选自徐干《核辩》)

    材料二: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甚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言而仁之中也,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导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矣。

    节选自《荀子·非相》)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遇人之是 A 则止矣 B 遇人之是 C 而犹 D 不止 E 苟言 F 苟辩 G 则小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期望、追求,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期”意义相同。 B、以、认为,与《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的“以”用法不相同。 C、恶、讨厌,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的“恶”意义相同。 D、具、具备,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具”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区分了“俗士之辩”与真正的“辩”,指出前者只是追求在言辞上压倒对方,而后者旨在明辨事理,说服人心。 B、材料一引用《左传》对《春秋》“微而显,婉而辩”的评价,意在论证真正有力的辩说应言辞简约而旨意明确得当。 C、材料一认为,君子辩论时内心悦服真理,不会因观点出自他人而轻易否定或停止辩论,这是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的根本区别。 D、材料二认为言论如果符合仁道,那么喜好谈论就是高尚的,不喜好谈论就是下等的,并强调了言论在上下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其善分别事类而明处之也。

    ②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

    (5)、徐干与荀子都阐述了“君子之辩”,结合材料说说两者的不同。
  • 4.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

    陆游

    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

    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

    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

    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

    [注]①曾文清公即曾几,号茶山居士,陆游曾师从他学习诗歌创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个人切身感受写起,写往日追随老师学诗的情景,自然亲切,引出议论。 B、“常忧”一句表达了对诗学精髓失传的忧虑,与后文发现赵教授的惊喜形成对比。 C、颈联是当年茶山传给诗人的诗法要旨,作诗既要稳妥又要创新,能体现时代气息。 D、尾联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又为不能再次亲将茶山说诗而深感遗憾。
    (2)、“工夫深处却平夷”体现了陆游诗歌怎样的创作追求?请简述。并结合《临安春雨初霁》谈谈你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两句,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成长既需要榜样的作用,又需要自我的反思。
    (2)、《红楼梦》中“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流露了黛玉的悲情,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句也借用同一典故来烘托音乐魅力。
    (3)、有些人在阅读经典时只会寻章摘句,而不会汲取思想智慧,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可谓:“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汉语表达程度的最基本手段是使用程度副词,一般放在形容词、动词甚至一些名词前,①表达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差异。②常见的程度副词包括“很”“非常”“十分”“极其”“格外”等。③其中最常用的是“很”。④文渊阁《四库舍书》在收录的元代理学家吴澄诗文集《吴文正集》时,⑤将原书的程度副词“喂”改为“很”。⑥这是目前最早所知的“很”作为程度副词的用例。

    程度补语也可以表达程度,放在中心语之后补充说明动作进行的程度、情态。程度补语很少,限于“极”“很”和虚义的“透”“慌”“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程度轻。例如,有一回天已经黑<透>了/这拦河坝坚固得<很>。近年来,还有新的程度补语产生,如“到哭”“麻了”“到飞起”等。例如,这道菜让人馋到哭【A】/这几场比赛里,他赢麻了【B】,不负众望/飞机晚点了三小时,我真的等麻了/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开心到飞起【C】。

    数量短语的重叠也能表达程度变化。例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型胶卷……”“一次次”重叠修饰“买取”,强调了动作的反复性,表明这一行为是长期且多次发生的,加深了“屈辱”的情感色彩。又如王彬彬《何为文本细读》中的描述:“一个善于品酒者,端着一杯美酒,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从酒里品出了丰富的味道。这就是对美酒的‘文本细读’。”

    (摘编自刘妍《汉语的程度表达》)

    (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句子中的“麻了”与文中加点的“麻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那天他把一沓账单给我看,当时我人就麻了。 B、楼上电钻成天“嗡嗡”地响,头都要震麻了。 C、麻了,我已经升级系统了,它怎么还要更新? D、旅行前我收到一堆快递,拆包裹都拆麻了。
    (3)、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新兴程度补语的流行原因。
    (4)、请分别用恰当的成语替换第二段画线处内容。
    (5)、第四段举例饮酒中的“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有什么作用?  

三、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巧言乱德”,荀子却说“君子必辨”。本卷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指出了论辩的价值与危机。修辞立其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会遭遇这类“言说”的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