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潮涌东方,气象焕新。在洋溢着丰收喜悦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示,是历史昭示的真理,是团结奋进的强音。脚踏人间正道,走向伟大复兴,亿万人民踔厉奋发,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
岁月镌刻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奋斗足迹。今年以来,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凝聚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在风雨洗礼中成长,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新向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东方超环”“祖冲之三号”等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世界见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中国担当。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展现大国同邻国相处的正确之道;第二届中国一中亚峰会达成 100 多份合作共识,“中国一中亚精神”熠熠生辉;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成功举办,全球治理倡议赢得广泛支持……面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逆流涌动,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做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国际人士感叹:“在日益不可预测的全球环境中,中国是一片确定性的绿洲。”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行进。回望 76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非凡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懈奋斗,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向着光明灿烂的前景,我们愈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节选自《矢志不渝奋斗推进复兴伟业》,人民日报社论, 2025 年 10 月 1 日)
材料二:
“五一”长假的喧嚣刚刚落幕,我们便在上海集结,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驰骋台海”之旅。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自驾旅行,而是一场对家国情怀的深度探寻,是我们与祖国山河、与宝岛台湾深情对话的征程。
当车辆缓缓驶离上海,我们便似出征的舰队,经嘉绍大桥、直扑宁德,朝着祖国东南沿海破浪前行。首站,我们来到福州。这座城,宛如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军事堡垒。乌塔与白塔,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数百年来静静俯瞰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走进三坊七巷,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这里起于晋,兴于唐五代,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坊巷格局至今保存完好,堪称中国都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古居的雕梁画栋间,藏着岁月的故事;飞檐翘角下,沉淀着先人的智慧。林则徐、严复、沈葆桢等众多仁人志士曾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福州港内千帆竞渡,海风咸涩,那是历史的味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祖国海防的重要,也领略到先辈们为守护家国筑起的钢铁长城。
告别福州,我们来到平潭岛。这座海岛,似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坚定地镇守着祖国的东南海疆。海风呼啸,似历史的号角在耳边吹响;海浪拍打着礁石,如战舰的轰鸣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岛上形态各异的礁石,像历经战火洗礼的碉堡,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极目远眺,台湾海峡横亘眼前,这片将大陆与台湾紧紧相连的海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统一的殷切期盼。站在这片海滩上,我们的心早已跨越海峡,与对岸的同胞紧紧相依。平潭岛的每一粒细沙、每一阵涛声,都在深情诉说着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真理。
夜幕悄然降临平潭岛,那片神秘的蓝眼泪宛如梦幻般的精灵,在海浪间闪烁跳跃。每一次蓝光闪烁,都像是在诉说着对台湾同胞的牵挂,每一波带着蓝眼泪的海浪涌来,都似在呼唤着失散的亲人早日归来。这蓝眼泪,不仅是平潭岛独特的美景,更成为了我们对台胞思念之情的寄托,在这幽蓝的光芒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愈发清晰可见。
(节选自《驰骋台海:心向家国的自驾征程》,姚俊,2025年5月)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5 年我国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等活动,旨在凝聚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B、我国“东方超环”“祖冲之三号”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直接推动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确定性。 C、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等外交实践,体现了中国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担当。 D、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关键在于我国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驰骋台海”之旅并非普通自驾旅行,其特殊意义在于通过探寻祖国山河,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搭建与宝岛台湾的情感对话桥梁。 B、福州乌塔与白塔“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这些比喻与定位凸显了福州的历史厚重感。 C、平潭岛被描述为“永不沉没的航母”,岛上礁石“像历经战火洗礼的碉堡”,既体现了平潭岛的海防意义,也暗含对历史的追忆。 D、平潭岛的“蓝眼泪”不仅是独特自然景观,更象征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感,其“每一次蓝光闪烁”“每一波海浪涌来”都在直接呼吁台湾回归。(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两则材料共同主旨的一项是( )A、回顾历史成就,总结发展经验,为未来经济建设制定具体策略。 B、立足家国情怀,展现对祖国发展与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斗姿态。 C、聚焦国际舞台,强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担当与国际影响力。 D、记录地域文化,挖掘福州、平潭岛等地的历史价值与自然景观。(4)、两则材料都有关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内容,但对其的运用各有侧重,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某市拟制作以“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主题的宣传片,请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事件与成就,设计3个镜头,并给其中一个镜头配一段 50 字以内的解说词。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愣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
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的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起来,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佩拉约家的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佩拉约夫妇对此感到惊愕。 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 D、小说的内容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2)、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 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的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 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3)、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说说本篇小说的哪些情节体现这一主题。(4)、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作品采用“魔幻”“神奇”等手段达到一种荒诞、讽刺的效果,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创作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节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
材料三: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所谓无用之为用也 , 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然则厕A足而垫之B致C黄泉D人尚E有用乎F所谓无用之G为用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诋訾孔子之徒”与《<论语>十二章》中“仁以为己任”中的“以”用法不同。 B、“门者出之”的“出”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相同。 C、始,才,与《六国论》中“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的“始”意思不同。 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相同。(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学术涉猎广泛,无所不包,但核心思想还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文章气势宏伟、恣肆纵横,善于用寓言来阐述事理。 B、材料二中,苏轼首先引用《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指出这是对庄子的粗浅的看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举楚公子和仆人的例子来证明。 C、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思想起源于《老子》和《学记》,他认为无用和有用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去掉无用,那么有用也就不成立了。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用腿对于会飞的动物的作用和双手对于走路的作用,来说明“为国者”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士人的观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②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
(5)、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司马迁和苏轼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寄江州司马①
【唐】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 , 青云依旧是前途。
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
【唐】白居易
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
但知潇洒疏朝市,不要崎岖隐姓名。
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
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⑤过此生。
【注】:①杨诗大约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江州司马”即白居易。白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 “杨十二博士”即杨巨源。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⑤腾腾:舒缓貌,悠闲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湓浦”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有“天涯若比邻”之意。 B、杨诗“望阙”句以“病鹤”喻指白居易,写其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C、白诗“心同”句将心情比作停滞不流动的水,没有表达自己任何的感情。 D、两首诗皆是七律,语言风格都较为绮丽含蓄,杨诗颔联更是对仗极工。(2)、杨诗意在劝勉被贬的好友,白诗又作何回应?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镜子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 ,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写两人阴阳相隔时间之长,“”一句又表现了距离之远。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时候玩手机对眼睛来说都是一种“极限运动”。早上一醒来就玩手机,更是“( A )”。躺在床上使用手机时,手机离眼距离常低于舒适的阅读距离(40cm)。因此,眼睛需要不断调节和聚焦,导致睫状肌紧张。( B )盯着手机屏幕,眨眼次数减少,还会导致眼睛干涩。更何况早晨室内光线较暗,手机屏幕与环境的强烈对比,会加剧眼睛疲劳。即使开启“黑暗模式”,屏幕亮度仍然可能不适合眼睛。更糟的是,我们在睡觉时泪液分泌减少,甲 , 在醒来本该为眼睛“补水”,如果在此时玩手机,摆明就是要把眼睛“渴死”。一番折腾下来,你的眼睛可能会发干、发涩,有灼热感。还没开始一天的工作,乙。
早上刚起来,我们有时会感到脑袋依然昏昏沉沉,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还处在“睡眠惯性”当中。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但反应慢半拍,思考能力有所下降,情绪也会“不太对劲”。如果在这时玩手机,可能会损害大脑的各项机能。一项研究表明,即便是在前一晚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在使用手机45分钟后,人们的心理疲劳程度和嗜睡程度也会有所上升,认知功能则会下降。同时,玩手机还可能使体内皮质醇的浓度升高。①皮质醇是一种有提神醒脑作用的激素,②但如果其浓度过高,③可能会对大脑干扰,④使我们的决策能力降低,⑤更难作出理性的选择。⑥倘若脑子一整天都不太听使唤,⑦或许原因就是你起床时玩了太久的手机造成的。
其实,有一个方法能够帮我们更快“重启”,进入精神饱满的状态,那就是走下床,让清晨的阳光充当我们的“启动器”。实际上,丙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是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的形象表述。当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身体就会接收到“是时候醒来了”的信号,帮助我们更快地驱散睡意,走出昨晚的梦境,拥抱今天的生活。
(1)、请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成语。(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立自强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利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栽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捞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1)、请在第一段找出三处错别字并改正。(2)、请简析作者在文章末段改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